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的音乐联觉分析
2017-04-13马启文
马启文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斯美塔那《沃尔塔瓦河》的音乐联觉分析
马启文
(山西应用科技学院,山西 太原 030013)
乐曲《沃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管弦乐领域中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也是最广为流传的一部作品。他的音乐充满了强烈的民族风情与爱国主义。本文通过音高、力度、节奏、起音速度、紧张度五个方面来对乐曲《沃尔塔瓦河》进行音乐音乐联觉分析。
沃尔塔瓦河;联觉;配器;交响音画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民族音乐之父——贝德叶赫·斯美塔那(1824~1884)晚年写成的一部爱国主义优秀作品——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当中的第二乐章。这是一首以沃尔塔瓦河流经的地域为线索,充满着强烈民族情感的交响乐章,也是斯美塔那交响诗中最通俗易懂、为人们所理解接受的作品之一,更是斯美塔那在管弦乐领域中的最佳作品。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沃尔塔瓦河》进行音乐联觉分析。
一、音高
二、节奏
全曲大部分段落都建立在6/8的节拍上,并且多次高频率地使用了“6个16分音符”的节奏型,描写向前涌动的水流。在描写河面逐渐变宽,河流主题出现时,在高声部使用了“长+短”的节奏型,形成平稳但有起伏的动态效果。与此同时,低声部则暗流涌动,在之前6个16分音符的基础之上,将旋律高点时值拉长,非常形象地描写出浪花翻腾的场景,如下谱例。
三、力度
强的声音可以让人感到空间距离近、事物拥有很大的能量,而弱的声音则相反。乐曲一开始就以弱的力度在低音区开始,并且以长笛为独奏乐器,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得人们联觉到的事物是细小的。从长笛独奏到两支长笛,再到单簧管加入、中提琴加入,到最后整个弦乐组、铜管组的加入,都是用力度渐进增强的方式让人形成河流从小而大的动态过程,内部还伴有短暂、细腻的渐强渐弱,让听众形成了持续的联觉对应关系。
中间描写夜间水仙女在浪花中欢舞嬉戏的场景中,为凸显夜间的静谧,作曲家在此为弦乐器加上了弱音器,以极弱的力度演奏长音符,并使用了开放的和声排列法,尽可能地将夜幕描写得静谧但又富有生机。此时的第一小提琴虽然在演奏较高的音区,但因为加了弱音器的弱奏后,反而可以使听众想象到夜晚宽阔的天幕,使得空间感被拉大。
此外,力度的改变对于场景的转换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帮助。比如在乡村婚礼的场景进入与离开时,都是使用弱力度逐渐转换。弱的音响给人远的空间距离感,在这里视角慢慢由河流转变为正在进行的乡村婚礼的歌舞场景,之后由低音提琴奏持续音,上方声部逐步休止,剩下低沉的声音,向后面场景的夜幕做连接准备。
最后的尾声中,河流主题经过三次渐强与渐弱,消失在朦胧的远方。这三次中整体的力度也在逐渐的减弱。三次的力度变化好似河流转了三道弯一样,在山谷中徘徊,并渐渐消逝,见下谱例。
四、起音速度
任何一个发出声音的振动体,从静止状态到振动的最大幅度的时间长度称为“起音速度”。
比如在长笛的低音区演奏,则起音速度较慢(如乐曲开始的引子部分),这里需要泉水柔和、迟缓的视觉形象。但作曲家在此创造性地使用弦乐高音区拨弦演奏来模仿飞溅的水花,这则是较快的起音速度,可以让听众想到富有动力的泉眼,甚至体会到水花飞溅起的寒意。
又如城堡场景中,铜管强奏时的起音速度快,给人坚决、果敢的性格。所以在描写宏大场面时几乎都会用到铜管。但这里作曲家不仅仅是用铜管去歌颂,而且在写作铜管声部时依然带着河流般的律动,见谱例中小号声部。
J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