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参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研究

2017-04-13蔡建飞卜伟

现代交际 2016年13期
关键词:学习习惯

蔡建飞++卜伟

摘要:在倡导素质教育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应将学生学习习惯培养作为职业教育的重点。文章阐述了家庭参与家校合作,对职业院校学生习惯培养中的作用,并提出职业院校学生习惯培养路径与机制。

关键词:家庭参与 职业院校学生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3-0061-02

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职业院校中的新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促进将家庭因素引入到职业院校学生教育中,提升职业教育综合素质。国外主要通过项目形式,在政府支持下推进家庭参与的家校合作工作,而国内的家庭参与职业院校学生培养则较多关注学生思想教育及平台构建。

一、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学习习惯主要表现为一种隐性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通常并与学生的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相关性,不仅反映在学习成绩、学习效率等表现结果上,还表现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迁移等方面。学习习惯,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经过反复训练而形成的,经常性、自动化地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及品质的长期培养过程中,形成的较固化性行为表现。

相对于其他阶段学生,职业院校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进入职业类院校后,面临专业类理论与职业能力的学习,他们需要改变在中学阶段基础课程知识认知、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判断等的学习习惯;其次,受到对职业认知的局限,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行为目的性认知较弱,表现为易产生继续学习的阻力;再次,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需要学生对于企业制度应有足够的认知,因此,学生需要构建课堂内外、不同知识结构相适应的学习行为养成习惯。这些特点决定了在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中,需要将学习习惯养成纳入到职业素质培养中。

二、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分析

学习习惯培养需要教师与家长、社会的共同参与。职业院校学生,刚刚完成从中学的理论学习向职业教育的知识学习转换,职业院校中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构建不同于中学时期的学习思维、学习方法选择,以及学习目标制定等学习体系;同时,随着学年的增长,对知识的学习已不完全在于课本或课堂内,他们更加需要关注与职业能力相关的应用型知识的学习。这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如果没有家庭成员的参与,甚至是有意识的熏陶,仅仅依赖于学校、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对于他们正确认识、职业趋同,进而内化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职业观,乃至价值观是远远不够的。

研究发现,部分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呈现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首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计划中,以理论学习为主的知识内容逐年减少,应用类知识学习则逐年增加,这对于刚从中学毕业的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在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易于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但是,随着应用型知识课程的进入,要求学生提升自主学习、开放思考及领悟习得等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中,教师的参与在教与学活动中的比例逐渐减少,要求学生的“自组织”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并逐渐形成新的学习习惯养成意识。

三、家庭参与职业院校

1.构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家庭空间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家庭作为学生校外学习环境的重要场所,由于其学龄及生理特点等原因,他们以适应性学习面对校内教育,学生在没有校内制度监督的情境下,家庭参与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信息技术的发展,即使是学生住校期间,他们与家人沟通也非常方便,职业院校学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职业感的认知与态度。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参与家校合作,是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心理依托空间之一,家庭育人环境对孩子学习、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长远而深刻。

2.家庭环境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是从具体事物的认知学习,逐渐向抽象思维的构建过渡,在学习过程中对环境产生较强的依赖。“罗森塔尔效应”证实了家长对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具有关键作用,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学生在学校期间,受学校制度、教师教育、情感距离等因素的限制,可以按既定的教育教学计划达到学习目标,但是,也隐藏了学生自我“反约束”。而当他们回到家庭的环境时,角色变迁、家庭成员交流,以及家庭成员的价值观倾向等潜移默化中引导着他们的习惯养成。在家庭环境中,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与判断,以及对于自己的社会认知较多地来源于家长对他们的评价和期待,家长的积极评价有助于形成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相反,消极的评价则会产生孩子消极的自我意識。

3.家庭教育亲和力优于其他教育主体

家庭教育方式是一种行为选择,反映了不同家庭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行动选择,家庭教育方式通过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中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研究显示,民主型、开放式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的成长,而否定型教育方式则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家校合作构建职业院校学生习惯养成路径研究

1.构建职业院校学生习惯养成机制

教师是家校合作的指挥者、组织者和重要参与者,是家校沟通与合作的桥梁。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根据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了解情况,给予诊断式说明,并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合作;家庭是家校合作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家庭参与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参与构建了学习习惯养成的环境平台;家校沟通是实施家校合作的重要途径。

在教师的指导下,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实现课堂之外,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并促进家庭参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习惯养成得以持续化、常态化、机制化。沟通的形式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组织家长委员会、个别家长访谈等,也可以构建家校通、网络建群等信息化方式。

2.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

在学校纪律与校外自主学习的转换中,规则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实现从“他组织”向“自组织”的良好习惯养成。从影响学生学习习惯的环境来看,课堂纪律、课堂听讲、课堂笔记等属于“他组织”习惯培养,但是如学习

资源管理、预习复习、职业习惯等的养成,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属于“自组织”过程,家庭的支持与帮助,有助于促进职业院校学生对规则意识的培养,并促进习惯内化。

3.创建学习型家庭

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纪律习惯养成是在其学习与生活中通过重复练习而逐步稳固的行为方式。良好的家庭环境对职业院校学生的习惯养成影响深远,创建学习型家庭,有利于为职业院校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奠定环境基础,这种学习不仅限于知识的学习,还包括行为习惯及人生观、世界观等价值观的学习。在学习型家庭中,家庭成员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激发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习行为,促进凝聚力、独立思考、时间与规则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实现其品德与智力的良性发展。

五、结论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并发展成为个体的一种需要的自动化学习的行为方式,家庭是职业院校学生校外形成学习习惯的重要环境之一,家庭参与可以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认识、引导、内化,并促进学习习惯养成,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陆瑾,夏骄雄.高校中家校合作教育的策略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27(5):117-120.

[2]朱琳.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2010:227.

猜你喜欢

学习习惯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哪些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论中职生怎样培养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