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柏拉图理念论的启示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2017-04-13储昭兴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柏拉图启示影响

储昭兴

内容摘要:人类立于大千世界之中,潜意识中一直在进行本体论的探究,即对现象世界终极依据和普遍本质的探究,柏拉图提出“理念世界”是大千世界存在的范型、依据和摹本。以“善的理念”为本体的“理念世界”指向一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它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柏拉图 理念论 启示 影响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人是怎样出现的?”对于这类本体论的探究,早已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之中,最早的人类社会流传的神话传说就已经包含了本体论思想的萌芽,人类对于本体论的探索从未止步。在传统哲学中它往往与形而上学连用,常被称为形而上学本体论。形而上学本体论追问的是:什么是现象世界终极依据和普遍本质?什么是支配经验世界的最后本体和最高原因?若要研究本体论,必要回归灿烂的古希腊文化,本文就论述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本体论,他的哲学思想对于西方的哲学乃至整个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柏拉图理念论概述及其启示

(一)柏拉图理念论概述

柏拉图一生致力研究人类的终极真理,他提出“理念世界”是物质世界存在的终极依据,是“物质世界”的本体。何谓“理念”? 《欧洲哲学通史》中指出:“理念”实际上是指一类个别事物的共同性。例如,所有的桌子都有“桌子”的共性,所有个别的人,都有“人”的共性。柏拉图把用“桌子”、“人”、“善”的名称所标识的同类个别事物的共性的东西,叫做理念。

柏拉图把我们的世界可分为两个部分,即“物质世界”(又称“可见世界”)、“理念世界”(又称“可知世界”)。“物质世界”,是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具体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是多变的、不稳定的、虚幻的世界。“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真实世界。柏拉图的“理念”并不仅仅是思想的范畴, 而是独立于事物和人心之外的实在,是通过人的灵魂的回忆所看见的存在,所有的“理念”构成了一个客观独立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世界, 它决定着我们的一切知识。世界上有许多美的东西, 善的东西, 它们并不是“美”本身、“善”本身, 只有“美”的理念、“善”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实在。

关于“理念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柏拉图提出了“摹仿说”、“分有说”。“摹仿说”指出:理念世界是本体,它是物质世界的范型,物质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摹本,物质世界之所以存在,是由于摹仿了理念世界。例如,桌子和床等都是同名的理念的仿造品。“分有说”指:个别事物的存在,是分有了理念的存在。例如:美的花、美的画、美的人,他们之所以是美的,就是因为它们分有了美的理念。理念可以被分有,却不可以被企及。这一点对基督教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神学本体论中,被上帝创造的人分有了上帝的美好品质。

(二)启示:“理念世界”所指向的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

马克思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古希腊罗马时代的至圣、非凡的柏拉图在不止一处陈述过对一种更高本质的深切的追求,而这种更高本质的显现可以实现对真理与光明的未曾满足的追求。”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一个独立于并高于物质世界的实体,它是物质世界存在的原型和依据,体现的正是“一种更高本质的追求”,那是柏拉图对世界本体的追求,是柏拉图对世界终极依据和普遍本质的追求。

马克思对“真理与光明的未曾满足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与对“善的理念”的追求具有一致性。在“理念世界”中,理念具有等级性,按其等级由高到低排列:善的理念、政治理念、伦理理念、数字理念、性质的理念、关系的理念、具体事物的理念,其中居于最高等级的是善的理念。柏拉图经由著名的“日喻说”提出:“这个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 就是善的理念。”“这里我们也可以把真理和知识看成好象善,但是却不能把它们看成就是善。善是更可敬得多的。”周辅成提出:“善”具有高度超验性,很難对其进行文字的定义。柏拉图曾说“真实的善是每个人的心灵所追求的, 是每一个人作为他一切行为的目的的。人们直觉到它的确存在,但又对此没有把握。”“善的理念”居于最高端,由它生发了其他低层次的理念,因而可以说柏拉图的“善”意义宽广,包含了智慧、勇敢、节制、正义等一切美好品质。虽然很难给“善”下一个文字性定义,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柏拉图“善的理念”指引世界趋向至善的方向发展,“善”指向的是一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

综上所述,以“善的理念”为本体的“理念世界”指向一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它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创造出来的万能至善的“上帝”,其实就是“善的理念”的人性化化身,上帝代表着那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西方已经成为全球科技文明与智慧荟萃之地,但是西方对于这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的推崇有增无减。

二、柏拉图理念论对儿童教育领域的影响

我们假设现象世界是存在终极依据和普遍本质的,那么在教育领域要问一个问题:儿童教育存在本体论问题吗?如果有,我们可以有以下一系列追问:儿童的本质是什么?儿童教育的本质是什么?0到6岁的童年期,是一个充满艺术与魔幻气息的阶段,孩子们在精神的游戏中飞天入地,无所不能,他们崇拜英雄,他们喜欢童话,喜欢一切神秘的向善的事物或力量。孩子天生有一种趋向善的力量,孩子身上这种天生的追求个体生存与成长发展、追求真善美的力量历来被人文学者们推崇,而对于儿童身上这种天生的趋向善的力量的探究,必然要回归到“儿童的本质是什么”的儿童本体论的探究。

儿童身上那种天生的趋向善的力量,与柏拉图“理念世界”所指向的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具有相似性。儿童身上这种天生的趋向善的力量,其实就是儿童身上的“天性”或“自然”,对自然天性的研究其实质就是儿童本体论的研究,而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对儿童自然天性的研究,所以西方自然主义研究的实质就是对儿童教育本体论的探究。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夸美纽斯“引证”自然,到卢梭自然教育思想,到福禄贝尔自然主义,再到蒙台梭利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等,对儿童身上的“自然”与“天性”的研究贯穿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始终。柏拉图“理念世界”所指向的那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演变成卢梭笔下的“自然”、蒙台梭利笔下的“心灵胚胎”。

(一)卢梭自然教育思想

柏拉图“理念世界”所指向那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中世纪时期,这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变成了万能至善的“上帝”。近代以来,虽然社会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但人类对这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的推崇有增无减,此时出现了“自然神”本体论。谢维营提出:“自然神”本体论虽然承认上帝的存在,但认为上帝创造世界和自然规律后就不再干涉世界上的一切, 把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自然界看成是“神”巧妙安排的结果……法国卢梭是“自然神”本体论的代表人物。

卢梭自然教育思想是其“自然神”本体论启蒙思想在教育中的直接反应。他认为儿童的成长有其自己的目的和运动方式,并会在儿童成长的运动变化中显出自身的规律,他把这种规律称作“自然”。他提出我们要顺应这种规律,顺应自然,其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顺应自然”。在爱弥儿的教育中,他始终认为:儿童身上存在一种自然天性,如果顺应它,儿童就会成为体脑两健,和谐发展的人;如果不顺应自然天性,儿童就会成为体脑两伤、品德败坏的人。他在《爱弥儿》中曾说:“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期有儿童期的地位,所以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做儿童看待。”他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天性。

在此,卢梭笔下的“自然”是柏拉图“理念世界”所代表的那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的演化。卢梭自然教育思想中关于儿童“自然”的探索,其实就是对儿童的本质的探索,实质上就是对儿童教育本体论的探究。

(二)蒙台梭利心灵胚胎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是一个精神存在物,儿童将按照预定好的这种精神发展模式发展。儿童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蒙台梭利称之为“心灵胚胎”,儿童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儿童将会在内在“心灵胚胎”指导下健康快乐的成长。“心灵胚胎”要变成儿童肉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就是“实体化”,孩子的成長过程就是要让“心灵胚胎”与无知的肉体的结合的过程。蒙台梭利的这一思想受到柏拉图理念论的影响,儿童内在的“心灵胚胎”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具有相似性,“心灵胚胎”为儿童发展提供了范型与依据,类似于“理念世界”为“物质世界”提供范型和存在依据;而“实体化”的过程类似于物质世界“摹仿”、“分有”理念世界的过程。蒙台梭利笔下的“心灵胚胎”是“理念世界”所代表的那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的演化,对“心灵胚胎”的探索,实质上就是对儿童教育本体论的探究。

三、结论

人类立于大千世界之中,潜意识中一直在进行本体论的探究,即对现象世界终极依据和普遍本质的探究,柏拉图提出“理念世界”是大千世界存在的范型、依据和摹本。以“善的理念”为本体的“理念世界”指向一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它对后世具有重大影响。这种神秘的向善的本体力量,演变成卢梭笔下的“自然”、福禄贝尔笔下的“天性”、蒙台梭利笔下的“心灵胚胎”等。对“自然”与“心灵胚胎”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儿童教育本体论的探究。西方绵延不绝的自然主义教育脉络中对儿童自然天性的研究,其背后实质就是对儿童教育本体论的探究。

(作者单位: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柏拉图启示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