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策略
2017-04-13吴云�オ�
吴云�オ�
[摘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从师生关系、课堂策略、教学情境、主题活动等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现实问题,批判性地理解教材,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苏人版九年级上册《与诚信结伴同行》的教学设计为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从课堂民主、课堂设疑、情境创设、主题渗透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思维品质;批判性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6801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从知识理解到方法技能,从情感态度到思维品质,无不体现着新课程理念的影响。培养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其个性化地深入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辩证性的见解,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对问题严谨求证并辩证思考,进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一、课堂民主,构建多维度对话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应当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应主动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构建多维度对话,以促使学生破除对教材的迷信与对教师权威的盲从,形成批判性思维。在《与诚信结伴而行》的教学中,教师不直接呈现诚信的概念,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并说出历史上或是身边的诚信故事。于是,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谈起:“曾子杀猪”中的诚信;商鞅“立木为信”,于是变法成功;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招致西戎来犯,身死国灭而为天下笑……继而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谈身边的诚信或失信案例。教师还可提问学生如何看待“自2015年起考试作弊纳入刑法范畴”这一社会现象,请学生结合所学诚信知识加以解释。
二、課堂设疑,推动探究式学习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摒弃机械性记忆,对知识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阅读材料设疑思考,以推动探究式学习的展开。在《与诚信结伴而行》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教材而切入对生活的观察,感受诚信精神的无处不在。同时,对于教材中既有的结论进行正反面讨论,从而明确诚信对于社会与个人来说有多重要。这时,教师顺势设疑:既然诚信如此重要,为什么生活中还是有那么多欺诈或失信现象?学生联系生活中地沟油、毒大米等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个人健康与社会安定的事例,得出之所以有不诚信现象出现,是因为人们面对诚信与利益问题时,选择了眼前利益而抛却了诚信。当然,在激趣设疑的过程中,教师要科学设计,以确保问题的梯度性、争议性、两难性,同时还要考虑到问题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具有评判价值。
三、情境创设,促进辩证式解读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丰富的情境,或以故事,或以图片,或以游戏,激活学生的形象性思维。学生在形象性思维活跃的状态下快速进入阅读材料,对其中的论题进行客观分析、科学判断与理性评估,以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将思想品德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理论等内容形象化,以促进学生辩证性思维的形成。在《与诚信结伴而行》的教学中,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冠生园因陈馅月饼而信誉破产,三鹿奶粉因三聚氰胺而走向破产,同仁堂因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而享誉四海。那么,我们再来看一则关于诚信的爱情悲剧——“尾生抱柱”的故事。请学生思考:假如你是尾生,在生命与诚信之间,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学生从正反两面对诚信进行辩证性思考,从而明确:在守信用与灵活变通之间,该如何把握合适的“度”。
四、主题渗透,形成批判性思维
初中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思想品德教师在主题渗透时,应引导学生从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及结论中发现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并能够从正反两面思考问题的内在联系,进而能够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在《与诚信结伴而行》的教学中,对于“诚信”主题,要具体情况具体理解,如:医生对癌症晚期病人隐瞒了病情,使其积极乐观地接受治疗,算不算是失信之举?好朋友之间为了增强彼此的信任,往往会分享各自家庭的隐私,这样做对吗?军事上“兵不厌诈”的战术,是否是一种与诚信对立的行为,该如何看待?既然“兵不厌诈”在敌我双方的军事较量中可以有,为何不能在商业竞争中被加以有效利用?教师通过“诚信”主题渗透,将有关诚信的不同情境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入“诚信”情境,深入思考诚信问题及其内涵,并从中做出理性判断。
总之,批判性思维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程度,体现了学生对于知识学习与生活运用之间的有效整合。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堂民主、激趣设疑、情境创设、主题渗透等方式,构建多维度的师生对话,推动探究式学习的生成,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辩证式解读,并真正形成批判性思维。
(责任编辑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