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瑜伽文化的生命观研究

2017-04-13钟世华彭立嵘余倩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生命观内涵

钟世华+彭立嵘+余倩

摘 要: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世界正在形成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文化全球化、多元化使得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开始被世界珍视①。此时,中国人在各方面的认知上也有了新的变化,并且越来越多地关注和吸收全球化和国际化中的优秀文化,瑜伽文化便是其一。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瑜伽,挖掘瑜伽文化所蕴含的生命观。

关键词:瑜伽文化;内涵;生命观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8-0255-02

一、瑜伽文化的内涵

瑜伽,来自梵文yoga的译音,原意是把牛马套在马辕上,意为联合、结合、统一的意思,引申的意思就是要用意志力量抑制住知觉器官的功能,抑制住丛生的杂念,把精神和肉体结合到最佳状态,把生命和大自然结合到最完美的境界。

瑜伽(yoga)这个词从古印度的梵文而来的,但是瑜伽要反映的信息不是只是印度的,也不是由印度控制。瑜伽在所有生命现象中甚至在整个宇宙里面是普遍存在的。我国历史上,最早由佛家对瑜伽这个词进行翻译,佛家把“瑜伽”翻译成“相应”,心心相应就是瑜伽。②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无论在印度文化中还是我们中国的道家、儒家里面都存在着。各个文化里面都有瑜伽,只是没有使用yoga这个词而已。佛教里把瑜伽翻译成中文的“相应”,儒家则翻译成“天人合一”。

瑜伽起源于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印度,被人民称为“世界的瑰宝”,是由古印度瑜伽修行者在大自然中修炼身心时,根据动物的姿势观察、模仿并亲自体验,创立出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锻炼系统,也就是体位法。瑜伽是印度高僧们在长时间单纯生活之后从观察生物中体悟了不少大自然法则,再从生物的生存法则,验证到人的身上,逐步地去感应身体内部的微妙变化,于是人类懂得了和自己的身体对话,从而知道探索自己的身体开始进行健康的维护和调理,以及对疾病创痛的医治本能。几千年的钻研归纳下来,逐步衍化出一套理论完整、确切实用的养身健身体系。简单的说瑜伽是生理上的动态运动及心灵上的练习,也是应用在每天的生活哲学。

二、瑜伽文化蕴含的生命观

事实上,瑜伽文化的八支行法就是生命观的整体内容:一方面是抑制感官和意识的活动,另一方面又加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伦理内容,并且把这些内容作为抑制感官活动和冥想禅定的先决条件。”③其中,“前五支为‘外支,着重于道德和身体的训练,这是瑜伽训练的起步和基础;后三支成为‘内支,侧重于精神的修煉”④。

(一)“梵我同一”养生法则

1.习练瑜伽让人获得健康的身体

传统的瑜伽是通过身体的瑜伽。瑜伽文化把身体视为圣殿,对生命健康的理解是完整的。根据瑜伽文化中的哲学,人身有五鞘。第一鞘就是我们的粗身鞘,即我们的身体。习练瑜伽,可以让人获得健康的粗身,粗身即身体、生命。《哈他瑜伽之光》对于习练瑜伽的效果是这样说的:“身体细长,面容发光,内在声音清晰,眼清目明,身体健康,月亮渗出的甘露得到控制,胃火增加,经脉纯净》。”体式带来肢体的稳定、健康和轻盈。塑造形体并改善身体的柔韧性提升气质,稳定神经,并加强内分泌系统的调理,预防各种疾病,如失眠、偏头痛、脊椎病、肠胃病、哮喘、关节炎等,促进血液循环,延缓生理衰老的过程,双向调节人体体重。瑜伽体式经历了数世纪的发展演变,现已能够完整地使身体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神经及每一种腺体都得到锻炼。这些体式使人们获得良好的体格,使身体变得强健而富有弹性,不再肌肉僵硬、疾病缠身。减轻身体的疲劳,舒缓神经系统。

2.习练瑜伽让人获得健康的心理

古圣哲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经》中将瑜伽定义为“对心作用的控制”。瑜伽锻炼的核心就是修心,《瑜伽经》开篇就说,瑜伽的根本在于控制人的心意波动,我们的能量鞘就会发生变化,粗身鞘也会得以改善,我们就会容颜美丽、心意平和。就心理疗愈来说,瑜伽实践又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或医学的疗愈,瑜伽是具有整体性特征的,体现在身-心-灵这三个维度上。对于人的身心和谐与心理平衡问题,瑜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理念。瑜伽文化的八支行法的习练也就是心态的平衡的习练过程。

(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瑜伽体位中有一个模仿大树的姿势——树式,它也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瑜伽动作了。我们练习它时,不妨试着冥想一下,把自己化做一棵大树,脚掌稳稳踩实地面(仿佛大树向下扎根泥土),脊柱和双臂向上伸展(仿佛大树枝繁叶茂,直插云霄),迎着阳光,历经风雨而岿然不动……身心一体,日久功深,我们的心智、意志也都会得到锻炼与加强,树式蕴含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所有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定要有阳光灿烂、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心中有阳光,不仅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

瑜伽文化带来的信息正面能量非常大,可以让我们获得非常阳光,人活着就应该灿烂、应该阳光、应该自信、应该喜悦⑤。

(三)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

1.人与自己的和谐

主要表现在身心的和谐,重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瑜伽文化的三昧境界就是一种心灵、精神的境界,这也是瑜伽文化核心思想—梵我合一的体现。这是个匆忙的时代,人们为了现实的工作、生活,整体紧张忙碌,人们的感性生活受到了理性文明的压抑与压制,日渐丧失了感觉的敏锐度,对于这一现状,瑜伽文化有着自己的贡献,瑜伽文化提倡人们追求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与和谐。

2.人与社会的和谐

主要表现在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瑜伽文化八支第一支“禁制(yama)”,包括:不害(非暴力,ahimsa)、实语(satya)、不盗(asteya)、不淫(brahmacarya)、无所有(aparigraha)。这其中蕴含的处世原则有:不害,即非暴力,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养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习惯,不可伤害别人,不可实施暴力,甘地一生实行并传播“不要暴力,要和平”的信念,赢得了全世界“全世界和平使者”的美名,在生活中,就算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暴力的信念,就足够把我们的心灵提升至较高的境界,这与我国不争霸、不称霸,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一致的。

瑜伽也被描述为在纷繁事务中所具有的工作智慧或者生活艺术,一种和谐相处、适可而止的智慧。⑥《薄伽梵歌》书中说:“工作本身就是你的特权,成果则不是。永远不要让行动的成果作为你的目的;永遠不要停止工作。抛弃所有的私心,以神的名义去工作。不要被成功或者失败所困扰。这种心态的平衡就叫做瑜伽。”工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权利来达到自己的私欲,这也体现了人与工作的关系。

3.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瑜伽思想中肯定了自然世界的现实性,在瑜伽八支刑法中,“提出了一套与环保主义规范相一致的伦理原则:通过非暴力,使对动物的伤害降到最低;通过非占有,人们只消耗最少量的生活必须品;通过洁净,人们对污染存戒备,努力避免任何形式的污染”⑦“

瑜伽生活方式的基本规范,包含了对健康、锻炼、素食主义和非暴力的强调,而这些都与环保主义的核心原则完全一致”⑧瑜伽中的“梵我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合一,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得以消除,不再视自然为自己摄取的对象,而是与之同一。

(四)感恩宽容的人格修为

作为瑜伽象征的拜日式,也称向太阳致敬式,是瑜伽习练的基本体式,瑜伽体位众多。拜日式的整套动作都是向太阳神致敬,感激他赐给我们能量,并祛除我们身上不洁净的成分。在习练这套体式时,包含了两个方面的道德修养:一是感恩,常怀感恩心,除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感恩之外,内观层面就是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的感恩、对朋友的感恩、对社会的感恩、对国家的感恩。二是要怀有宽容之心处世。

(五)诚信为本的行为规范

瑜伽文化八支第一支“禁制(yama)”中的实语(satya),即诚实守信,建立真实、不说谎的基础,这是一种人格品行的修养;

不盗(asteya),即不偷窃,不贪婪,就是杜绝贪心和囤积—这也是偷窃的形式。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淫(brahmacarya),即不纵欲,建立正确的婚恋观,要储存元气,不仅是获取身体的能量,也是精神的、道德的、智慧的,最终是灵性的能量

(六)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

《薄伽梵歌》里有一种瑜伽叫做“行动瑜伽”,又叫“业瑜伽”,它强调人必须在这个世界上努力地工作,努力的生活,积极行动,要按照你在世上的职责所应该承担的责任行动。

在履行职责中产生的任何结果,不管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不能被这些结果所束缚、所干扰、所纠结,只要是职责内的,就应该努力去做。成功了,总结经验继续前进,失败了,爬起来反思自己,再继续努力,不是放弃而是调整。强调任何人都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选择了某种职业、某件事,就要勇于担当,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用心去做⑨。这就是行动瑜伽的态度,一种尽责奉献、服务社会的心态。

三、结语

瑜伽没有像西方体育一样走竞技体育之路,而是依赖具有民族和国家个性的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和传播,追求满足现代人的需要,并且逐渐树立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象。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学习节奏在不断地加快,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是思想包袱和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缓解身心疲惫、追求健康生活就显得越来越迫切、越来越重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而瑜伽这种独特的文化恰好满足了现代人的这种需求。就是由于瑜伽文化这些特殊的优越性,使得这种文化在中国逐渐发展,并被人民不断地重视、接受和喜爱。

注释:

①王蒙.王蒙新世纪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02):241.

②王志成.瑜伽的力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58.

③朱明忠.整体瑜伽论探微[J].世界宗教研究,1993(03).

④朱明忠.整体瑜伽论探微[J].世界宗教研究,1993(03).

⑤王志成.瑜伽的力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60.

⑥B·K·S艾扬格(印),王晋研译.瑜伽之光[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1:11.

⑦室利·阿罗颇多(印),徐梵澄译.综合瑜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3,115.

⑧室利·阿罗颇多(印),徐梵澄(译).综合瑜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66,115.

⑨王志成.瑜伽的力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3:62.

猜你喜欢

生命观内涵
挖掘习题内涵 探究问题本质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以“乡下人”身份论沈从文的生命观
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论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三生观”教育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儒家生命观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启示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木木相册
寻找色彩与线条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