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对课程改革认识
2017-04-13陈庆斌
陈庆斌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教师必须要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明确新课程发展改革的目标,明确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掌握课程标准的特点,从而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育理念;目标;要求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78-01
国家基础教育司推进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十几年,在这些年笔者通过深入课堂,积极参与听课、评课等活动,发现一些教师在这轮轰轰烈烈的课改浪潮中,积极采用了新的理念、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成为课改中的弄潮儿,并树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的教育新理念。教师角色地位的转变,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乐意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实践,创新能力开始得到培养。但通过深入学校,深入课堂听课,发现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许多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因此教学效果不佳。为此笔者呼吁,要切实改变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改。下面笔者从三方面谈对课改的认识。
一、树立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倡导新的课程观,即整合、实践的课程观。
2.树立全面的学生观,即学生是生活世界的人,学生是时代中的人,学生是具体环境中的人。
3.追求并实现全面的课程价值。
4.关注学生终身发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生规划能力。学生发展的十大能力:了解自我的发展潜能;创新能力;生涯规划与终身学习;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尊重关怀与团队合作;文化学习与国防意识;规划组织与实践;运用科技与资讯;主动探索与研究;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
5.回归生活、联系生活的课程与教学,即关注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课程教学与社会发展现实的结合。
二、要明确新课程发展改革的目标
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学校教育、课程功能的再认识;使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课程过于学科本位、科目过多或缺乏整合的现状,使九年义务制整体设计课程与课时比例合理化,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变革教学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编、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和技能。
4.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评价标准与方法。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明确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1.更新观念。(1)学校发展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学生是独特的人,具有独特性、完整性和差异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体意识、精神、地位;学生具有法律地位,要有法律意识,受法律保护,承担法律责任。(2)现代教师观:教师是导师,发挥引导、指导、诱导、辅导、教导等作用;教师是合作者,注重对话、交流、互动;教师是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开发者;教师是研究者;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学习者;教师是设计者。(3)课程意识观:课程是学校教育当中为学生发展创设的教育空间,教师应树立课程设计意识、课程目标意识、课程实施意识、课程开发意识、课程创新意识、课程评价意识。
2.提高能力。必须具有持续发展的科研能力:课题的选择能力;课题的设计能力;课题的实施能力;课题的评估能力;课题的转化能力。
3.角色定位。(1)教师社会角色定位: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专业知识分子,其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批判者和创造者。教师自我角色定位:单纯的教育者转变为教育的研究者。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研究依托,就只能重复旧的经验,照搬照抄。教师自我角色定位:从书本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创造型教师。(2)教师角色的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从知识和课堂上的权威者转变为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伙伴。(3)角色不同与课程关系的角色定位:从单纯的课程实施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有强烈的课堂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状况,提高课程评价的能力。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項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业,它需要教师切实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奋斗。
(责任编辑 柳 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