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重构
——自我范畴化视角

2017-04-12张淑华

关键词:特征词新生代范畴

张淑华

(沈阳师范大学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4)

管理前沿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重构
——自我范畴化视角

张淑华

(沈阳师范大学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34)

移民的社会身份重构既是移民的内在诉求,又是理解移民社会行为的基础。研究通过特征词主动选择及特征词被动评价两种研究范式,以324名平均年龄为25.13岁的不同身份认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为被试,研究不同认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范畴化的特点,从社会范畴化角度揭示身份重构的认知规律。结果表明:范畴边界的区分度是范畴确立的重要条件;从农村人认同—认同模糊—城市人认同的身份重构过程呈现出在自我群体类特征词选择上从农村人特征词为主—无明显选词偏好—城市人特征词为主的梯度过渡形态;并在表征水平上表现出映像表征符号使用偏好下降,抽象表征符号使用偏好上升的趋势,显示出所使用的特征词表征的抽象水平对身份重构的重要价值。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认同;自我范畴化;身份重构

一、引言

移民的社会身份重构既是移民的内在诉求,又是理解移民社会行为的基础。揭示身份重构规律,需要从起点上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移民身份类别选择的决定因素,即分类依据的内容规定性;二是移民身份选择的心理规则,体现为类化过程的心理表征规律。这两个问题集中在两个概念上:一是范畴;二是范畴化。自从泰弗尔提出社会认同理论,将范畴化作为社会身份认同建构的三个基本心理历程社会范畴化(social categorization)、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fication)和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以后,社会认同就成为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范畴化成为理解身份建构的逻辑起点。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探索作为社会属性的范畴如何通过人类认知的加工,进而内化为人类社会身份类化的标尺,实现身份分类和自我归类(范畴化)。因此,范畴化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身份选择的心理规律,是社会身份建构的开始阶段。移民如何将新身份的范畴内化为自己的身份资格?这里涉及范畴的内容,也涉及范畴化的形式。身份认同重构是范畴的内容与范畴化的形式统一的结果。因此,研究拟从两方面揭示身份重构规律:一是移民身份重构使用范畴的内容特点;二是移民身份重构过程中的范畴心理表征变化特点。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二代移民的典型代表,他们成长于父辈的农村人群体与城市人群体交织的生活环境中,他们习得了城市人的一些特征,比父辈更渴望市民身份,但中国的户籍制度注定了他们农村人的先赋资格。处于夹缝中的群体逐渐分化,他们中部分人实现了市民身份认同,部分人仍然持有农村人身份认同,还有部分人不清楚自己归属于哪个群体。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处于身份重构过程中的典型群体,成为本研究的典型样本。探索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同源群体产生身份认同分化的规律,有助于揭示移民身份重构的心理规律。

研究采取特征词主动选择和被动评价两种范式,使用社会范畴化特征词选择问卷和特征词评价问卷,考察不同社会认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身份重构过程中范畴化的心理表征特点及范畴内容特点对身份选择的影响,从而揭示移民身份认同心理重构的类化规律。

二、理论与假设

(一)范畴

范畴(category)一词源于希腊文,是认知主体对外界事物属性所做的主观概括,是分类的标准[1]。哪些内容构成群体范畴的标准?特纳曾提出,不仅是人格特征,也包括行为、态度、信仰、行事规范、情感反应和身体外形都可以成为范畴维度。虽然特纳提出了范畴的内容,但这方面问题却很少引起学者关注。这可能源于范畴的种类千差万别、评价主体对范畴标准的把握变动不一和范畴边界模糊不清,决定了研究范畴内容的难度和研究价值的有限。更多学者转而研究范畴的特征,试图从中揭示范畴的内容规定性特点。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下理论:

经典范畴理论认为,范畴划分由一组充分必要条件决定[2];特征是二元的;范畴具有清晰的边界[3]。这一理论为范畴研究提供了框架和靶子。

到20世纪60年代,英国哲学家Wittgenstein对经典范畴理论进行反思并提出家族相似性理论。认为建立语义范畴的基础是相似性而不是共同性;语义范畴中各成员之间具有互相重叠交叉的相似关系之网,在关系网中各个成员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从最典型的成员到最边缘的成员其所具有的相似性是逐渐递减的;语义范畴的边界是开放的,无法明确地加以界定,揭示语义范畴的本质,无法用一组共同的语义特征来描述一个语义范畴内的所有成员[4]。

Rosch将家族相似性理论运用于自然范畴中,提出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是由集合了范畴成员最多特征的原型和与原型有着不同程度的相似性的其他成员以及模糊不清的边界组成,即范畴具有三个组成要素:原型、其他成员及边界[5];所谓原型,就是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其他成员根据与原型成员相似性的多少分别位于范畴内不同的地位。原型范畴的四个特点:范畴成员的原型性;范畴结构的向心性,即以原型作为范畴的组织结构时,范畴都是以概念串的形式、梯度式形式存在;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即范畴与范畴间存在边界,但是这个边界不是清晰的,一成不变的,而是模糊的;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即范畴内涵可以扩展,不需要充分必要条件为准入门槛。

上述理论对于范畴特征的阐述集中在以下问题:一是范畴内容的规定性问题,即范畴是由相似性特征决定的,亦或是原型特征决定的?对此问题目前已经形成了普遍的共识,即成员资格特征的相似性是决定范畴的核心变量。人们倾向于根据他人与自我的相同与相异来对他人进行分类[6][7]。

二是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边界可渗透吗?研究者的共识是范畴具有边界性。但这个共识仅限于理论阐述,鲜有实证支持。至于边界的清晰性和可渗透性问题就更加缺少实证支持。本研究也认为,边界的存在是范畴的前提条件。拥有明确范畴的人如农村人认同的农民工和城市人认同的农民工,他们在范畴类别标准的认知上应该有明显的边界,这种明显性以他们对不同范畴标准认知的差异性显著为标志,而范畴模糊的人如不知道自己身份归属的认同模糊型农民工群体在范畴类别标准的认知上没有明显的边界,即他们对范畴标准认知上差异性不显著。据此,提出假设1:农村人认同与城市人认同的农民工在判断标准类特征词上的得分具有显著差异,而模糊认同的农民工在六类范畴标准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三是范畴的中心性问题,即是否存在资格成员相似性梯度问题。这也是学者达成共识,却缺少实证支持的命题。有两种视角:一种是根据范畴成员的中心性地位而呈现出各成员相似性梯度特征(如家族相似性理论)。由于成员资格特征具有层次性[8],可划分为核心维度和边缘维度。每种资格的核心地位也不完全相同。另一种是成员在其身份转换过程中对其成员资格的评价呈现出的由非成员资格—部分成员资格—完全成员资格演变的梯队特征。这是移民身份重构过程中的心理过程描述,预示着农民工从农村人身份认同—模糊认同(认同对象不明确)—城市人身份认同的身份转换过程,其所采用的范畴标准也将遵循由农村人特征主导—部分城市人特征—城市人特征主导的连续变化的梯度趋势,显示出连续性和渐进性,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据此,提出假设2:在原型特征词选评上,农村人认同农民工采用的原型特征词以农村人特征词为主,城市人认同农民工采用的原型特征词以城市人特征词为主,模糊型农民工采用的原型特征词缺乏典型性。从农村人认同—模糊认同—城市人认同的身份转换过程中,对原型特征词的选择呈现农村人特征词下降,城市人特征词上升趋势的连续变化的梯度特征。

(二)范畴化

社会范畴化(Social categorization)的概念源于人类学,Barth Fredrik提出族群边界理论,将社会范畴化定义为一种通过行动者的认同和归属、成员资格以及行为模式互动完成的结构方式[9]。Ungerer&Schmid把范畴化(categorization)定义为“人脑利用符号系统将混杂的世界转化为有序的信息的过程,是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心理过程”[10],故也称为社会分类或者社会类化。自我范畴化是将自己纳入某一类别中,将群体的一般特征赋予自己的过程[11]。研究范畴内化就是要解决范畴在认知中的心理表征问题,揭示移民身份建构的心理表征规律。

Bruner的认知表征理论认为,表征系统就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他提出了三种表征系统,即动作性表征、映像性表征、符号性表征[2]352。认为人们通过把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不断丰富认知结构,这一过程也就是表征系统的形成过程。反过来,已经形成的表征系统又通过影响人们的加工方式进而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Lakoff的范畴层次理论根据范畴的抽象水平,将范畴分为三个层次:基础层、上位层、下位层[8]18。基础层心理映像是感知范畴成员相似外形的最高层次。上位范畴处于从属地位,它们依赖基础层范畴来获得格式塔及大部分特征,是寄生范畴;下位范畴是基础范畴的细化,它们都是围绕原型结构建立起来的,大多数特征是属于基础层次范畴的,只有部分特征是属于下位范畴的。基础层范畴在生活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Bruner的分类与范畴层次理论的分类依据是一致的,水平划分也是相对应的。基础层是可感知的最高水平的符号表征,相当于映像表征,上位层是对基础层的概括,用语言符号才能得以表征,相当于符号性表征。人们认识自己与认识他人都有一个从外部可感知特性深入到内部特质的认知过程。自我概念是随着抽象水平或相对包含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就是说,在更加抽象的范畴表征水平上展开范畴心理运作是身份重构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农民工身份重构过程中,其范畴化的表征也会经历从映像表征向符号表征变化的趋势特点。在本研究中采用的六类描述群体类特征词汇中,外表穿着、生活状态、消费行为类词汇都处于外部映像表征水平,个人品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都处于内在抽象表征水平。为此,提出假设3:在社会身份类化的符号表征上,农村人认同农民工更多使用外在的映像符号表征,城市人认同农民工更多使用内在的抽象符号表征,模糊认同农民工没有显示出范畴符号表征的使用偏好。从运用符号表征的态势上,在从农村人认同—模糊认同—城市人认同的过渡过程中,表现出映像表征符号使用偏好下降,抽象表征符号使用偏好上升的趋势。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辽宁、山西、山东三省多地的新生代农民工350名,有26人因为回答问卷出现一题多选或者漏选导致问卷无效。最后获得有效样本324人。其中,男性178人,占总人数的54.94%;女性146人,占总人数的45.06%。年龄跨度在16-32岁之间,平均年龄25.13岁。

(二)研究材料

本研究采用Katz and Braly的确定典型特征词汇的描述性路径研究范式。这一范式被Brigham(1971年)、Tajfel(1978年)、Milner(1981年)广泛应用。

1.社会范畴化特征词选择问卷。包括基本信息调查部分、外显社会认同问题和范畴化词汇选择部分。外显社会认同问题通过让被试回答个体认为自己是城市人、农村人还是说不清楚,以此来对其社会认同类型进行考察。范畴化特征词选择部分将特征词(特征词筛选办法见研究程序)随机排列,要求被试在所有词汇中分别选择5个最能形容自己的、城市人的、农村人的和新生代农民工的词汇,并按照从最符合到比较符合的程度进行依次排序。记录所选择词汇的频次。

2.社会范畴化特征词评价问卷。包含基本信息调查部分、外显社会认同问题和范畴化特征词评价部分。范畴化词汇评价部分将词汇按照随机顺序进行排列,要求被试对每一个词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城市人、农村人和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别进行评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为5个等级,评分从1分到5分。计算被试在各类词汇评分的总和。

(三)研究程序

1.收集范畴化特征词。通过对与新生代农民工同龄的22岁至32岁的城市人、农村人和新生代农民工各130人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特征词,采用有条件限定的自由联想法让其列举最能准确描述和形容城市人、农村人和新生代农民工特征的词汇,具体问题如下:“您认为有哪些词汇最能准确的描述和形容城市人、农村人和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请每项分别列举至少6个词汇。请随意联想,答案无对错之分,不记名,结果只用于研究。”在词汇联想之前向被试解释城市人、农村人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准确界定。城市人即拥有城市户口,在城市出生并生活的城市居民;农村人是出生于农村,拥有农村户口,在农村生活的农村人口;新生代农民工是指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在农村,且16周岁以上,具有农村户口,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和经商的农村青年。词汇联想不限时间,直到完成任务后回收问卷。实际有效被试372人,平均年龄25.09岁。本次共收集词汇6696个。然后将所收集的所有联想词汇使用ROST-CM软件进行内容分析和频数统计,首先采取完全同义词者合并,减少项目,但近义词并未予以合并。然后进行频数统计,将词语按照频数的高低进行排列,取前10个分别最能代表城市人、农村人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典型特征词。

收集到词频最高的特征词中,城市人特征词(10个):时尚的、忙碌的、高消费的、开放的、压力大的、自信的、快节奏的、讲究的、素质高的、文明的;农村人特征词(10个):朴素的、善良的、安逸的、节俭的、热情的、保守的、踏实的、平凡的、淳朴的、朴实的;新生代农民工特征词(10个):奋进的、辛苦的、坚强的、独立的、赶时髦的、朴实的、自我的、月光族、得过且过的、压力大的。

表1 范畴化特征词汇总表

2.将最后统计出来的词频最高的特征词进行词汇归类和筛选。剔除三类人相重合的特征词(压力大的、朴实的)。通过专家评定法,最后将词汇类别分为外表穿着类、生活状态类、消费行为类、个人品质类、生活态度类和价值观念类共六类词汇,其中前三类属于外在特证词,后三类属于内在特征词。按照这六种词汇分类,分别从城市人、农村人和新生代农民工高频特征词中选择符合的词汇。最终确定范畴化词汇选择问卷所需特征词18个,其中城市人、农村人和新生代农民工三种群体类特征词各6个,六种词汇分类特征词每类各3个,具体见表1。

3.编制范畴化标准类特征词选择问卷及范畴化特征词评价问卷。

4.进入正式施测,均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下进行。

5.测试结束后对部分被试进行访谈。

(四)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检验。

四、结果与分析

表2 三种认同类型群体对标准类特征词选择的差异性检验(N=324)

(一)不同认同类型农民工在范畴化特征词使用上的结果统计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农民工群体分化出的农村人认同群体、模糊认同群体和城市人认同群体在选评社会分类特征词上的差异,以及在范畴的心理表征水平上的差异来揭示身份重构的范畴与范畴化特点。采用了特征词的主动选择和被动评价两种范式。

1.范畴化特征词主动选择范式。本研究以三种认同类型群体在社会分类上选择每种标准类特征词的人数作为测量指标,统计比例最高的标准类特征词。外表穿着类比例高记为1,生活状态类记为2,消费行为类记为3,个人品质类记为4,生活态度类记为5,价值观念类记为6。采用X2检验分析每种标准类特征词选择人数在三种认同类型上的差异。结果显示,三类认同群体在标准类特征词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X2=70.764,P<0.001),说明三种认同类型农民工在确立社会范畴上使用的标准类特征词是不同的,农村人认同者更倾向于使用生活状态类(45.6%)和外表穿着类特征词(36.8%),模糊认同者倾向于使用生活状态类(33.33%) 和消费行为类特征词(27.27%),城市人认同者倾向于使用个人品质类(34.16%)和生活状态类特征词(29.27%)。假设1得到初步验证。结果见表2和图1。

图1 三种认同类型农民工在标准类特征词选择上的差异

图1显示,从发展趋势上,从农村人认同—模糊认同—城市人认同的身份重构过程中,存在着对标准类特征词的使用从外部映像表征向内部抽象表征转化的趋势。外部特征词表征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外表穿着类、生活状态类、消费行为类),内部品质特征词表征的使用频率逐渐上升(个人品质、生活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城市人认同农民工的核心特征词以个人品质表征为主,说明农民工在身份认同从农村人—不清楚—城市人的变化过程中,所使用的范畴表征有一个从外部映像表征(外表穿着、生活状态、消费行为)向内部抽象符号表征(个性品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转化的趋势。模糊认同群体处于身份转换的过渡阶段,所使用的典型标准类特征词介于农村人认同和城市人认同者使用的典型特征词之间,反映出身份重构过程中使用的范畴表征水平上存在着梯度变化特征。假设3得到支持。

2.范畴化特征词被动评价范式。为了进一步考察三种认同类型对标准类特征词选择上的差异水平,本研究使用社会范畴化评价问卷进行进一步检验。将被试评价18个特征词在形容城市人、农村人和新生代农民工符合程度的得分按照标准类分别进行相加。即每一个被试将得到六个分数,分别代表外表穿着类、生活状态类、消费行为类、个人品质类、生活态度类和价值观念类的评价总分。以三类认同群体在六种标准类特征词符合原型特征的程度上的评分作为测量指标,再对每类身份认同者在六类核心特征词符合原型程度的评价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该类型被试在形容范畴原型时标准类特征词评分上的差异,检验六类核心特征词在使用上的区分度。

结果显示,农村人认同农民工和城市人认同农民工在六类核心特征词上评价差异显著(F(农村人,324)=370.662,P<0.001;F(城市人,324)=34.532,P<0.001),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六类核心特征词的评价得分均呈现显著差异(见表3),说明在农村人认同和城市人认同群体中,这六类词具有较高的区分度,是这两个群体进行群体分类的依据。而模糊认同的农民工在六类核心特征词上评价差异不显著(F(模糊型,324)=1.819,P>0.05)。说明模糊认同群体缺少具有区分度的类别范畴表征。假设1得到验证。

表3 不同标准类特征词评价差异的多重比较

(二)三种认同类型农民工在自我范畴化过程中群体类特征词选择上的差异检验

通过将三类群体在自我范畴化过程中对群体类特征词的选择与所认同身份的一致性进行比较,来分析移民身份重构过程中决定身份选择的范畴因素。

1.对自我范畴化特征词主动选择范式。对自我范畴化特征词主动选择问卷的初步统计:统计被试在选择形容自己特征的五个词汇中,所占比例最高的群体类特征词。城市人特征词比例高记为1,农村人特征词比例高记为2,新生代农民工特征词比例高记为3。结果用于解释自我范畴化结果与内群体特征的重合度。

表4 三种认同类型农民工对描述自我特征的群体类特征词汇选择的差异性检验(N=324)

以三种认同类型的新生代农民工在选择形容自己的群体类特征词上的人数作为测量指标,对三类人群在形容自己的每种群体类特征词上的选择人数进行X2检验,分析自我范畴化中群体类特征词选择人数在认同类型上的差异。结果见表4。

通过表4可以看出,认同类型在描述自我特征的群体类特征词选择上存在显著差异(X2=62.294,p<0.001)。农村人认同和城市人认同群体自我特征词50%以上都与本群特征词一致,只有认同模糊群体在自我特征词选择上在三类特征词中产生几乎均匀分布的特点。说明自我核心特征词的选择是影响人的群体身份选择的重要因素。从对自我特征的群体类特征词选择的变化趋势上看,从认同农村人—认同模糊—认同城市人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农村人特征词逐渐下降、城市人特征词逐渐增加的趋势。认同模糊类型的农民工在选择描述自我特征的群体类特征词上表现为三类词汇选择相差无几,原型特征不明显的特点。假设2得到支持。具体特点见图2。

图2 三种认同类型农民工在描述自我特征的群体类特征词选择上的差异

2.范畴化特征词被动评价范式。以三种群体类特征词符合自己特征程度的评分作为测量指标,将被试在评价18个特征词符合自己程度上的得分按照群体类分别进行相加。每一个被试将得到三个分数,分别是6个城市人特征词的评价总分、6个农村人特征词的评价总分和6个新生代农民工特征词的评价总分,将初步统计结果录入SPSS。在认同类型上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各类型被试在评定群体类特征词符合自己特征的程度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农村人认同农民工(F=35.262,P<0.001)和城市人认同农民工(F= 14.464,P<0.001)在三类特征词评定得分差异显著,模糊认同群体差异不显著(F=0.358,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显示,农村人认同和城市人认同群体在自我特征词评价中,显示他们在三类特征词符合自身特征的评定上差异显著,而模糊认同组差异不显著。结论与特征词主动选择结论一致。说明在自我范畴化过程中,农村人认同者更多使用农村人特征词,城市人认同者更多使用城市人特征词,而模糊认同者没有显示类别特征词偏好,假设2再次得到支持。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三类认同群体在群体特征词符合自我特征程度评价上的差异多重比较

五、讨论

(一)三类认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对范畴的使用特点

研究结果显示,三种认同类型农民工在确立社会范畴上使用的标准类特征词具有明显差异,表现为在三种类型上进行的六种特征标准的选择和评定上,农村人认同和城市人认同的农民工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而模糊认同农民工却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即范畴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说明有无清晰的边界是决定范畴确立的充分条件。从范畴内容的选用特征上看,农村人认同者更倾向于使用生活状态类和外表穿着类特征词,模糊认同者倾向于使用生活状态类和消费行为类特征词,城市人认同者倾向于使用个人品质类和生活状态类特征词,显然,生活状态类特征词是人们确立范畴的通用的重要编码,也是造成范畴边界不清晰的重要原因。不同的是农村人认同者更多采用外部穿着类特征词确立范畴,城市人认同者更多采用个人品质类特征词。这一结论验证了家族相似性理论关于范畴之间存在边界,但边界是模糊的观点。

Rosch提出经常接触(即熟悉)和认识范畴成员的先后顺序影响社会分类认知参照点的选择[5]。左广明、王君等人的研究证明,认知熟悉程度、经验、文化习俗、生活环境等因素造成人们对同一范畴的原型产生认知偏差[12][13]。从熟悉的角度解释农民工对群体类特征词的选择,农村人认同者多是在不熟悉城市人的情况下进行分类,更容易以外表穿着类特征为参照。城市人认同者多是在对城市人比较熟悉的情况下进行分类,更易于以个人品质、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等内在特征词为参照。本研究访谈结果支持这一观点。

个案一(小赵,认同农村):我们平时很少跟城市人深接触,最多就是工作需要接触一下,没什么城市人的朋友。每次接触的那些城市人先不说别的,一眼就能看出来跟我们不一样,都穿得挺讲究,比我们时髦多了。我们虽然挣钱也够买衣服的,但不那么讲究这些,穿的都挺一般的,也不在乎时髦不时髦,舒服就行。就算是穿着一样的衣服,咱也不如人家市里面的人好看。我一看要形容城市人,我就给时髦的5分。

案例二(小杨,认同城市):以前没来城市里上学和工作的时候,我觉得农村人跟城市人就是完全不同的。那时候在镇上上中学,觉得镇上的人跟我们一比穿的也好,说话也文明,很少有种地的,也不像家里人那么辛苦……现在生活都好了,从吃穿上也看不出来谁是农村人谁是城市人,但是你说的那三种人肯定是有区别的,我觉得主要区别还是骨子里的那些东西。一些内在的特征更能区分一些人,所以我就给自信啊这种词5分。

案例三(小高,认同模糊):我总觉得像时髦啊、高消费啊这些词听起来是城市人的特点,但是这几年工作下来,我觉得农村人也挺高消费的,很多城市人也过得挺节俭的。这些外表上的特点肯定还是能符合一类人的特征,但这种特征也不是绝对的。农民工这个最难评,介于城市人和农村人之间,在我脑海里没有什么典型的特征,所以我就把分评的都差不多。

(二)不同认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对范畴使用的梯度特征

研究表明,在社会分类过程中原型特征词的选用上,农村人认同农民工以农村人特征词为主,城市人认同农民工以城市人特征词为主,模糊认同型农民工缺乏典型性。说明范畴特征词的选择是影响社会分类的认知基础。从对范畴的群体类特征词选择的变化趋势上看,从认同农村人—认同模糊—认同城市人的演进过程中,呈现出农村人特征词逐渐下降、城市人特征词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征词的使用也呈现梯度过渡特征。这一结论支持了Rosch家族相似性理论提出的范畴梯度式存在的观点和方文提出的非先赋资格获得经历的非成员资格—部分成员资格—完全成员资格的范畴梯度变化特征观点。

(三)不同认同类型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范畴化的心理表征

研究表明,在自我范畴化过程中,对于范畴的运用上,农村人认同者更倾向于使用生活状态类和外表穿着类等外部映像水平特征词,模糊认同者倾向于使用生活状态类和消费行为类等外部映像水平特征词,城市人认同者倾向于使用个人品质类和生活态度类等内在抽象水平特征词。从农村人认同—模糊认同—城市人认同的身份重构过程中,表现出外部特征词的核心地位逐渐下降(外表穿着类、生活状态类、消费行为类词),内部品质特征词地位逐渐提高(个人品质、生活态度、价值观),尤其是城市人认同农民工的核心特征词以个人品质为主,说明身份重构中使用的范畴表征有一个从外部映像特征(外表穿着、生活状态、消费行为)向内部抽象特征(个性品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转化的趋势。

六、结论

(一)在标准类特征词选择与评定上,农村人认同与城市人认同型农民工的得分都具有显著差异,而模糊认同农民工没有显示出显著差异。说明范畴边界的区分度是范畴确立的重要因素。

(二)在对原型特征词的选择与评定上,农村人认同农民工以农村人特征词为主,城市人认同农民工以城市人特征词为主,模糊型农民工缺乏典型性。从农村人认同—认同模糊—城市人认同的身份转换过程中对原型特征词使用的频次看,呈现出农村人特征词下降,城市人特征词上升的连续变化的梯度特征。

(三)在自我范畴化的范畴表征水平上,农村人认同农民工更多使用外在的映像表征符号,城市人认同农民工更多使用内在的抽象表征符号,不清楚认同农民工没有显示出范畴表征符号的使用偏好。从运用符号表征的态势上,在从农村人认同—认同模糊—城市人认同的过渡过程中,表现出映像表征符号使用偏好下降,抽象表征符号使用偏好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1]文旭,江晓红.范畴化:语言中的认知[J].外语教学,2001(4):15-18.

[2]Bruner,Goodnow,Austin.A study of thinking[M].New York:Wiley,1956:481-490.

[3]Taylor,J.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34-48.

[4]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1-30.

[5]Rosch,E.CognitiveRepresentationofSemanticCategori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General,1975(3):192-233.

[6]MichaelA.Hogg,Dominic Abrams.Social Identification[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363-366.

[7]McGarty C.Categorization in socialpsychology[M].SAGEPublications Limited,1999:242-259.

[8]Lakoff,GWanen.Fireand 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87:5-11.

[9]Barth Fredrik.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Culture Difference[M].Boston MA:Little Brown,1969:39-55.

[10]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2-3.

[11]Turner JC.Social categorization and the self-concept: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group behavior[J].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Theory and research,1985(2):77-122.

[12]左广明.范畴化过程中认知差异的原因探微[J].中国西部科技,2009(33):1-4.

[13]王君.新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的影响[J].湖北社会科学,2015(4):183-187.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M igrantW orkers——A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tegorization Zhang Shuhua

(Research Center for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and Management,ShenyangNormal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034)

By adopting two research paradigms(featurewordsactive selection and passive evaluation)and testing 324 average age of 25.13 years old new generation migrantworkerswith different identities,the research studies the features of social categoriz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workers and reveals the cognitive patterns of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categoriz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crimination of categorical boundary is a key condition for the category establishment,the process of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from“rural identification-indistinct to identification-urban to identification”presents a gradient transition in self-community featured words selection,from primarily on rural featurewords to no obviousselective preference to primarily on urban feature words;italsomanifests a tendency in the representative level that the preference of using image symbols has declined while thatofusingabstractsymbolshasmounted,which indicates the significantvalue of theabstract levelsof the employed featurewords to the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new generationmigrantworkers;social identification;socialcategorization;identity reconstruction

C931

A

1674-5450(2017)02-0044-08

【责任编辑:赵 伟 责任校对:詹 丽】

2016-11-06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1141)

张淑华,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教授,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特征词新生代范畴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新生代”学数学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新生代“双35”09式
基于改进TFIDF算法的邮件分类技术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产品评论文本中特征词提取及其关联模型构建与应用
面向文本分类的特征词选取方法研究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