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创业模式探析
2017-04-12刘金兰汪未晗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刘金兰 汪未晗(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创业模式探析
刘金兰 汪未晗(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高职院校毕业生已成为创业与创新的新生力量。高职院校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与新机遇。本文以笔者所在的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探析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人才的创业模式,以期推动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 创意人才 创业模式
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从中央到地方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各高职院校也开始探索适合本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政策背景
(一)政府层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17〕20号)指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达到795万人的历史新高,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更为繁重,各地要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综合运用各类创业扶持政策和鼓励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吸纳应届毕业生,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川办发〔2017〕6号)提到,要组织实施文化重点领域科技成果应用示范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文化生产力;支持文化(文物)单位进行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提高文化、文物资源转化利用效率。
(二)高职院校层面
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高职院校创业学生数逐年增加。据麦可思研究院在京发布《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15届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比例是3.0%,比2014届(2.9%)高出0.1个百分点,2015届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3.9%)高于本科毕业生(2.1%)。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点工作,从前期的引导创业到后期的政策保障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探索。
二、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创业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培养是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支持而兴起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着力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方面的人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基点是知识创新,其组成元素是个人的创意、技巧及才华,其产业特征是文化、知识和技术的高度关联,其根本是个体人脑和心智能力的文化和财富的创造,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又是文化创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1]。可见,高职院校创意人才的培养途径决定了人才的质量以及创业方式和质量。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创业型就业道路。笔者所在的学校也做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学校着力培养高端技能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人才、创意设计人才、影视传播人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等文化创意类人才。
从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构建了“三化四合五轴联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三化是指创意作品、产品、商品相互转化,即作品孵化、产品转化和商品消化,亦即三品转化;四合是根据作品、产品、商品三品转化流程,所采取的一种模式,即学生学徒合一、教师师傅合一、教室工坊合一、育人创业合一;五轴联动是指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等形成人才培养的五轴,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产生联动,培养创意产业和行业企业所需的人才。为实现这一模式,相应地进行了课程体系的改革。重点是在实施理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有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推动[2]。
(二)创新实践环节
在创意产业中,最缺少的是创意原创研发人才和创意产品的经营者,特别是能将创意产品市场化的这类人才,这也是最能使创意活动产生高附加值的两种人才。学校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出“室+中心+基地”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培养了创意人才的创意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第一,引进大师、非遗传人和企业合作共建工作室。三年来,学校以项目为导向,引进非遗传人、技能大师和文化创意产业中小微企业共建工作室21间。入驻大师工作室的专家以“面对面、手把手”的方式,为学校青年教师和在校学 生开展“项目导入制”教学。
第二,引进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重点打造了一批紧密对接企业真实生产过程的生产中心。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的,引进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中心4个。
第三,引进企业共建教学公司。学校以场地、技术团队、部分资金、线上线 下平台的硬件建设作为投入,企业方负责提供主要设备及管理团队与日常运营活动,根据三品转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文化创意产业链要求,校企共建教学公司。“三品转化”是将师生创意作品孵化为文化创意产品,再把创意产品转化为文化创意商品,最终实现将师生文化创意作品全面推向市场。
(三)创业模式分析
创业是指创业主体依托自身初始资源,通过识别并把握创业机会开发和提供新产品、新服务、新理念,进而创新商业模式、创立新企业的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3]。创业模式体现了创业者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在创业资源整合方面的创新活动。
得益于学校“三化四合五轴联动”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实践环节的创新突破,依托学校创客中心的项目孵化条件,很多的创意人才创业者选择了成立工作室,享受学校提供的场地、资金和技术指导支持,为学校师生以及周边的客户提供产品和技术服务。学校初步建立了1500平方米的四川文化产业职创客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目前,入驻创客中心的项目团队共计15个,正在通过审核拟入驻的项目团队有12个,涉及影视制作、文化旅游、文化产品研发、非遗传承、艺术设计、音乐制作等文化产业多个专业领域。
学校自主创业的学生人数也要高出一般的高职院校。2014届毕业生半年后 “自主创业”的比例为6.8%,比全国高职院校(3.8%)高3.0个百分点。学校2015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0%,比2014 届(6.8%)低1.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 2015届(3.9%)高1.1个百分点。
三、存在问题及思路
目前,高职院校创意人才的创业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探索阶段。通过双创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双创教育和政策支持促进大学生创业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亮点。
学校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来的“三化四合五轴联动”的创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考虑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意意识及创意能力,还着重培养学生将创意作品进行转化的能力。创意类人才要走上创业之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创业实践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把制作生产出来的创意产品转化成商品,让其产业经营效益。还需要学校更加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将双创教育和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市场需求变化进行改革,同时也需要政府和学校在政策方面提供保障,以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一)努力提供政策保障
充分利用学校所在的天府新区的优势,利用新区的就业创业政策,促成大学生创业。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管委会发布的《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管委会关于支持创新创业若干政策》指出,直管区将每年投入不低于10亿元的创新创业资(基)金,符合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创意设计等产业定位的门类都是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的支持领域,其中有3条直接面向大学生,包括支持高校院所大学生开展就业见习、支持高校学生创新创业、鼓励担保机构优先为科技企业孵化器内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积极开展平台建设。学校成立了创客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主要任务是为我校学生提供平台,对以学生为主的创业项目进行指导和服务,在政策、场地、资金、技术指导、组织参加会展活动和创业比赛等方面给予力所能及的帮扶,起到项目预孵化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参加各类大赛,对参赛的创新创业项目实施重点扶持,对其实行精准指导、经费资助和入住园区优先等政策鼓励。2015年组织4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了第十一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大学生文化创意创业大赛,4个参赛项目分别获得了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1个优秀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2016年,学校还组织了“文产助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及系列活动,最终评选出12名专业契合度高且可操作性强、商业经营性强、创新创业示范性较强的项目,通过提供实体经营门店、提供适当启动资金和聘请专业人士、团队进行创业经营指导的方式对项目进行孵化。
(二)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开展了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但由于高职办学时间短且办学模式封闭,大多数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起步晚,导致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育部要求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由此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国家层面开始被重视。
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形成了将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的指导思路,开始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新创业指导纳入全院通识必修课,形成了模块教学的教学体系,如第一阶段针对大一学生,由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第二阶段针对大二学生,由各学院就业干事、校外行业人士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第三阶段针对大三学生,由校内创新创业专家库、校外创业专家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重点既强调职业在人一生中发展的重要地位,又关注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每一所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区位优势,结合当前的政策环境,同时鼓励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综合考虑自己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和创业资源,制定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为行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也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各高职院校要把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在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着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搭建实习实训平台,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责任编辑:苏东来】
[1]王雪野,王颖聪,顾小慈.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2014(02):105.
[2]向天华,葛婷,吴斌等.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及机制研究——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为例[J].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省 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6(03):74.
[3]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14(4):84-93.
G64
A
1008-8784(2017)02-90-3
2016-12-12
本文系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2015年校级课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模式探讨”(项目编号:15D005)的研究成果。
刘金兰(1984—),女,江西吉安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教育管理;
汪未晗(1987—),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实习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