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的艺术形态与诗意精神
2017-04-12魏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401331
魏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的艺术形态与诗意精神
魏玄(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重庆 401331)
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凭借深厚的文化内蕴、匠心独具的叙述手法与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将中国古典的艺术形态与美学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一系列中国古典书画、园林建筑等纪录片的艺术叙事之中,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的美学意境与现今影视艺术的交织融合,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审美价值取向,由此具备了很高的艺术审美水平与人文精神价值,并对当代的审美教育具有良好的推进作用。
艺术纪录片 艺术形态 诗意精神 审美教育
作为承载着“以文化人”使命、有着高雅审美品位与重要文化交流意义的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较为集中地突出了中国古典艺术蕴含的空灵审美意境与和谐文化精神,并由此建构出该类纪录片相应的艺术形态与美学范式。
一、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特征对艺术纪录片艺术形态的影响
我们知道,纪录片的美学范式与思想观念皆受其表现题材的制约。以展示中国古典艺术为主的纪录片也有着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它不同于新闻纪录片,主题聚焦于当前时事的热点;也不同于历史纪录片,重点围绕于文献史料的选择;亦非考古类的纪录片,将人类学、历史、民族文化与影视艺术织于一炉。中国古典艺术类的纪录片在呈现中国艺术史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更看重中国古典艺术美学思想与艺术精神价值的弘扬。它的叙事手法、镜头画面、造型结构、剪辑转场、解说词与音乐光影等元素的综合,融成了一种思想性深刻、艺术欣赏水平高雅的纪录片类型。
其一,在《千年书法》《中国书法五千年》《中国绘画艺术》《圆明园》《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等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中,我们首先瞩目入心的是影片那极为丰富的中国古典艺术的文化内蕴。这类纪录片的视野极为广阔,且由于中国浩瀚多姿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精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即使是同一门类艺术也有着先后不同的流动发展和风格变化。在这些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中,创作者浓缩了漫长的中华艺术美学史,精心选择各类艺术史上最优秀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将他们的作品与艺术批评结合起来,抓住他们作品中最核心的艺术观念与美学风格进行阐释。可以说,艺术、美学的风格变化与时代、理念的转换,造就了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既相对独立又有内在联系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内容展现方式。虽不如故事片那般具备严密的叙事逻辑,但仍一脉贯穿,集集相应。
其二,观赏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古典艺术范式对纪录片叙述方式的影响。在2010年由央视制作的六集艺术纪录片《探索•发现之中国绘画艺术》的第一集《笔墨春秋》中,我们不难发现,制作者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逻辑顺序、直线地介绍中国古典画作;而是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巧妙移入,由中国画史上的写实画风向写意画风的转换为触发点,结合了历史上多位作家的作品,以及现今多位专家的意见和访谈,很好地阐明了这种转换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接着,在这部纪录片的第二集《胸中造化》里,则从画作的欣赏和接受、历史上与绘画相关的事件、作品的收藏事迹,中国画的美学特征,有关画作的传说趣事、画家的生平、理论家观点的变化等方面,来说明中西绘画观念的不同。通过各种鲜活实例的对比,说明了西方古典绘画重焦点透视与阴影明暗的写实风格,而中国古典绘画则采用散点透视、重神韵意境、风骨胸臆的艺术理念。同理,在2009年上映的大型纪录电影《圆明园》中,制作者也在描述其园林艺术同一时期所经之事时,采取了共时展现的自由视角,建立了容万物于一炉的空间意识。这样的影视叙述手法,俨如中国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技法,层层叠峦,咫尺千里,不受固定视域的限制,却相铺相成,首尾呼应,让观众得到无与伦比的视听享受,又不散乱失真。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所指出的:“艺术上的构图原理,不是服从科学上算学的透视法原理……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境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乾坤万里眼,时序百年心。……所画出来的是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境界。”[1]
其三,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体现出表现手法多样性的特征。这类纪录片没有使用枯燥的理论术语,而是采取生动的表现手法,以漫谈的方式,运用客观叙事手法,并转述各家名言等方式,将中华艺术这座精致曲折、耐人品味的雅致园林,错落有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再者,有些艺术纪录片还使用了3D建模与电脑特技,使观众欣赏到现在看不见,却曾经真实存在的奇观,体验其中所蕴藏的审美理念。如《圆明园》中的数字景观再现,再加上在这部影片中,宫廷画师朗士宁的“他言”叙事,与整部影片的历史“线性”叙事风格不时交替出现,还有精心配置的解说与今人的感悟,越发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生动、具体且真实的氛围。“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的交叉叠现,化入化出,划入划出造成艺术假定性与真实性的融合,给观众以一种真切、自然、连贯的审美感受。”[2]所以,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往往纵谈古今中外,跨越时空,却因其中蕴含的连绵思想和艺术境界,时常给人身临其景的感觉,亲切自然又回味无穷。
在纪录片看似随意、自由的镜头语言中,实则包含着绵密的匠心与深厚的人文精神,更有着隐藏的感性逻辑与深远的哲理,只是这种逻辑不是西方文艺理论、美学论著中那般抽条剥茧式的系统的抽象范式。那是因为,“中国哲学和文化一般缺乏严格的推理形式和抽象的理论探索,毋宁更欣赏和满足于模糊笼统的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去追求和获得某种非逻辑非形式分析所能得到的真理和领悟。”[3]如此长久不衰的审美范式,在纪录片里得到了极为生动的表现,从而营造出一种“折高折远,自有妙理”的意味。影片对于镜头的调度,有如绘画中的“经营位置”,运用推、拉、摇、跟、移、升、降等摄影机方位变化和技巧,采取俯、仰、正、反、平、斜等不同视角的镜头,造出远、中、近、全、特写等不同景别,再加以蒙太奇的技巧与灵活的文学性叙事手法,来展示纪录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人物、理念的关系。由此可见,这类纪录片有着明显的独特影视美学特征,以具体直观的把握,将深厚的艺术哲理和中国艺术美学精神向人娓娓道来,以求获得一种宏观上的大致理解与意会,这也正是中华古典美学意境和理念的典型表现与感性追求。
其四,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也表现出不同门类艺术美学思想的交叉融通。观看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观众不会感到枯燥乏味。那是因为这类纪录片不仅采取了活泼的叙述方式,而且在探讨一门传统艺术时,往往注意与其他艺术门类的联系,力求一种圆融共通的阐述。在论绘画时提及书法,谈音乐时联想到舞蹈、诗歌,甚至还涉及到与建筑的关系,进而,还能从影片展现的高超境界和美妙韵味中,论及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华艺术的内在神韵和审美意境是暗合相通的,这种观念在《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一片中就得到了淋漓展现。江南的园林,不仅仅是介绍中国古代花园的建筑布局与风格情调,而且蕴涵了古典的文化特质与文人的精神风貌。绘画、书法、戏剧乃至饮食文化,皆呈现于屏幕之中,使得纪录片中的园林就如一首淡远明丽的山水诗,一幅气韵生动的水墨画,一曲悠扬袅袅的清唱,一桌清香四溢的素珍,皆足以把大自然的风华吸收入其庭户之中,将天地宇宙与凡尘俗世融为一体,温情地描绘出一个充满情趣的世界,亦展示出一种诗意的境界,从而增加了影片对于观众的吸引力。
可见,古典艺术纪录片的影视艺术形态与艺术表现必须建构与中国古典艺术文化形态相适应的视听范式,融合现今多样化的影视艺术语言,才能深刻而又形象的展现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里所包含着的“一个民族的整个世界心像的基础。”[4]
二、中国古典艺术诗意精神在艺术纪录片中的流溢
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中呈现的世界,充盈着活泼的生气,以及玄妙精深又弥纶万物的生命精神,奏出虚实相间、悠远清扬的动感乐章。
首先,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作为带有诗意精神的影视乐章,呈现着生命运动之美。在《千年书法》中,我们领略了汉字兼备实用与审美的功效,又不难发现,书家们的书法线条之间都洋溢着一种非同寻常的人格、气质和生命哲理之美。这种生命之美,我们也可以在纪录片中《兰亭序》的长镜头中体会到:书法艺术的影视呈现并非机械性的原样拍摄,而是一种面向观众所敞亮的中国书法之“是其所是”,让中国书法最幽深精妙的生命节奏与韵味,自行在作品中得以流动显现。移动摄影与景深镜头的配合,再加以充满审美表现力与文学风格的解说词,让一幅幅不同的书法杰作鲜活的跃进人们的眼帘、映入人们的心灵。书家们坎坷的身世,曲折的内心情感,对于自然山林的真切体验与自身所坚守的精神情怀,都在影片呈现的书法作品中得以流露,在影片叙事中得以彰显,昭示出一种深刻的,带有关联性、隐喻性和象征性,充盈着自由和自觉精神的生命力。《千年书法》镜头中所有的声画“能指”,哪怕是在展示一卷书法时或介绍一位书家的生平命运后,偶尔暂时静音的“零能指”,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所指”:那便是在这一幅幅千姿百态的书法艺术作品中,中国古典艺术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艺术体验,自然地以实在的作品形态,形象地显现了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艺术类纪录片也并非完全排斥抽象化的艺术表达与理性的逻辑建构。一部影片的叙事结构、镜头调度、景别、构图和特技,以及其中所贯穿的主导思想,都需要通过一种逻辑规则或者无形的程式,将看似散乱的材料与观念有机结合起来。这种规则或程式无疑也是抽象的,但它却应合了影片展示的各类书法作品所蕴含的抽象思维逻辑,更有益于深入地发掘书家内在的人格性情与心灵追求。纪录片中那些鲜活的影像,文学性的情感诉说,恰当的配乐与色调都是生动的、带有生命力和象征性的视听符号,皆可体现出中国古典艺术那种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哲理。艺术纪录片中的艺术世界,通过各种影视艺术语言的表现,融合了思想、情感感悟与艺术性的想象,从而具备了生命运动的时空意识,体现出一种精神和思想的美。
其次,在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建构的艺术世界里,我们能够领略到一种中国古典美学虚实相间的空灵意境。宗白华先生曾说:“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的想象的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一张画可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5]除了呈现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与自然、宇宙亲密相通的生命之气外,艺术纪录片对儒家强调虚实结合、以达神妙意境的审美观念亦是欣赏的。我们在影片中可以随处感触到中国古典艺术虚实结合的意境之美,让人恍然觉得身处在一个绝妙澄净的诗意世界之中,将人的心灵感悟、神思与宇宙的生机、奥秘结合起来,生出一种自然、和谐、带有生命气息的往复律动,以及对于生命之美的切近体验。
随着声画的流动,艺术纪录片让人们既可以真实地欣赏各类艺术的美,又能够让想象力得以充分的调动,生出无穷的审美体验。在介绍园林建筑的影片中,不仅有宏大的全景,还有细貌的特写:飘着竹叶的一波碧水,园中花旦的身姿远景,甚至是缓缓溢进杯中的热茶,都别有深意。在这些高度概括的影像背后,镜头的游移切换出不同的动静之态,激发观者持续的遐想与思索。这里需要提及的是,艺术纪录片虽然力求展现历史的真实,但却无法完全地复原已然遗逝的艺术真迹。所以,在现今的电脑数字时代,对于“虚实”结合的理解与欣赏,又有着另一番阐释和接受方式。传统中国美学中那空灵玄妙的境界,似乎已经换成了对于视觉的享受和幻梦般的体验。如《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的第二集,对于汉代上林苑的追溯回顾,就采用了真人扮演与水墨线条动画铺于同一幅画面的手法,以化入化出结合、淡入淡出与各种插入闪回消退的镜头,似幻似真地讲述了这所已经消失的皇家狩猎园林诞生的历史。影片的这些画面与声效之间的间隔,本身就在视觉与听觉上仍然留有一些空白,亦造成了不同的审美感知和更广阔的时空意识,拓展了影像声音之外的想象空间,且能默默召唤观众进行心理互动交流。于是乎,意境的主体创造与审美的客体欣赏得以完美结合,让充满着生趣与美感的诗意再一次充盈于虚实相间的之境,延续着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审美追求。
更进一步,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对于这种诗意精神的追求,体现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总体哲学理念,即希望将艺术中蕴含的、充满活力的生命律动与整个大自然,乃至宇宙的生命本体视为同一。2010年央视制作的文艺纪录片《探索•发现之中国绘画艺术》就充分展示了这种中国古典艺术的理想精神。这部六集系列纪录片的第三集《缤纷万象》,前半部注重介绍了敦煌莫高窟与黄河永乐宫的壁画,用色彩斑斓的多幅作品表现了中国重彩绘画那辉煌瑰丽的美。这种美就是“镂金错彩、雕缋满眼”的魅力,是画作体现出的一种丰饶的装饰意味和雕琢之美。该纪录片的后半部,则介绍了中国绘画艺术由重彩向水墨的逐渐转化过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江南烟雨风光便是最为重要的代表画作之一。在这幅画作中,层峦起伏的山脉连绵于流云蒙雾之间,疏阔笔触勾勒出的秀丽江南犹如秀立在雨雾中的丽人,婀娜隐现于烟云深处。与精细描绘线条、层层上色的重彩画作不同,水墨山水画不力求明确表现每一条锋芒毕露的筋骨与浓丽多姿的色彩,它承载的是比线描画更加丰厚的内蕴与空灵奇幻的意境。值得玩味的是,该纪录片专集介绍中国重彩绘画时却花了大量时长赞叹水墨画的审美价值,其中的寓意不言而喻。那便是,尽管中国古典艺术对于富丽的形式有着高超的掌控技法,但对于艺术品中内在精神理想的追求和畅神达意的表现,一直却是中国艺术家、文艺批评理论家所最为看重之处。正是因为这种不懈的追求,中国的艺术理念逐渐偏重于一种通于天地宇宙和内蕴情感、相合于时空虚实、充满着音乐节奏的质朴厚重与宏大飘逸。
三、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的艺术创造对当代审美教育的作用
观赏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我们会发现影片不仅蕴含着对中国古典艺术的赞叹,还将审美教育视为熏陶青年美好心灵、培养健康人生观的重要方面。
首先,通过讲述“艺术的故事”育人。在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中,不仅仅是力图显现作品自身的艺术范式与美学观念,还详细介绍了作家、批评家创作、评论的历史背景,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时代风格、人生经历、性格情感等因素。尤其是对时代变迁影响艺术形态和风格变化的社会因素,做出了深入的阐释。如《千年书法》一片,对各位书家的成长历程、创作经验的积累与突变、生平心态等的描绘就非常详尽。当纪录片介绍到在元朝为官的赵宋王朝的后裔赵孟頫时,带出他那极为痛苦纠结的人生境遇。饱受着儒家道德约束与内心拷问的赵孟頫,沉浸在书法艺术的汪洋之中,立志于将中华传统书画艺术发扬光大,其书法艺术因此显得格外中正圆润,秀丽温和,终成一代典范。而在清朝政治家、书法家刘墉那里,官场的凶险造就了他左右逢源的处世之道,其书法就失去了锋芒毕露的风格,落笔自然也就贯彻了举重就轻的理念,终成其丰肥精圆的书法艺术风格。我们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相当重视阐释现实社会环境、人生际遇与个性情怀对艺术创造的深刻影响,而正是在这种综合性的影像叙事中,使人们在理解中国古典艺术美学风格的同时,去体会那人间万象、复杂深刻的人生哲理。
艺术纪录片的“他律”性还体现在镜头话语的导向方面。众所周知,纪录片无疑是以“真”导出的“美”去吸引观众,然而,即便是突出史料记载,也有一个具备特定价值取向的详尽制作架构。摄像机的方位、拍摄的角度、镜头的剪辑、特效,甚至是灯光的渲染与音效声乐的配合,无不体现出创作者的审美构思和思想观念。对于绘画、书法、音乐、舞蹈和建筑的镜头介绍,甚至还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叙事、场面调度与语言风格。在掺杂着创作者的真挚思想和独特情感的纪录片美学模式下,体现出了纪录片创作者的思想观念的倾向性。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言:“艺术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6]纪实性的影视艺术也不例外,镜头语言的组织铺陈,不仅是为了感性地艺术的叙述,还是为了理性地阐明思想,或隐或显地传达制作者的创作理念。所以,即便是以真实著称的纪录片,也不可能仅仅展现出“纯粹的自律性艺术特征”,影片总是会受着创作者的文化视野、思想观念、情感偏好、审美体悟,甚至是生平经历的影响。所以,运用维美的镜头语言、专业的拍摄手法与文学的叙述方式,让观众获得更真更深的人生感悟与反思,也是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若干佳作提供给当代艺术教育者的重要启示。
其次,融合古典艺术和影视艺术之审美特性,提升人们对生命之美的追求。以影视艺术手法展现的中国古典艺术的纪录片,秉承了古典艺术的旨趣与诗性精神,旨在追求一种镜头语言之外的想象延伸。尤其是那些运用长镜头、景深镜头表现出的意境美,还有将山水、人文融为一体、强化情感认同的解说词,更是让人生出一股抒情诗般的优美与意趣之感。在《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系列纪录片的第六集《不朽的林泉》中,影片结合镜头画面解说到:“其实,园林不过万事万物的一种。只是这其中,似乎还有着万事万物,那些人生和人生的戏剧,那些情绪和情绪的核心表达。……精致生活培养的是一颗高洁的心,花园之内,林林总总的自我了断总是如同花开花落一般风淡云轻。”这里,优美的画面与诗化的解说,使人的心灵从园林景致中瞬间融入了历史的长流,去想象和体悟那各种悲欢离合、朝起暮落的人生境遇,并超脱于现实之上,体验到一种心灵自由之美。由此也可见出艺术纪录片对中国传统美学那富有诗意和生机的美妙意境的追求。进一步看,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影视艺术在视觉、声效等方面的效果更为突出。数字化时代,影视艺术注重动感的节奏,而中国传统的美学意境却重于静观的欣赏。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的创作则力图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在目前的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中,动静的节奏交替,引出不同的情景交融,鲜明的视像和音乐化般的文字,还有越来越新颖的媒介播放技术,直观地超越了传统的感性想象,将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真实的艺术空间之中。例如,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两部史诗般高度凝练的微纪录电影《千年莫高》与《梦幻佛宫》,便以精湛的数字技术为人们呈现出一幅千年前的美丽画卷。在超大的球形屏幕上呈现出的、可控景深的逼真画面,以及全方位立体声的绝佳音响效果,描绘出了一个绚丽灿烂的梦幻般的艺术世界,更为观众带来强烈的视听震撼艺术享受以及心灵的深度刺激,这些都是现今艺术得以传播和展览的新型方式。
再次,坚守艺术精神与结合大众传播形式,提高美育的效果。影视艺术原本就是艺术史上最为年轻的成员,又深受着现代性/后现代文化、美学思潮向着多元化发展趋势的牵引,逐步走向一种“自律性的规定消解”的“去分化”的过程。艺术审美与道德、伦理、政治、经济、心理分析等领域的交融越来越紧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的明确界线也越来越模糊。多个领域的相互交融,使传统艺术那种纯粹的、静观的、自律的艺术理念,逐渐转化为多元的、动态的、他律的美学追求。而我们观赏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之佳作则可发见,它们一方面结合了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反思、对历史视界和当代视野的融汇,力图传达中国古典艺术的极为丰富多样、灿烂珍贵的形态,彰显中国古典艺术追求真善美的诗性精神,表现中国古典艺术的优美意境和高雅品质;另一方面又致力于拓展当代影视艺术的表现时空,探究适应于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艺术审美的传播形式。由此,成为了我国当代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影视艺术形式,成为了大众文化时代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历史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康的人生观与高雅审美情趣的重要艺术载体。中国古典艺术纪录片之佳作,也为我国当代各审美教育领域的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责任编辑:闫现磊】
[1][5]宗白华.中国美学史论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会,2006:63,19.
[2]金丹元.影视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133.
[3]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05-306.
[4][瑞士]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M].潘耀昌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278.
[6][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
J01
A
1008-8784(2017)02-39-5
2017-1-11
魏玄(1986—),男,四川营山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