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之美
2017-04-12李立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四川成都610213
李立(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文学艺术
风骨之美
李立(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四川 成都 610213)
刘晓钟先生的画以其平凡朴实的画笔对成都的田园做出了诗意的描绘,涂抹出了人生的亮色。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刘晓钟先生的人生经历,面对病魔的顽强战斗、面对画坛的冷漠遗忘显示了出了永不妥协的风骨之美,使之成为无名美术史中值得纪念的人物。
刘晓钟 风骨浴血 罗霄诗意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风骨”,从此以后,风骨便作为一个古典美学的概念被频繁的用在了文艺评论的实践中,但就今日,风骨的内涵和实质究竟是指文还是指人,仍然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话题。无论是文论还是画论,风骨,作为中国美学的经典概念被无数次的反复阐释,形成了一个错彩镂空、层次分明、澄明而有独特意味的美学核心词语。
但笔者更偏向于用风骨来品藻一个人,形容一个饱经风霜、历尽磨难、永不放弃的人,一个孤傲于世、才华横溢、永不妥协的人,一个充满了自我纯粹的审美意象,率真的用艺术自我陶醉的人。
刘晓钟先生就是一个充满了风骨的人。无论是他的画还是他的人,抑或他的故事都充满了风骨的韵味,飘扬着生命积极向上的底色,而这一切,都无不昭示着艺术的原理,艺术就是将岁月历练成为一道风景;艺术,就是把人生变成了一首壮美诗篇。
《古画品录》有言,六法之首便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气韵便是满纸生风,心随笔动,言有尽而意无穷;骨法便是力道、厚薄、轻重、疾徐,结构的谨严、构思的巧妙。观晓钟先生之画,虽然是油画技法,却透露出完完整整的国画传承,尤其是川西民居系列、成都竹林系列、杜甫草堂系列,令人赞叹不已。同样是川西民居,晓钟先生的画让人倍感亲切、温馨,让人能够回忆起时光的回眸,仿佛时间在那一刻停留驻足,远山近水、阡陌交错、炊烟袅袅、油菜花开,马牛羊跑,自然与乡间就是如此的和谐相处,定格的画面破解了艺术的秘密,“时间”这个艺术创作最大的奥秘被瞬间的留存,被逼真的还原到现场的存在。一呼一吸、一张一弛、一静一动,便构成了一个让人无法忘怀的诗意空间,这是川西的一角,却透露出伊甸园的模样。
晓钟先生的竹林、树叶、水波、油菜花相当精彩,尤其是对于点彩的运用相当纯熟,耐人寻味。他把色彩的繁复、强弱、浓淡进行了调和,在多和少、简与繁上面思考良多,他把具象的单一对象的精确描绘和想象的、虚拟的感性杂多进行了细腻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们的视察错觉,但就是这个错觉增加了艺术的感染力,增加了树叶、菜花、水波的细节表现力,让我们无时无刻感觉到树叶在飘飞、水波在荡漾、菜花在生长,希望充盈在富含诗意的田野上。艺术视知觉所引发的联想构筑了充满诗情画意、饱含个人情感的巨大艺术空间,品晓钟先生之画,每一幅都充满宁静与温馨,仿佛一个阅尽沧桑的人在回味着从前的时光。可是,有心人能够注意到,在充满宁静、平和的背后,其实可以端倪出晓钟先生潜在的生命激情与深藏艺术动势,那是平静之中蕴含的巨大的力量,那是在宁静背后积蓄的巨大的爆发,那是在每一个姿态里、每一个表情中,每一个局部和细节,蕴藏着最具有包孕力的瞬间。
晓钟先生不仅油画俱佳,他的连环画更是具有代表性的贡献,理应被写进艺术史。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成都居然找不到创作革命题材连环画的作者,这个创作的任务最后被交到了晓钟先生的手里,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和敢打敢拼的作风,连环画《浴血罗霄》终于面世。这部改编于共和国将军萧克的小说生动的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英雄壮举,1991年获得了第四届全国连环画展铜奖,1992年又获得四川省首届巴蜀文艺奖三等奖,2005年再次入选(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精品鉴赏》。细看晓钟先生的连环画,尤其是宏大场面的处理与创作,仿佛在看一部正在展开上演的戏,栩栩如生的人物刻画各不相同,精心安排的战争场面层次分明,马背上搏杀由远及近,英雄的牺牲感天动地。这是晓钟先生创作的高峰,也是晓钟先生对于连环画艺术的贡献。可是,中国当代艺术史背后所蕴藏的逻辑权力和资本规则,在很大程度上遵循了马太效应,追逐于浮华与时尚的标签,沉迷于宏大叙事的造星运动及其附带的影响力,对于偏居于西南片区,供职于成都市文化宫的晓钟先生却视而不见,这不得不说是艺术史的偏见,也是艺术史的遗憾。
晓钟先生的风骨不仅体现在他的画上,更凸显于自身的人格精神。晓钟先生的人格正是“风骨清举”的代表。不献媚、不迎合、不屈服。正当我们所有人都以为晓钟先生的未来可以在艺术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一个意外却让时间停滞了下来。因为生病,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晓钟先生暂时告别了画坛,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告别竟然是将近30年。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这三十年,晓钟先生告别了主流的美协和画坛,顽强于病魔的搏斗,执着于个人的求索,在个人的精神世界中涂抹出艺术的圣洁和光辉。这三十年,也是晓钟先生画风大变的三十年,从传统油画注重对素描、色彩、造型的准确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再到自然而然的回归,从各种西方油画的现代性实验到愈加对自然风景安静的守望,晓钟先生的绘画比之以往的创作,更加传统,更加古典,更加细腻,更加功底深厚,更加炉火纯青。从进入到往返,从驻足留步到超然相忘,晓钟先生以自我的艺术实践和生活积淀,完成了一个艺术至尊的道理。所谓创新,其实不外乎是回到传统之上的创新,创新的因子都在过往的道路之中。晓钟先生,以他赋有传统古典油画的细腻功夫,画出了整个纯粹、恬静、温情而又诗意的世界。
晓钟先生之风骨之所以刚正、不屈、有力。如有真要深究,还不得不提到他所供职的单位,这就是成都市总工会直属的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这个从来都不曾被艺术史重视、一直被刻板印象为业余的单位,走出了很多后来成就斐然的专业画家。正是在文化宫里,晓钟先生受教于老一辈画家董庭中、贾兴桐诸先生的启蒙,得益于王龙生、冯生平等诸先生的指点,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了专业,将自己的专业变成了终生追求的事业。正是在这个文化宫里,晓钟先生尊师尚友,对学生关爱有加,经常围坐一堂,切磋技艺,薪火相传,山高水长。在那个文化生活几乎干涸的年代,晓钟先生用他的画笔给他的学生涂抹出了生命的亮色,如同一把火炬照亮了黑暗的前方,那火焰之上,增添着艺术的光芒,飘荡着迦南地的芬芳,启迪着艺术的神性光辉,通达着彼岸真理的远方。在这个意义上,晓钟老师之风骨堪为成都群众美术的启蒙者、开荒者和传播者。虽然没有居庙堂之高,享江湖荣耀,没有在专业画院、高校讲坛享受着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的殊荣,但是晓钟先生的意义同样伟大,同样令人记忆深刻,不可磨灭,在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他的画笔就是那个最具有象征着自由和美的图腾。他用最简单的线条、最朴素的色彩、最精致的素描、最简陋的材料,画出了艺术最伟大的召唤和最神圣的启蒙,而艺术的种子一旦埋下,便会在所有学生的心中疯长,成为他们今生永远的牵挂。
这牵挂是永远的,它来源于晓钟先生无法割舍的两端,一端是一名老师对学生最真诚的爱,另一端是一名艺术家最真诚、动人、深情的内心表达。
他就要这么画,就要这么耍。
永远。
【责任编辑:颜冲】
J22
A
1008-8784(2017)02-22-2
2016-11-22
李立(1981— ),四川金堂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