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前》:谍战剧创作的又一“标杆”
2017-04-12徐大文
□徐大文
《黎明之前》:谍战剧创作的又一“标杆”
□徐大文
谍战剧《黎明之前》在北京电视台开播以后,马上成为荧屏的焦点,媒体和观众的关注和议论不断升温。本文通过人物、情节、画面及节奏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黎明之前》;人物形象;情节;画面;节奏
《黎明之前》是继《潜伏》之后上映的又一部谍战剧的代表作。它讲述的年代背景是20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内战中,国民党即将撤离内陆退逃到台湾之时。
一、人物形象塑造层面
人物是每一部电视剧着重塑造的一个因素,因为人物塑造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剧目的成功,观众总是被剧中人物的性格所吸引,为剧中人物的命运而担忧,总是力图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所欠缺的品质,给予自己带来心灵慰藉。同时,一部电视剧要表现出时代的意义或者思想,也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来传达的,尤其是对剧中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形象的塑造,这直接传递着时代的最强音,因此,人物塑造是一部电视剧创作成功的关键。本文着重对剧中谭忠恕和刘心杰人物做出分析。
(一)谭忠恕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黎明之前》全方位地立体地展示了谭忠恕这个人物形象。导演在对他二重身份的塑造上可圈可点。作为八局的局长,他阴险毒辣,深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之术,他为了试探刘新杰,派他去处理26名我党高级人员,最终刘心杰还是通过自己的缜密计划,派阿九换了一辆拉人的汽车,使26名人员获救。另外,当毕玉海的住所被丁二找到,谭忠恕决定把抓捕毕玉海的行动交给刘新杰。此外,还让齐佩林和刘新杰之间互相调查,都凸显了谭忠恕深处高官职场城府深的阴险特征。
其次,在家中作为一家之主,他又展示着自己作为丈夫的柔情、体贴、关爱的品质。他对自己妻子陈怡君的爱是深沉的,当年谭忠恕因为爱慕她,而没有把她的信转交给刘新杰,目的是想让陈和自己在一起。他对妻子疼爱有加,他把当时的战局和妻子说清楚之后,还向妻子说明了逃离台湾的事情,他对妻子自始至终是信任的,这种信任出自他对她的深沉的爱。
再次,作为儿子,他把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一方面是他为了带母亲去台湾,另外是他潜意识中不希望刘新杰是中共特工,母亲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抚慰了他焦虑的内心。
(二)刘新杰人物形象分析
首先,挖掘人物的内心。《黎明之前》不单单是从动作表象上去表现人物,而且对人物的内心做了很深刻的剖析。对刘新杰内心的展示,主要是通过画外音的形式来塑造。例如,当他通过收音机接收电文的时候,镜头对准他的面部和他面前的纸,一直在二者之间交叉着进行特写,电文的具体内容是“零二一准备苏醒,联系人面详”,这时候画外音响起,具体内容是“这短短的电文,让刘新杰等待了十年。十年来,他说不清自己变换了多少身份,现在的他是让人又恨又怕的情报局官员。对于一个休眠者来说,这是巨大的成功,而对刘新杰来说,这成功的代价是迷失,他心底有种最深的恐惧,害怕自己永远这么沉睡下去。”
其次,对人物细节的把握。剧中对刘新杰细节的塑造主要体现在他敷衍了事的面部表情和喝烧酒、抽烟的细节。本文认为对刘新杰最成功的塑造是对其面部表情的凸显,刘新杰面对着八局中的人,一直显露出玩世不恭、潇洒随意、与世无争的态度,对一些事情持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特别是他经常喝酒,好像是对事情不理不问,其实是对自己内心焦虑的一种消解,一种无声的发泄,一种痛苦的呐喊。
二、在情节设置层面
首先,《黎明之前》在故事情节密度设置上集中,情节粘度较大,属于强情节的叙事,情节设置非常合理和缜密,像是一部侦探推理小说。李胜利教授在《电视剧情节密度》一书中指出:“所谓的情节密度,即指单位时间内电视剧情节所包含的有效艺术信息容量,主要体现为情境转折的数量,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突转’或‘发现’的数量。”
从微观的角度来讲,本剧主要是围绕着中统第八局内部所实施的“木马计划”“摩西计划”和“谁是水手”的问题展开叙事,具体体现在:水手段海平为了营救庄先生和那批药物,在护送庄云清外逃的时候,不慎被敌人发现,最后中弹受伤及时逃离,可还是被第八局的人在药堂门前发现其车辆,最后被逮捕。刘新杰还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段海平认识到“木马”的不可破之后设计的反间计。庄先生是故意露面的,段的被捕也是他自己所设计。段还预先准备了大量细节,用以引谭上当。因为刘新杰不知情,所以他的反应没有漏洞。段海平最终成功地使得谭忠恕相信,李伯涵才是中共在第八局的卧底,而整个“木马”行动是李帮助共产党布置下来对付他的,于是他杀掉了李,也摧毁了整个“木马”基地。水手段海平用这种暴露自己最终牺牲的手段,成功地破坏了敌人的“木马”行动,保证了刘新杰不被暴露。
三、画面营造层面
在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选择光线条件是形成画面基调的重要手段,摄影者对一部影片用光基调要有一个整体的方案,光线必须为创造环境气氛和情绪氛围服务。
在《黎明之前》这部剧中,光线显得很暗淡,很少用强光漫射进行拍摄,这主要是与剧中人物的心理联系在一起。因为从事潜伏工作,一般是在暗处,不会很凸显在明处。同时,也与整个剧的环境相吻合。例如,在中统八局的内部,很少看到很亮丽的光线,一般是略显暗淡的光线,这一方面暗示了封闭环境中暗藏的玄机,另一方面对人物怀疑的内心作了象征性的反衬。另外,剧中也有光线较亮的场景,这里的光线都是一种灯光的利用,并且很合理地诠释了一种和谐、自由的氛围。例如,在对谭忠恕和刘新杰家的光线运用上,光线一般都比较明亮,这里主要是因为在家里,个人的心理是自由的,毕竟家庭是幸福的归宿,所以,在剧中光线就以强光为主。另外,画面还具有抒情的作用。例如,在阿九死后,刘新杰送阿九的妻子宋敏仪去延安根据地的时候,画面省略了二者之间大量的对白,通过刘新杰的主观视角,目送着她离去,画面很含蓄地传达出一种悲壮的感情基调。
四、节奏和悬念的设置层面
《黎明之前》在节奏上一直显得都很紧凑、很快,分镜头运用很多,类似于美剧的特征。例如,在影片的第一集,围绕着发生在亚新饭店的枪杀案展开,镜头运动得很快,几乎把主要人物都介绍出来了。如刘新杰、谭忠恕和家人、段海平、边日南、童乾坤、周汉庭等人物,重要的场景几乎介绍得很详细,场景和人物设置好了之后,接下来主要是围绕着具体的故事展开,在后面的剧情中,随着人物的逐渐加入和场景设置的增多,人物命运的扑朔迷离使得节奏更加紧密,从而凸显出人物命运的转折。
相对来说,谍战剧比一般题材的电视剧在悬念设置上更紧凑,全剧总的悬念设置是围绕着“谁是八局的中共特工”展开,尽管观众知道这个人是刘新杰,但是为什么观众还会继续关注并观看下去呢?主要的原因是对这个悬念展开的过程中,每一次事件的发展都是对这个特工身份的进一步暴露,所以引导着观众看下去。
在叙事上,该剧主要是采用了一种回溯式的解答叙事模式,也可以说是局部倒叙的方式。即先给出一个故事的结果,在继续讲故事的过程中,慢慢地展开对人物身份的描绘以及他之前的往事,这种展示往往是因为这个人的身份暴露,也可以是这个人物遭受挫折和个人秘密被别人发现。例如,剧中开头对刘新杰杀害亚新饭店的人员这一事件上,就体现出这种模式;后来的马蔚然对刘新杰的体检中,也运用了这种方式。这种叙事的省略方式,掩盖了故事线性时间发展中的局部细节,让其直接过渡到另一个环境的叙事,这其中所省略的部分,往往是对出人意料的结局做出的最好诠释,这其实也是一种悬念的设置方式。例如,电影《风声》中就运用了这种方式的叙事,最好结局也出乎人的意料。这一点有些像美剧《越狱》中的情节叙事,这种方式能够对受众的观赏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五、结语
好作品源自好剧本。电视剧《黎明之前》内容满足了观众揭秘和窥视的欲望,该剧不落俗套的剧情,人物性格发展的自然过渡衔接,故事创作中挖掘现实中而不是想象中的细节真实,反映了人们的内在情感诉求。此外,该剧情节叙事连贯和密集,节奏层次感明显,剧情紧凑,不拖泥带水,更加人性化,政治需求的正确性也恰恰符合了一定的生活真实性。尤其是生活化的场景设置,对夫妻间的真实感情发展有较多直观体现。这些因素综合作用,造就了《黎明之前》的成功,也为今后国产影视剧创作带来了许多原创性的宝贵经验。
(作者系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