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的典藏制度创新

2017-04-12蒋鸿标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湛江524088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书库典藏藏书

蒋鸿标(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 湛江 524088)

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下的典藏制度创新

蒋鸿标(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 湛江 524088)

针对开架借阅条件下归还图书频繁回架产生的不利影响,本文在分析实施三线典藏制的难点和我国图书馆藏书布局的现状后,提出利用图书借还区周围墙面设立归还图书专架的设想。这种设想适应了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变化,可操作性强,既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降低时间成本,也有利于图书管理员释放压力,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对解决因频繁回架产生的诸多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开架借阅 藏书布局 归还图书专架

藏书布局是图书馆为实现其藏书价值而进行的物理空间的规划活动,这种活动随着借阅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不论是国内图书馆还是国外图书馆,都经历了从闭架借阅方式向开架借阅方式的转变,而这种借阅方式的转变自然而然地对藏书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不论是国内的传统藏书布局方式还是国外的三线典藏布局方式,都是在闭架借阅条件下形成的典藏制度,但随着图书馆“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施,我国的传统藏书布局方式和国外的三线典藏布局方式已退出历史舞台。因此,在开架借阅的条件下,图书馆宜对现有的藏书布局方式进行改革以方便读者利用馆藏,并把图书管理员从频繁的图书归架工作中解放出来,以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1 三线典藏制及其实施难点

1.1 三线典藏制的基本原理

三线典藏制是帕累托原理在藏书布局中的应用。帕累托原理又称二八法则、八二(80/20)原理。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在作用大小上具有不平衡关系,80% 的价值来自于20%的因子,80%的因子只产生20%的价值(20%、80%不是精确值,通常代表一个区间)。在图书馆界,美国学者特鲁斯威尔(R.W.Truesovel)根据这一原理,在经过大量统计分析后,提出了藏书利用的二八定律,即在图书馆的全部藏书中大约有20%是常用书,通常能满足 80%的读者需求。根据这一原理,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一些图书馆开始设想实施馆藏文献的三线典藏制度,即将一些利用率很高、现实性强的图书放在一线书库,实行全开架借阅;将利用率较高,参考性较强的图书放在二线书库,实行半开架或闭架借阅;将那些陈旧过时、利用率很低、基本无人问津但仍有一定资料价值的图书放在三线书库,实行闭架借阅[1]。这就是“三线典藏制”的来由。我国学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将这种理论引进国内,引起了部分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热潮。截至目前,从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检索得知,涉及到“三线典藏制”的研究论文有200多篇(主题检索途径)。但这种设想基本上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由于其操作性不强等原因,难以在图书馆得到真正而持久的实施。

1.2 实施三线典藏制的难点

1.2.1 图书利用率的计算问题

三线典藏制的依据是图书利用率,但利用率的计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主要表现在:一是利用率的高低是相对而言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以一成不变的利用率去确定某种图书的馆藏地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必要的;二是“利用率很高”、“利用率较高”、“利用率很低”并不是确切的数字,在实践中如何界定并没有答案;三是对利用率的统计存在统计对象、统计时间不同结果不同的问题。例如,某作者[2]对其馆藏所作的利用率统计表明,2006—2010年总的利用率为22.85%(馆藏总册数为120442册,借阅总册次为 27516册),其中中文专业图书的利用率为34.78%(馆藏总册数为45004册,借阅总册次为15651册),这是基于“图书利用率=图书借阅总册次÷馆藏图书总册数×100%”得出的结果,但这个计算公式存在明显的常识性错误,因为分子和分母的单位不同,两者缺乏可比性[3],结果并不表示利用率而是表示平均每册图书的周转次数,这就掩盖了一些图书无人问津的事实。在设置复本的情况下,这样的结果更难以反映图书的实际利用效果。例如,淮南师范学院图书馆2006—2008年入藏A—Z类图书70928种,228887册(平均复本3.2册),被借阅127239册次,按册计算3年平均利用率为55.59%。但只有38273种图书被借阅过,按种计算3年平均利用率则为53.96%[4](38273/70928)。虽然两者的差别不大,但其表示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因为前者包含复本数,而且不是每种书的所有复本都产生借阅记录,故其结果只表示平均每册图书的周转次数(约为0.5次);后者表示有38273种图书参与了流通,是真正被读者借阅过的,故其结果能真实反映藏书的利用效果。因此,依据利用率来确定馆藏地的做法缺乏科学性,难以有效实施。

1.2.2 馆藏地的变化问题

首先,三线典藏制的原理是依据藏书利用率的变化在一、二、三线书库间运动,并非一成不变地固定在书库的某个位置,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典藏,因而需要根据利用率的变化适时地修改馆藏地。显然,频繁的修改不仅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做到的。其次,依据三线典藏制设置的书库,形成了三个藏书系统,导致每类书或每种书(包括复本)分散在不同的书库中,多头管理,浪费人力物力。再次,如果藏书位置不固定,既会影响读者利用,也会导致图书管理员整天忙于整理书架(顺架)而降低服务质量。最后,一、二、三线的书库面积基本相同,容量也基本相同,但随着图书馆藏地的变化,会导致一、二、三线书库容量的变化,进而导致架标(索书号起讫)处在不停的变化之中,更加不利于读者查找图书,也使得图书排架更加混乱。

1.2.3 对现有馆藏布局的重新规划问题

不管是哪个图书馆,也不管是新馆还是旧馆,都会经历从建馆、布局藏书、服务读者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段历史的沉甸,不能轻易被改变。现有的藏书布局是历史沉甸的结果,这个结果的改变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虽然新馆可以从一开始实施三线典藏制,但经过若干年后也会遇到重新布局的问题,同样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三线典藏制仅能作为一种理论成果而存在,并不能有效指导藏书布局。

1.2.4 藏书规模的适用性问题

三线典藏制理论的提出,并未对馆藏规模的适用性提出相应指标,后来的研究也从未涉及,而三线典藏制究竟适合于何种规模的图书馆,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从藏书规模上来看,大中小型图书馆藏书规模差异巨大(国内图书馆一般以“册”数衡量藏书规模,国外图书馆一般以“种”数衡量藏书规模,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从图书馆性质来看,专科院校图书馆与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藏书规模也存在巨大差异,更不用说中小学图书馆了。这些差异是决定三线典藏制是否适用、是否可行的先决条件。显然,藏书量少的图书馆完全没有必要实施三线典藏制,因而三线典藏制的适用性低,缺乏推广应用价值。

2 我国高校图书馆藏书布局现状

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视和资金投入力度的加强,一批批新馆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在功能上更加多样,在空间上更加宽敞明亮,在管理上更加人性化,开架借阅、延长开馆时间已成为图书馆特别是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在布局上推行的“藏、借、阅一体化”管理模式已成为图书馆的发展方向。

在图书管理上,我国图书馆采用分类体系来组织目录和排架;在书库布局上,基本上根据图书的功能设置流通书库、样本书库、参考工具书库和剔旧书库(密集型书库);在排架上与分类体系相一致,不同的是有些图书馆会根据藏书规模和书库面积的大小分割部分学科文献或集中所有学科文献。除了剔旧书库实行闭架借阅外,其余书库都实行开架借阅,区别在于功能的不同。流通书库、样本书库、参考工具书库都设有阅览台,方便读者库内阅读和自修,但只有流通书库的图书可以外借,样本书库和参考工具书库仅提供库内阅览,不提供外借服务。

因为仅有流通书库存在借还书业务,因而图书回架工作也仅存在于流通书库。一直以来,图书馆对于读者归还的图书,往往要求当天归还当天回架,并对图书管理员规定了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然而,这种例行公事式的工作方式并不可取。首先,频繁的回架会加速图书的老化和破损[5];其次,读者归还的图书一般是常借图书,频繁的回架既增加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也增加他人借阅相同图书的时间成本。统计数据表明,某些(类)图书的年借阅量在年代分布、学科分布等方面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借阅图书上也存在“马太效应”现象[6],即读者对某类或某种图书的利用存在趋向性。因此,重点加强归还图书的管理,是解决现时流通书库重复劳动、吃力不讨好问题的有效措施。

3 设立归还图书专架是改进藏书布局的科学安排

读者每天归还的图书为“常借图书”,进而可界定为“利用率高”的图书,在图书借还区周边设置“常借图书”专架(以6层单面标准书架靠墙摆设为宜;即使借还书区周边没有可利用的空间,在其他可利用的空间设置归还图书专架也可以),就可以避免图书管理员频繁回架、读者重复检索、在书库重复查找的麻烦。这种管理方式无需统计图书利用率,也无需采用什么“观察法、整架记录、图书加盖还书日期章等”[7]原始方法来确定图书的利用情况,因而可操作性强,不失为一种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新建的图书馆往往在一楼设置图书借还区,空间较为宽广,有的是圆形设计,有的是方形设计,借还区周围可利用的空间很大,但基本上被一些宣传标语或图书馆简介之类的内容所覆盖,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周围墙面为倚靠,在其周围摆满书架,并根据每类图书的归还量的多少(根据二八定律,常借图书为馆藏总量的20%,但实际借阅量少于理论值)相应在书架上标识类别名称,将每天归还的图书按大类回架即可,无需细排,这样就能在不增加馆舍面积的情况下开辟了新的借书空间,同时也不会对消防和美观产生不利影响。

图书回架是一件极为繁琐的工作,特别在要求细排的情况下。长期以来,图书管理员习惯于例行公事式的反反复复的工作,极少考虑频繁回架对图书产生的不利影响和对读者利用上的不便。读者归还的图书往往是利用率高的图书,但读者借阅一本书,从目录检索到架上取书往往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有时候刚上架完的图书,即时被读者发现、借走,工作显得徒劳无功[8]。因此,将读者每天归还的图书单独存放,不仅可解决因频繁回架造成的图书破损问题,而且极大地方便了读者从别人归还的图书中直接借走,从而大大地降低了读者的时间成本,可谓两全其美。

利用图书借还区周围的墙面摆设书架存放归还的图书,只需要数量不多的书架(如有旧书架则无需购买新书架),不但可以把图书管理员从繁琐的图书回架工作中解放出来,节约了人手,而且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整理书库内务,从而有助于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进而提高读者满意度。

虽然读者每天归还的图书可以称为“利用率高”的图书,但并不等于每本书都会被频繁借阅,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员加强巡查,如发现有些归还的图书长时间(以7天为宜)没有被读者借走,则需将这部分图书回归到书库本来的位置。

4 结语

藏书布局、图书排架(日常整理)、上架(新书)、回架(旧书)是图书馆的基本工作,但随着图书馆建筑的智能化以及管理方式的人性化,传统的借还书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意识较为严重,已成为影响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大障碍。

在开架借阅的情况下,流通书库错架乱架现象较为严重,对读者而言,想找到自己检索到的图书,犹如大海捞针,意见较多;对图书管理员而言,顺架成了没完没了的工作,厌倦情绪油然而生。因此,改革传统的借还书管理模式,是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践行“以人为本”服务理念的具体表现。本研究提出的利用图书借还区周围墙面摆设书架存放归还图书的设想,可操作性强,对解决因频繁回架产生的诸多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李延贵.帕累托法则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4):15-16,89.

[2] 马红月,杨春华,张梅,等.从文献借阅量化指标审视馆藏文献的管理与利用[J].图书馆建设,2011(6):67-69,73.

[3] 蒋鸿标.藏书建设中的文献保障率与满足率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1):18-25,46.

[4] 储昭霞.馆藏纸质文献质量评价分析[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2):39-43.

[5] 吴碧霞,张雪莲.藏借阅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现状及对策[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3):128-130.

[6] 蒋鸿标.基于借阅排行的图书复本控制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3(1):77-81.

[7] 刘金玲,叶艳鸣.三线典藏制度与动态典藏管理模式[J].图书情报知识,2004(5):41-43.

[8] 蒋鸿标.开架管理条件下的图书排架——兼谈“细分粗排”法[J].图书情报知识,2002(2):65-66,78.

蒋鸿标副研究馆员,广东海洋大学图书馆,已独立发表论文90余篇。

猜你喜欢

书库典藏藏书
“人梯书库”丛书
典藏
往来·典藏
典藏
珍惜每一本藏书
探析图书馆书库管理的新模式
“贲园书库”藏书楼及其藏书掠影
典藏阁
千载藏书风 化绩于当下——《嘉兴藏书史》评鉴
别宥斋藏书题记拾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