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环境的变化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变革

2017-04-12肖希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17年3期
关键词:馆藏政策文献

肖希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信息环境的变化与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变革

肖希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图书馆资源建设是一个与外界环境联系十分紧密的领域。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环境的不断变化,图书馆资源建设为适应这种变化,也正处于激烈的变革之中。

一、信息环境的新变化

数字技术迅速发展,“大数据”应运而生。大数据深刻影响着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主要体现在:数据是图书馆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图书馆的所有资源也都可以数字化,成为某种格式的“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图书馆中的“大数据”为资源建设提供决策支持,为文献采访提供依据。

互联网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新业态精彩纷呈。互联网对资源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跨界融合。多行业领域信息资源实现融合,包括图书馆结构化信息资源与非结构化的用户数据的融合,不同类型图书馆与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的融合,不同信息生态资源的融合(如纸质资源与电子资源的融合)。二是连接一切。互联网连接所有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所有资源和服务都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得和提供。图书馆无论大小,在云环境下连为一体,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泛在信息环境已然形成,社会信息需求明显变化。泛在信息环境下社会信息需求的变化包括信息需求主体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内容的综合化,信息需求载体的多样化,信息资源利用的高效化。

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此消彼长,数字阅读成为常态。数字阅读不仅在我国国民阅读中占据的份额逐年上升,并且已经成为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要来源。开放获取成为获取学术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也成为了一种全球共识,它大大降低了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成本,推进了学术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二、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变革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概念应从文献资源建设向信息资源建设转变。随着时代的变化,“文献资源建设”这一概念已然陈旧,且充满了局限性,“信息资源建设”的提出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资源体系规划、信息资源的选择与采集、馆藏资源数字化与数据库建设、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的组织、整合与管理、科学数据管理(数据管理计划、数据组织与描述、数据存储与备份等)、信息(数据)资源共建与共享。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目标应从拥有资源向为提升保障能力转变,即从确保拥有文献信息资源,向确保用户能够使用文献信息资源转变;从获取文献信息资源所有权向建设和提升信息资源保障能力转变。在数字化、网络化信息环境下,资源建设的立足点应放在“资源供应能力建设”上,从经济、方便、可靠地保障“资源供应”的角度,将资源供应渠道的建设充分结合起来,形成整合建设的机制。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标准应从单一向多元转变。用户标准成为资源选择的首要标准,质量标准的内涵更加丰富,技术标准的重要性突出,法律标准成为注重的因素。

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观念应从自给自足向共建共享转变。新环境下,文献信息数量激增与图书馆有限收藏能力的矛盾加剧,信息需求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与图书馆满足需求的能力形成强烈的反差。数字环境使信息资源建设的整体协调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切,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资源共建共享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三、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策略

(1)继续扩大实体文献资源的积累,同时建设丰富的数字资源,实现两者的协调互补

图书馆应继续扩大实体文献资源的积累,贯彻虚拟馆藏与实体馆藏并重是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基本方针。建设丰富的数字资源,实现数字资源与纸质文献的协调互补。不同类型的图书馆应该制定不同的资源建设政策。

(2)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读者决策采购

在馆藏文献利用率不高,文献供需失衡,馆员选书日益困难的背景下,读者决策采购兴起。其优势体现在: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实用性原则和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理念,使读者成为馆藏建设的决策者;文献采访的针对性增强,是传统图书采访方式的有效补充;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保证了资金投入的效益;为图书馆与出版商、书商的合作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读者决策采购也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采购标准制定、馆员角色定位、服务平台搭建、与出版商合作等。

(3)制定数字馆藏发展政策,提高数字资源采访的质量

各图书馆应制定明确的、科学合理的数字馆藏发展政策,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数字资源选择标准体系,切实做好用户需求调查。

(4)参与数字资源生产,提供优质数字资源

高校(学术)图书馆要积极参与数字出版,开展数据管理与服务。公共图书馆要建设自己的特色数字资源。

(5)开发网络资源,引导数字资源利用

网络为数字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但网络资源的无序性影响了读者对数字资源的利用。图书馆应发挥专业优势,筛选、组织、整合网络资源,建立资源导航系统,引导数字资源利用。

(6)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信息资源广泛共享

信息资源的整合不仅包括本馆资源的整合、图书馆联盟的信息资源的整合,还包括跨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即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整合。整合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数字文化资源,建立一个集成公共数字文化资源的平台,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实现多领域信息资源的整合,构建全社会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

提问环节

Q1:本人目前较多地在关注长三角地区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我们称之为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在推动此项工作之中,我感觉还是有些困惑,或者说是有些难度的。我很同意您刚才的说法,很多信息资源都分布在跨学科的领域里,特别是政府、企业、高校,如果这些跨系统、跨部门的资源共享联盟要实现建立、运作、可持续发展,应当把握哪些关键因素,才能将这个平台建好,使我们服务的对象能够关注到。现在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已经架构了一个网站,提供了三、四十万种的资源——主要是图书、随书光盘、期刊、杂志,也制作了一个联合目录查询系统,150多所高校已经投入购买,但是利用率还未达到预期。虽然有章程,也有会议机制,但总感觉在推动上、理念上,或是在实践中还有待改进,或者是否有其他成功案例可以借鉴?希望能得到您的指教。

肖希明:长三角地区,特别是上海,在资源共享方面一直是走在全国前列的。这与每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传统都有一定的关系。在开放性方面,长三角地区是较为突出的。1994年,上海就建立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协作网。资源共建共享要逐渐走出局限在图书情报部门的范围,能够逐步将拥有大量资源的政府、企业等纳入进来,组成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这是发展较快的地区所要思索的问题。您刚刚说的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共建共享还存在一些障碍,障碍如何解决。现在障碍确实存在,且最主要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同造成的问题。在公共文化领域里,所存在的问题并不简单,比如档案馆是档案局管,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管,美术馆是艺术部门管,与之相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合作起来比较容易,也是目前做的比较好的,因为它们都属于公共文化司管辖的。所以目前所做的资源共享主要是指图书馆、文化馆的资源的整合。目前障碍很大,还需要政府在一个更高层次上来协调。政府有很强的执行能力,跨部门的事情,如果没有政府的组织、推动,是很难实施的。第二个问题,现在已建成的部分利用率不是太高。现有的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利用率不是很理想,首先是因为宣传不够,致使人们不太了解。这就关系到公众信息素养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去年在上海图书馆参观的时候,周馆长介绍上图做了很多很好的服务,但是实际知道的市民仍很少。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将服务推广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再往小点说,我们图书馆现有的很多服务,学校里的老师、学生们也不太知道,不知道就不会利用。图书馆能采用哪些方式,令我们的服务为更多的人所知道,这点非常重要。以前我们很多的培训方式,有些单位有抵触,觉得多事。以后我们应当用何种较好的方式对读者进行交流、培训工作,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二,我们自身的系统做得是否好,是不是方便利用,资源的可利用性是否存在问题。如果资源方面获得便捷,是不是利用率会更高一些。为什么人们遇到问题喜欢用百度等搜索引擎,就是因为它们具有便利性。我们能否在这方面有所加强,改变现有的不便捷的检索方式,这就需要技术上的进一步研发。这是我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

Q2:图书馆的资源本就是作为共享的资源。到了数字化时代,数字资源占比越来越多,数字资源的共享在技术上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实际存在的问题是,数据供应商不允许我们资源共享。作为图书馆,原本买来的资源是可以互借的,数字资源的共享能否等同对待?如果可以这样做的话,底线又在何处?是否能够通过某种机制去查询利用别馆所购买的数字资源,如何才能避免法律的障碍?

肖希明:我不是专门研究法律问题的,但是我想,这个实际上是资源共享和制作权保护之间的矛盾和博弈。这个博弈存在很多年,也会长期进行下去。图书馆代表公众利益,著作权保护的是个人权益,各自在争取各自权益。这种共享确实存在法律障碍,有些在法律上是明确规定的,必须遵守法律,有些属于模糊地带,可能存在一定风险,需要与数据库商进行谈判。买数据库时与数据库商进行合同上的约定,如签订补充合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法律问题之外,涉及的就是利益分配的问题,有时候会侵犯著者和数据库商的利益,这就需要利益平衡的机制来解决这类问题,实际上也是可以找寻相应的办法来化解的。资源共享很多时候在平衡利益上是存在问题的,比如说医疗资源信息若能实现共享,可以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我们现在去一家医院,做了大量的检查,之后到了另一家医院,又要重新检查。如果在网上能共享检查结果不是很好吗?但是这就涉及到利益的配置问题。这中间需要法律专家平衡各方利益,使共享资源供给的一方能获得一些回报,得到资源的人也须要付出一定代价。找到平衡利益的分配是有办法的,但目前无法一下子解决,需要不断摸索,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步改善。

Q3:我想问一下关于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问题。我们浏览其他图书馆网站有关交换、捐赠信息时,会注意到这样一条原则,即不符合本馆馆藏与发展政策的图书不予入藏。当读者荐购时,也会有类似规定。但是,在很多图书馆的网站却找寻不到馆藏与发展政策。有些馆可能没有相关政策,有些馆有可能不愿在网上公开,我想请问,是什么制约了他们公开相应政策?国外的很多图书馆都是公开馆藏发展政策的,港台有一部分图书馆也是公开的,现在是否有什么渠道能推动国内馆相应政策的公开?

肖希明:现在中国图书馆协会正在评估公共图书馆,其中有一条要求是关于馆藏发展政策。我一直在做这方面的研究和课题,目前已经在很多地方做过这一专题讲座。你提到的问题,我也一直感到困惑。在国外,搜集馆藏发展政策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只要用几个关键词:collection、development、policy就能检索到,但在国内就是没有。是不是国内就不重视这个问题呢?其实很多图书馆是有馆藏发展政策的。为了中国图书馆的讲座,我找了好几个图书馆,包括上图,但他们说没有电子版,只有一本书,我是将信将疑的。其他图书馆的反馈则是政策不成熟,不能作为讲座案例,只有一家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很慷慨地拿出了他们的馆藏发展政策,但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政策不能成为范例。除了厦门大学图书馆外,在网上就没有一个图书馆有完整的馆藏发展政策,所以我想透过私人关系找寻,没想到还是碰了一大堆钉子。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公开?现在,馆藏发展政策成为了评估要求,大家的积极性明显开始高涨,我相信以后会完善起来。1997年,我申请了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面向21世纪中国图书馆馆藏发展政策研究,出了一本书及十多篇文章。当时北京大学的戴馆长有一本馆藏发展政策的编制指南,很好,我们应该按照这一指南编制政策。以前缺乏一种推动力,现在有了评估指标的推力,我相信以后各家馆藏发展政策会逐一制定出来。我想,不光是要关注有没有制定的问题,还要将有没有公开也放入评估指标中去。国外都是公开的,以后我们也应当全面放开。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刘昕、朱叶 整理)

猜你喜欢

馆藏政策文献
馆藏
政策
政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助企政策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政策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