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辨析

2017-04-12姚文俊

韶关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内家北派形意拳

姚文俊

(内江日报社,四川内江641000)

“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辨析

姚文俊

(内江日报社,四川内江641000)

阐明了“内家拳”实为中国道教武术“打法”和“力法”的统一.黄宗羲及今天的论者将“打法”和“力法”割裂开来,以“力法”去认识、界定内家拳,是片面的、错误的.“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出现和对峙,是继“南派”与“北派”实现了基本融合、统一,形成了中国武林大一统格局之下产生的,是抵御外来文化的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保证中国武术文化永不变色,和同化外来文化的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至今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明清;内家拳;外家拳;辨析

从明末清初开始,在中国武术史上就出现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对峙.对于“内家拳”与“外家拳”问题的提出,至今在武术界、学术界仍众口一词,皆以《王征南墓志铭》为根据,认为要以是否有“内气功”、是否讲“以柔克刚”来认识和划分武术流派.对此认识,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因为“内家拳”与“外家拳”问题的提出,不是一个“武术流派”的问题,而是一个“武学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和发扬中国武术传统的问题,意义重大.

1 “内家拳”与“外家拳”的起源

明末清初,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说:“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1]借此,大多数学者断定黄宗羲是在中国武术史上首次提出“内家拳”的第一人,才有了“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说.而少林拳为“外家拳”,武当拳为“内家拳”,“内家拳”起于张三丰[2].笔者认为此说法有诸多疑问.

第一,黄宗羲不一定是中国武术史上首次提出“内家拳”的第一人.墓志铭中之“有所谓内家者”的“有”,可解释为“有些人”.若如此,则此句的意思为:有些人所说的内家拳是什么样的呢?这样则表明一种可能性:黄宗羲之前已有人提出过“内家拳”的概念,只不过黄宗羲在这里以王征南的拳法为标准对“内家拳”进行确认罢了.

第二,黄宗羲将“力法”与“打法”混为一谈.如果说“主于搏人”是打法上的“以动逼静”,为“打在机前”的话,那么,“乘之”以“以静制动”则为打法上的“打在机后”.以这样两种“打法”来判定是“少林”或者是“武当”,是可以的.但是,黄宗羲的“犯者应手即仆”,却不见“我”的“打法”,实际上,这仅是“力法”的运用.“力法”虽然可以补充“打法”的不足,但“力法”毕竟不是“打法”,两者不能混淆.

第三,清初时将少林拳归为“外家拳”有悖于史实.五代十国时期,少林拳就开始了由“北派”向“南派”的转化,即从“长拳”拳种向道教“形意”拳种的转化.到了明朝天启年间,以道教武术的“易筋经”功理、功法传入少林寺为标志,使得“内气功”出现,表明少林拳已由“北派”变为“南派”了.从此之后,少林拳虽然“拳勇”,但不失“刚柔”,虽然“主于搏人”,但不失“技艺”.从明朝天启年间到清初,时间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了,不能再将少林拳归为“外家拳”了.

第四,将“内家拳”的起源归功于张三丰不够准确.张三丰所在的武术拳门为武当派,而武当派应归于道教武术形意门,形意门仅为道教武术盘破、神意、形意三大拳门中的一支,都有诸如“乘之,而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一类的打法.将“内家拳”的起源归功于张三丰,显得片面和武断.

为什么会有众多的疑问?究其原因,黄宗羲毕竟不是武术家,他对武术和武术发展历史的了解,是片面的.这样一来,难免的会出现这些的疑点或错误.

黄宗羲之子黄百家着书《内家拳法》却有勉为其难之嫌.从1673年起,三籓之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武事的需求,使得黄百家回忆起与王征南练武时的种种情景.可惜武功荒废多时,兴致也不如当年,就没有继续练武.但不忍一门武艺绝学就此失传,并感到对不起王征南老师的相知相惜,于是发奋著述,终著成《王征南先生传》、《内家拳法》,以待来者[3].黄百家对“武术”及“历史”的认识也并非全面,着书立说颇为勉强.正是黄家父子给人带来的疑点重重,使得研究者对“内家拳”与“外家拳”的解释越说越糊涂.

2 内家拳辨析

2.1 内家拳来源

部分《内家拳概论》的研究者认为:道、枪二者是内家拳的两大来源[4].其中,“道”即指道家武术的理论、功法.对此,笔者持等同观点,可其中对于“枪”,则大有牵强附会之嫌.

所谓“枪”,在他们认为:“外家拳源于古代战场硬柄武器使用方法.而内家拳则是源于古代战场韧柄武器使用方法,主要是大枪术.宋时为我国冷兵器的巅峰.硬柄武器使用方法已然成熟.于是有百家武艺汇于少林,始成少林一派.说少林为外家,就是源于此.宋时韧柄武器也已经开始大量出现,于是也有了内家拳源于宋时岳飞之说”.可见,他们这里说得明白,由于少林拳用棍,为“硬柄”武器,故为“外家拳”等.但放眼历史,用棍的拳门不独少林拳一家,甚至比少林拳更早的都有.

据《吕览》记载:“蜀人尚武,巴人好剑”;又说:“贵人好武,善使铁棍”.又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四川的北部民族以棍术见长,成都地区以善拳为主,川东地区以剑术为最”.其中,巴、蜀,即今四川、重庆,尚武之风盛行,盖出于老子武术思想的直接熏陶,即是直接源于峨眉山道教盘破门武术影响的结果[5].由此可见,峨眉山道教盘破门武术早在秦汉之前就精于棍术了.这难道说峨眉山道教盘破门也为“外家拳”?如果有人要这样认为的话,那么连他们所尊崇的内家拳始祖之一的张松溪都不会答应.

张松溪于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据《王征南墓志铭》载:“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张松溪手里遂蔚为大观”.

由此可见:“又得峨眉真传”就是指得到了峨眉山道教盘破门武术.而峨眉山道教盘破门虽然精于棍术但并非就是“外家拳”.既然如此,故以“棍”,即“硬柄”武器来溯源“内家拳”与“外家拳”之说,失之偏颇,不攻自破.

2.2 内家拳分类

今天有论者认为,内家拳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以张三丰为代表的武当内家拳,习者多与道士有关,讲气,偏重于养生,不甚追求武,影响不大;另一类是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这三大拳法为代表的内家拳,习者多为职业武术家,追求武之极致,讲劲,偏重于枪、实战.

为了区分此说的混乱,应先弄清几个概念和问题.这里简单说明如下:

第一,关于“太极拳”.太极拳今天被吹嘘得神乎其神,其实大不应该.究其原因,正源于黄宗羲之谓内家拳“乘之‘搏’,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之缘故.即是将“力法”等同于“打法”的结果.实际上则算不上“武术”.太极拳绝不等于“内家拳”,只不过是“内家拳”的一种基本套路,也就是“内家拳”之“内力锻炼的一种形式”而已.

第二,关于“形意拳”.形意拳古已有之,即为道教武术盘破、神意、形意三大拳种之一.在形意拳的流变之中,不仅武当内家拳归为形意拳,就是明朝中后期的少林拳等,也归为了形意拳.

第三,关于“八卦掌”.八卦掌,因拳法与“周易”八卦图中的卦象相似,并以八个卦位代表基本八掌,故其理念和拳法理当归为形意拳,表现为道教武术形意拳法的一种流变.

由此可见,号称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的“三大内家拳”其实就只有一家.太极拳本身不是“武术”,或者说,太极拳是形意拳法的一种流变,故形意拳包含了太极拳,当从三家中剔除.同时,八卦掌也是形意拳法的一种流变,故形意拳也包含了八卦掌,也当从三家中剔除.这样一来,三家就只剩了一家,这就是形意拳.故上述的内家拳分类,完全逻辑混乱,是根本不懂“武术”,不懂“武术发展的历史”造成的.

张三丰就是道教武术形意拳之集大成者.至于武当道士,“不甚追求武,影响不大”是假,而追求于武术的“平常心”和“养生”,反到是表现出了“无为”而“有为”的“以弱胜强”的高境界.而这点,则又是这些论者没有发现的.

3 “内家拳”与“外家拳”的辨析

3.1“内家拳”的定义

今天的研究者普遍认为,内家拳本意,即“内家拳之为言者,求以柔胜刚之谓也.得其精妙,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又认为,精研斯术,不仅为备非常,应急变,更以健身心,益寿年,为人生切身学问.日久神而之,则存乎其人也”.通观此说,其“以柔胜刚”虽然说得好,但不过都停留在了“力法”和“养生”上,出现了认识的片面.

那么,应该如何认识“内家拳”呢?其根本,就是要基于“力法”和“打法”相统一的“以弱胜强”的思想来认识[6].

对于“力法”,今天的研究者认为的“内家拳将道教性命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之说,是基本恰当的.但是,对于“打法”却只字未提.其实,“内家拳”之“以弱胜强”,即“以柔胜刚”不仅体现在“力法”上,而更多的体现在“打法”上.

在“打法”上“以弱胜强”,则反映出了老子,即道教武术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要做到“以弱胜强”,必须注重条件.归纳起来,这些条件包括:一是基于哲学认识论、方法论所提出的“阴阳”、“无极太极”、“有无”、“动静”、“虚实”,以及“正奇”、“攻守”、“进退”等范畴,和它们的变化规律及法则;二是要有“诈术”思想和手段;三是要懂得“以桩打桩,寻机打机”的规律和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方才能够做到“以阴虚制约阳实”,即“以无制有”、“以静制动”、“以虚制实”[7];也方能做到“以实克虚”(这里指的是哲学方法论中的“虚实”观),从而实现“以弱胜强”、“以柔克刚”.

今天内家拳的研究者在“力法”上指的“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仅涉及到“打法”中的很小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打法”的“全部”,这就表现出了认识上的片面和弊端,也是为什么会将“内家拳”吹嘘上天,但却打不得,反而被人打的根源.

“内家拳”包含了两大方面:一方面,在力法上提倡“内气功”,倡导“刚柔相济”;另一方面,在打法上提“以弱胜强”,即注重打法理念、法则,和方法.它们均为道教武术独创和独有的[8].

笔者这里给“内家拳”下一个定义就是:内家拳为道教所创造、所代表的,既讲究“内气功”炼养,实现力法上的“刚柔相济”,又在打法上讲究“以弱胜强”,并注重打法的理念、法则、方法的武术拳法,或者拳派.笔者认为,中国确实有“三大内家拳”不假,但却是道教之“盘破”、“神意”、“形意”三大武术拳法.

而深入的看,由于从五代十国开始,特别是在以老子的武术思想缔造出的“擂台武术文化”的熏陶和同化之下,以道教武术理念及打法,和“内气功”流入“北派”各拳门为标志,出现了中国武术史上“北派”拳法向“南派”道教武术嬗变和转化的大趋势,并于明末清初时期,出现了“南派”与“北派”在“武术”上的基本融合、统一,故从此以后,“北派”及其拳门,如少林拳、红拳、长拳等真正成为了中国“武术”大家庭中的成员.这也就是说,真正成为了“内家拳”中的成员.正是如此,明清之际,在“武术”上和在“内家拳”上,出现了中国武林大一统的格局.

这种“武林大一统的格局”出现后,为了便于区分,就出现了“内部分派”的现象.这样一来,在明清时期,相继出现了“峨眉派”(道教武术峨眉山盘破门)、“坤轮派”(道教武术青海湖神意门)、“昆仑派”(道教武术昆仑山形意门),以及“崆峒派”、“庵教”、“武当派”、“法派”、“青城派”、“少林派”、“红门”、“长拳”、“赵门”、“三原派”、“佛教洪门”、“僧门”等,形成了统一于道教武术思想而又分部各地、门类众多、打法齐全的中国武术格局.

3.2 “外家拳”的含义

既然“内家拳”包括了中国几乎所有的拳门,那么,“外家拳”又指的是什么呢?

黃百家著《王征南先生传》、《内家拳法》的初衷,就在于“不忍一门武艺绝学就此失传”.而深入的看,黃百家这个思想,涉及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拳射之术”与北方满族文化的“骑射之术”之争,进而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中国道教“内家拳”的“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争,也就是“武术”与“武打”之争.

放眼历史,在明朝时期,“外来文化”就已经出现了.这主要指日本倭寇的“武打”、蒙族满族的“摔跤”,和特别是1840年以后相继出现了西洋拳击、跆拳道等.“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表现出来的“武术”与“武打”之争,归结起来,就是中国武术与日本倭寇的“武打”、蒙族满族的“骑射之术”,以及西洋拳击、相扑、泰拳、跆拳道等之争.

明清时期在保存和发扬中国武术“传统”和“精粹”的问题上,则产生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对峙.黃百家“不忍一门武术绝学就此失传”的举措,振聋发聩,预见和开拓了中国后来武术的走向和发展,这不仅是十分有见地的,而且功劳卓著.

历史的看,由于“内家拳”与“外家拳”对峙的结果,使得清朝“擂台武术文化”盛行.这表明,满清统治者和满族百姓从中受到了中国擂台武术文化的熏陶和同化.

4 结语

“内家拳”反映为中国道教武术“打法”和“力法”的统一.故黄宗羲及今天的论者将“打法”和“力法”割裂开来,主要以“力法”去认识、界定内家拳,这是片面的、错误的.“内家拳”与“外家拳”的出现和对峙,是继“南派”与“北派”实现了基本融合、统一而形成了中国武林大一统格局之下产生的,是抵御外来文化的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保证中国武术文化永不变色,和同化外来文化的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至今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佚名.什么是内家拳?什么是外家拳?[EB/OL].(2013-05-12)[2014-01-06].http://wenda.so.com/q/1368293615066431.

[2]佚名.内家拳的定义[EB/OL].(2013-12-21)[2014-03-08].http://wenda.so.com/q/1387727699068846.

[3]佚名.内家功夫与外家拳[EB/OL].(2007-12-13)[209-06-02].http://lsx3230.blog.sohu.com/73366596.html.

[4]佚名.内家拳概说[EB/OL].(2013-01-01)[2013-09-02].https://wenku.baidu.com/view/47405c270066f5335a8121a5.html.

[5]姚文俊.老子武术蜀中寻踪[EB/OL].(2008-03-24)[2009-02-28].http://news.artxun.com/huohuashi-377-1884871.shtml.

[6]姚文俊,徐家明.老子是中国武学及武术散打和文化的缔造者[EB/OL].(2014-06-25)[2014-07-11].http://www.cn-boxing.com/ info/info_7516.html.

[7]姚文俊.从老子思想体悟武术哲理[J].中华武术,2005(11):52-53.

[8]姚文俊.论中国物理拳种的源流和意义[J].鄂州大学学报,2007,14(2):63-68.

An Analysis of"Internal School Boxing"and"External School Boxing"

YAO Wen-jun
(Neijiang Daily News,Neijiang 641000,Sichuan,China)

It is clear that the"Internal School Boxing"is the unity of"the techniques of martial arts"and"the law of force"in the Chinese Taoist martial arts.Huang Zongxi and today's disciples split"the techniques of martial arts" and"the law of force",by studying and defining the"Chinese Domestic Boxing"only through"the law of force", which is lopsided and mistaken.The emergence and confrontation of"Internal School Boxing"and"External School Boxing"appear against the gradual unification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after the basic integration and unity of the South School and the Northern School,which is an inevitable product along the history to fight against the foreign culture.It also guarantees the reservation of the unique features of Chinese martial arts;it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moder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o assimilate the foreign cultures,which exerts a profound realistic influence at present.

Ming and Qing Dynasties;internal School Boxing;external School Boxing;analysis

G852.1

A

1007-5348(2017)06-0080-04

(责任编辑:欧恺)

2017-01-11

姚文俊(1948-),男,四川资中人,内江日报社编辑,峨眉派盘破门武术名家;研究方向:老子《道德经》及中国武学文化.

猜你喜欢

内家北派形意拳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松溪内家拳传承路径研究
多视角下形意拳的传承与发展
内家拳呼吸方式之探讨
传统内家拳内劲探讨
华锺彦两派兼综的词学主张及其对现代词学的贡献
形意拳十二形
竹笛曲《五梆子》的演奏阐释
谈道家思想对内家拳相融刍议
———以松溪派创始人张松溪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