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BBC纪录片《中国春节》中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

2017-04-12郭怡

视听 2017年7期
关键词:纪录片集体记忆

□郭怡

BBC纪录片《中国春节》中的集体记忆和国家认同

□郭怡

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全球华人集体记忆的核心符号。其中,大众媒体在形塑和共享集体记忆的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对于凝聚国家共识、强化国家认知等方面也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以纪录片《中国春节》为样本,着重解析该纪录片构建民族集体记忆的方式,分析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的内在联系,最后总结出纪录片《中国春节》在重塑集体记忆、建构国家认同的实践意义。

集体记忆;国家认同;春节;纪录片

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五洲传播中心与英国雄狮电视公司联合制作播出的三集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是迄今为止中外媒体合作的、关于中国春节文化的最大规模、最深入的一次记录。该片首次透过海外视角洞察中国新年气象,分别以“回家”“团圆”“欢庆”为主题,为全球华夏儿女印证了一个兼具历史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活力的东方国度,呈现了一场亿万人的集体狂欢庆典,以媒体复现的形式将这种充满喜悦与温情的春节文化娓娓道来,引人瞩目。

纪录片作为一种大众媒介传播工具,以其自成体系的语言规程与符号系统来记录历史和表征世界,其纪实性、探索性、现场感的影像记录品质,跨越国际交流的文化隔阂,决定了纪录片是一种最具有国际传播力、影响力的文化产品,一方面强化了本土民众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另一方面也在不遗余力地展示文化、传播文明。《中国春节》中呈现的冰雕、火锅、打树花、春联、饺子、新年抢头香以及仪式性庆典“春晚”,都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和元素,是集体历史记忆的媒介复现,将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中国人民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激发民族自豪感,强化了对“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的认同理念。只有国家认同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位国人心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抽象理念转化为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在意识、情感和行动上赞同支持自己的国家,才能高度凝结爱国主义情绪,维系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和谐发展。

一、《中国春节》对集体记忆的再造途径

(一)融入故事叙述

《中国春节》由不同的故事单元组合构成,借助亲民的演绎视角和细化的叙事风格,分为三个主题:第一集《回家》真实地记录了全球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春运的真实场景,展现出人们的乡土情怀与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第二集《团圆》记录了令人叹为观止、振奋人心的除夕盛况,讲述了充斥着温暖感动、人文情怀的中国故事;第三集《欢庆》记录了南北两地差异性的庆典仪式,表现了老百姓的忠贞信仰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祈福。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为了梦想、为了生计,人们逐渐告别家乡甚至走出国门,置身陌生城市开启拼搏生涯。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是春节来临时每个中国人最简单朴素的新年心愿。无论是漫长的归途列车,还是顶着刺骨寒风的摩托车大军,都展现了身在外地的游子奔赴归程、回家团聚的场景,人们迫切的心情凸显了“回家”在民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燕雀归巢最深刻的印记,也是倦鸟知还必经的征程。迎接送行,聚散离分,每一次分别与团聚都会引发内心情感的汹涌澎湃。第一集以李彤宇一家为记录访谈对象,从远在英国的礼物筹备到机场见面时的热情相拥,我们看到了长辈对子女浓厚的爱与思念,也看到了晚辈对乡土的眷恋与依赖。这种细腻而客观的表达引发了观众共鸣,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一场景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纪录片最根本的功能是对历史事件的复现与转达,除却单一的表达,故事情节使得记忆的内容、人物和事件更加富有生命力与情怀。因为人类记忆的传承大部分都是通过对故事的叙述来完成,才会显得饱满而富有生机,才会更容易被后人理解和传诵。《中国春节》将几个时空不同的简单文本串联成一个统一整体,以更为直观而有效的方式构建公众对历史的感知和记忆。在故事的叙述中重建过去、融入回忆,有助于唤醒观众的特定集体记忆,在历史回顾中形成了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意识。

(二)真实纪实手段

纪录片是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但它是从现实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它要求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以非虚构的方式从事创作。对观众而言,纪录片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其真实——不仅人物、事件是真实的,时间、空间和细节等也是真实的。

《中国春节》取材于2016年春节期间的真实景象,片中的五位主持人以亲身体验的方式近距离观察和参与春节故事,将春节文化习俗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全世界的观众。本片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和第一人称“我”(主持人)的叙述视角,主持人借助各种语气词和惊讶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惊讶与敬畏,这样既能强调叙述者的在场,也能使声音和画面更有代入感——故事的真实客观性在他们的亲历过程中展现,或是亲身体验哈尔滨冰雪世界,或是体验品酒、包饺子、年夜饭等一系列文化事件。例如在第二集中,两名英国主持人深入寻常百姓家,融入江燕一家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中,以外国主持人的视角参与到中国春节传统欢庆仪式中来,真实记录了全家人集体包饺子、围桌共享年夜饭、穿新衣贴春联、放烟花辞旧迎新等一系列的喜气祥和的伦理风尚。通过外族观众讲述中国人的故事,叙述可信度更高,传达的信息也更容易理解,当画面真实逼真地浮现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生活场景时,受众观看后仿佛身临其境,很容易被感染。

此次纪录片由BBC(英国广播公司)承制,BBC记录影像的精良制作是有目共睹的,以“平视化”的独特视角记录刻载了举国欢庆的热闹景象,并热烈地参与其中。另外,中国风配乐的加持又为整部纪录片赢取了颇多赞许。可以看出,在当下“地球村”的社会语境中,BBC没有精心考量的意识形态和宏大艰涩的叙事结构,反而另辟蹊径地以直接自然的风格斩获各方好评和舆论关注。

二、集体记忆与国家认同

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表达方式,纪录片具有真实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在描述画面和传达感情方面自然细腻、不着痕迹,大部分纪录片尤其是人文纪录片站在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角下,传递出人类的渊源、历史的浑厚、命运的张合和生活的热情,是一种追溯历史、传承文化、重构集体记忆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文本。在创建集体记忆的过程中,纪录片运用影像、图画和声音等方式对过去历史进行再现、重述、记载和转换,是现代社会重塑集体记忆和构筑国家认同的主要途径。这其中,集体记忆是国家认同形成的前提条件,正是通过意象的表达和对历史场景的模拟,唤起了爱国情感,进而一遍遍地根植和巩固国民心中的民族国家意识。

因此,构建集体记忆有助于国家认知共同体的强化。对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习俗的回忆追溯是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成员认同感的重要维度。对于春节习俗的保护、呼吁和重视赋予了国家共同体一种“延续感”和“使命感”,赋予成员个体一种“家园感”和“依赖感”。整体而言,《中国春节》所讲述的人文故事与仪式庆典都是集体记忆的再现:春运、放烟花、包饺子、年夜饭、北京长城、庙会、进香礼佛等等,这些镜像画卷塑造了中华儿女的共同回忆,激发了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看到春节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我们也能感受到中华文明在时间上的流传与空间中的延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一种同根同源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除了强化民族认同,传统春节也造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民族融合”“对外交流”等理念已然成为集体记忆的有效内涵,并在今天进一步发展成为国家话语,表达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刚需。

三、结语

现如今,大众传媒已然成为集体记忆的主要存储工具,担负着构建集体记忆与国家共识的任务,其对历史事件的表达再现成为唤醒集体意识、维护民族身份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上功不可没。毫无疑问,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虽以西方视角呈现,但是其将回归传统和传承文化作为终归旨意,通过对春节民俗的符号化遴选、图像化叙事与情感性展演,重塑了中华儿女对春节传统习俗的集体记忆,进而完成对国家认同的建构实践,对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凝聚民族精神、重建精神家园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1.百度百科:中国春节

2.陆晔.媒介使用、社会凝聚力和国家认同——理论关系的经验检视[J].新闻大学,2010(2).

3.谢逅.纪录片真实性的不同维度分析——以BBC自然纪录片为例[J].媒体时代,2012(8).

4.刘莉.全球化场域中中华民族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的建构[J].思想战线,2011(6).

(作者系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纪录片集体记忆
我为集体献一计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警犬集体过生日
儿时的记忆(四)
儿时的记忆(四)
记忆翻新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