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觉文化理论视阈下的时尚研究
——以杂志媒介中的时尚影像为例

2017-04-12干舒萍苏状

视听 2017年1期
关键词:时尚杂志时尚媒介

□干舒萍 苏状

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觉文化理论视阈下的时尚研究
——以杂志媒介中的时尚影像为例

□干舒萍 苏状

伴随各种各样时尚媒介影像而来的是无处不在的图像将我们带入了景观社会,并由此产生了浮躁和对快感的盲目追寻以及批判性的缺失。应如何引领正确的视觉文化价值观,推动时尚领域甚至社会的健康发展,成为了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尝试利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觉文化理论对杂志媒介中的时尚影像进行批判分析,以观照当下国内时尚研究,并能对其有所启发。

时尚媒介影像;视觉文化;视觉符号;文化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新的社会发展期和视觉文化,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许多命题进行了发挥,以寻求新的方式来解释社会问题。不管对理论研究,还是对现实问题,显然有着借鉴意义。对于时尚媒介研究,可以从文化的视角予以阐释,用批判的理论给予探讨。而时尚和视觉关系密切,通过直观的视觉接触,读者对此进行理解,时尚才能借由视觉元素形成商品的市场导向和引导受众消费的趋势。其中,时尚杂志是最早具备视觉化属性的,呈现出大量异彩纷呈的时尚影像。

一、杂志时尚媒介的视觉影像特征

在杂志的视觉要求和视觉感受中占据第一位的是影像,时尚杂志采用最多的也最广泛的方式是摄影图片。摄影图片的优势在于其写实性和即时性,快速生产能力和直观、轻松的画面特征,不但契合了现代社会快速变化的物象采摄需要,也满足了现代消费社会下人们碎片化、快餐化的阅读需要。时尚杂志的摄影图片以感性、直观、准确的方式向人们传达相应的信息和内涵,影像的取舍、构图和如何使用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传达效果。

(一)时尚摄影的符号语言

杂志时尚媒介视觉影像是静态的、二维的符号语言。影像的构成元素包括结构、线条、色块、光线、模特、背景等,和摄影师、杂志制作者所需要调动的某种感觉形成呼应。结果往往就是各方介入操作后所形成的给读者观看的影像大片。时尚杂志向受众灌输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标准和价值观,就成为现代人标榜其社会地位和自身价值的最佳归宿,他们想要模仿时尚杂志所宣扬的时尚现代生活环境和方式,追寻社会认同。好比时尚杂志将封面模特最美的一面呈现给读者,但实际上作为模特的人本身在这里已经超出了其本身的个体价值,媒介赋予了他们新的意义,已经将他们塑造成一种“审美符号”。时尚杂志更多呈现出来的是,以现代尖端摄影和印刷技术的逼真图片作为主要描述,来表述和传达在这种强烈视觉冲击下所引发的某种隐含着的对时尚流行的诉求。

(二)时尚摄影的叙事类型

按照巴特所述,广告的实质是说服,是广告主使用的手段,由广告主通过媒体,借助有效的信息诉求,来改变原来已有的认知或打动消费者,说服或影响受众,从而达成消费的最终目的。从本质上说,修辞和广告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都是通过某种行为或手段去达到说服他人的效果。巴特所说的图像修辞也是一种说服的技巧和艺术,也是时尚摄影的叙事手段。比如夸张这种修辞手法在时尚杂志媒介影像中作为常用的叙事类型,用明显区别于日常生活的影像吸引眼球,越夸张越能吸引人。商品在视觉影像中作为主要表达的对象,这样的夸张修辞手法能给读者带来视觉冲击。

在时尚媒介传递中,除了夸张的视觉刺激、眼球抓取,还会用明星叙事、亚文化叙事等叙事类型,将个性的传递通过时尚摄影进行转化,成为身份的象征。时尚媒介通过设定传播主体对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代言”,也就是用明星叙事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受以追求享乐和符号性消费的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时尚媒介通过各种时尚领袖包括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名流、知名设计师、造型师、摄影师进行“时尚代言”和设置各种有特色的时尚议题完成对受众的引导。各种既定的观念和情感都可以通过叙事类型得以传递。

(三)时尚摄影的意象特征

时尚杂志的意象特征首先表现在视觉影像的唯美形式上。影像能直接诉诸人的视觉系统,更易被感知和接收,读者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获得纯粹感官上的愉悦。当物品不仅仅被看成是物品,而被赋予精致、优雅、高尚、美好等能打动人心的寓意时,影像的奢华、梦幻、多变更能满足这种需要,大量运用影像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就与时尚杂志的唯美意象不谋而合。

其次,模特作为时尚杂志比较直观的对象,其意象特征表现是在时尚摄影中将妆容、服饰、造型呈现在摄影图片上,展现出或靓、帅,或性感、有型,或潮、苗条,或火辣、劲爆、骨感等风格。比如时尚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强调的是都市新贵,在视觉形象的设定上大多会体现其共同具有的气质形象——高雅、有品位的女性典型。图片通常是突出这类人物贵族感的造势、着装和生活场景模式。

而摄影师所表达的时尚摄影意象特征带有其个人色彩,并受到杂志编辑的介入,是为杂志主题服务的。摄影师为杂志拍摄的图片受杂志选题和编辑组稿的影响,在服务好杂志的同时,意象特征也体现在了作品风格中,明显区别于其他行业(比如新闻摄影)的摄影图片。

在图片生产到完成消费的过程中,时尚的传播总是通过相应的意象特征来被解读和流通的。意象特征通过时尚摄影师、时尚模特明星来传达,完成了时尚在产品生产者、消费者等社会群体间的流通。当然,作为文化现象,这种意象特征达成的最终目的不是意象本身,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告知和引导。

二、杂志时尚媒介影像建构精英艺术想象

对大众而言,生活中到处都是景观,审美早已不再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利,艺术也不再局限于公共的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传统的审美活动场所。日用产品审美化带来日常生活审美化,人人都是观赏者早已成为社会现实,杂志时尚媒介影像更能发挥出建构精英艺术想象的作用。

(一)被召唤的摄影师

在时尚杂志媒介影像的生产过程中,所有涉及到生产链条上的摄影师、编辑、模特、明星等都采取了一个实用的、有针对策略的和明确商业指向的方法——即围绕一个产品形象以一种模式化的方式进行合作。引导大众通过物质消费,将自己与时尚媒介影像对应的产品进行直接或心理上的挂钩串联。其中,摄影师扮演了一种媒介的角色,既作为个体即“你”,同时也作为群体中的一员(“像……的人”)被广告主询唤,同群体中其他许多观看同样广告的人一样,被转化成了消费活动的主体,同时摄影师也是生产链上的制造者。阿尔都塞说,“意识形态的效果之一就是在实践意义上,否定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特性:意识形态决不说‘我是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即广告主)在这里对主体(即摄影师)的询唤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询唤个体使之成为消费主体,二是使个体(即主体)屈从于意识形态的物质实践生产。消费的意识形态下,运用广告对个体进行询唤,利用广告把个体转化为主体(摄影师)。广告主的目的是要让影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关注广告产品,并最终产生消费,这项任务迫使摄影师不得不把时尚产品的丰富意义引入其中。在现代时尚生活中,人们仍在渴望更加具有高雅情调的高质量时尚资讯刊物,这自然也要求被召唤的摄影师提供给杂志更多高品质的时尚图片。

(二)奢华的“光晕”

光晕是针对传统古典艺术而言的,是神圣的、唯一的,杂志时尚媒介影像试图通过艺术影像的“光晕”效应再现其品牌的奢华与风格。但是这种光晕终究是虚假的和复制的,其所建构的实际上是本雅明意义上的与传统“光晕”相对应的子弹穿堂的快感。

时尚摄影中的“光晕”的本质是一种“意义的转移”,其目的是使消费品摆脱原来单纯的使用价值,从而具备某种象征的意味,成为代表某种设定文化含义的特殊象征,并让消费者在商品和某种文化意义之间产生一种习惯性的、不由自主的联想,能够一见到某个商品或商品的LOGO就能立即联想到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时尚杂志在满足了其主要目标受众的高雅、奢华生活方式诉求的同时,对于那些正在渴望更优质生活的潜在读者来说,他们只能通过阅读时尚杂志,了解时尚信息,购买时尚产品,把自己划入有“格调”生活的人的行列,以此作为获得对个人身份认同的手段,把自己归为是有这种“身份”的并且有着高品质生活的人。

这种由时尚媒介影像建构起来的精英艺术想象所营造的奢华覆盖了一层光环效应,看似光鲜亮丽,但人们在对更高理想生活的憧憬、对自己的真实需要与真实愿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之后,就会领悟这种光晕终究是虚假的和复制的。被消磨了意志力的受众不设心理防线,被铺天盖地的奢华广告所蒙蔽,达到了广告主所希望的目的。视觉图像在时尚杂志媒介影像里是主因,文字或者话语因素在这里往往都不那么重要,影像强调的是画面给人带来直接的冲击力和快感效果。本雅明用“震惊”将这种效果与静观的、叙事型的视觉艺术相区别,并指出这种艺术形式是将视觉转化为触觉,将平面效果升华,其观赏效果就如同子弹击中胸膛时短暂、强烈、难以忘记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视觉快感带来的反应。在视觉文化中,在“看”的过程中,还形成视觉消费,并希望在观看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刺激的感受。人们观看视觉影像获得产品设定的文化含义,乐意通过视觉来消费新奇的形象。时尚杂志媒介影像所强调的物质消费的成就、欲望的文化和享乐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受众的行为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时尚杂志提供的媒介影像引导下,受众的视觉偏好越来越倾向于新奇、冲击,追求极致的视觉快感。

三、结语

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觉文化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时尚媒介影像的视阈,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尚媒介影像在建构了精英艺术想象的同时,其本身也将继续呈现出纷繁多样的现象和特点,或者再生波澜,这些都未可知。本文无意去妄作揣测,也还不能做出肯定的判断,但至少可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认识和阐释西方马克思主义视觉文化理论视阈下的时尚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迪。

1.王国伟.视觉的粉墨登场——论时尚消费类杂志视觉元素的运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苏状,陈中雨.试论时尚传播中的媒介功能——以新媒介技术下的网络时尚传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4(6).

3.赵高辉,王梅芳.符号、框架与说服:传媒构建时尚的策略[J].当代传播,2015(5).

4.张文玲.女性时尚杂志广告视觉元素及对受众消费观影响的分析[J].东南传播,2009(7).

5.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6.陈杰,向晨晨.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8(8).

7.谢芳.浅析时尚杂志图片的功能和价值[J].艺术设计研究,2005(3).

8.杨亦婧.中国女性时尚杂志广告解析[J].今传媒,2008 (6).

9.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3).

(干舒萍: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苏状: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时尚杂志时尚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媒体时代高端时尚纸媒生存的独特性及发展思路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注意力经济时代我国时尚杂志封面设计创新研究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