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综述
2017-04-12赵曌
□赵曌
新闻传播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综述
□赵曌
“一带一路”提出伊始,就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作为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新闻传播学也较早地加入到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当中。通过对CSSCI及核心期刊相关文献的梳理,可以从现状、观点、评价把握这一领域“一带一路”研究状况,即目前学界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外传播策略性研究、外媒对该倡议的认识以及构建新对外话语体系;同时,在未来研究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如拓展理论深度、丰富研究方法、保持前瞻性等。
一带一路;新闻传播学;传播策略;话语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各学科都开展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作为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其他人类传播现象的学科,新闻传播学界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和解读也有待于从学术层面进行梳理。
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收录的相关文献,可以从宏观层面把握学术界“一带一路”研究现状,总结研究成果;同时,对新闻传播学界“一带一路”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旨在展现“一带一路”研究现状和不足,为今后研究提供有益指导。
一、研究现状
分别以“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检索词,限定学科为“新闻与传媒”,在CNKI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检索CSSCI及核心期刊来源中以“一带一路”或“丝绸之路经济带”或“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章,经过筛选,共得到符合主题标准的文献121篇(检索时间为2017年4月)。这些文献能够相对全面地反映出新闻传播学界的“一带一路”研究现状。
自此国家发展倡议提出以来,各学科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一带一路”进行了研究和解读,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新闻传播学领域共有学术成果121篇,约占全部成果的4%。从介入时间来看,新闻传播领域因其行业特殊性,嗅觉敏锐,介入时间较早。2014年3月《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的《基于语料库的中美丝绸之路战略新闻对比研究——以中美官方网络媒体平台为例》①是新闻传播学领域围绕该主题较早发表的学术成果。自2014年起,学界开始关注“一带一路”并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2015年,由于该主题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成果呈现出井喷式增长。2016年热度也同样不减。从作者的来源来看,他们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西南、西北地区等“一带一路”沿线各省的高校对该研究主题的关注度较高。很多研究也得到了国家或省部级基金的资金支持。
二、新闻传播学界“一带一路”研究的主要观点
目前学界对“一带一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外传播策略、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以及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新对外话语体系——无论从理论研究角度还是新闻业务角度。
(一)对外传播的策略性研究
“一带一路”被视作中国可持续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大战略。中国“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提出,受到了沿线多数国家及国内民众的拥护与支持。但该倡议的提出也伴随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可能影响沿线相关国家的参与热情,并对国内市场主体与普通民众造成一定的误导。因此,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把握好该倡议的对外传播工作、提高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
1.如何把握“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工作
“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内涵丰富、外延广泛、体系繁杂的系统工程,其对外传播工作也必然千头万绪。“一带一路”要稳步开局,需要更具体、更清晰的顶层设计。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阶段,对外传播工作如果得到妥善运筹,将会很好地发挥先行保障和全阶段、全系统的支撑作用。因此,有学者认为该倡议的对外传播应处理好内宣与外宣、沿线与非沿线等十对关系。②
正因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系统宏大性,在把握对外传播工作中难免会面临着国内、国际两个方面的传播困境。研究者提出,国际传播困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强势话语对“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的后现代解构;二是“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传播主体性较弱,对该倡议的认识较为谨慎,存有疑虑。而国内传播的困境则主要体现为国内媒体与受众对该倡议的误读及随之而来的舆论杂音。③因此,在深人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要充分运用好国内外媒介权力,努力发挥传媒的舆论先导作用,从而走出传播困境。
2.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
要把握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传播,就需要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尤其是新疆、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涉及该倡议的重点省(区),本身就具有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应当发挥出自己的特色,提高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国际竞争力。正因如此,一些学者从微观层面针对不同省(区)的媒体,提出了相应的传播策略。
目前的研究不仅对国内媒体进行对外传播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对“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受众也进行了具体分析,如俄罗斯、印度、东南亚、中亚等。通过此类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这一倡议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为如何在多元视角和声音背景下,更有针对性地讲好故事提供策略指导。如程曼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俄传播分析》一文中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离不开沿线国家的互联互动,在此过程中,以理性话语营造良好的舆论生态,消除双方(尤其是民间)存在的误解与敌意,建立共识是非常必要的。④
3.“一带一路”中的文化传播
以“一带一路”媒体联盟为代表,中外媒体在传播“一带一路”构想的目标、宗旨和原则的同时,也在文化外交上为中国和平发展倡议的实现带来了新契机。⑤不少学者从文化传播的角度,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进行了研究,如徐金龙、朱娅阳的《论“一带一路”战略下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⑥,王文权、于凤静的《论“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现实契机》⑦,陈亚伟、闵阳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华县皮影艺术对外传播现状分析》⑧等。我们应将中国文化以沿线国家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包装。不断完善对外传播体系的构建,为我国的“一带一路”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受众基础,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出更多的努力。
(二)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识
学界认为,既然“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要义,那么我们有必要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在丝路沿线国家的反响,包括对方是否对中国的丝路倡议感兴趣,关注程度如何,评价如何。一方面因为这关乎共建“一带一路”的民心基础,另一方面,可为中国更好地推进丝路倡议提供对策建议。⑨因此很多研究都以案例剖析的方式对外媒眼中的“一带一路”倡议进行解读。
如阿拉伯国家、土耳其等曾在丝绸之路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它们大多数媒体都对该倡议进行了正面解读,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评价,但也有少数媒体对该倡议存疑乃至误读。⑩在媒体中的宣传不够,也就不能期待社会大众在当下对此倡议做出大力支持。⑪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对外宣传任重而道远。
因为印度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占据着至为重要的地位,学者们对其在“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认知与政策立场也给予了关注。目前看,印度对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战略意图、内容与前景以及对印影响等均存在疑虑。这种战略疑虑是由其传统地缘政治思维方式及对华战略不信任导致的。
“一带一路”倡议能否顺利实施不仅需要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也离不开域外国家尤其是域外关键大国如美国的理解和支持。一些研究表明,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舆论,对“一带一路”倡议不乏积极和期待的报道,但消极和疑虑的报道则占据主导地位。⑫因此,我们应当持续关注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建构,并提醒受众认清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歪曲、偏见、假象和意识形态从而获得正确的认识。
学界普遍认为,为了增信释疑,为沿线共建“一带一路”铺垫民心基础,保持“一带一路”这一国家话语在对外传播中的持久显示度,我国应该围绕“一带一路”积极开展媒体公关外交,借助媒体的影响力向沿线受众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想和其他国家通过合作共赢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让沿线国家媒体和民众对“一带一路”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实现良好的互动和支持。⑬
(三)构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新对外话语体系
如前所述,要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就要打造“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新对外话语体系。目前中国媒体在对外宣传“一带一路”倡议时,主要以政治经济报道为主,多是从党和国家、政府等宏观层面出发,透过宏观视角对外发布相关新闻。但是,报道对象分布不均,主题文化内涵不足,内容选材不够贴近民生,给读者留下“不接地气”“不知所云”的感觉。因此,时常遭到质疑和曲解,没有实现预期对外传播效果。针对这个问题,蒋国东提出了转述对象上重视差异传播、新闻主题上唤起文化共鸣、深度报道主动澄清误解、传播视角贴近民众生活是提高中国对外新闻传播效果的关键话语策略。⑭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契机,既为中国对外新闻事业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挑战。只有抓住此次“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契机,充分认识到构建国际话语权面临的现实困境,并适时转向,才能真正提升我国对外传播的效果,从而消弭中国在世界范围的负面形象,进而大大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因此必要采取一些对外传播策略上的适时转向路径。⑮
在宣传实践上,当前媒体和相关机构都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营造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性问题,需要在“一带一路”今后的宣传实践中努力加以解决。研究者强调,要放眼世界发展与未来,着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应重点突出“一带一路”与世界、与各国、与各方关联的话题,外部世界想要了解“一带一路”的话题,外部世界想听到又难以听到的、关于“一带一路”的话题。一句话,围绕“一带一路”说历史、谈现实、话未来,讲好世界“普通话”。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交流,实现民心互通。
多数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新闻事业和新闻传播学研究新的发展机遇,特别强调在新媒体时代下,各方媒体面临的挑战和合作。为顺应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大众媒体和传播体系必须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形势,我国大众媒体将面临深刻变局,也将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迎接更复杂的挑战。⑰
三、“一带一路”研究的基本评价
在短期内,该主题的研究热度不会衰减,随着该倡议的推进,将有更多的阶段性成果出现。基于此,未来的“一带一路”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论深度亟待拓展
遗憾的是,目前大部分研究仍是从宏观视角进行政策性解读,侧重于传播策略性研究,在对“一带一路”的内涵、外延、影响、路径进行分析时与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结合较少。从选取的文献来看,相关新闻传播学理论主要涉及新闻报道文本研究、框架理论等,理论视角还有待丰富,理论研究的纵深都亟待进一步拓展。
(二)重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目前看来,涉及的相关研究成果几乎全部通过定性研究得出,在121篇文献中,只有个别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人文社会学科往往具有推理演绎的特点,但是要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创新,关键在于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要拓展研究内容,就必须实现研究方法的突破,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特别是,积极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使成果更加丰富和科学化。
(三)丰富对象国的态度研究,保持前瞻性
大多数学者已经认识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与沿线国家合作的重要性,但具体涉及到如何对接,大部分研究还停留在表面,提出的很多策略可能并不具有可行性。“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个国家国情各不相同。就目前的研究成果而言,与国别相关的研究主要涉及美国、印度、俄罗斯这三个大国,地区研究主要涉及东南亚、中东、中亚这三个地区。对于朝鲜、日本、越南、蒙古、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战略支点国缺乏系统的研究⑱,对这些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和反应也不清楚。接下来需要扩大研究的范围,丰富研究内容,才能对“一带一路”的现状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定位,并从新闻传播学的专业视角为进一步的实践明确方向,更好地为“一带一路”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注释:
①孙云,李俊叶,赵高斌.基于语料库的中美丝绸之路战略新闻对比研究——以中美官方网络媒体平台为例[J].新闻知识,2014(3):8-10.
②寇立研,周冠宇.“一带一路”对外传播需要把握的十对关系[J].对外传播,2015(3):21-23.
③黄俊,董小玉.“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传播困境及突围策略[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121-127.
④程曼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对俄传播分析[J].当代传播,2015(5):16-17.
⑤孟晴.“一带一路”媒体传播的文化外交价值[J].新闻战线,2016(16):14-15.
⑥徐金龙,朱娅阳.论“一带一路”战略下端午文化的海外传播[J].文化遗产,2016(5):152-156.
⑦王文权,于凤静.论“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现实契机[J].新闻爱好者,2016(7):76-79.
⑧陈亚伟,闵阳.“一带一路”背景下华县皮影艺术对外传播现状分析[J].新闻界,2016(18):12-16.
⑨⑩⑬陈杰,徐沛雨.阿拉伯媒体视域中的“一带一路”——兼谈中国对阿媒体公共外交[J].回族研究,2015(3):119-125.
⑪白贵,欧斯曼·艾诺.土耳其媒体和社会对“一带一路”的认识[J].河北大学学报,2016(2):102-106.
⑫周萃,康健.美国主流媒体如何为“一带一路”构建媒介框架[J].现代传播,2016(6):163-165.
⑭蒋国东.“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新闻话语研究[J].中国出版,2016(19):37-39.
⑮袁赛男.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现实困境与适时转向——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新对外话语体系为例[J].理论视野,2015(6):71-74.
⑯孔德明.“一带一路”宣传中的八项注意[J].传媒,2015(22):28-29.
⑰刘行芳,刘永宁.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媒体变局[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8):21-25.
⑱杨慧.政治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综述[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4):105-109.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