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同课异构”殊途同归
2017-04-12麦小颖
麦小颖
“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已在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得到广泛运用。在2016年秋,笔者主持的本县“高中音乐鉴赏‘同课异构’专题研讨会”上,来自不同学校的两位教师从自身的教学经验出发,在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级进行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执教的两位教师分别是李老师(执教初中10年,高中3年)和黄老师(执教高中10年),执教内容是湖南文艺出版社《音乐鉴赏》第五单元第一课时“音乐与诗歌的交融”,教材里有四首歌曲可以依次欣赏,《我爱你,中国》《菩提树》《马赛曲》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以下是两位教师简要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李老师)
一、导入
播放《当你老了》诗歌幻灯,请学生欣赏后回答:是诗还是歌?学生跟唱歌曲《当你老了》并自由回答。教师总结:是诗更是歌。
二、教学过程
1.课本阅读。欣赏音乐与诗歌是怎样融合在一起的。
2.欣赏作品。(1)《菩提树》音乐片段,听赏与体验,介绍音乐家舒伯特(幻灯)。根据自己的听赏体验,学生讨论,教师适当讲解。(2)《水调歌头》(幻灯),鉴赏提示。(3)《虞美人》,师生共同讨论《虞美人》创作背景。
3.配乐诗朗诵。《偶然》。
4.课堂拓展。学生学唱《我爱你,中国》,教师伴奏。
5.课后作业。为自己喜欢的小诗配乐。
三、小结
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
设计二(黄老师)
一、导入
播放《我不在那儿》片段,教师提问:“最近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谁?”课件播放鲍勃·迪伦简介。
师:这届诺贝尔被称为一次真正的“回归”,为什么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或许可以得出我们自己的答案。
二、教学过程
1.了解音乐与诗歌的起源与发展。
2.通过学习和鉴赏《菩提树》,了解音乐与诗歌交融的要素。
请学生朗读课件里的歌词,教师朗诵并请学生做出节奏记号(长X,短0),按照归纳的节奏让全班学生朗诵,反复地吟诵并体会节奏。学生按照标记朗读,将划分好的纸放在一边。听歌曲《菩提树》,看歌谱资料,划出旋律线;诗歌韵律:声调(四声、平仄)。跟琴(伴奏)有感情演唱旋律;韵脚:旋律上落脚;诗歌(边)(间)(连)。
师:抑扬顿挫的节奏,回环反复的旋律,整齐多变的形式,这几种音乐上的要素,恰恰是诗歌语言最大的特色,也正是如此结合,才天衣无缝,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
3.深化。听赏原版德语歌曲,同时了解相关资料。根据教材前四句主题哼唱二声部,实践中加深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体验。
4.拓展教学。结合所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辨析《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了解词曲结合之妙,并尝试创作。
5.课堂小结。再次播放鲍勃的作品,同时展示歌词。
6.回归主题。通过本课的学习,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民谣音乐家,大家有没有自己的答案?
三、小结
音乐与诗歌共性。愿未来有诗歌音乐相伴。
以上面两个教学设计为例,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中“同课异构”,“异”在何处呢?
一、课题的引入之“异”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堂的“导入”方法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情景导入、温故导入、活动游戏导入等。仔细分析两种设计:设计一,让学生诵读《当你老了》歌词,而后轻声跟唱歌曲,继而点题“是歌更是诗”,通过谈话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展开新知识的学习。设计二,先让学生给自己“把脉”,为什么把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一次真正的“回归”?教师把两个看似不沾边的问题放在了一起,通过讨论、悬念导入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两位教师各自研读教材,分析学情,其“导入”切入点和设计构思完全不同,体现了两者不同的音乐教学理念。
二、知识深化和拓展之“异”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和和达到教学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
设计一从聆听《菩提树》到吟诵《水调歌头》《虞美人》再到配乐诗朗诵《偶然》,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听赏法、创设情景法、讨论法、体验法和探究法。让学生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从书本到课外,用生动的语言、大量优美的图片与音响资料让学生体验了诗歌与音乐融合的美。“我们前面听过许多优美诗句谱成歌曲传唱,现在我们来唱一首动听的歌曲《我爱你,中国》,看看此歌曲的歌词是不是一首优美的自由体诗歌呢”?教师这一句引言进入了教学过程中的拓展部分,学生齐唱歌曲《我爱你,中国》。设计一主要以情感为线,诠释“诗是心灵之歌,歌是诗意的结晶”。
在设计二的知识、深化与拓展环节,教师以歌曲《菩提树》为主要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视听、朗诵、哼唱主题音乐、声势节奏等多种体验方式,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与诗歌关联的要素(节奏、声调、韵脚),让学生能听辨、吟唱出歌曲《菩提树》,并了解音乐与诗歌是怎样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基本完成了教师自己既定的教学目标。
“音乐鉴赏”与“音乐欣赏”只有一字之差,在字典上是这样解释的,“音乐欣赏”是怀着喜欢与美好的心情去品味、感受美妙的音乐,而“音乐鉴赏”是通过对照、比较、评价判断和知识性的欣赏。从定义上看,很明显“音乐欣赏”与“音乐鉴赏”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如果将音乐的赏析看成一片海,“音乐欣赏”就是浅海,而“音乐鉴赏”就是深海。设计一与设计二体现了完全不同的教材歌曲的选择使用、教学理念、分析、拓展与深化。哪一个的设计更切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更能体现“以生为本、以音乐为本”,显而易见。
三、教师风格特点之“异”
法国文学家布封(Buffon)1753年在法兰西学士院为他举行的入院典礼上所作《论风格》的演讲中提出“style is man himself(风格即人)”。每位音乐教师的文化素养、性格倾向、智商情商、职业道德都不同,使得呈现的教学风格有着显著的差别。
教师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与其个性是分不开的。李老师性格活泼开朗,教学风格活跃,表现力强,在课堂上用亲切、动听的语言使学生可以较快融入课堂教学,但在课堂上会看到个别学生出现“短暂的思想游离”,且从慢慢的主动参与变成“人云亦云”。此时教师应关注并且及时改变教学策略,但可惜在这节课中,我们并没有看到。黄老师个性温和内敛,教学风格平稳、音乐性较强,用抛砖引玉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随后,带领学生层层深入突破教学难点,即“分辨和实践音乐与诗歌的相互的关系”,给予学生很大的思维空间,我们看到学生自始至终都陶醉在美妙的《菩提树》的歌声中。
高中生不像小学、初中生让教师“喂食”,他们需要自己学会“觅食”,而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觅食”。因此面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我们应该了解和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特点和思维习惯,调整出适合高中音乐鉴赏课堂的教学风格,才能得到学生的配合和认可,学生才会“亲其师、效其行,听其言、信其道”。
同课异构“异”在何处?是教法,是方式,更是一种“整体结构与思维”的不同。如周一贯先生所说:“同课异构的本质在于呈现一种开放式的精神,一种研究的思绪,一种姿态,一种创新的探索,一种企盼精益求精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