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序的轨道上前行
——《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谈
2017-04-12杨全生
杨全生
小学生在和“分数”初“打交道”时,总是在“整体1”“平均分”或“一半怎么表示”等对话交流中“磕磕碰碰”。窃以为,如果我们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课堂局面,必将会发现关于“分数”的更多奥秘和魅力。以下是我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的开头设计:
1.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中,悟空找到了4个桃子,如何分给两个人呢?假如是2个桃子,如何分?如果只有1个桃子,那么如何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多少?又该如何表示?
2.组织学生动手把一张正方形纸平均折成2份,用醒目的颜色涂出其中1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一?注意指导学生既可以沿着正方形的中间折,也可以沿着对角线折,让学生观察、比较、认识到,虽然折法不同,但都被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用表示。
3.组织学生动手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用剪刀剪出其中的1份,这1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读作什么?还可以表示这个圆的其他部分吗?
4.组织学生动手折一折:把一根彩带平均折成两段,每段是一根彩带的一半,也就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读出来,并且写出来。继续把这根彩带平均折成3段、4段,让学生探究分别是这根彩带的几分之一。
以上设计“由根生干,由干生枝,由枝生叶”,放手让学生自己想、自己折、自己涂、自己画,并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展示,大面积解放了学生的手、口、脑,切实解决了课堂平淡、沉闷和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
同样的,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临结束时,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出示几个其中一部分被涂色的图形,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
(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到,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以上四题,帮助学生厘清了以下概念:(1)和(2)中的练习设计使学生明白,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平均分”,并非所有涂色部分都是几分之一,有的涂色部分其实是;设计(3)和(4)使学生明白,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次数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少。
这四道练习题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效地杜绝了学生因为次序不当而沉默或者话匣子卡壳的问题,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对于第3道题和第4道题的“出场顺序”,课前,我与几个同事的意见有分歧,思维和理由互有“碰撞”,一度我也犹豫不决。但最终,我把本在最后的“懒洋洋的故事”提前到了第三的位置。试想,当学生在“反复平均折一根绳子”的过程中,已经知道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次数越多,每1份反而越少”,那么,“懒洋洋的”的出场还有那种新鲜感和惊喜感吗?学生互相之间还有争先恐后对话的欲望吗?
好的问题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和有话想说的基础上,而这必须引领学生走一条螺旋发展的路子:先探索什么后延伸什么,切实厘清数学问题“登台亮相”的“出场顺序”。换句话说,数学活动不只是随意碰到问题就“硬啃”,而是在“水到渠成”的时候轻松解决,并且学得有滋有味,而这,正是打破课堂僵局、打造高效数学新时空的有效办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