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时代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关键词

2017-04-12深圳市宝安中学集团

师道(教研) 2017年11期
关键词:玻璃片短时记忆万花筒

文/深圳市宝安中学 (集团)杨 军

网络时代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关键词

文/深圳市宝安中学 (集团)杨 军

早在1978年,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在 《人民日报》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10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吕叔湘先生发出的感叹至今已近40年,是一些质疑语文教育者们最爱引用的话,然而这句话虽然说得尖锐有力,但很多人有意无意间显然忽视了其时代特点。

一、“死记硬背”对于现今语文教学的意义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

1.心理学上背诵和记忆的重要意义

中小学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期,这个时期机械记忆力最强,记住的东西往往终生难忘。2014年9月,在出访塔吉克斯坦的专机上接受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要把古诗文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我们现在一说话就蹦出来的那些东西都是小时候记下的。”

大量背诵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教育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但自清末以来多次成为教改攻击的目标。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网络时代到来时,强大的搜索功能较之翻阅典籍查找资料方便百倍,知识似乎唾手而得,一度又有人质疑背诵的意义还有没有以往那么大。网上随时可查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学生痛苦的记忆?

事实上只有存储在大脑中的知识才是动态的,不仅可以随时调用,更重要的是还具有影响人的语言建构以及不断融汇生发新思维的活力。北京朝阳外国语学校语文老师张媛讲过一件事: “就拿 《笠翁对韵》来说,孩子们在背会了以后,他的语言建构是受到影响的,比如让他给 《四世同堂》第一章、第二章分别拟一个题目,孩子们会写出 ‘四世同堂备三月战乱,七号杂院住八方来人’、‘北京城里祁家四世同亮相,小羊圈中各色邻居有差别’。学生们自觉将两章题目拟成小对联,我觉得这就受到了诵读 《笠翁对韵》的影响。”

事实上被影响的远不止这一点。心理学认为,记忆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可分为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个系统。人 “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般为5-9个项目,而 “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无限的。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背诵和记忆的价值所在,具体到语文教学,背诵和记忆将会成为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

2.“死记硬背”不是教学方式僵化,而是 “活学活用”的基础

关于背诵和记忆,流行观点认为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而不能“死记硬背”。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但也不应过分强调理解对记忆的作用。特别是在人的 “机械记忆”处于强势时,更应充分利用。

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记忆可分为 “机械记忆”和 “意义记忆”,这两类记忆同时存在,只是不同时期所占比例不同。机械记忆是低龄孩子记忆的特点,因为知识量少、理解能力有限, “意义记忆”处于弱势,大脑倾向于也只有通过机械记忆,才能逐步加深大脑皮层的神经联系,继而产生持久稳固的记忆,获得最基本的知识积累。

这是人的生体机能注定的记忆本能,而科学家同时发现,相比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更能在大脑的深层留下记忆,是终生灵感、直觉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各种教育都有一个最佳期,机械记忆的黄金期就在中小学,机械记忆发展的同时也是意义记忆的渐进阶段,过了这个时期,不是你想不想,而是必然会过渡到意义记忆占主导。

“投机取巧”是人的天性,“意义记忆”就是 “取巧”的记忆,它有记忆更快的特点,但也不如机械记忆恒久。古代教育家、《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曾感叹: “吾七岁时诵 《鲁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大家也可以想一想,自己的记忆库中有多少是高中之后的?

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曾任北大校长的蒋梦麟在 《西潮》中讲到小时读书: “一日又一日地过去,课程却一成不变。一本书念完了之后,接着又是一本不知所云的书。接受训练的只是记忆力和耐心……把一段书高声朗诵几百遍,使得句子脱口而出,这样可以减轻记忆力的负担。先生警告我们,念书不能取巧强记,因为勉强记住的字句很容易忘记。”

蒋先生特别说到的 “念书不能取巧强记”和 “先理解再记忆”恰恰相反,就是要 “死记硬背”,因为通过联想等 “勉强记住的字句很容易忘记”。这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教育一向坚持的观点,并不是古人没有想到过先解读,而是对比之后得出的结论,跟现代心理学理论也不谋而合。

这正是机械记忆的特点,死记硬背到一定程度,便会 “死”去“活”来,自然进入 “活学活用”阶段。

网络时代,我们所说的 “死记硬背”,含义跟过去已然不同,如果大家再没有这样的意识,学生的知识底蕴会越来越淡薄。毫无疑问,随着科学发展,不久的将来,把所有的知识一步到位植入人脑并不是什么难事,但现在这个阶段,“死记硬背”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意义比无网时代更重要。

二、从网络的 “碎片式”特色到 “万花筒”组合效应

“碎片化”一词多用于 “后现代主义”研究,在网络时代到来后,几乎立刻成为网络特色专用语。碎片化知识的特点是得来容易积累不易,导致思维跳跃而缺少逻辑。

网络真正做到了知识面前人人平等,简单的一个 “关键词”搜索,学生得到的信息可能超过教师。便捷的搜索替代了部分以前教学的 “传授”功能,也让教育的某些功能模块发生了转变。网络时代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不是创造 “桃花源”,而是打通通向各类 “桃花源”的道路,解决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应着力帮助学生把各类零散的、孤立的、碎片化的信息串接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创建一个开放的、有着巨大生成力、可以无穷拓展的 “文化转化和输出”平台。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 “教学整体性”原则,而网络时代的特色让很多教师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语文的创新就是组合”。1965年,美国广告泰斗詹姆斯·韦伯·扬在 《产生创意的方法》一书中指出 “创意是新的组合”,而这种组合就像万花筒一样。这个理论在互联网时代更是真理:

创意完全是把原来的许多旧要素作新的组合。广告中的创意,常常是有着生活与事件 ‘一般知识’的人士,对来自产品的 ‘特定知识’加以重新组合的结果,此种过程与万花筒中生成的组合相似。你知道,万花筒是设计者有时用来寻找新花样的一种某些人,里面有些彩色玻璃片,以三棱镜方式看时,会显现出各种几何图形。每转动一次,就会转换这些玻璃片成为新关联而显示出新的图案。万花筒中的这类组合是相当庞大的,而里面放置的玻璃片数目越多,其构成令人印象深刻的新组合的数目也就越大。

这种鲜活的结合和崭新的关系被爱因斯坦称为 “直觉”,而这种“旧要素,新组合”跟我们上面说过的 “长时记忆”的特点不谋而合。

“长时记忆”中存储的信息如果不是有意回忆的话,人们是意识不到的,只有当需要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时, “长时记忆”的相应信息才会被提取到当前的 “短时记忆”中,才能被人们意识到。也就是说, “短时记忆”中既有即时信息,也有从 “长时记忆”提取的存储信息。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又叫 “工作记忆”,从某方面说也就是詹姆斯·韦伯·扬所说的 “一般知识”和 “特定知识”的重新组合。而具体到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不简单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知识和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反复的、双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生以已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学生的知识量相当于万花筒中的玻璃片,玻璃片越多转出美丽图案的可能性越多。但同时转动方式导致的组合亦至关重要,我们的语文教育过去大量的工作都是在往万花筒里填玻璃片,而相对忽略了研究如何转得更灵活,所以往往不会取得期望中的效果。网络同样可以大量填充玻璃片,但相似的问题也更明显,这一点是语文教师应该特别关注并引导给学生的,比如通过关键词搜索学生可能得到很多信息,但如何通过关键词的组合,在信息海洋中迅速精准找到真正想要的东西,就是网络时代的一种重要能力,就像那只转动万花筒的灵活的手。

三、增加教学 “垂直度”,展现与网络语言不同的 “语文味”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说出来的是语,写出来的是文,合而言之,就是语文。”绝大多数的网络写作只是让 “语”以 “文”的形式出现,它更多的是情绪发泄,而非文字雕琢。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经典文章在网络上都成不了热文,这是网络猎奇的特点所注定的。曾经人们追求的是文字功夫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而网络造就的是标题党,是花样百出的吸引眼球。

正因为网络插科打诨的东西已经太多,而这又是时代发展不可避免的现实,语文教育更要有 “断网”的决心,不让课堂成为新技术的秀场,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用真正有文化含量的 “语文味”完成基本的训练和优美的中文表达,让语文教学 “进入眼睛,占领心灵”,让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而不是听到周杰伦的歌词才惊叹:原来中文这么美。

责任编辑 邱 丽

猜你喜欢

玻璃片短时记忆万花筒
基于非稳态调和分析和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河口潮位短期预报混合模型
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的动力电池剩余容量预测方法
最大万花筒
耍帅失败
自制缤纷万花筒
让冰花从手中绽放
短时记忆理论的影响
万花筒
玻璃片
基于驾驶员短时记忆的可变信息标志布设密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