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智力障碍学生的烹饪教学
2017-11-23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
文/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 张 艳
高年级智力障碍学生的烹饪教学
文/广州市番禺区培智学校 张 艳
对残疾儿童少年进行特殊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培养“食”的能力是他们独立生活、适应社会的重要基础。当前国内培智学校正由九年义务教育逐渐向两头延伸,即向前延伸到幼儿教育,向后延伸到职业教育。而在智障生的职业教育中,烹饪教学是重头戏。因此,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后三年 (高年级),对智障生开展烹饪教学,实现从基础的职前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过渡尤为重要。
近三年来,笔者对任教班级的15名高年级智障生开展烹饪教学,总结出高年级智障生烹饪教学的功能、内容和策略。
一、高年级智障生烹饪教学的功能
1.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
当前,培智教育的基本导向是促使智障生有品质地生活,而基本的生存能力是有品质生活的前提。智障生基本的生存能力包含衣、食、住、行等能力。因此,对高年级智障生进行烹饪教学,有助于他们掌握 “食”这个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从而保障他们的生活品质。
2.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烹饪技能训练做好准备
《中国残疾人事业 “十五”计划纲要》明确指出,特殊教育学校要 “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力开展残疾人职业教育”。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 《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坚持以职业教育为主,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近年来,智障生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对高年级智障生进行烹饪教学,有助于实现特殊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二、高年级智障生烹饪教学的内容
1.从学生的兴趣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去年,本班拟开展一个单元主题,进行 “我的休闲我做主——点心篇”主题规划时,我先对全班学生进行测验,询问他们: “如果大家要为自己准备点心,你最喜欢吃的点心是什么呢?”本班学生大部分是广州本地人,选择的基本是本地风味小吃,如鸡蛋糕、红豆糕、马蹄糕等。于是,根据学生的兴趣,我选择了“蒸糕”作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2.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中来
在本班近三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陆续收到家长们的反馈意见,大部分家长都希望,学生在家长外出时能独立解决一顿饭的问题;对于部分程度较好的学生,家长甚至希望他们能为全家人准备一餐的饭菜。为满足学生的实际生活需要,同时结合他们的实际能力,我以“鸡蛋的常见做法”为主题,由易到难依次确定了 “煮鸡蛋”“蒸水蛋”“炒鸡蛋”“西红柿炒蛋”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完成简单的煮食事务。
三、高年级智障生烹饪教学的策略
1.分析教学内容,借助儿歌熟记步骤
任务分析法,也叫工作分析法,是对特定的、复杂的学习行为或技能进行分析、评定的一种方法,以帮助学生逐步、有效地掌握该行为或技能。对智障生进行烹饪技能教学,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分析,依此确定哪项程序是教学起点,哪些程序是教学重难点。
如教学 “西红柿炒蛋”这一技能,我用任务分析法把其划分为6项大程序、19项小程序,如下表所示。
表1 西红柿炒蛋的程序
此外,我们还将部分难点程序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方便学生边记忆边操作。以 “蒸鸡蛋糕”为例,儿歌的具体内容如下: “准备好材料,鸡蛋打入盆。先放白砂糖,再放入牛奶,再放花生油,再放发糕粉。搅拌至均匀,水开隔水蒸。三十分钟后,吃到鸡蛋糕。”又如煎鸡蛋: “炒锅洗干净,煤气炉上放,碗盘准备好,放在锅旁边,鸡蛋洗干净,敲开倒入碗。慢慢开小火,倒进两圈油,油冒泡后放鸡蛋,锅铲轻轻铲四周,闻到香味翻过来,一分钟后铲进盘。”
2.生活情境实践活动,家校紧密合作训练
烹饪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烹饪教学的核心。同时,鉴于智障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单纯的说教、视觉刺激很难达成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及时转变教学模式,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导向,规划高年级智障生的烹饪主题。
例如,我要求寄宿学生暂停饭堂的一餐,让他们在学校烹调室通过自己的劳动真正解决自己的一餐。当学生学习完 “西红柿炒蛋”的烹饪技能后,他们饭餐的主要菜式就是西红柿炒蛋。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熟练掌握烹饪技能,提高自我服务的品质。
又如我特地为学生创造劳动机会,安排他们到饭堂帮师傅们完成洗菜、切菜、炒菜等烹饪工作,让他们在反复实践活动中熟练了技能。
我布置给学生的家庭作业往往是 “请为你的家人准备一顿早餐;请为你的家人炒一道菜”等。对于家长,我也会通过电话、短信、家长联系簿等形式告知学生在校的学习内容,请他们配合,给学生一个展显的机会。我们相信,家校紧密合作,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烹饪技能。
3.遵循技能训练流程,示范模仿操作应用
学生的操作技能形成要经历四个阶段: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和操作的熟练;教师可采用 “示范——模仿——操作——应用”的技能训练流程。实践证明,只有遵循这种技能训练流程,学生的烹饪技能才能真正形成。
正确规范的示范有利于学生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印象,即了解“做什么”“分几步”“如何做”。如学生在学习 “蒸包子”这一技能时,先观看录像或教师的实操,从整体上了解蒸包子的整个过程。
在模仿阶段,学生要仿效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如学生在练习刀工时,先模仿练习切报纸,待熟练后才练习切实物。模仿的量必须足够,才能顺利进入下一流程的学习。在操作阶段,学生要整合部分技能,建立各技能间的动态联系。如学习西红柿炒蛋,学生要整合洗、切、炒的技能;而在应用阶段,教师要尽量创造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利用烹饪技能解决自己的饮食,从而养成常规习惯。
4.善用辅具资源支持,坚持个体差异教学
智障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为了更好在烹饪教学中照顾不同智障生的能力,我们要善用各种辅具资源,支持他们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替代性辅具。替代性辅具是指市场上已经出现的烹饪工具,有助于以简单的操作替代复杂的操作。例如,有的学生手眼协调能力较差,不能捏紧饺子皮,导致饺子馅露出来,我便用市场上的饺子器来帮助他们捏紧;还有的学生刀工较差,不能切出均匀的土豆丝、胡萝卜丝,我便用刨刀来代替菜刀,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又能帮助他们完成了学习任务;还有的学生难以使用菜刀制作蒜末,我便用不锈钢捣盅来代替。学生只要具备了抓握的能力,就能顺利捣出蒜末。
提示性辅具。提示性辅具包括量杯、定时器等。例如,量杯能提示学生掌握食材的量,又如定时器能使学生较好掌握时间,以免遗忘或把握不准。这在他们蒸煮食物(特别是蒸煮较长时间的食物)时显得尤为重要。
量身定做的辅具。很多时候,我们难以在市场上买到现成的辅具,需要为学生量身定做合适的辅具。如我班有一名学生无法运用前三指捏勺子放盐入锅,于是,我用矿泉水瓶制作了放盐器,在瓶盖上用针钻孔。学生只需握住瓶并前后甩动瓶子,就能顺利放盐入锅。还有部分学生在打鸡蛋时不能很好掌握打蛋的力度,经常将鸡蛋捏碎才可打出鸡蛋,既不卫生又费时费力。针对这种情况,我将筷子削尖,首先让学生将鸡蛋刺出孔,然后沿着孔剥开蛋壳,打出鸡蛋。手部能力相对较好的学生选用较轻的竹筷子打蛋;手部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选用较重的铁筷子打蛋。
责任编辑 黄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