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2017-04-12化州市新安中学彭小波
文 化州市新安中学 彭小波
经典古诗词诵读教学探究
文 化州市新安中学 彭小波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针对诗歌诵读曾有过这样的论述: “读诗就是再作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的,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有欣赏。”可见诵读对古诗词鉴赏和古诗词创作的影响非常大,诵读使古诗词有了生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个春天。那么,教师首先要掌握一些诵读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才能引导好学生正确诵读。
一、把握思想内容 确定情感基调
诵读古诗词,首先要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唐代诗人杜甫 《哀江头》开篇句: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写安史叛军占领长安,诗人彷徨不安,读时要悲伤低沉,尤其 “吞声”和 “潜行”,要读出悲愤压抑之情。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内容是悼念亡妻王弗,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 “悲”字,一句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道尽词人心中的悲痛酸楚,所以诵读时要读出极度伤痛之悲。
二、根据语音语义 读出停顿连接
古诗词中词语间的停顿一般根据音节、意义来断定,古诗词一般是 “两个音节一停或三个音节一停”,不能分开意义联系紧密的词语。如朱庆馀写的 《近试上张籍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诵读应大体上应按意义停顿,“停”“拜”“问”字读时应拖长,以显出音节的停顿。 “入时无”因为意义联系紧密而不应再分。
三、按照情感需要 读出快慢急缓
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如杜甫写的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因为表现的是天涯游子的悲凉孤寂和国难家仇之痛,所以诵读速度较慢、声音低沉悲切。
四、理解古诗词意境 读出轻重长短
古诗词诵读,声音有轻有重,有高有低,有长有短,才能将古诗词的节奏、情感读出来,才能将古诗词的韵味表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和意境来判断。如陆游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这首诗上阙比较平缓,但平缓之中依然有强调部分,如 “觅”“戍”“梦断”“暗”四个动词诵读时可读重一点。下阙节奏加快,短促有力,凸显诗人壮志未酬的悲怆。
五、调节喜怒哀乐 摇身化作诗人
作为教师,上课时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情,不要把自己生活上的喜怒哀乐带进课堂。每站在讲台上诵读一首诗词,教师就应先理解透诗词的内容及表达的思想感情,让自己融进诗的意境中,融进诗人的情感中,喜诗人所喜,哀诗人所哀,想象自己就是诗人,用诗人的动作、表情和声调朗诵诗人自己的作品,达到诗人和诵读者合一,古今情感合一。于是,诗歌也就有了生命。
例如,在诵读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诵读者可想象自己回到唐代,自己是穷困潦倒、弱不禁风的老诗人杜甫,看到顽童“公然抱茅入竹去”,自己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杖自叹息”的情景。诵读者可以皱起眉头,扶着讲台,弯着腰,声音苍老而颤抖地诵读。
综上所述,我认为古诗词诵读主要是要注意情感和节奏。分析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想象自己是诗人,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情感。分析诗歌词句的停顿连接,语速的快慢急缓,声音的轻重长短等是为了使诵读更有节奏,更有起伏,有了节奏和起伏,情感就读出来了。总之,一切都是为了表达情感。
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