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扶贫为山区致富添动力

2017-04-12杨志军

视听 2017年4期
关键词:龙胜攻坚广西

□ 杨志军

新闻扶贫为山区致富添动力

□ 杨志军

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老、少、边、穷山区县,居住有苗、瑶、侗、壮、汉等五个民族,全县人口为17.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72%。如何实施新闻扶贫战略,着力使贫困村屯的少数民族群众走上致富的道路?龙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出了一条新路子。

一、弘扬正能量,营造全县脱贫攻坚主战场良好氛围

围绕中心,聚焦扶贫,推动宣传工作促扶贫。龙胜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正面引导为主的原则,确保将各级党委、政府的方针决策准确地传播到群众中,同时,及时挖掘、整理、总结全县扶贫攻坚战线工作中的好经验、涌现出的先进事例、典型进行宣传报道。

(一)为脱贫攻坚造势

开设“龙胜脱贫攻坚作战工作”微信群,包括所有县领导在内,近300多人加入微信群,成员每天都在群内交流经验、解决问题。每月编发《龙胜脱贫攻坚工作消息》2期,作为内部交流使用,并报自治区、桂林市工作指挥部。龙胜电视台、《今日龙胜》、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信等县属媒体在重要版面或重要时段开辟专栏,积极宣传全县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惠民政策、重大活动、重点工作、工作成效,宣传各单位、各乡镇、各领域脱贫攻坚的工作进展、典型人物、成功经验。2017年3月,广西卫视原创的全国首档美丽乡村公益节目《第一书记》,开先河式地连续录制播出了履职龙胜的第一书记陆海、杨文赞,扎根基层的最美乡村医生彭伟、秦顺和四位同志的先进事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赢得了苗瑶侗壮汉等各民族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二)加强对外宣传

围绕“坚决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这一目标,坚持“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并举的宣传方式,通过电视、报纸、网络、宣传品等多种媒介进行宣传,积极构建脱贫攻坚大外宣格局,将龙胜的脱贫攻坚好经验传播到全国各地。2016年1月1日,央视《新闻联播》就扶贫攻坚工作专访了县委书记周卉。在央视播出《了不起的挑战》《外国人在中国》《长发阿嫂的养发秘密》等10个专题,总时长达250分钟。在中央级党报党刊上稿34篇,其中,10月6日《人民日报》在4版要闻头条刊发《秉承红色基因,合力脱贫攻坚》、10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连续报道龙胜脱贫攻坚工作。在《广西日报》上稿203篇,其中,《龙胜:加强基层党建筑牢攻坚堡垒——龙胜1234工作法党建促扶贫》于9月22日在《广西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人民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在广西电视台上稿35条;在《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上稿705篇,《龙胜:金山银山渐成绿水青山》《龙胜:量体裁衣,确保精准扶贫》2篇稿件上了桂林日报的头版头条;在桂林电视台上稿472条;在各大主流新闻网站发布信息2000多条。这些报道为龙胜坚决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建设中国生态旅游强县加油鼓劲、凝聚力量。通过加大宣传,有效地推介了龙胜的自然生态、特色产业、投资环境、民族文化,助推了旅游扶贫、产业富民、基础惠民等重大举措的实施,真正实现了宣传促扶贫。

二、找准载体,发挥优势,推动新闻扶贫向纵深拓展

要使新闻扶贫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找准新闻扶贫的载体。要把新闻报道与提高知名度结合起来,要把培育典型与群众脱贫致富结合起来,要把新闻扶贫与旅游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把新闻扶贫与教育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把新闻扶贫与科技扶贫有机结合起来,把新闻扶贫与文明创建结合起来。通过载体,在扩大龙胜知名度的同时,使群众获得实惠。

(一)发挥民族优势扩大影响

龙胜是一个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苗、瑶、侗、壮、汉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都是龙胜所特有的民族优势。瑶族的长发、红衣“打旗公”、瑶族庞桶浴,苗家油茶、山歌,壮家的吊脚楼、水酒,侗族石板路、风雨桥、鼓楼、禾廊、“月也”团歌“多耶”等,把这些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服饰、民族风情、建筑风格的内容作为宣传的重点。龙胜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自然景观方面有“天下一绝”的龙脊梯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龙胜温泉,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坪。龙胜积极协助媒体加大了这方面的宣传力度,扩大了影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

(二)树立品牌,打造精品引关注

针对龙胜的实际,我们把培育典型打造品牌作为新闻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在自治区、桂林市宣传部门的大力扶持和帮助下,依靠各方面力量,相继推出了坳背式的文明新村模式。它的创立对于山区农村如何建设文明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过大力的宣传,坳背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群众依托资源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良好的生态环境、文明卫生的习惯使得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年接待游客达到了3万多人次。以此为榜样,龙胜花大力气相继推出了金车、里排、渡江等风情村寨。坳背式的文明村屯如雨后春笋在龙胜山区遍地开花,全县的文明村屯达到30多个。宣传的效应转化成新的生产力,文明创建促进了经济的新发展。农家乐已成为龙胜旅游的新亮点。

(三)繁荣节庆文化提高知名度

探索以地域特产为主题、以民族文化为主题、以新历节日为主题、以健康养生为主题、以发展旅游为主题等系列社会新闻宣传项目。例如,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的魅力搞活新闻扶贫,把节庆活动放到民族村寨来开展。“红衣节”本来是龙胜红瑶的一个传统节日,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从1995年开始,我们把民间传统节日与旅游宣传结合起来进行。每年我们都要对“红衣节”进行策划与包装,邀请各级媒体到龙胜采访,形成了滚雪球性的轰动效应,“红衣节”已成为广西重大节庆活动之一,许多村民通过开办农家旅馆脱贫致富,目前景区内有农家旅馆354家,床位8700多个,2016年的收入约为1.5亿元。

2016年,还通过举办“龙脊梯田文化节”“开耕节”“辣椒节”“红糯节”等民族节庆活动,扩大龙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6年,龙胜荣获“中国品牌节庆示范基地”称号;龙脊梯田景区入选首批“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成为广西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全年全县共接待游客647.57万人次,同比增长17%;实现旅游总消费66.58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8%。

(四)围绕民族教育实施新闻扶贫

为提高民族女童的入学率,从源头上抓妇女素质的提高,从1995年起,龙胜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着力实施“春蕾计划"。在零散地进行贫困女生救助的同时,积极开办女童班。迄今先后开办了女童班92个,招收学生2700人;开办女子初中班20个,招收女学生600人;开办女子高中班22个,招收学生660人,形成了女童教育一条龙模式。去年,女子高中班的50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

可以说,龙胜女童教育的发展是实施新闻扶贫的重要成果。多年来,各级新闻单位对龙胜女童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中央电视台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广西电视台、桂林人民广播电台、桂林电视台,从新华社到《对外大传播》《中国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民族》,从《广西日报》到《广西教育》《广西工人报》《新闻潮》《广西民族报》《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从国内的媒体到境外媒体,无不对龙胜的女童班的创办、发展给予大力支持,使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热点,掀起了助学的热潮。通过组织大量的文字、图片、录音、视频进行宣传,引起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世界银行计划发展署,法国,加拿大,我国香港、澳门地区的社团组织,以及中央电视台、上海第五钢铁集团公司、上海复旦大学、广西新闻出版系统等许多社会团体、单位和个人与龙胜的少数民族学生结成了资助关系。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援助女童教育的资金已达800多万元。

三、小结

2016年,《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泰国国家电视台、美国苹果公司等100余家国内外新闻媒体,共400多人次对龙胜进行了新闻宣传报道。新闻扶贫促进了龙胜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民族团结,龙胜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据统计,2016年龙胜共有2034户8158人、12个贫困村实现脱贫摘帽,全县贫困人口降至21380人。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成效显著。

(作者单位: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龙胜攻坚广西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典藏
龙胜鸡血玉博物馆
龙胜平安寨旅游特色小镇建设初探
脱贫攻坚 重在落实
广西尼的呀
互助:“联动”方能攻坚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