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中全媒体如何协同作战拓展“四度”空间
——以兰溪广播电视台“6·25”特大洪水报道为例

2017-04-12蔡毅

视听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四度兰溪抗洪

□蔡毅

在重大自然灾害报道中全媒体如何协同作战拓展“四度”空间
——以兰溪广播电视台“6·25”特大洪水报道为例

□蔡毅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变得更加活跃和多样化,广大受众获取信息的时候也更加主动。面对重大自然灾害,基层广播电视台如何运用全媒体手段,获得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增强影响力?作为灾害的亲历者和报道的策划者,笔者总结了典型做法和经验,希望能够给新闻从业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特大洪水;全媒体报道;融合;“四度”空间

灾害事件具有很强的突发性、破坏性,最考验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以及对灾情、舆情的引导能力。2017年6月25日,浙江省兰溪市兰江流域发生了1955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兰江洪峰水位32.04米(黄海高程)。一时间三江堤防告急、兰城告急,沿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面对特大洪灾,兰溪广播电视台运用全媒体报道模式,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协同作战,以新手段、新视角,构建起强大的报道体系,报道灾情、明正视听、传递正能量。当传统媒体的权威性遇上新媒体的及时性、交互性和超时空性,两者互融互补,让受众有了不一样的新闻体验,收获满满点赞。

一、主动出击,先声夺人,全媒体报道体现出传播新“速度”

传播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首先进入受众记忆的信息具有先导性和稳定性,要改变受众认知,需要花费七倍的努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迅速介入,全面、及时发布灾情,从而稳定人心、化解情绪、发动救灾,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兰溪广播电视台在“6·25”特大洪灾报道中抢得了先机。6月24日,雨瓢泼而下,兰江水位持续上涨,逼近警戒水位,水情引起了广电人的高度警觉。当天是星期六,虽然还未接到市防汛指挥部的指令,兰溪广播电视台已经“闻汛而动”。一大早,台领导就在微信工作群内进行全台总动员,广播电视、新媒体、技术人员迅速到岗,争分夺秒投入抗洪抢险宣传报道。FM90.8兰溪电台发挥广播即时性优势,从早八点开始,打通全天直播;《兰溪之窗》网站接入智慧城管及交警平台,开启“微直播|兰城水情即时报”;电视荧屏实时滚动“水位”及雨情相关信息,以及防汛指挥部有关指令、部署;无人机也紧急出动,飞临兰江上空进行航拍;电视新闻中心记者全部前往防汛重点乡镇、地段采访,了解汛情、灾情发展等情况,及时与当地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联系,第一时间把应对措施告诉受众。广播电视、网站、微信、即时报全面出击,雨情、汛情、路况全面囊括,一场全方位、立体化的抗洪报道战役就此打响。这种全覆盖、无死角的播报方式,使兰溪广播电视台成为兰城群众获取抗洪信息的第一选择,被亲切地喻为“防汛抗洪第二指挥部”。因为需要,所以选择。除了广播电视新闻收视收听率飙升外,在灾情最为危急的6月25日—27日,《微视兰溪》吸粉6000多个,《兰溪之窗》手机APP新增用户1500多个。

二、协同作战,各显所长,全媒体报道提升了传播新“广度”

传统媒体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优势,其核心竞争力是内容生产力。而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在新闻信息发布、更新的及时性以及与受众的交互性方面更有优势。兰溪广播电视台在这次“6·25”特大洪灾中,有机整合新旧媒体,把“短腿”拉长,使优势更优,有效拓展了传播广度。

(一)信息内容上的广度。6月25—27日合计播发各类报道1200余条,广播直播50多个小时,电视游动字幕全天不间断更新滚动。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里,共播出抗洪抢险电视新闻112条,广播新闻183条。6月25日晚,兰江洪峰水位达到了32.04米(黄海高程),三江危急,兰城告急,《兰溪新闻》一晚七次更新,七个版本,这在兰溪广电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同时,为中央台、浙江卫视和部队提供视频素材31次,其中,省级电视媒体采用及合作21条,省级广播采用17条,央视《新闻联播》等节目选用14条,《中国之声》选用8条。

(二)传播范围上的广度。由于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与生俱来的超时空优势,兰溪洪灾灾情也得到省内、全国的关注,抗洪期间总点击量达到了上百万次,评论量5300余条。全国人民的心,超越时空阻隔,和兰溪人民一起跳动,纷纷为兰城送上祝福,为奋战在抗洪抢险一线的军民加油打气。“10万+”对公众号来说就是一道标杆,这次《微视兰溪》的一条《关注|无人机拍摄60年来兰溪最大洪水!》阅读量就达到了“10万+”。单条转发的《【第一现场】兰溪香溪镇洲上村救援首发视频》点击量破5万,也开创了单条转发阅读量的新纪录。

三、扬长补短,有效整合,全媒体报道拓展出传播新“深度”

“深”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也是一种看问题的锐度。许多人认为:新媒体经常提供简单的“新闻快餐”,信息量大但容易碎片化。兰溪广播电视台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破题。我们认为,深度报道“深”之所在就是将5W和一个how扩大,且重点要放在探究why(原因)和how(方式)上,这是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的要义所在。全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不能像传统媒体做深度报道那样认为掌握更全面的消息,更客观地呈现事实即可,更需要有全局观念、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流畅的逻辑思维,摘取并解读事件的关键信息。

为让受众对这次洪水来势之猛、危害之大、抗击之艰难有更直观的了解,兰溪广播电视台新媒体及时推送新闻链接《兰溪历次大洪水概略》。《兰溪之窗》网站开设了《众志成城保卫家园》专题,将所有相关新闻报道集纳其中,方便受众了解抗洪救灾整体情况。大灾之时,谣言易起,新媒体充分发挥快捷灵活的优势进行辟谣。比如,针对兰江大桥出现裂缝要断的谣言,手机即时报迅速推出报道《辟谣|保杭弃兰?兰江大桥要断了?假的!》,告诉受众大桥两道梁之间的裂缝其实是伸缩缝,作用是确保大桥安全。兰溪广播电视台邀请专家现身说法,讲解兰江大桥历史、结构和抗洪能力,刊发浙江省防指有关调度令及省主要领导“全省保兰溪”的指示,以正视听,有效遏制了谣言。在编辑上,我们努力做到点面结合,既有整体性介绍,也有典型事例和细节做支撑。按照这个理念,融媒体中心编辑梳理了所有能够收集到的政府信息、社会视频和照片,编发了如《兰溪吹响集结号众志成城抗击强降雨》《新闻特写:危难时刻显身手鱼水情深别样亲》《党性铸金汤铁军锁狂龙兰溪2.7万名党员干部为人民筑铜墙铁壁》等深度好文。

四、百姓视角,人文关怀,全媒体报道彰显了传播新“温度”

新闻的“温度”,也就是新闻媒体的人文高度。做“有温度”的新闻,就是媒体从社会关照的角度审视和理解新闻现象,找到与基层百姓需求相契合的传播亮点。新闻的“温度”源于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更源于媒体人对基层百姓的感情积累。正所谓有关怀才能有温度,有调查才能有态度。在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这是社会的正能量所在,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着力点,而不能过多地渲染灾情。

在这次洪灾中,兰溪广播电视台十分注意挖掘典型人物、事例。一个个看似平淡的小细节,经过精心编辑和处理,成了最打动人心、鼓舞士气的闪光点。全省各地共有3000多名子弟兵驰援兰溪抗洪,用血肉之躯筑就了一道道最可信赖的防线。“洪水浸透了迷彩服,泥巴糊住了英俊的脸庞,哪怕疲惫休息,也要随时保持出战的姿态……”,6月26日,融媒体记者推出了一组官兵和洪魔搏斗,累了困了就和衣睡在江堤上的照片和视频,打湿了无数市民的眼眶,刷爆了当天朋友圈。《微视兰溪》公众号整合各方面的信息,当晚就编发了《最大的支援最美的睡姿最激昂的歌声最可爱的人》,阅读量达到了3万多,引爆了兰溪人民的拥军热情。市民和社会组织纷纷自发前往抗洪点,表达了对最可爱的人的敬意和慰问。抗洪取得重大胜利后,部队凯旋,兰城万人空巷,重现“十送红军”盛大场景。感人肺腑、温暖人心的画面和事例比比皆是:为劝村民撤离喊哑嗓子的女市长,使用登高车帮助中风老人转移的路灯公司,跳入洪水堵管涌的乡镇干部,还有屈膝为老人者喂饭的志愿者,“敬礼姐”……都给受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抬头盯荧屏,俯首点微视,侧耳听广播……在抗击“6·25”特大洪灾中报道中,兰溪广播电视台探索出加快新旧媒体融合,推动广播电视转型发展的“兰溪模式”。整体报道始终传递一种声音,传播一种精神,传达一份信念,看着感动,听着提气,微笑着充满信心,为减灾降损,实现“无一人伤亡”目标,夺取抗洪救灾完全胜利贡献了媒体人的力量,其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让人动容,伟大的抗洪精神可歌可泣!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四度兰溪抗洪
抗洪精神
畅游“水乡古镇”
奋战在河南抗洪一线的夫妻档
本期主题:郑州抗洪
兰溪模式 从“云里雾里”到“胸有成竹”
新时代的治水实践——福建莆田木兰溪建造“生命共同体”
做有“四度”的电视民生新闻
抗洪中的共青团
谈评课的“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