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媒智能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7-04-12张艺

视听 2017年11期
关键词:机器智能化人工智能

□张艺

论传媒智能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张艺

本文介绍传媒智能化的出现和发展现状,探讨智能化给传媒业带来的新的商业模式、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积极影响,以及潜在的技术、伦理问题,从而提出未来传媒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传媒;智能化;现状;趋势

2016年3月,韩国棋手李世石与谷歌公司人工智能产品AlghaGo的“围棋人机大战”使世人的关注焦点回归到人工智能上,因此2016年也被称为是人工智能元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由此支撑的人工智能产业将会爆发,成为下一轮技术变革的核心动力。在国务院2015年7月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互联网+”人工智能被列入11项具体行动计划中。指导意见表示,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推进重点领域智能产品创新,提升终端产品智能化水平,形成创新活跃、开放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由此可见,智能化时代已全面来临。

一、传媒智能化的出现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是随着互联网连接的演进而演进的。纵观过去几年互联网的演进规律,新媒体也呈现出递进的发展态势,从2013年的“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三大趋势,到2014年“移动媒体=内容媒体+关系媒体+服务媒体”视野下重视“场景化”发展,再到2015年出现的“众媒化”“泛媒化”趋势,这些共同指向未来媒体的一种发展趋势,即智能化的媒体。

智能化一词出现在德国“工业4.0”计划中提出的智能化生产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生产(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也称智能制造,是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一种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它能够在制造过程中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构思、决策等智能活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指的是“用人工方法在计算机上实现的智能,或是人类智能在机器上的模拟”①。从这两个概念可以看出智能化强调在人机交互的过程中,机器逐步具备和人类相类似的学习能力,能够理解事物、处理问题,作出判断和决策。吕尚彬认为传媒智能化是一种作为在线社会信息系统的传媒,“在互联网平台上按照自组织系统的连接、开放的逻辑进化发展,逐步成为人工智能传播系统”②。而在此背景下发展出的智能媒体就是“立足于共享经济,充分发挥个人的认知盈余,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强化的生态系统,形成了多元化、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实现信息与用户需求的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③。

传媒智能化的出现,给传统传媒产业在信息丰富程度和公开度、传播模式、及时性和互动性以及商业模式上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传媒智能化的现状

(一)用户媒介使用行为的智能化

随着PC端、移动端等智能终端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用户获取各类资讯、购物、社交等行为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的。在一项由腾讯网科技频道企鹅智酷团队于2016年10月发起的移动用户行为调查中,结果显示在受调查用户中有46.6%的人群每天使用移动终端的时间超过3小时,将近半数的用户是移动端重度用户。在关于通过社交平台获取新闻的调查中,有57.3%的用户认同社交平台作为新闻渠道,其中有58.5%的用户年龄在19岁以下,且他们更重视个人兴趣。由此可以看出,社交化新闻传播正在主流化,而个人兴趣取向和社交渠道是年轻用户新媒体新闻消费的主要特征。对于VR/AR这种新形式,有超过半数的用户看好。在智能硬件方面,用户最有兴趣尝试的智能硬件是智能家电。

根据2016年的报告总体来看,用户已基本完成到移动端的迁移,有利于传媒智能化的进一步普及,同时对于年轻用户的新式信息消费习惯以及对智能硬件的认可,也为传媒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核心内容生产的智能化

1.机器新闻写作

机器新闻是通过算法的设计将输入或搜集的海量数据自动进行加工处理从而由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完整的新闻报道的一种智能化新闻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早被西方国家媒体采用,如美联社与Automated Insights合作,使用Wordsmith平台来撰写财报文章,雅虎也曾用Wordsmith生产“梦幻橄榄球”报道;洛杉矶时报通过自主研发的Quakebot来监控美国地质调查局的信息,一旦发生了一定级别以上的地震警报,该程序会自动提取相关数据,并将数据置入预先设计的模板,自动生成一篇关于地震的报道;以及纽约时报的Blossomblot机器人可以预测并筛选更具社交推广效应的内容,甚至可以独立制定新闻标题、摘要和配图。近年来,中国也开始机器新闻写作的尝试,如腾讯的Dreamwriter和新华社的“快笔小新”。

2.个性化新闻

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个性化推荐应用越来越多受到用户的喜爱,自2012年8月上线以来,截至2016年9月底,“今日头条”累计激活用户数已达5.8亿,日活跃用户超过6300万。从2016年腾讯科技调查报告结果中也可看出,个人兴趣导向已经成为用户的主要媒介使用习惯,因此个性化新闻已被用户普遍接受。

个性化新闻有以下三个特点:个性化推送、对话式呈现和定制化生产。

个性化推送是基于个性化的信息聚合,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和过滤机制,根据个性化需求聚合相关的信息和应用,并以此对信息进行深度智能分析,以实现用户个性化的、动态的需求,④即通过算法的设定来实现机器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阅读爱好和习惯来进行内容个性化推送,从而将传统的由编辑来决定用户看什么转变为用户自己决定。因此算法的水平和海量数据的掌握就决定了个性化匹配的准确度。对话式呈现指将原来获取和阅读新闻的过程转变为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这在很多新媒体探索社交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的过程中已经有所体现。在用户使用APP时,通过机器人与用户的对话来逐渐熟悉用户的使用偏好,并随着对话的深入,机器推荐的相关内容越准确。定制化生产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基于场景的个人化信息定制。⑤

3.临场化新闻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VR/AR技术和智能穿戴设备的普及,观众将从以前的“现场感”转变为“临场感”,从二维世界的“观看”转变为三维世界的“进入”。如今在网络上很火的直播就是临场化新闻的一种形式。和传统的专业媒体机构组织的电视直播不同,网络直播的主体更加广泛,越来越多的普通人进入到直播的队伍中,直播的题材也更加趋向日常化。同时会有多个直播主体对同一事件进行直播,从而相互补充,展现“原生态”现场。随着直播+VR/AR技术在大型活动和体育报道的广泛应用,奥运会、NBA、超级碗、欧洲杯、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多个体育赛事都已尝试VR直播,2016年3月的“两会”报道也有新闻网站尝试VR直播,VR/AR技术让用户实现在三维空间里“到达”现场。

4.分布式新闻

社交媒体与新闻生产的结合使得新闻生产逐步趋向分布式,即由多个主体在自组织模式下共同参与某个话题的报道。⑥分布式新闻体现的是一种集体智慧和共享经济。通过一些开放平台,用户将自己的认知盈余与机器、物体的智能资源相结合,可以建立并完善对某一个特定新闻主题的认知框架,并且有助于人们对该事件进行深度挖掘。

三、传媒智能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一种新的商业模式的出现

随着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我们将进入万物相连的“泛在网络”时代,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时空间隔会被智能化的信息网络打通。届时,基于大数据的平台式商业模式将会兴起。平台原指计算机的操作环境,后被引入经济领域和管理学中,迈克尔·哈耶特认为“平台就是你借以沟通社群中的粉丝和潜在粉丝的工具”⑦。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平台,是一个信息集成和发布的场所,在这个信息平台上由信息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共同构成了一个双边市场。平台使供需双方有了互动的机会,能够加强信息的流动,降低信息搜索的成本,从而消除了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性,打破由此带来的商业壁垒。同时,平台的存在有利于建立良性的管理制度,通过对平台的管理防止功利主义,保护供需双方的利益。

互联网是一种“高维媒介”,每一个被互联网激活的个人都将成为智能媒体的影响力来源。在人与万事万物的关系逐渐被智能化打破的今天,由此带来的平台式商业模式更加注重连接和开放两个要义。

2.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美国《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其著作《长尾理论》中说到:“我们的文化和经济重心正在加速转移,从需求曲线头部的少数大热门转向需求曲线尾部的大量利基产品和市场。”未来的商业和文化不再关注于传播曲线的主体部分,而是过去被视为“失败者”的那些产品——即需求曲线中那条无穷长的尾巴。非主流、个性化的产品需求虽然处于尾巴但它们积累起来也能产生和畅销品一样的销售业绩。⑧长尾效应体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网络时代和智能时代,通过较大限度地激发个性化需要并提供相应的满足方式将会带来极大的收益。

传统的新闻生产和分发方式是依靠专业的记者和编辑人员,从每天浩瀚如烟的海量事件中按照新闻价值观和议程设置的相关要求,来对新闻进行采编并进行相关性的排序,从而推荐到报纸头条或网站首页。这种人工模式固然可行,但转念一想却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那些根据编辑主观的筛选被淘汰的新闻怎么办?头条推荐的新闻不能满足全体用户的需求怎么办?人工推荐模式追求的是信息的覆盖度,认为只有刊登大家都喜欢的内容才能为网站带来流量。这就和20世纪50—60年代追求大热门的“饮水机效应”一样,同时也意味着一些位于需求曲线尾巴的小众信息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然而在传媒智能化时代,通过大数据和算法的运用,大量长尾信息被挖掘出来,使得话语权从传者转移到了受者,用户可以轻易地获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信息获取成本不断下降。传统的信息入口不断瓦解,用户可以直达内容,这无疑是对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1.“受者本位”与新闻价值观的博弈

随着传媒产业的发展,一种“受众即消费者或市场”的受众观念悄然兴起。这种“受者本位”的观点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它反映出媒介组织的经营性、新闻的商品性及媒介机构的竞争性,同时也反映出受众“阅听”行为的某些特点。“受者本位”在传媒智能化的过程中显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受众不再是原来单方向上的搜索信息、获得信息,而是变成了用户,可以参与到整个信息的生产过程之中,与信息生产者及时互动反馈。传媒智能化使得信息定制化生产、个性化推荐,热衷于时政热点的用户不用搜索,打开各种新媒体就会看到系统自动推荐的政策信息,关注娱乐八卦的用户的新闻首页全是某个明星出轨、某个明星大婚的娱乐信息。如果放眼于整个受众观和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史,从最初的“魔弹论”到今天的“受者本位”,这似乎是一种进步,对媒介产业化的肯定也就突破了传统的将媒介视作“组织喉舌”的窠臼,媒介逐渐开始发挥“社会喉舌”的功能和使命。但完全的“受者本位”必然会淡化媒介对其社会舆论机关这个角色的认知,造成媒介历史责任的缺席,同时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被“肢解”,麻痹自己的政治权利意识。如果受众永远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那一小部分内容,长此以往,整个社会的公民性也会丧失,没有了对公共生活的热情融入和体验、对公共事务的积极关怀和参与、对政治社群的虔诚认同和归属、对公共善的澄明和践履,社会人的公共精神也会逐渐消失。

回归到新闻本身,传媒智能化下的“受者本位”会再一次引起对新闻价值的探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进入到传媒产业,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由媒体自身发展为群体把关再发展到今天的计算机或算法把关。听着是对生产力的解放,实则充满着危险。过去由编辑负责的内容过滤和挑选工作现在交给了计算机来处理,使传统的新闻生产逻辑受到巨大冲击。新闻价值可以分解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新闻传播者在选择新闻事实和素材时采用的判断标准和尺度,称之为“尺度性新闻价值”;另一个是作为社会功能的新闻价值,即“功能性新闻价值”。传统的新闻观重视公众利益,选择具有长远影响的事件进行报道并提供见解,而这些工作完全交给机器来完成必将有失偏颇。如果算法根据用户短期内表现出的“兴趣”提供一些低质量的快消品,长此以往,新闻的涵化功能会使得用户个体的新闻素养降低,阅读视角狭隘,不关注社会整体利益,逐渐走向犬儒主义。

2.信息茧房

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在其著作《信息乌托邦》中首次提出“信息茧房”这个概念,“信息茧房”指的是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如果受众只关注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将会使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⑨桑斯坦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大爆炸,受众可以随意选择自己想关注的话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定制报纸、杂志,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份“个人日报”。而当人们拘泥于自我建构的信息脉络中时,个人生活必然变得程序化和定式化。这与如今的智能化媒体多么相似,早在十一年前桑斯坦教授就预见了这一未来的可能性。在传媒智能化时代,算法成为了新闻生产和分发的一个关键词,建立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基础上的算法能够理解和顺应人的行为,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这种停留在人们低层次需求上的算法是否就是人性的?假如每个人只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喜欢看的内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图景都只是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样子,并非是这个世界本来的样子。

在大数据时代,网络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带来更多的信息选择,看似更加自由,然而在“受者本位”的导向下势必蕴藏着对自由的潜在破坏,也许终究会导致人们“作茧自缚”。

3.新的信息鸿沟

1974 年 N·卡茨曼在“知沟”(knowledge gap)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沟”(information gap)理论,主要观点是在传播技术的进步辖市的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加大,但新技术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由于传播活跃度、信息积蓄量以及经济等资源的掌握量不同,使得现有信息水准较高或信息能力较强的人比能力弱的人获得更多的信息。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更新换代的周期缩短,往往会造成“老沟”未填“新沟”又现的局面。这种信息鸿沟在传媒智能化时代将会更加明显。随着机器、算法、数据、传感器等成为传媒智能化发展的核心资源,资源拥有的不平等定会带来新的新的信息鸿沟,某种程度上传统媒体如果不谋求转型和新的发展也会被抛弃在鸿沟的另一边。

可以预见,未来的信息鸿沟将会更加广泛,拥有着数字资源霸权的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rich)如何善待自己手中的权力并缩小这些鸿沟,还将继续探讨。

四、未来发展趋势

传媒智能化的结果就是逐步形成新的智能传媒。⑩新型的智能传媒系统将达到传播介质界限的完全消失,使信息终端重构,“视频、音频、图像、文字等不同产品以数据信息流的形态在可穿戴设备、云终端、网站及相关社交媒介的自由匹配与分享”,从而实现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新发展,“人”被机器重新定义,机器则越来越隐身在人、物体、环境中;人的智力也将注入机器,使机器延伸人的感官与智慧,人机共同作用最终实现自我进化。

由于机器不断渗透进未来传媒业,人机互动也逐渐深入,在机器当道的时代我们也有了新的伦理思考:未来是人驾驭机器,还是机器异化人类?在算法慢慢主宰人的生活时人要有能力对算法进行评判,能够及时发现和纠正算法中可能存在的陷阱和漏洞。同时要能够意识到算法只是未来信息生产和分发的方式之一,不能过度依赖算法,要提高警惕避免对数据、算法、机器的过度迷信和滥用。人应该保持自身对现实世界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因为机器负责的是对信息的收集、汇聚和分发,而人才是对这些信息的价值和真伪作出判断的关键。人工智能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弱人工智能(擅长处理单方面问题)、强人工智能(和人类智力相当,人类能干的脑力活动它都能干)和超人工智能(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比人类聪明得多)。目前的人工智能正在从弱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阶段进化,而当发展到超人工智能阶段形成超级智能,如何处理人和机器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9月英国标准协会(BSI)发布了机器人道德,而关于更广泛的机器伦理还有待思考与完善。

五、结语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狄更斯的这段话也是对传媒智能化时代最好的概括,人们在享受智能化给生活带来的便利之时也要有所反思。在传媒智能化时代,机器的力量应在于更好地联结人与人,将人类的智慧汇集起来,并用机器所拥有的智慧来拓展人的能力。这就需要人类不断地对自我的认知能力进行探索,同时提高对机器的认知能力。

注释:

①肖斌,薛丽敏,李照顺.对人工智能发展新方向的思考[J].信息技术,2009(12):166-168.

②⑩吕尚彬,刘奕夫.传媒智能化与智能传媒[J].当代传播,2016(4):4-8.

③郭全中.智媒体的特点及其构建[J].新闻与写作,2016(3):59-62.

④喻国明.大数据对于新闻业态重构的革命性改变[J].新闻与写作,2014(10):54-57.

⑤⑥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11):6-24.

⑦[美]迈克尔·哈耶特.平台:自媒体时代用影响力赢取惊人财富[M].赵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16.

⑧[美]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85.

⑨梁锋.信息茧房[J].新闻前哨,2013(1):87.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传播学系研究生)

猜你喜欢

机器智能化人工智能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机器狗
机器狗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未来机器城
数读人工智能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下一幕,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