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非虚构”写作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7-04-12广州市第二中学黄彦

师道(教研) 2017年7期
关键词:非虚构虚构初中语文

文/广州市第二中学 黄彦

浅谈“非虚构”写作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广州市第二中学 黄彦

近年来,“非虚构文学”和“非虚构写作”成了中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的研究的热点话题,甚至中考备考,教研员也提醒大家要多关注“非虚构”类的阅读和写作。2016年初次接触这个词语,并未引起我更多的关注,只觉得是“新瓶装旧酒”——还是老一套。直到2017年,一则“南都杯广东省中小学生非虚构作文大赛”的通知,再次鲜明且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生写“非虚构类作文”的倡议。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我仔细研读了比赛的相关资料,对“非虚构写作”进行研究,有了一点心得,谨以此文谈谈“非虚构”写作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一、何为“非虚构”

(一)“非虚构”的基本特点

非虚构(non-fiction),是一个外来的写作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新新闻主义最早将非虚构解释为“小说手法引入新闻报道”;美国的创意写作工坊教学更倾向于将“非虚构写作”做出“自由写作”的理解,即:表达真情实感的、自由的个人化写作。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非虚构”有以下特点:

1.非虚构作品呈现的是事实,即指的是小说、诗歌、戏剧以外的作品,它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传记、自传、新闻、真实故事等。

2.呈现的事实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但它是作者在写作时所相信的真实状态。

3.非虚构性作品也可以适度虚构,以向读者提供关于这些作品更多细节化的信息。

(二)“非虚构”概念的继承及本土化特点

2010年,《人民文学》开始设置“非虚构”栏目,并同时发布了《“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启事》(以下简称《启事》)。这则启事对于即将刊载的非虚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投稿要求——“以‘吾乡吾土’的情怀,以各种非虚构的体裁和方式,深度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层面,表现中国人在此时代丰富多样的经验。……要求作者对真实的忠诚,要求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品质。……特别注重作者的‘行动’和‘在场’,鼓励对特定现象、事件的深入考察和体验。……征集对象,包括作家、学者、记者、也包括对特定题材和特定领域需要深入经验、具有一定写作能力的普通写作者。”

《人民文学》,这一中国大佬级别的杂志,对“非虚构写作”提出鲜明的要求的时候,实际上就给中国的非虚构写作指出了一个方向:除了对真实性和调研过程的严格要求外,更提出作品应立足社会、立足民生,广泛关注社会历史大事,从生活中发掘可引起普遍关注的重要事件的要求。《人民文学》刊出揭露传销黑幕的《中国,少了一味药》,关注城乡变迁的《梁庄》,关注打工妹生存状态的《女工记》,关注打工群体生存状态的《词典:南方工业生活》等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非虚构”作品都共同展现了这一主张,表现作者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呈现中国“非虚构写作”独树一帜的靓丽风景。

二、初中语文写作的“非虚构”需求

“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从初中语文写作的文体要求看,其本质上就是“非虚构”的写作。《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亦提出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与“非虚构”写作的特点要也是吻合的。

针对于当前中学语文写作的主要问题:“假、大、空”,缺乏真情实感;“形式重于内容”;素材单一、格局较小、套作普遍等问题,“非虚构”的写作“说真话”、“刻画真实感”、“直面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特点无疑是具有针对性的一剂“良方”。

三、“非虚构”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通过“非虚构”认识写作真实性的要求

“非虚构”的“非”首先强调的就是“真实”。从“非虚构”写作特性看,“真实”应该包含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层即“素材真实”,就是作文尽可能展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第二层即“情感真实”,就是作文要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认知;第三层即“艺术真实”,就是你的作文要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我们可以对生活进行有合理、必要的剪裁提炼、细节刻画,甚至是想象虚构。

“真实”三个层次应该贯穿在写作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具体表现为:发掘生活中的真实的素材,并通过写作的提炼、还原真实面貌,创设“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以真实反映社会风貌和表达情感心声。“非虚构”的真实不是对现状“流水账”般的简单再现,是一种立足于事实,融合了综合信息,投射了作者情感认知,融入个人化风格的展示。

正如《故事技巧》一书的译者所说的:“非虚构故事的力量来自非虚构作家把真实世界中的真实故事记录下来,并深入到故事背后,挖掘出可供我们参考借鉴启发深思的普遍真理,并假以高超的叙事技巧,写成一个个愿意读、敢于读的故事”。这种无法编造故事的“不自由”,经过作者深入发掘、对信息的全方面搜集、个性化呈现后,蕴含极大的“创造性”,成为“非虚构写作”真正让人着迷的地方。

(二)倡导真实,发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在“非虚构”的写作背景下,真实是文章的生命线,然而向深受俗世价值观绑架的学生要“真实”,谈何容易。

在我们身边不乏文辞优美的“写手”式的学生,但是在这些优美的语句下,老师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总觉得少了点动人的力量。在一次《路口》的命题作文练习中,同样是写小升初择校的素材,我们发现了三种情况:一是将几所备选学校,放在一起比较,分别列举各所学校的优缺点,最后选择对自己发展最有利的;一是对学校高唱赞歌,学校有哪些优点,一看就喜欢上了;一是关注自己对这所学校的认识,从几次参观,对学校从陌生到认同到肯定,最终做出选择。第一种情况应该说是真实的,但是这种真实是被“成人化”的功利心驱动下的真实,其本质仍不是孩子真实的心声;第二种,作为广州市有名的“麻雀”学校,基本的自知之明,我们还是有的,它反映出来的是学生的一种迎合心理,即使它可能真实,也难以给人真实的认同感;第三种,我们感受到的是学生的主体情感变化的过程,这是孩子在面对小升初的纠结和谨慎,是认真抉择的心路历程,这种关注内心,突出学生主体价值的作文才能给人“真实”、“真切”的感受,即使它朴实、稚嫩并不完美,但是有动人的力量。

因此我们在一线写作的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叙事,表达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勇敢地表现十三四岁青少年对生活、社会的探索,展现这个年纪的价值观认识,即使是故作老成,即使是朴素、单一、片面也是可贵的,是对成长真实记录。这才能真正突显学生在写作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倡导真实,引导学生向外关注社会

“非虚构”的写作要求向学生提出了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能挖掘社会热点,探究问题的新要求,这也是“南都杯中小学生非虚构作文大赛”所强调的“接触社会现实问题,在文章中贯穿思考”的诉求。

现在的学生普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自己关注很多、能敏锐地捕捉自己的变化,剖析原因,但是对外在的变化比较迟钝,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习惯依赖网络等媒体,习惯性地获得间接资讯,缺乏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因此,在写作上也表现为素材单一,跳不出学校、家庭这两点一线间的小圈子。在此基础上所呈现的“真实”也就显得格局较小,缺少深刻性和批判性。针对这一局限性,自2015年广州市中考阅读《地铁客风格》,作文《广州风格》开始,到2016年广州中考的阅读《独立宣言》,作文《合适》,中考命题人通过阅读和写作设题,希望引导学生把注意力向外投射,关注所处的社会、社区,观察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积极地对人与人间的交往等外在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形成自己独到且具有一定深刻性的见解。

无论是作文大赛,还是中考命题,它们共同提出写作“外向性”和“深刻性”的要求是对当前中学生写作思维习惯来说都是一个挑战,也为他们拓展写作素材,打破思维僵局提供了一个机遇。诚然,一种思维惯性的打破,会带来困惑和不适,新的思维习惯的形成不但要从观念上进行调整,亦应该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先从熟悉“非虚构”写作的概念开始,多读范例作品,多看些标本,形成基本的感性认识,然后再从生活入手,积极发现问题,调查、思考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的建议和方法。

总之,“非虚构”写作强调的是真实,它是针对当前中学写作种种“虚假”乱象的“固本清源”,回归写作之“本”——真实的表达主体,真实的表达需要,真实的表达对象,真实的用途,真实的读者。只有强化“真实”,回归写作的“本真”,才能让写作成为学生“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平台,发挥写作教学真正的教书育人的意义。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非虚构虚构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虚构的钥匙
融媒时代,如何正确地“非虚构写作”
“非虚构”写作工坊建设初探
白玛娜珍《西藏的月光》的非虚构叙事特征
威尼斯电影节期间的“非虚构”
浅谈“非虚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