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
2017-04-12罗丽娟
罗丽娟
专题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述评
罗丽娟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被提高到学科高度,国内经济学界正在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展开热烈讨论,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和学科特点、研究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学科体系构建等问题。学者们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全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当前,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被提高到学科高度,国内经济学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对一年多来学者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讨论进行梳理,以便把握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总体状况和前沿动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及学科特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内涵的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同时吸取中国历史优秀文明成果和世界上别国优秀文明成果的产物,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后为列宁毛泽东等继承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是中国化、时代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理论渊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二者是源和流的关系②。从发展阶段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发展阶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地说,它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运行特殊规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揭示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特殊属性,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并将在实践中继续发展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关于揭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因此也属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关于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属性上是一致的④。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版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的成果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来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传统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差别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加突出了社会主义的实践性、创造性和民族性,贯彻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方法;而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更多地贯彻的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逻辑,也就是说,始终把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为社会主义的终极标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多地采用一种规范的思维方法来研究,更多地侧重于说明社会主义“应该如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更多地侧重于分析现实社会主义究竟如何发展、发展的必然形式、道路和规律等等问题⑥。
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立足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当前实践而产生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结合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必修课。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思想的讨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学者们对此达成了共识。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括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学者们对于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笼统地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题、基本原理和方法贯彻始终⑦,而没有严格区分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地位和作用;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加以区分,并强调其中方法论的作用,认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应以其方法论为本,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发生矛盾时,应遵循其方法论原则修正其理论,而不是为了维护其理论而违背其方法论原则⑧;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具有内在统一性,二者都很重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论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不能把基本原理与方法论对立起来和分割开来,创新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论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无疑都十分重要,但强调方法论的重要性对于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十分关键。如果不重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容易陷入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只有重视方法论,才能联系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对原有的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和创新,才能真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向前发展。正如有学者在谈到 《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时指出,《资本论》构建体系结构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提出重要的借鉴,是借鉴而不是指导;而其方法论才是我们今天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重在创新,不能照抄照搬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研究政治经济现象,探索基本经济规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本质上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⑫。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的是社会基本经济规律,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具有一般政治经济学的普遍性,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殊性。
具体地讲,政治经济学的一般性有世界性和历史性。有学者认为其世界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及可以与别国经济理论与实践相互学习和借鉴⑬。另外,政治经济学具有历史性。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们在生产和交换时所处的条件,各个国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个国家里,各个世代又各不相同。因此,政治经济学不可能对一切国家和一切历史时代都是一样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⑭。正因如此,有学者认为历史研究是构建政治经济学的基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稳固基础,只有把问题放在历史的坐标系中进行考察,才能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只有正确而充分地认识历史,才能总结经验教训,进而升华为理论⑮。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政治经济学具有历史性,其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国家、同一个国家的不同世代又各不相同,所以政治经济学从空间来说又具有每个国家的特殊性。有学者将其表述为民族性,认为民族性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以及决定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基本国情、基本实践都具有特殊性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该理论形成于中国、发展于中国、服务于中国,其主题是讲好中国故事,总结中国经验,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指导,因此具有中国特色⑰。有学者将其特殊性表述为国家主体性,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国家主体性,是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的,强调的是中国。这里说的“特色”是相对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的,其实讲的就是中国的国家性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政治经济学,同时又是对中国道路的理论总结,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政治经济学的共性即历史性、世界性以及中国特色的个性即民族性、国家主体性。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观点符合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是经济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4.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特殊性的分析
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科学,其研究对象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中,因此不同的时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为研究对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着全面改革和发展的重大课题,同时中国又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中华文明的影响,因此作为产生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相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质。对此,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殊性。一些学者从中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性上讨论其特殊性。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阶段性上的学科定位是:在生产关系上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经济学,在生产力上属于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学,该定位决定了研究层面:通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层面限于经济关系本质层面,即生产关系层面的分析,而在社会主义现阶段所面对的发展生产力问题,不只是生产关系的完善和发展这个层面,还涉及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都同生产关系相关,进入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研究领域的拓展⑲。有学者认为“初级形态”的社会主义是我们辩识“中国特色”的实践和理论问题的坐标或参照系的底色,“初级阶段理论”让我们获得了改革最迫切需要的历史方位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的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对社会主义形态发展的最重大贡献⑳。有学者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进行讨论,认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质㉑。一些学者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践内容的角度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全面发展和全面改革的政治经济学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可以被称为改革的经济学、建设的经济学、发展的经济学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了特殊的时代特征,正是由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发展生产力,我国才从单一的公有制逐渐形成了现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计划经济逐渐形成了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其它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适应的制度和体制。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这些因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了独特的特征。另外,经济实践是发展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从理论的目的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肯定既有制度的前提下探索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的学说,是属于建设性的经济学,而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是在否定现存制度的前提下寻找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好制度,是批判性经济学㉔。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了独特的时代特征。
另有一些学者从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角度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质,认为存在于中华文明之中而且仍然对当今有着重大正面影响的思想基因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土化”或“中国化”的重要基础㉕;有学者分析了我国传统文化“基因”中特殊的价值模式和伦理模式,认为我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价值模式,集体主义价值模式不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个人主义价值模式有利于企业规模的扩大;伦理模式上,我国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形成了节俭、积累、容忍、传统、追求长期稳定生活的伦理模式,这种伦理模式使人们倾向于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即使这种交易可能不是最优,而在短期导向的社会中人们往往更关注当前交易的剩余。而基于儒家思想传统的“积累欲和节俭观”对于经济增长也有真实的影响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就是中国历史所赋予的,中国的经济学一定要植根于深厚的历史土壤,这是稳固的根基所在㉗。
还有学者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立场来讨论其“中国特色”,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立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中国人民的政治经济学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揭示市场经济、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开放经济的一般规律,也揭示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的特殊运动规律,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殊性,有利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并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尽管讨论的角度不同,但以上学者在该问题上具有的共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殊性是由于植根于中国的土壤,立足于当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讨论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多数学者都认同其研究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或者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㉙。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一对矛盾,二者密不可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一对矛盾,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在研究生产关系时不能不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进行研究。但在对待生产力和上层建筑问题上,学者们的讨论较多,呈现出多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为生产关系,但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应该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但如何联系学者们观点也不尽相同。有学者强调在研究生产关系时应该联系与生产关系相关的其它方面,比如要联系政治、文化、社会等上层建筑,联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等㉚;也有学者将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作为生产关系调整的标准,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关系及其调整,而社会主义中国的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遵循生产力原则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原则,其中生产力原则是说生产关系的调整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要有利于而不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原则,则是生产关系调整的根本取向或目的㉛。
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将上层建筑纳入研究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为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交换关系以及政治、国家关系㉜。这种观点认为除了生产关系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应该将政治、国家关系纳入研究对象,研究政治、国家关系如何与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基础相适应,如何对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发挥必要的积极的正面的作用。
一种观点主张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起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学者们阐述的角度不同,观点也各异。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把对生产力的研究放在重要位置,以增进国民财富作为目标和归宿,不仅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力,并具体阐述了对生产力研究的内容,将其研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根据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推进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第二个层次是发展生产力,涉及的是经济发展;第三个层次是保护生产力,涉及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㉝。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既要系统和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因为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理论认识方面还存在诸多误区和混乱,也要从理论上研究怎样更快更好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分为技术层面的生产力和社会层面的生产力,技术层面的生产力是自然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研究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层面的生产力㉞;社会层面的生产力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研究怎样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有体制,以解放生产力;其二从经济理论上研究怎样优化和发展决定生产力发展的诸要素;其三是从生产力的社会层面研究生产力的发展㉟。
还有一种观点在生产力问题上比上述观点更进了一步,主张应突破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认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产关系,而是应回归到生产力,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机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回归到生产力,并不是简单重复生产力经济学所提倡的研究对象,不是理论逻辑的反映,而是对现实规律的总结,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反映出的生产力发展新规律的总结,对这条生产力发展道路所包含的规律和机制加以概括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㊱。
由以上可知,多数学者认同生产关系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但在生产力和上层建筑关系问题上存在不同观点。由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密切联系,研究生产关系时不能不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但是否将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另外,学者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讨论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了理论创新,各抒己见,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构建中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的讨论
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相比较,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其研究任务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比毫无疑问发生了很大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理论指导,是革命的理论;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为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力发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是建设的理论㊲。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体的研究任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讨论。
是否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学者们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一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在于考察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㊳,抽象和概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运行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责任和重要使命㊴。但另一方面,在对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上,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要偏向搞经济运行、竞争层面的研究,也不要导向应用经济学,而是要根据 《资本论》的思想脉络及其提供的基本路径、基本方法去做㊵。经济发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有学者认为经济发展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任务,认为经济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是要建立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的系统化的经济理论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㊷。有学者从当前我国存在的具体问题出发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认为正确分析中国经济走势、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发展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首要任务㊸。
总之,不管是主张揭示社会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还是主张重在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管是主张将经济发展还是引领新常态等问题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这些都是我国当前经济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发展予以解决的问题。可见,尽管讨论的角度不同,但可以看出学者们在研究任务问题上也没有拘泥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而是结合当代中国新的实践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研究方法,也是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坚持的最根本方法。学者们也一致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应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作为根本方法,并进行了深入讨论。
首先,学者们认为在研究中应该将根本方法转化为具体方法,但不同的学者对于所转化的具体方法看法不同,代表性的观点有:一种观点认为具体方法如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抽象法、人是历史主体的分析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分析方法、实证方法、数学分析的方法等等㊹;也有学者认为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核心的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可以具体化为四个主要方面:一是求真务实的分析思维;二是矛盾分析思维;三是整体分析思维;四是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分析思维㊺;从历史的角度对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根本方法的具体化,一些学者主张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研究,认为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可以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实践维度和总体性维度这四个基本维度来把握经济学的历史感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设需要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不仅要拓宽历史视野,从世界历史发展和社会形态演变的多样性、大格局中去研究,更要从中国的历史和中国广义政治经济学方面去研究和建设㊼。
总之,作为根本方法的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应化为具体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而在对具体问题研究的具体方法中应体现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从这种角度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又具有特殊性。正如荣兆梓所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三大方法论特点:(1)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辩证统一中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生产方式;(2)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两点论;(3)坚持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一贯的理论体系㊽。如何将根本方法转变为系统、具体的研究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建构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其次,一般、特殊与个别的关系问题即唯物辩证法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学者们围绕一般、特殊和个别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主要体现在蔡继明和邹升平的争论上。蔡继明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应遵循一般、特殊和个别的辩证法以及最一般的抽象产生的路径,既不要把一般经济关系和特定所有制捆绑在一起,也不要把一般商品经济范畴当作资本主义特殊范畴㊾。邹升平认同蔡继明所提出的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方法原则问题上应坚持一般特殊个别的辩证法观点,但认为“蔡文”在应用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辩证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时,对某些范畴的界定和分析存在违背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现象。邹升平继而提出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的辩证法,必须明确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共性和个性;必须明确任何经济关系都离不开一定的所有制,一般经济关系总是通过个性来表现;必须明确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离不开特定的经济条件,等等㊿。对于一般特殊个别的关系原理,一般来说在理论上多数学者都能够有正确的认识,但理论是抽象的,重要的是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界定具体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如何认识具体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所在。因此,以上两位学者所争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认识过程是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的过程。人们对社会经济运动规律的探索,也要遵循认识的规律和方法。有学者认为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实践认识论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体系(51)。多数学者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研究应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正是坚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学者提出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和互动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52),而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必须重视调查研究(53)。
3.对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批判和借鉴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有其优点,如擅长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规范分析、定性分析有余而实证分析、定量分析不足的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实现资源配置和进行宏观调控无疑非常必要,但其研究范式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在借鉴时需要对其持批判的态度。许多学者都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其优点,但在前提假设、分析方法等方面又存在一定局限性,主张对其批判地借鉴和吸收。有学者指出西方主流经济学界定的经济环境、设定的行为假设、给出的制度安排,有些从根本上与中国的国情不相吻合,而运用的模型分析、数学分析又往往被推向极端、陷于教条,不能解释现实问题(54)。有学者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人”的假设进行了深入讨论,认为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伦理道德约束是“经济人”的基本前提,如果仅提倡和鼓励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把社会引向歧途,也必将导致行为人丧失理性,因此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设就是一个悖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中,通过吸收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进行经济伦理的规范,并找出它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具体践行方法,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参与者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经济人”,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落实到实处(55)。还有学者主张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认为在比较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种经济学范式差异与联系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比较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经济运行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56)。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根本方法和实践认识论,也要批判地吸收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有益成分,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探索和建构适应自身情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体系。在研究中既要尊重运用辩证法,也要综合运用历史分析、实证分析、比较研究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等等;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时,应将其转化为具体方法,并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具体问题上处理好一般特殊个别的关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基础
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的讨论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学者虽表述不同,但观点没有太大分歧。总结学者们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其理论源头,是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是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对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学者们一致认为应该批判地吸收其理论成果,也有学者强调被西方称为异端经济学的经济学流派,如演化经济学、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斯拉法主义经济学等是当代新兴政治经济学,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二大理论来源(57),也有学者认为西方异端经济学的主流以“制度—历史—社会结构”视角来代替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个人主义—均衡世界观”的视角,以及其对整体主义、进化主义方法论、对制度和社会结构的重视,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颇有相似之处,更容易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框架下进行整合,对此我们应该采取批判地借鉴态度(58)。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无疑会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形成,这种影响也将是深远的和多方面的。四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包括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总结。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践,尤其是列宁领导的俄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东欧对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尝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留下了宝贵的理论遗产。有学者深入讨论了列宁新经济政策,认为列宁最后提升出新经济政策理论,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与市场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源头(5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论十大关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贡献进行了讨论,认为 《论十大关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总体关系的初步研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拓性探索(60)。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贯彻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方法,因此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对当前的实践进行研究,因为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总是发生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实践,因此不同时代其实践特征不同,以其为基础而形成的理论自然也就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是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是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有学者对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和发展所基于的实践进行了讨论,认为可以将其归结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基于对中国的基本国情及当前现实状况的正确判断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是基于中国改革开放历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是基于对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61)。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生命力保持长盛不衰,对现实具有充分解释力的根本原因,理论的发展要与时代发展相同步,要随实践进步而创新。
以上学者们也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是多方面的,而且所基于的实践也不仅仅是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实践,而且还包括历史的和国际的实践;认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经济思想的指导下,应合理借鉴其它思想来源和总结国内国际、历史的和当前的实践经验,体现了学者们理论研究中的科学态度。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构建、内容及特点
1.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构建原则
学者们主要从价值立场、生产力要求、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一是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学者们一致认同的价值立场,但具体表述上有差异。有学者认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劳动群众及其根本利益为中心,也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人民至上、经济发展要为民谋利、以人民满意为唯一标准(62)。也有学者将价值立场表述为以人为本,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人为本,以劳动者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本,生产应以满足人民的需要为根本目的(63)。二是生产力标准原则。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贯彻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原则,才具有指导经济实践的价值(64)。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原则,凸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治国理政密切相联的深刻意蕴和思想特色(65)。三是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共享发展原则。公有制占主体保证我国改革和发展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特征,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成败标准。只有坚持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才能形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理论,才能在经济实践中贯彻这两大理论,着力解决收入差距问题,避免两极分化,使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全体人民(66)。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强调先富带动后富,这在一定历史时期有其必然性。有学者认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阶段,有了较好的经济实力,应该强调“共享发展”,这样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增强发展动力,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67)。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它保证着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革方向,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成果形成的科学性(6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根基的经济关系(69)。有学者深入阐述了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八个重大原则:科技领先型的持续原则;民生导向型的生产原则;公有主体型的产权原则;劳动主体型的分配原则;国家主导型的市场原则;绩效优先型的速度原则;结构协调型的平衡原则;自力主导型的开放原则(70)。五是对外开放原则。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也即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和保障,因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实践赖以生存发展的重大原则(7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原则是推进该理论发展和进行该学科建设的重要遵循,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学者们从多方面讨论了该理论中所贯穿的原则,但其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是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应当牢牢把握的首要重大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另外,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共享发展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框架,学者们所理解的理论主线不同,所构建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则各不相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是建设的经济学,理论目的主要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发展问题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线。多数学者认同理论体系的主线应是发展问题,但理解和表述又不尽相同。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满足需要,其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制度和发展阶段;二是经济运行,包括微观经济运行、中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运行;三是经济发展;四是世界经济和开放问题(72)。有学者则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线应该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研究生产关系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则不能成为理论的主线,因为生产力是不能独立发展的,它必须在一定生产关系推动下才能发展,把生产力单独提出来当作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主线,就抹杀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发挥作用的特点,政治经济学从什么角度来推动生产力发展这一点就表现不出来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点是要围绕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体系结构以及该生产关系如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来展开(73)。也有学者将发展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结合,提出构建“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应该以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为研究对象,主线是发展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合而形成的“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理论体系应该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中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微观经济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中国与世界合作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等五个层次问题(74)。
由以上可知,在理论体系构建上,不同学者所理解的理论主线不尽相同,所构建的理论框架也各有特点,但都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能够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学者们在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比较中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的时代背景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二,它的空间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第三,它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第四,它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第五,它的研究任务是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产生发展和运动的规律;第六,它的逻辑主线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第七,它的逻辑起点是基本经济制度;第八,它的理论核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九,它的理论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在探索公有与私有、国家与市场、自由与集中、效率与公平、开放与自主、稳定与变革、传统与现代等因素有机结合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第十,它的理论灵魂是实现共产主义。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出如下的时代性质:第一,它处于“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时代背景下,整体特征是“怎样建设”与“怎样发展”的建设逻辑与发展思维代替了批判逻辑与斗争思维;第二,客观基础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三,它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中,理论核心是如何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体现市场经济的长处;第四,它实现了从“生产目的论”到“人民中心论”的转变,体现了该学科的阶级属性和历史任务;第五,它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国际竞争力,寻求合作共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责任是其中心议题(75)。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其理论也应不断地向前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认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7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当前中国道路的科学总结,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历史不可避免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特点。以上学者都从新的时代条件出发,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同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特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观点。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1.研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既要抽象和概括出自己的一套概念、范畴和原理,也要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发展不断加以充实和完善,并逐步实现理论的体系化、整体化,最终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从总体上说,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代和实践的要求相比,与作为一种系统化经济学说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学科基础弱化,理论和实践脱节,理论能力不足。对于研究存在的问题,一些学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讨论。
理论方面,既有基础理论方面的问题,也有研究的具体内容方面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存在着科学的约束,即目前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着马克思经济学给我们提供的宝贵遗产、现代经济学提供的各种工具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政策经验等三套概念、范畴体系,在这些可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来源的内容中,有些概念范畴是含义相同可以通用,有些概念范畴含义是不同的,还有些概念范畴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是中国特有的,能否形成一套新的概念、范畴体系来组织整个逻辑结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77)。也有学者指出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系统性体系构建关键在于进行科学的理论抽象和建立有内在联系的范畴体系,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范畴和逻辑结构在构建过程中存在着分散性和滞后性(78),因此,当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缺乏基本的概念抽象,从而难以形成一个有内在逻辑的范畴体系以作为经济学各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基石(79)。从具体研究内容方面看,理论研究中没有很好地对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研究针对性不强。如在实践中,收入分配问题令人堪忧,收入分配问题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但是,在中国近30年来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经济增长问题逐渐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中心,中国政治经济学界对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深入研究的几次回避,并没有很好地把收入分配问题作为核心,因此,重塑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心就显得特别迫切(80)。
实践方面,有学者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存在着实践的约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处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发展形态,是发展过程中的形态。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定型,我国的工业化还处于发展的加速期,距离全面的现代化还有较大的差距,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还看不很清楚,这就使得难以科学地、逻辑一贯地将各种理论观点和政策举措有机地整合起来(81)。也有学者认为因为实践的时间不算长,经验还不够丰富,很多带规律性的问题现在还看不清楚,因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时机还不算成熟(82)。
以上学者们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客观存在的问题。我国政治经济学理论发展和创新远远滞后于我国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实践,因此,一方面,一些学者认为,从整体上说中国经济学研究还未形成话语权,虽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话语提供了实践基础,但中国经济学在理论上却存在“失语”“失声”现象,应把实践话语上升为理论话语(83)。另一方面,理论滞后以及理论研究针对性不强使其不能很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从学者们的讨论可知,我国经济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滞后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约束,在今后推进理论创新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拘泥于已有的传统理论的束缚,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勇于创新;另一方面也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及时地总结经验,使理论的发展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2.关于理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问题
虽然学者们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但理论研究才刚刚开始,而且理论还需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来说,其基础性理论研究还需要深入,研究内容还需增强对实践的解释力和指导力。
基础性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它既是理论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构建理论体系的重要前提。有学者认为应当创新基础理论,认为范畴体系和系统性构建的根本是理论创新,基础性理论的创新是范畴体系的创新与系统性构建的支点,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要突破点(84)。有学者指出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基础性研究应努力的方向: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范畴还需要进一步抽象和概括;三是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的各分支学科和专业方向上,还需要进一步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原理和研究方法,发挥其全面统领和基础支撑作用;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假设和分析工具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避免在分析复杂经济现象时过于借助一些含有片面性的西方经济理论(85)。
就研究内容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该能够解决经济实践中的重大课题,应着力对重大基本理论的系统研究和进一步阐释,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86)。也有学者结合新条件下面临的问题就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新常态的经济运行特征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基本经济关系层面上研究新常态下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社会权利、利益关系的变化,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的经济规律(87)。
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对其所进行的研究虽然比较全面和深入,但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入。如:其逻辑范畴还需要进一步抽象和概括,在理论假设和分析工具方面需要进一步创新,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对经济学相关各分支学科和专业的基础支撑作用以及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还需进一步加强。在进一步研究的过程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坚持实践的观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指导,形成一套概念、范畴和逻辑体系,从具体的国情和时代主题出发,总结我国实践经验,并吸取国际经验教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和发展。
注释:
①㉓㉚㊲㊹(54)(72) 逄锦聚:《中 国特色社会 主义政治经济学论纲》,《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5期。
②㉞ 卫兴华、聂大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生产力的关系》,《经济纵横》2017年第1期。
③⑪ 杨承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溯源和生成背景》,《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2期。
④⑥㉙ 邱海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前线》2017年第2期。
⑤⑦㉘㊺(61)(62)(64)(66)(67)(68)(69)(71) 《坚持和发展中国 特色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访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张雷声教授》,《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4期。
⑧ 蔡继明、靳卫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三问》,《金融评论》2016年第1期。
⑨㊿ 邹升平:《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兼与蔡继明教授商榷》,《改革》2016年第4期。
⑩ 逄锦聚:《〈资本论〉的体系结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关系》,《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5月。
⑫ 简新华、余江:《发展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若干问题》,《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⑬ 逄锦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经济研究》2016年第10期。
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25页。
⑮㉗ 武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研究》,《经济导刊》2016年第8期。
⑯⑳ 杨春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问题》,《经济研究》2016年第8期。
⑰ 于金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民族性与时代性探析》,《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2017年第5期
⑱ 王立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国家主体性》,《学习与探索》2016年第8期。
⑲㉝ 洪银兴:《以创新的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经济研究》2016年第4期。
㉑ 武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研究》,《经济导刊》2016年第8期。
㉒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六大重要贡献》,《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1月11日。
㉔㊱ 乔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构想》,《学习与探索》2017年第2期。
㉕㊳ 刘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
㉖(58) 王立胜、郭冠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来源》,《经济学动态》2016年第5期。
㉛ 程承坪:《作为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探索与争鸣》2017年第3期。
㉜ 李建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个重要理论问题》,《福建日报》2017年1月17日。
㉟ 卫兴华:《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看待斯大林的观点》,《江淮论坛》2017年第4期。
㊴ 谢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规律的解释力和话语权》,《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2期。
㊵(73) 胡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改革与战略》2017年第5期。
㊶ 洪银兴:《新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㊷ 巫文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利用市场机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学术论坛》2016年第12期。
㊸ 简新华:《发展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引领经济新常态》,《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㊻ 何自力:《经济学和历史感》,《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5期。
㊼ 武力、肖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维度思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年第7期。
㊽ 荣兆梓:《理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报》2016年总第6卷。
㊾ 蔡继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改革》2016年第2期。
(51)(79)(84) 周立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构建与创新》,《经济研究》2016年第3期。
(52) 张宇:《坚持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1期。
(53) 裴小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发展理念与分析方法》,《改革》2016年第3期。
(55) 林民书、蔡星星:《理性“经济人”假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研究》,《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56) 何爱平、张志敏:《比较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种创新探索》,《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57) 孟捷:《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和基本特征》,《经济纵横》2016年第11期。
(59) 靳书君:《俄国史上关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三次论争———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源头》,《兰州学刊》2016年第9期。
(60) 顾海良:《〈论十大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纪念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发表60周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
(63) 刘凤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向》,《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2期。
(65) 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新视野》2017年第2期。
(70) 程恩富:《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八个重大原则》,《经济纵横》2016年第3期。
(74) 任保平:《“中国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研究》,《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75) 李建平、黄瑾:《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当代新特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7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60—161页。
(77)(81) 张旭:《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天府新论》2016年第3期。
(78)(85) 程恩富、侯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性研究不容忽视》,《人民论坛》2017年第3期。
(80) 康静萍:《以收入分配为研究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于近30年中国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反思》,《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年第11期。
(82) 周新城:《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几点思考》,《政治经济学评论2017年第3期。
(83) 沈斐:《关于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话语权思考》,《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10期。
(86) 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年第4期。
(87) 刘灿:《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几点认识》,《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F011
A
(2017)10-0005-12
罗丽娟,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北京,100091。
(责任编辑 陈孝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