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电影《老狗》的视听语言分析

2017-04-12郭子煜

视听 2017年5期
关键词:老狗长镜头藏族

□ 郭子煜

藏族电影《老狗》的视听语言分析

□ 郭子煜

任何影视艺术都有其独特鲜明的视听语言,推动文化融合的少数民族电影也是如此。在这些电影本身内容的表层下,无不隐现着带有民族气息的艺术特征,主题的选择是一个方面,画面、声音、镜头的组接以及应用等都应该成为当下电影艺术研究的重头戏。

《老狗》;视听语言;长镜头;记录形式

2011年,由万玛才旦执导,洛杰、卓玛加合作主演的剧情片《老狗》,获得布鲁克林电影节最佳影片、第12届东京未来国际电影节最佳作品奖。《老狗》是一部典型的藏族知识分子的电影代表作品,这部片子的很多场景以及剧情都能引起处于游离状态的藏族知识分子的共鸣:新旧传统的对比、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城市的变迁、科技的不融合等都是西藏人在潜移默化过程中难免出现的排异反应。著名地理学家麦克·布朗曾指出,“新媒体所提供的流动空间不仅仅把相隔遥远的地区联结在一起,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权利进行了抵抗,对于世界的维护,不论它们来自政治地理或道德地理,面对媒体对地方性的解构似乎成为电视地理领域最前沿的问题之一。”这种文化渗透让处于藏族地区的传统居民感到不安,是该坚守还是选择融合已然成为了当代藏族地区知识分子关心的焦点。

一、线性叙事结构以及纵向扩展隐喻

影片的叙事结构其实很好理解,这种少数民族电影总是围绕着特定的文化展开,往往是他们自己接受容纳的主流文化,所以在叙事上往往会摒弃商业电影惯用的复杂的叙事手法。尤其是万玛才旦的电影,就像是一种文化的翻译。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特定的被选择的主题或许不会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不像内地题材的很多片子,主题容易理解,文化也是亲身经历的,所以复杂的叙事就不显得累赘,但是对于这种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电影,融合是重中之重。使得“晦涩难懂”的藏地特有的文化得到理解便变成了片子的核心要素,所以每部片子都需要很详细地交代事件的背景、动机、原因,拍摄者要有一种解释的姿态。《老狗》很显然将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交代得很详细,单纯的线性叙事很容易理解。其实这部影片也算是一部应景之作,当下每个事物一旦被贴上商品的标签,就难免会出现很多随之而来的问题,佛珠、藏獒以及冬虫夏草一样,俨然都已成为商品时代的热销产品。该片的叙事结构就是在坚守与逃离中展开,看似单一但却发人深省,就像生活本身一样,平淡无奇,但是却一直在酝酿一种不需要名状的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不是体现在演员身上,而是通过片子体现在观者身上。

《老狗》本来就属于文化讽刺类的电影,所以大量的隐喻性符号穿插必不可少。在影片中有多处父子的对比,父亲穿着传统藏族服饰,儿子一身现代西装;老人出现时骑马,儿子是骑摩托;老人抽烟袋,儿子抽香烟;老人手持佛珠念经,儿子喝酒、打台球……这些都是剧情以外的隐喻性对比,旨在说明被侵蚀的传统藏地文化难以坚守,老人代表坚守的一方,而儿子代表着文化融合的产物,两人看似冲突不断但是最后在对于老狗去留的立场上坚定一致,科技融合、技术融合、思想融合可以,但是坚持的信念、身边的信物不应该被遗忘。城里的样貌也是暗示符号,土路与公路的混杂、喧嚣的建筑噪音以及很多外来车辆,将这座城市蹂躏的泥泞不堪,导演在某种程度上在引导观者,让我们引起共鸣,条件变得便捷方便了,但是生活的幸福指数大大降低。

二、剧情与记录形式的游离

万玛才旦的电影总是带着一种主人翁精神,用自己电影的镜头语言来讲述当下这个不断变迁的少数民族,有些地方也许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也毫不闭塞,通过平铺的形式不经修饰地展现到我们的面前,真实感不言而喻。但是有时候这种真实感会缺乏艺术欣赏性,泥泞坑洼的路面、横生的垃圾堆出现在片子里显得有些荒唐,镜头需要表现这样芜杂也要经过适当的筛选。同样,片子《静静的嘛呢石》以及《塔洛》也都是剧情片主体,但是却有着一层纪录片式的外衣,这种感觉效应跟其大量的长镜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长镜头的运用可以增加画面的以及剧情的整体性,不间断的记述使影像具有了记录的本性,它可以完整保存现实的纵深和时间的延续,保持空间的统一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但势必会使剧情显得拖沓缓慢。

《老狗》影片开始,老人的儿子骑着摩托牵着老狗进城一个长镜头,走过杂乱的道路,后面还跟随着一个现代性标志明显的大卡车,两边一排排正在朝商业发展的门面,到处被现代文明冲刷得面目全非。这种长镜头对于拍摄来说难度很大,空间调度、演员调度都要求非常高,但是却能够很好地保持空间以及事件的完整性,更好地记录事件的起因经过,但是偏向纪录片的风格,造成影片风格的游离。电影艺术中“长镜头”其实并没有一个严格界定的概念,到底持续多久算是长镜头呢?十秒还是一分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我们一般认为,所谓长镜头是指续航拍摄的具有一定长度的深焦距镜头,它能够在一个完整的时空内展现一段完整的事件。纪实美学大师、经典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做出了一个理论上重要的区分,他在考查了1920-1940年的电影后把电影发展分为两大对立的倾向:一派导演相信影像,另一派导演相信真实,尽管这只是“当作研究问题的假设”。他认为,相信真实的导演所采用的景深镜头,“是电影语言发展史上具有辩证意义的一大进步。”在电影语言的演进和发展中,对长镜头的探索、研究,使电影寻找到了自身的又一本性——纪实性,亦即克拉考尔意义上的“照相性”。因此长镜头往往给人一种真实性,这与蒙太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蒙太奇能够在荧幕上创造主观时空结构,具有较强的表现性功能,而长镜头在保持空间的完整性和时间的延续性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从而赋予影像较强的客观性、现实感。影片《老狗》中一个接一个的长镜头,朴实地记录了对于传统的坚守,这种徘徊与挣扎通过长镜头发挥得淋漓尽致。

导演对于他所拍的片子一直强调一句话:“我希望我的镜头能够记述故乡的人在很多时刻能够坚守的那份尊严。”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片子的定位是剧情片,所以节奏变换的剪辑方式应该是常态,该片基本都是长镜头的堆砌,有时候对于情感的渲染又少了点力度,感觉全片都是在一个情绪上叙述,给观者的代入感严重不足,尽管万玛才旦导演善用这种风格,但是千篇一律未免有些乏味,所以这样来说就会显得片子的定位不够明确,造成纪录片与剧情片的模糊不定。

三、未经加工筛选的画面艺术表现力稍弱

万玛才旦导演的作品的视听语言极其简洁朴素,很多人喜欢用“高贵”来形容,喜欢用固定镜头,几乎很少快速剪辑,大多都是自然光效,并且在电影里很多场景的选择也是简单粗糙,在表达主观意图的基础上,没有把画面里的垃圾元素给筛除掉,有时候造成喧宾夺主。其中有一段是儿子带着老狗进入市区,泥泞的道路以及两旁的商店是要变现的元素,但是垃圾堆以及杂乱的电线或许可以稍微经过艺术性筛选,让画面不至于元素过多造成混乱。说到这里可能很多人会反驳,画面之所以这样表现就是为了展现一种混乱的场面,告诉观者你所看到的厌恶混乱的画面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电影艺术是源于生活,却又要高于生活。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每个场景经过细心的编排,剔除多余元素,强调重点元素是重中之重,而不是在一个镜头里把所有要表现的事物一一罗列,造成观者对于影片翻译的不适。

导演常用自然光线作为主要光源,其中画面里有几处父与子在屋内对话的光线,自然光线固然生活化,但是在这样的人物对话中没能将人物的神情照亮,造成画面与观者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这时候就要选择一个更好的采光点,保证所要传达的信息以及画面主体的完整性才是关键。

四、结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边缘地区的人物很容易处于一种“失语”状态,对信息融合的不适应,使文化渗透难免会有冲突,如何用艺术的形式来解析这种融合便成为了当下每一个藏族知识分子导演重点关注的焦点。电影艺术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中介人,中间的文化翻译重任不容忽视,因此对少数民族电影视听语言的分析和研究责无旁贷。少数民族电影在宣传好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应做好影视艺术的“翻译官”,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讲好故事,这俨然已经成为了艺术越来越多元化的潮流中能够脱颖而出的关键。

1.[英]麦克·布朗著.杨淑华,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李美萍.当代西藏电影分类及理论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06):116-119.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老狗长镜头藏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大潮的日子 (外二首)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开化长镜头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Help Learners Use Their Sensory Channels Effectively to Learn English
万玛才旦电影《老狗》现代性意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