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才旦电影《老狗》现代性意蕴分析
2016-08-01徐敬文
徐敬文
摘 要:万玛才旦的电影创作从情节建构到场景调控,均是力求真实再现藏民族生活现状。影片《老狗》的创作理念沿承了万玛先生的一贯风格,其价值不仅在于对本土文化的自我理解和确认,也有对外来文化的自我解构和消解。作品的突出成就在于运用象征、隐喻等现代派编导技巧对于藏族题材的娴熟驾驭和主题的深刻揭示。
关键词:万玛才旦;《老狗》;现代性
万马才旦电影《老狗》抓住老人与藏獒之间的深厚情谊,以藏民贡布一家的生活为核心元素,书写藏族本土文化的现代性转变。留恋与忧患构成多重情感意蕴,形成该影视文本在主题表达上的独特张力。1920年代以来,民族文化的现代性书写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话语表达和阐释方式,在各研究领域均引起诸多争论。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设计”①,主体性构成现代性的自我确证原则,因此现代性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它的自我理解和确证的问题。而福柯则认为,现代性是一种对时代进行“批判性质询”的品格,正是这种特殊的精神气质触发下的历史性探讨,“引导我们去建构和认识我们自己——作为我们正在做、正在想和正在说的主体的我们自己”②。因此作为一个具有充分民族文化意识的影片,对万玛才旦电影《老狗》进行现代性意蕴分析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影片对本土文化的自我理解和确认、外来文化的自我解构和消解等两方面展开论述。
一、本土文化的自我理解和确认
(一)宗教世俗化的讽刺
影片在无形中有意渗透进本土文化特有的宗教因素,最鲜明的是两段画外音的设置。影片13分至15分故事里的那个不孝之子意在影射镜头内的贡布,对其进行道德和伦理的考量。紧接着贡布深夜醉酒而归,屏幕的黑暗为情景“留白”,更容易和“不孝子”的形象相暗合。藏民们把卖掉藏獒视为天理不容的事情,看作是信仰失落的象征。画外音中的骂声,其实正是编剧借他者之口对背叛传统信仰的声讨。
另一段是影片41分至42分初画外音独白字幕:“我格萨尔王为利益众生到人间……祈求领域安宁吉祥,祈愿世界安宁吉祥。”紧接着镜头随着贡布的视角转向装着藏獒的笼子,和那远去的卡车。藏族传说认为,藏獒是和活佛一起从天上下来拯救万物的神圣之物,是牧民的保护神。影片有意使两个场景剪接重叠,暗示作为民族信仰的格萨尔王只存在于人们的传说之中,而“保护神”藏獒却失去了神圣的光环,沦落为金钱的交易物。这一明一暗两相对比更加强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两段画外音之间也形成了宗教和世俗状态的对立,一方面是格萨尔王弘扬佛法惩恶扬善的宏大形象,另一方面是家长里短的小众争论,虽然被谈论者始终没有正面出现,但是观众依然可以通过对话字幕,依稀“看到”宗教生活世俗化的趋势。画外音的巧妙设置,使声音在适当的时候脱离镜头传达出独特的效果——画外音与影片的宗旨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看似毫无关联,其实作为剧情的补充和旁注,暗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追惜叹惋之情。
(二)民族文化的挽留与叹息
影片《老狗》立足本土文化的书写,真实再现现代化冲击下的普通藏民的生存境况,融入大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表达对民族文化渐渐消逝的挽留和叹息之情。
其主题表达首先得益于独特的镜头运用。作品全部采用实景拍摄,主要剧情由藏族人表演,母语化的对话和旁白散发出淳朴和宁静的质感;平行镜头以水平视角客观真实再现藏民生活;宽银幕景框提供辽阔展示空间,时刻提醒观众留意情节设置的现实地域性,将故事演绎的背景锁定于具有民族风情的高山和牧地;长镜头的大量运用随处可见,短则几十秒,长则两三分钟,纪实性的长镜头和推位摄影展现藏民慢节奏的生活,传达出真实和质化的效果。尤其贡布家门口那条路的重复出现具有意向性功能——路既是希望的象征,也是迷茫的隐喻。这条望不见尽头的路通向乡里也通向外面的繁华世界,可是改变封闭落后的困境尚且遥遥无期。
藏獒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倍受牧民的喜爱。老人与狗代表藏民与自然和谐美好的关系,也是老一辈传统观念的象征。此外,影片还突出了父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固守。影片围绕着老牧民和儿子、儿媳一家展开,老阿爸催促儿子贡布带着儿媳去乡医院检查,简单对白将老人的慈祥形象和对子女的关心有力地刻画了出来。老人固守自己生活方式,代表老一辈藏民对本土文化的坚守,也构成民族文化活的标杆和象征。
二、外来文化的自我解构与消解
《老狗》表现了藏族本土文化的古老传统,以及真实的藏民生活,影片传达出对本土文化落后保守一面的讽刺,更多的是对现代化大潮中本土文化生存困境的担忧情怀。
影片中,贡布骑摩托载上看病出来的仁措离开,渐行远去直至消失不见的摩托车和在摄影镜框中保持恒定宽大的公益广告牌“破千年封建旧俗,树一代婚育新风”形成鲜明对比和符号化的寓意。贡布勉强答应老阿爸带着仁措去医院,先措、仁措两姐妹检查出来是一段特殊的对话——长镜头中(取景来自一扇对开门上的玻璃):贡布的质问、先措的劝说以及仁错的羞答答,利用“镜子”呈现出来,达到揭示人物隐秘内心世界的效果。贡布粗犷形象下的局促、霸道而自负的男性形象形成强烈的荧幕张力,是众多牧民形象的代表。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人们的精神世界仍呈现荒芜衰退之势,引起观众对人物地位和命运的思考。民族的现代化并不仅仅意味着先进物质的引入,更需要内在精神文明和思想观念的提升与进步。影片借此传达出编导万玛才旦对本民族落后封建旧俗的担忧。
外来文化同样存在对本民族文化的销蚀冲击,本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困境,如何在既能与时代社会相接轨,又能保持本土文化的清净淳朴,是影片留给观者最深刻的质询。影片多次出现西部广阔的空间下老人手持佛珠的镜头。黄土的本色象征民族文化发源地,老人和老狗不远不近的出现在镜头中,安静祥和,天地融洽。然而畸形交易严重扰乱本土文化和信仰的完整性,让观众不禁唏嘘感叹;另一方面,影片多次重复一家人看电视的场景,一动一静在屏幕内外形成鲜明对比。物质生活极大改善的的同时也带来聒噪与混乱。影片结局,石堆后面扔下一节绳子,留下耐人寻味的开放式结局。这是对传统民族性书写背离也是创新,进一步深化主题。暗示藏族传统文化再也无法继续原来的生存模式,在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只能选择一个无奈尴尬的结局。民族文化在现代化的激流中该怎样规训自己的存在?是固守还是妥协?民族文化对于自己前进方向也充满迷茫和矛盾,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每个人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
万玛才旦的电影《老狗》延承了《静静地玛尼石》、《寻找智美更登》等影片对藏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贯关注。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当下藏区藏民生活的真实书写,更在于影片中渗透出现代性思索的维度,以及客观化的纪实镜头下探寻民族文化的现代化进程和困惑,这才是万玛才旦创作的真正内涵所在。
注释:
① [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9.第1页.(原书名:Der Philosophische Diskurs der Moderne)
② [法]米歇尔·福柯.何为启蒙,引自汪辉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5.3.第430页.(根据Catherine Porter的英译文译出,该文收入拉比诺编辑的《福柯选读》中,法文原题:Wasist Aufklarung,英文题目:What is Enlightenment?——引文注)
参考文献:
[1][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9.
[2]汪辉等主编.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三联书店,2005.3.
[3]张容南著.一种解释学的现代性话语:查尔斯·泰勒论现代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7.
[4][法]安托瓦纳·贡巴尼翁著,许钧译.现代性的五个悖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12.
[5]李玥阳著.现代性的悖反: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6.
[6]陈嘉明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