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年实践与思考
2017-04-12章玲苓
章玲苓
一、缘起与诞生
《上海交通大学年鉴》的诞生跟上海交大的百年校庆有关。1996年,正值学校建校一百周年,当时有一系列工程,其中一项就是编一本时间跨度100年的《上海交通大学志》。为了编这本志,全校动用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光撰稿人员就有100多人。学校档案馆的档案也被翻了好几遍。在写的过程中,很多老师就意识到如果今后每年有一本《年鉴》,那再修志的话,就不至于这么累,这么苦。所以百年校庆后,经过校领导的认真研究,当年的10月,也就是1996年10月,学校正式启动了编纂《上海交通大学年鉴》的工作,并把交大年鉴定位为一部综合性的资料工具书和史料文献。
当时上海高校还没有综合性年鉴,全国高校有综合性年鉴的也是凤毛麟角,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学校上上下下非常重视,由校领导和学校主要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编纂委员会,并由校长担任顾问,党委副书记担任主编。同时以党史校史研究室为主组成编辑部承担具体工作,并由党史校史研究室负责人担任执行主编。编纂委员会成立后,组织收集了24所国内外高等院校的年鉴、公报、年度报告等资料,参考了一些地方年鉴,设计了《上海交通大学年鉴》的框架,多方征求意见,并结合学校情况多次修改。11月,在各单位支持下成立了有69个单位参加的编纂队伍。12月,组织培训。1997年1月,各单位条目选送完成。2月,编纂委员会召开会议审定了年鉴框架和纲目。4月,初稿告竣。6月,定稿送出版社。10月,也就是1997年10月,上海交大的第一本年鉴正式诞生,这也是上海高校中第一本综合性年鉴。
二、发展与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年鉴1997》第一卷40万字,彩照42幅,共分特载、大事记、学校综述,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科技开发、学科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教育服务、校办产业、后勤、校园文化与体育、民主党派、群众团体、附属单位、人物·先进集体、综合统计及其他等18个栏目,较为全面系统地记述1996年全校各领域系统的情况。
20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年鉴》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不断改进和调整中。
如版面装帧,基本是5年一改版,所以后来有了2次大的变动。2007版的第十一卷开始封面做了改变,到2012版的第十六卷又做了变动,版面改为大16开,封面装帧亦同步改变。
内容则关注国家大事,紧扣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并结合在修史过程中的具体反馈情况,在框架结构、收入范围、收入内容、条目编写,数据规范等方面都适时完善与调整。
——第二卷(1998版),围绕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及八运会等重大事件以及学校进行院系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闵行校区办学10周年等,增设了专文、大型活动和领导视察、院系简况等栏目。
——第三—第五卷(1999版—2001版),增加了英文目录。
——第六卷(2002版),《上海交通大学年鉴》进入交大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第七卷(2003版),配合学校十五规划,设闵行校区二期建设栏目,并对原栏目编排进行了微调。同时推出光盘,除收录纸质版年鉴内容外,还增加交大视频新闻。
——第十卷(2006版),以交大年鉴创刊十周年为契机,调整部分框架结构,增补部分内容,特别是针对上海交大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成立新的交大医学院,新设医学院栏目。
——第十一卷(2007版),设110周年校庆专栏。
——第十二卷(2008版),设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栏。
——第十三卷,增设基金会及校友会栏目,附录中增设媒体对学校的重要报道、学校重要文件选载等内容。
——第十四卷(2010版),增设研究院栏目。
——第十五卷(2011版),开设钱学森图书馆建设、交大与世博会专栏,附录中增设学术报告汇总、期刊汇总、颁发文件目录等内容,表彰中增设学校体育最高纪录等内容。
——第十六卷(2012版),开设钱学森图书馆、王振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栏目,增设闵行校区地图。
——第十八卷(2014版),综合统计中增设学生社团及其负责人名单。
年鉴的第一卷字数是40万,第二卷字数突破50万,第四卷字数接近60万,第六卷字数突破70万,第八卷字数接近80万,第10卷字数接近90万,第15卷字数突破100万,第16卷字数突破110万,第20卷字数又突破了120万。从第一卷到第二十卷,交大年鉴的框架结构越来越科学,记录的范围越来越宽广、收录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每一卷年鉴都反映了上年重大事项以及上年学校重点工作、重要文献、综合统计、所获荣誉等。20年20卷,总字数超过1700万,照片1100余张,忠实记录了20年上海交大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化办学、党建及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举措、成果。其中既有全景式扫描,也有近景式呈现,更有特写式剖析。可以说,20卷年鉴全面梳理了交大20年演进的历史脉络,盘点了交大20年的家底,解读了交大20年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历史进程和轨迹,成为上海交大“资治之书,教化之篇,存史之册”。
作为一部兼具权威性和系统性的资料性工具书,《上海交通大学年鉴》充分发挥了存史、资政、教化的积极作用,为学校鉴往知来、科学谋划、提高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提供了有益帮助,为社会各界了解交大、研究交大提供了权威、系统、丰富、翔实的第一手信息,也为学校写史修志积累珍贵的史料,提供重要的支撑。
三、成绩与荣誉
20年来,交大的年鉴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了一定的荣誉,并在同行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00版获上海市首届年鉴优秀成果奖。
——《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06版、2007版先后获中国版协年鉴编校质量三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09版获中国版协年鉴编校质量二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10版获中国版协年鉴编校质量三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11版获中国版协年鉴编校质量二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14版获中国版协年鉴编纂出版质量条目编写一等奖,综合三等奖、框架设计三等奖、装帧设计三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年鉴》2016版获中国版协年鉴编校质量一等奖。
——2011年,党史校史研究室获“上海教育年鉴工作先进集体”称号,盛懿主任获先进个人称号。同年,上海年鉴学会高校专业委员会在本校成立,盛懿代表学校当选为该专业委员会主任。
——2012年,党史校史研究室获“上海市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称号,成为高校中的唯一一家上榜单位。同时,盛懿主任和医学院年鉴编辑部主任陈挥获“上海市地方志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也是高校中上榜的仅有2位。同年,盛懿还当选为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2013年,盛懿当选上海市年鉴学会副会长。
——2017年,中国版协年鉴工作委员会高校年鉴工作部在本校成立。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张凯任高校年鉴工作部主任。
四、实践与体会
20年来,上海交大年鉴工作稳步推进,不断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年鉴》的质量和品位也在不断提高,并取得显著成绩,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学校重视
学校重视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必要基础。
上海交大一直执着于大学文化建设,并将修志、编鉴、著史等校史研究纳入大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项文化事业。以史为荣、以史为鉴、以史励志成为学校上上下下的共识。因此,学校长期重视整理和记录发展史料,注重记录保存发展轨迹与办学经验,重视对校史的探究和研讨,更注重从中吸取不竭的历史智慧和前行的精神动力。
1996年,时间跨度为100年、总字数为220万的《上海交通大学志》编纂完成。2006年,时间跨度为110年、总字数为288万的《上海交通大学纪事》(上下卷)编纂完成。2016年,总字数为350万的八卷本《上海交通大学史》正式出版。
历史是本、是根、是魂、是源,年鉴作为记录学校历史的最真实、最全面的年度史册,是学校薪火传承的根基,是大学历史延续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可以说,学校年鉴为学校文化的传承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历届领导都充分认识年鉴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搭建相应的各层次组织机构,并配备强有力的人员。
为弘扬“淡泊名利、敬业奉献、存真求实、开拓进取”的编鉴修志精神,提升《上海交通大学年鉴》质量,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年鉴事业科学发展,上海交通大学每两年举行一次年鉴工作先进个人的评选活动,并在全校年鉴工作暨培训会议上对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此举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编鉴修志氛围。
(二)建制科学
建制科学是做好年鉴工作的关键因素。
在《上海交通大学年鉴》初创时期,就设立了由校领导和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编纂委员会,并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顾问,党委副书记担任主编,主要职能部门责任人担任委员。同时设有《上海交通大学年鉴》编辑部,以党史校史研究室为主,加上规划处、宣传部相关具体人员构成,并由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担任编辑部主任。20年来虽多次微调,但基本保持如此的格局。主编每年听取年鉴工作汇报,直接关心、指导年鉴编纂,亲自召开全校年鉴工作会议,并对《上海交通大学年鉴》做最后的审稿。年鉴编纂委员会则在学校层面协调解决编纂过程中一些实际问题。年鉴编辑部则负责《上海交通大学年鉴》的具体编辑。
学校年鉴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一直为处级建制的党史校史研究室。2010年,学校又在党史校史研究室下设置了科级建制的年鉴编辑室,具体负责全校年鉴工作。这样的建制在全国高校中也是独一无二的。年鉴编辑室除负责编纂每年一本的《上海交通大学年鉴》外,其工作职责还包括依据学校新闻网和《上海交大报》记录整理每月学校大事记,并向上海市教卫党委上报、每年为《上海教育年鉴》《中国教育年鉴》《闵行年鉴》《徐汇年鉴》以及《上海教育志》《徐汇志》等校外年鉴、史志撰稿(有关上海交大的概况与条目),所以必须对学校每年发展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同时,年鉴编辑室还承担了研究交大历史、撰写交大史的部分工作,在写史过程中对年鉴所能提供的价值进行分析,进而进一步增强对入选年鉴信息的筛选、甄别、提炼能力。
交大年鉴最基层的,是全校80家左右部门单位100余位组稿撰稿者,他们提供各自所在的院系、机关部处的年鉴基本稿件,并在规定时间提交到年鉴编辑室。
从年鉴编纂委员会——年鉴编辑部——党史校史研究室下设的年鉴编辑室——全校80家基层单位,就构建一个上下通达、清晰明了的年鉴工作网络,相应的,也组成了一支上下结合、结构严密的组稿、撰稿、编辑、审稿队伍。以此形成长效机制,使学校年鉴工作更加科学化、更加系统化。
(三)流程规范
流程规范是做好年鉴工作的重要保证。
上海交大经过20年来的不断摸索和总结,已形成一套规范、严谨的年鉴编纂流程:
1月 年鉴编辑室整理编辑出完整版上年学校大事记,并消化之。使自己对上一年学校层面以及各部处院系的大事要事、机构变化等了然于胸。
3月 年鉴编辑室学习最新的校长报告(一般每年3月初校长在教代会上所作报告会回顾上年学校总体情况),提纲挈领,整理出上年学校重大事项。
3—5月 全校80家基层单位相继交稿,年鉴编辑室按栏目版块进行编辑。包括修改、反馈、核实、统稿等。在编辑时,特别要依据已经整理出的学校重大事项和大事记,对部门提交上来的稿件内容有错误的要核实更正,大事要事没有写的要求补写,确保史实正确无误,大事要事不漏。
6月 合成统稿,完成全书初稿。年鉴编辑部主任也就是党史校史研究室主任在通读初稿后,负责牵头进行两次审稿,重点是拾遗补缺,修改条目标题,以及调整条目位置。依据编辑部主任意见,编辑部再进行修改、反馈、核实、统稿等。
7月 年鉴编辑部在进一步统稿、校稿过程中,将全书目录和彩照交学校党委副书记即年鉴的主编审阅。在主编审阅后,编辑部再依据其意见做最后的修改、定稿。
8月 将年鉴稿子交出版社,并协助出版社三审、三校、排版等。
9月 年鉴印刷出版,下发学校各部门和校外有关单位,同时出新闻稿进行宣传。
10月 召开数次编辑部会议,对刚出炉的年鉴进行总结和质量分析,研讨新一版年鉴的框架结构。哪些尝试效果好的,就继续保留,哪些尝试效果不好,就摈弃。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在新的年鉴中改进。还有,现在学校发展非常快,所以每年年鉴工作都会碰到新的问题,能在编辑部层面解决的,就解决掉。不能解决的,由编辑部先拟定初步方案,下个月提交年鉴编委会讨论。同时这个月,下发第二年各部门年鉴负责人撰稿人登记通知,启动新一年年鉴工作。
11月 召开年鉴编委会会议,听取编委对刚出版年鉴的意见,以及对新一版年鉴的建议。还有就是在编辑部层面解决不了的问题,在这个会上供领导讨论,并最后由他们拍板决定。编辑部会议和编纂委员会会议先后开好后,年鉴编辑室根据会议精神对年鉴撰稿手册进行修改完善。
12月 召开全校年鉴工作会议,布置新一版年鉴工作。各基层单位撰稿人员都与会。党委副书记即主编也亲自到会,进行动员。会上,由年鉴编辑部组织新撰稿员培训以及新老撰稿人交流,就如何选题、选材和撰写提出具体要求,以确保新一版年鉴质量。
一环扣一环,周而复始,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学校年鉴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四)人员尽职
人员尽职是做好年鉴工作的核心要素。
全校每年100余位的撰稿同志,他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一丝不苟,默默无闻,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挤出时间撰写稿件,以对历史、对后人负责的态度,全面、客观、真实、准确地记载交大历史。他们是学校年鉴的基石。
年鉴编辑部同志热爱年鉴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年鉴工作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他们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努力全面掌握方方面的资料,从框架设计、栏目编排、内容编纂及文稿审核修改等各个环节,都认真细致,反复斟酌,不断完善。虽然面临时间短、头绪多、任务重等诸多困难,仍坚持质量与进度并重,在确保稿件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加快进度,为此经常放弃暑假休息时间。
年鉴既是一项专业性的工作,又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年鉴编辑部同志平时非常重视学习,不断提高自己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使自身具有历史眼光和全局意识以及广博的学识修养。同时加强对行业发展的研究以及编鉴理论的研究,以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促进工作创新,不断改进交大年鉴。
正是有这样一群埋头苦干、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的年鉴人,交大年鉴事业才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五、展望与愿景
高校年鉴工作是需要不断研究、创新和实践的课题,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年鉴工作唯有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才能真正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
加强理论学习。在保持和发扬传统特色的基础上,要注意学习当今社会新思想、新观念、新论断,创新思维,不断适应年鉴编辑工作的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提高编纂水平,优化总体构思,以自身优良的素质打造有时代特征的优质年鉴。
加强数字化建设。在“互联网+”国家战略下,要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交大年鉴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如建立年鉴网站,建立年鉴数据库,将历卷及今后的每卷年鉴电子化,使年鉴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为使用者更便捷、更高效地查询利用。
加强宣传力度。以现代多媒体形式,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主动服务学校发展大局,加强年鉴的宣传,扩大年鉴影响。同时,强化应用意识,倡导、引导大家读鉴用鉴,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使用年鉴,并在使用年鉴中进一步推动和促进各项工作。
加强同行交流。最近几年兄弟院校年鉴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且很有成效,为此要加强与兄弟院校以及同行专业年鉴间的交流,互相切磋,博采众长。同时在国际化办学的大背景下,也要借鉴国外大学年鉴、专业年鉴的成功经验,开阔视野,吸收精华,不断提升学校年鉴的质量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