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
2017-04-12高微岩
摘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篇幅短小,但论证有力,教授这节课我设立了学习目标,通过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总节本节课的可取之处。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自觉学习;总结规律;融会贯通;大胆质疑;拓宽知识;指导学法
G633.3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二章》中的一篇,文章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
本节课,我设立了如下的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根据理解自行疏通文意。(2)教师讲解使动用法的规律及给一些虚词用法归类。(3)本文的思想内容。(4)学习文言文的方法。(5)课外文言文阅读。
通过上述目标,我要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
为了体现完整性,给教师示范一条完整的讲授文言文的路子,我把平时要求的两节课完成的这篇文章缩减到一节课完成。
总观这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
一、培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评一句,学生写一句,课堂内容枯燥乏味,许多应该由学生完成的都由教师来做。学生只是听话的工具而已。我打破这一常规,学生能完成的让他自己完成,学生能做的教师决不代他去做。如疏通文意,借助工具书完全可由学生自己解决。开始学生可能会不习惯,但是一旦能力形成,便会顺理成章了。这样由单一的译课文变成了丰富的师生互动参与课。
二、总结规律性的东西
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由于语言障碍,事例久远等,往往靠死记硬背,此时记住,彼时又忘了,只是文言语句翻译学生已倍感头痛,更谈不上向宽拓展、向深挖掘了。为了改变这种弊端,我向学生传授一些文言知识规律性的问题。如本课第一段只要能理解“举”之意,六句話的意思便迎刃而解了。第二段只要教师讲通使动用法的翻译规律,学生便会对内容不感困难,本课文言虚词中“之”的用法很多,教师可找学生一一例举出来,并结合学过的课文的“之”的用法,如“之”的用法初中阶段应掌握的有:动词的“到”;用于主谓句;代词,代人或物;助词“的”;补足音阶,用于句尾。这样,对“之”的用法有了全面理解,译文时也通畅了许多,另外也可根据本文各种修辞的译文规律(如排比句的运用)去指导学生理解课文。
三、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
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遗忘得特别快,学了后一课,会忘了前一课,学了本册书,会忘了上册所讲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与本课有关的知识不妨提问一下,提示一下,这样,把新知与旧知很好地贯穿起来。如本课“之”的用法,排比修辞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也有体现。“是,所以,于,然后”的用法,以前也都在不同篇目中讲过。
四、发挥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传统教学重在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课堂往往成为教师的独角舞台,学生只是观众,教师的话就是金科玉律,问题的答案单一化,这些大大束缚了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去提出问题。虽然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可笑,但那毕竟是他自己劳动的果实,我也给以鼓励,这样,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开放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也能提出许多深刻性的问题,如:在今天,我们还需要那种“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做法吗?本文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是不是一种唯心说法?结尾指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难道国家总是打仗才会兴旺吗?如果学生不认真思考,是提不出这些问题的。
五、拓宽知识面,为上高中打下基础
初中文言文教学按照大纲要求,只求能疏通文意,背诵典范文章,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即可。该种指导思想,学生的文言基础打得比较好,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束缚了学生思维,很多学生只会死记,而不会活用;只能对所学了然于胸,对陌生文言文则束手无策,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已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框框中,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想去跨出教师约定的范围,把教师当成永远依赖的拐棍,而对陌生知识便会束手无策,如一条老黄牛永远走不出教师画定的圈圈。而高中文言文学习则是在教材基础上进行大量课外文言文阅读,高考试题中文言文部分全是课外的,这就形成了初中与高中有部分脱节现象。许多学生上了高中之后对文言文一筹莫展。为了使学生能学以致用,考查其文言文能力,我在每篇文言文之后都让学生自学一篇难易相近的课外文言文,如学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后,我便出了一道孟子的《十步笑百步》的课外阅读课。这不但拓宽了文言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指导学法,事半功倍
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于渔”要比“授之于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怎样去学,抓住哪些关键,使学生觉得学习文言文有规律可循,有办法可找,有兴趣去学。
讲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感觉有点收获,特别是在教育创新方面大胆地向前迈了一步,有些方法,已在本校进行推广。但是,此步竟迈得如此艰难,这不禁使我感到自己肩上担子之重,作为一名教师,我别无选择,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简介:
高微岩;1978年10月21日出生;性别女;民族:汉;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沾河林业局初级中学教导主任
研究方向:“语文学科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