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行为中记忆学生姓名的积极作用
2017-04-12周子牛
[摘要] 本文通过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特点结合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阐述了记忆学生姓名对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研究了导致当今教学过程中普遍忽视学生姓名的原因,并就记住学生姓名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办法。
[关键词]教学行为;学生姓名;教学效果
H319.3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各类专门人才,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涌现出一批教学改革成效较大、办学特色较鲜明、办学实力较强的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但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全局看,发展还很不平衡,还存在着办学特色不甚鲜明、教学基本建设薄弱、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亟待改革等问题。
在各类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而提高教学质量则是永恒的主题。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重的,但决定因素还是在人,尤其是在高职高专这样一个与本科大学中学生的学情大相径庭的环境里。
一、高职专科生的特点分析
高职专科生的学习动机和自我意识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一现象在他们高考结束甚至于参加高考前就出现了。除了极少数是因为临场发挥失常外,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前就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就读于本科院校是不可能的了,上大专上高职既是无可奈何,却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所以是完全可以坦然接受的。因此,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学习既没有自信心,也没有兴趣和积极性;在心灵深处带着深深的自责(有的是对家长的埋怨)和失落,面对陌生的专业,未卜的前途开始了高职院校的学习与生活。另外,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工作高效率,生活快节奏,就业难度的增加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了,而社会上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盲目追逐,就更使得大部分高职专科学生感觉到自己在“先天”上的不足,“起跑线就已经输给了别人”从而对未来的就业以及将来的人生感到更加迷茫、困惑甚至是恐懼。高职专科生重要的一个心理障碍 “自卑”及在社会中处于不为重视的阶层,由此产生厌学情绪,成绩不如人意,聘用单位不满意。如此恶性循环,越使得高专生自暴自弃,而高职 院校教师则普遍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就是高专生难教而造成。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七个层次的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而对于这些从小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的95后独生子女来说,稳定的社会环境和优良的物质基础已经满足了他们的前两项需要,当他们无奈地踏入高职院校后,他们最缺乏或者说最需要的实际上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虽然大部分的教师及家长能够正确看待成绩不好的学生,也注重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但是来自于社会上各种各样对这些孩子在各方面的不认同也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更需要我们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用真诚的师爱去温暖这些受到蔑视、鄙视而受伤的心灵。在归属与爱的需要和尊重需要的要求未得到满足之前,其它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则无从谈起。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在各个方面对学生所持态度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可以说就变得很大了。笔者通过近几年在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得出一点启发,尽量记住学生的名字,对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间接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记住学生姓名对良好师生关系和教学有效性的积极作用
一名教师要让学生接收其教育,积极地影响学生,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威信和师爱不仅是保障,更是一种动力。教师的威信不是威严和权威,而是那种时刻让学生感到尊严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是教师对学生在心理和行为层面上形成的一种高尚的影响力[2],这也是师生间确立积极人际关系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教师的威信不仅仅建立在其坦荡的胸怀、高尚的情操、渊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教学上,也是建立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了解关心学生等细节上。
姓名虽然只是一个符号,但它却代表了父母对孩子美好的期望和祝愿,将伴随我们一生,所以当然是非常重要的。记住他人的名字,就是对他人的尊重。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懂礼貌,要求学生在校园里遇见老师要问好,当我们接受学生的问候时,叫出学生的名字,问候他的近况,必然使他感动并肃然起敬,那么多同学,老师竟然还记得我,一种被认同、被尊重的感受油然而生。在课堂上能不看点名册而准确地叫出学生的姓名让他回答问题与指着最后一排的某个学生说“你来回答”效果自然不能相提并论。另外,认识成绩较好的学生对他们来说至少是一种认可和鼓励,而对于成绩相对较差或者上课常常管不住自己纪律性较差的学生来说,记住他们的名字对他们有着一种有效的管理和鞭策作用,老师一直看着我,不能再胡闹,否则又要被提问而丢人了。
当然,在高职教学课时安排中,老师课时普遍比较多,要记住大多数学生的名字谈何容易。正因为这个困难,有些老师通常以班级多、学生多为借口而放弃了这份细节的关爱。但是,即便老师在工作上兢兢业业,讲课更是各显神通、异彩纷呈,而恰恰在与学生的沟通上做得不够。一个学期下来,都不知道是自己教过的学生,更别说叫出学生的名字来,那又如何谈得上与学生的心灵交融呢?没有师生间感情的共鸣,即使是备得再好的课,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
三、记住学生姓名的策略和办法
笔者体会到利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学生档案是最简单和容易的办法。资料上面有每个学生的照片,采用层层筛选法及面部特征来记名字。几轮下来,只要看着学生的照片就能叫出一大部分学生的名字了。也可以从班干部入手,先记住他们的名字,给他们一个意外的惊喜,再各种教学活动逐渐记住其他同学的名字。这样做,那些鲜活、独立、个性强的学生对老师就会产生好感和崇拜。为后来班级管理打好基础。另外,还可以把照片上传至自己的云空间,下班后有空就在网上把学生的档案打开看,看学生长什么样,叫什么名字,来自哪里的,家中状况如何等等。看得多了,脑海中就有了大概的印象。只要学期开始时坚持,不需要多久就能够记住大部分学生的姓名,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打好基础了。
[参考文献]
[1]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李文恬译,第6页,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2]教育部人事司组编,《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周子牛,男(1966-11),浙江松阳,汉,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药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