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质教育项目介入下大龄孤儿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2017-04-12王然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8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素质教育

王然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民主化进程的加深,人们越来越关注于弱势群体的教育,但在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投入之后,成果效用、社会回馈等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因此学界逐渐开始研究弱势群体思想行为的正向性问题。本文通过素质教育项目介入的方式进行亲社会行为的探索,从中研究大龄孤儿反哺社会的规律与模式,以期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大龄孤儿 亲社会行为

【分类号】G613.7

现阶段,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攻坚阶段,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对弱势群体(包括大龄孤儿)教育的不断投入,使多数弱势群体不仅能够摆脱生活窘境,更能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弱势群体反哺社会意识的培养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学界新的研究热点与方向,这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也为建设小康社会起到有力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因此本文将立足于素质教育项目的视角下,探索如何提升大龄孤儿的亲社会行为,实践大龄孤儿反哺社会的具体研究。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的概念解析

(1)研究视角:素质教育指人在先天的“生理条件“、“神经系统”、“感觉器官”的基础上,赋予人的心里内容,开发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项目作为本文的介入视角,它是一种训练项目,主要指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培养与引导大龄孤儿形成有利于回馈社会的思想素质,最终提高他们的亲社会行为。

(2)研究主体:现阶段大龄孤儿没有统一的概念界定,为了研究的需要,根据研究的内容及范围将大龄孤儿的年纪暂定为18周岁到23周岁,这些尚不能脱离学校、机构与家庭的孤儿。大龄孤儿作为本文的研究主体,主要是指“身体基本健康,智力发育正常,具备独立学习和生活能力” 的大龄孤儿群体。

(3)研究問题:学界早已开始对“亲社会行为“的内涵进行研究,1972年美国学者维斯博(Weisberg)首次提出“亲社会行为”一词,认为“亲社会行为”的行为表现为分享、慈善、同情等正向行为。 亲社会行为作为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是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正向行为,包括责任行为、关怀行为等。

(二)大龄孤儿的研究情况

(1)大龄孤儿的心理特点:多数大龄孤儿心态积极健康,看重自我的存在感,在自我能力范畴内愿意去分享与帮助。李燕燕的调查分析认为孤儿的心理状态普遍良好; 贾福军对唐山地震中成长起来的孤儿进行调查,发现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为正常; 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中显示:53%的人希望能够自我实现价值;但67 %的人担心缺少朋友、缺乏亲情等。

(2)少数人需要情感关怀:部分大龄孤儿有情感关怀的需要,由于成长经历等原因他们存在内向拘谨,做事小心,缺少信任等问题。“民间慈善个人和组织下成长起来的大龄孤儿普遍认为个人生活比较幸福;其他形式尤其是多家抚养(事实无人教育培养)的大龄孤儿多有孤独感和心理问题,需要情感关怀、教育引导。”

(3)多数人有交往的需要:多数大龄孤儿有与人分享与交流需要,但部分孤儿社会化水平不高,不具备较好的交往能力。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的相关调查中显示:“83 %的大龄孤儿希望有较多的朋友,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成功与快乐,大龄孤儿比其他阶段孤儿更需要交往需求。” 但现实情况是大龄孤儿的交往途径与方式存在一定问题。

二、素质教育项目的具体介入

(一)素质教育项目的理论基础

(1)道德发展理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人类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0-9岁人的前习俗水平阶段,9-15岁人的基本习俗水平阶段,15岁以上人的后习俗水平阶段” ,本文研究的对象普遍属于15岁以上开始有了个人的道德标准,他们倾向于良心和原则作为道德评判的主要内容。

(2)人格发展理论: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斯文戈兰·埃里克森提出人格发展八阶段:“0-2岁的婴儿期,……12-18岁的青春期,18-25岁的成年前期……55岁的成熟期。” 本文研究对象属于18-25岁的成年前期,这一时期如果较好的发展,会形成关心与责任意识;如果不能较好培养,就会人际贫乏、自私自利。

(3)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从社会环境、个人行为及个人认知三者交互关系中探索人类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包括自我效能与观察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是指人对自己能力的预期,预期结果与努力程度成正比;观察学习是指人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结果来进行模仿与实践。”

(二)素质教育项目的开展实施

根据大龄孤儿的具体情况,结合道德发展、人格发展与社会学习的理论原则,本文的素质教育项目设计为“公益支教项目”,本项目属于亲社会行为的训练项目,着重培养大龄孤儿的责任、关怀意识与行为等。

(1)甄选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的对象为民政部"孤儿助学工程"的大龄孤儿,他们的身世背景不尽相同,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普遍缺少家庭教育、系统教育的影响。通过观察及问卷甄选出4名研究对象。(详见表3-1)

(2)项目的实施流程:围绕理论原则与现实情况,根据培养的对象与目标,本项目共分为接触、展示、榜样介入、小组项目及实践五个环节。(详见表3-2)

(三)素质教育项目的分析总结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社会化程度的体现,是道德水平和价值观内化后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受到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因素影响,大龄孤儿从小生活环境特殊,一般存在着家庭教育与系统教育缺失的情况,所以仅仅通过传统课堂的教育方式的学习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本项目根据班杜拉的三元交叉理论进行设计,通过认知、环境与行为间的交互作用提高大龄孤儿的亲社会行为。

项目介入后发现大龄孤儿的亲社会行为有所提高,其中女1的亲社会行为项目前后变化最大,男2的亲社会行为项目前后变化最小。通过访谈了解到每位同学的亲社会行为的具体变化,其中女1与他人的互动增多,愿意主动关怀其他同学;男1在脾气的控制方面转变较大,愿意与人分享教育成果;女2在对待别人的心态上有一定的转变,会主动了解其他人的困境;男2的纪律意识不断的增强,有了搞好此次活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素质教育项目介入下大龄孤儿亲社会行为的思考

(一)素质教育项目介入的优势

(1)环境的营造:运用生态视角观营造环境。生态视角主要是营造一种自信、努力、互助的价值氛围,它强调人与环境互助的最重性。本项目设计了小组内合作、小组间竞争活动机制,使小组间交互作用与相互促进;设计了弱势群体间互助项目,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社会氛围,增强孤儿感恩与回馈社会的意识。

(2)认知的培养:通过“榜样介入”环节树立大龄孤儿正确的价值观。榜样人物是人正向行为模仿与学习的快捷路径,因此大龄孤儿有了具体的榜样,才会有学习与行动的方向。本项目根据大龄孤儿的具体情况进行定位,在学习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等专业中选出榜样学生,为大龄孤儿提供一个身边的模仿对象。

(3)行为的转变:运用科学机制促成大龄孤儿的行为转变。本项目分为“接触”、“展示”、“榜样介入”、“小组项目”与“具体实践”五个环节,环环相扣、互相作用。通过环节中具体的目标定位、目标设定、目标学习、目标考核和目标实施来完善项目设计,实现具体有效的项目管理,保障大龄孤儿亲社会行为研究的顺利进行。

(二)素质教育项目的劣势

(1)项目支持的完整性:既然给大龄孤儿提供一个接受良好教育的平台,就应该提供健全的项目配套。一是需要大龄孤儿行为培养的硬件支持,例如便于日常项目研究的模拟实操室、项目实训基地等;二是需要大龄孤儿行为培养的软件支持,例如便于日常探讨交流的专兼职项目研究组,弱势群体学生研究会等。

(2)项目作用的延续性:本次项目的实践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为大龄孤儿树立了具体榜样,也为大龄孤儿建立了合作友谊,在此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效果與行为的转变。但是现实中,大龄孤儿与榜样学生要重新回到原有的环境中,很难寻找到生活与学业上的交集,所以项目作用的延续性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

(3)项目实施的实际性:本次项目中的大龄孤儿所处的学院非常优秀,得到了民政部与相关机构的大力支持,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条件,客观上促成了此次研究;但现实情况是我国很多大龄孤儿的环境窘迫,他们得不到基本的教育保障,而该项目是否能够成功的应用到他们身上,是一个值得思考与实践的问题。

大龄孤儿的亲社会行为有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与社会持续的发展,本研究以素质教育项目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尝试为大龄孤儿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以期有效的促进大龄孤儿培养机制的完善,实现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1翼学锋. 当代高校德育基础[ M ].气象出版社. 2001

2王冬梅. 社会工作介入福利院大龄残疾孤儿就业服务研究——以S寄养机构为例[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2

3 Lauren G. Wispe..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1972

4 李燕燕刘开琼. 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6(14)

5贾福军杨德森王学义等. 唐山地震孤儿-21年后的心理健康状况.[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

6陈晨. 我国孤儿心理需求状况调查-基于10 省市儿童福利机构的调查数据分析[ J ].中国特殊教育2013(11 )

7尚晓媛. 中国孤儿状况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8同12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幼儿园环境中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及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
角色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策略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