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2017-04-12陈春娟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研究性笔者探究

陈春娟

G633.2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它强调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形成技能;同时它又重视教师的教学指导,尤其当学生面对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界定不良的问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必要的方法、步骤、措施。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尝试谈点体会。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为了使研究性学习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笔者认为,教学的着力点应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是否能做到这一点,关键又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生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张载论及学生的学习方法时,提出了“学则需疑”的原则,指出“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南宋时期著名教育家朱熹,进一步发展了张载的观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 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张、朱两人在这里提出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条规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掌握是从生疑到解疑释疑的必然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必然过程。这条学习规律的提出,对于教学尤其是对于语文教學确实是很有指导价值的,但问题在于,学生在学习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可能是先天具有的,也不可能是主观自生的,只能依靠教师来培养。笔者认为抓住以下几点做法来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是十分重要的。

其一是用点拨的方法,促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例如鲁迅作品《故乡》这一篇课文,课文中的闰土有这样一句话:“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有个教师是这样点拨的:闰土最小的孩子几岁了?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上学读书的时候,但却要他来做劳动的帮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么小的孩子都 做劳动帮手了,可闰土一家为什么还是吃不够?这么一连串的几个问题,拨亮了学生的心灵,他们立即表露出惊奇的眼神,仿佛在说:原来这一句话里还潜伏着这么多的问题,怎么我都没有想到呢?在语文教学中这样的点拨所起的作用,与其说是代学生发现问题,倒不如说是鞭策学生认真读书,促其在今后的读书中自己生出疑问来。

其二是不断强化学生的提问动机,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形成善于提问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敢不敢提问,学生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似乎有明显的变化:学生处在小学阶段,天真烂漫,无所顾忌,什么问题都敢提,所以人们说,好奇好问是孩子的天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方面,闭锁心理逐渐发展起来,心里的疑问(包括学习上的疑问),不愿展示在班级的众人面前;另一方面,爱面子,爱虚荣等不健康心理也滋长起来,由于怕人家笑话,又不敢提问。所以从初中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渐渐减少了。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提问,可以用古今中外学者爱好质疑提问的实例启发和开导学生,使他们懂得质疑提问不但是好学上进的表现,而且是取得学业进步的关键,特别要使他们懂得,能提出问题意味着自己已经理解了问题的一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体味“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的古训。

另外,教师在对待学生提问的处理上应该是多鼓励多引导,不要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而表现出厌烦的情绪。事实上,当学生敢于提问的习惯形成之初,提问质量不高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如学生提出的问题过于细小和琐碎,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目标无关等等。笔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碰到上述情况从不指责,而是因势利导,及时指出毛病并恰当引导,对提问提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另一方面,对凡是提问的学生,都给于记分鼓励,用打分的方法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根据学生提问情况分析学生提问质量不高,往往是学生对所学内容尚未仔细研读造成的,于是笔者提出了“明确目标、仔细研读、瞻前顾后,探微发疑”阅读十六字诀,指导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要求他们对课文从字到词、从词到句、从句到段、从段到篇细细体察。要求他们从这个熟读精思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笔者教学上的这一举措,明显促进了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质量提高。

当笔者以较大的篇幅来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时,或许有人会怀疑这样做是否值得。笔者认为是完全值得的,这是因为,语文教学并不意味着把课文所包含的知识由教师嚼烂喂给学生就可以了,相反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起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而自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众多语文能力中最最基本的能力。这种基本能力,不仅在学生学习时期能发生迁移,即从语文学科的学习迁移到其它一切学科的学习中去,而且在学生走向社会,进入生产岗位和科研岗位之后,能迁移到一切情景中去。

二、鼓励学生探索发现,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法的学习运用,从中感受探究的乐趣,摸索探究的规律,体验情感,丰富经验,升华认识,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重点应关注学生的研究过程,而不是关注学生的研究结果。

鼓励学生研究发现,关注学生研究过程,应讲究下列策略:

(1)激发研究的情趣。初中学生都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天性,这正是乐于研究的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境和途径,激活学生研究的潜质,帮助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去体验成功的喜悦,进而养成主动研究的习惯。

(2)活用研究的形式。研究学习重过程而非结果,故研究学习中无“好生”、“差生”之分。实践表明,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能具有研究和创造的潜能。教学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灵活运用研究学习的形式,把个体研究与合作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有的学习内容宜个体研究,就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勿强求一致。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大力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首先应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研究、大胆创新。

猜你喜欢

研究性笔者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老师,别走……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性能相差达32%
研究性学习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