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时装与艺术形象性的感知
2017-04-12郭幸
郭幸
摘要:时装与艺术均被认为是视觉文化的产品,是对美学意图的有意识表达。时装通过借鉴艺术元素及与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塑造图像语言,表达美学意图,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与可识别度,并通过发布会的诗意表达模糊时装与艺术的边界,成为与消费者交流的媒介,构建品牌的内涵与张力。艺术为时尚提供了一种可采借的符号资源,为其构建了独特而积极的识别特征与视觉冲击,使可感知的形象得以在全球市场迅速传播。
关键词:时装;艺术;形象性感知;跨界
一、时装:形象性的感知
时装与艺术均被认为是视觉文化的产品,是对美学意图的有意识表达。艺术强调非实用性,与服装的本质区别在于其不具备实用功能。但现代社会中,时装的实用功能被逐渐淡化,其美学功能加倍凸显,时装成为人们“构建和传达一种文化和社会识别特征的最明显的领域”,因而,时装与艺术的同质性被加强,两者的交融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加深。
真正意义上的时装出现不过百年之久,其发展的速度和作为产业的经济效益却令人惊叹。在现代时装设计出现之前,服装的设计不是要达到个性、特别的效果,而是要使人们在穿着上显得一样。人类用服装表现自己的倾向最初是用以区别自己和他人,随着社会的分化及制度化,服装被用来表示个人的地位及身份的变化。在身份制度崩溃后,人们开始强调自己的个性和主张,由此使服装有了流行的特性,也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加生动,成为“时装”。服装也成为一种文化移入的手段——一种个人和群体借以使自己和周围的文化在视觉上合拍的手段,这就使得时装作为商品具有了高文化附加值的特性,消费者购买时装的心理预期远远大于其在实际使用价值上的需求,时装成为展现自我与塑造自我的工具。
时装体现了一种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即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的需求,而是在满足被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产品越加丰富。通过新市场的构建、广告及其他媒介的宣传。促使以享乐为核心的消费主义开始形成。而时尚产业也逐渐成为一个系统、一种沟通体系和交换结构。时装被赋予文化意义与“符号象征价值”,成为观念、欲望和信仰的美学表达方式。时装注重感官审美,诉诸图像表现,具有高文化附加值的特性。因此,时装借助向艺术靠拢从而模糊了自身的商品特性,淡化其刺激消费的本质,引导人们对其形象性的感知,以诱导大众沉浸于其身体美学中,达到建构流行神话的目的。
二、跨界:时装成为艺术
时装与艺术的跨界自上世纪伊始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成为潮流,并分别于20世纪60年代消费社会的背景下、20世纪末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新媒体的浪潮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跨界成为时尚品牌的一种常态营销模式。时装逐渐成为艺术品,一种能够迅速传播的图像语言,一种感知形象的媒介。安妮·霍兰德在《透视服装》中指出,现实中的时尚是对艺术中所表现的各种物品的完美的视觉形式的模仿,艺术中的视觉形象塑造了人们看待和评价事物的方式,人们以在艺术的影响下形成的目光来打扮自己,塑造自己现实中的形象。
时装设计师与艺术家的跨界合作由来已久。20世纪早期,时尚与艺术的跨界迎来第一次的鼎盛时期。时装设计师艾尔萨·西雅帕列利曾于20世纪30年代在达利的协助下设计出“破烂装”,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潮流。达利还为她设计了一个类似电话形状的手提袋,上面用刺绣装饰电话的键盘。这样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使艾尔萨的时装充满了前卫的时代气息。后来,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建议艾尔萨把报纸作为图案印刷到纺织品面料上,日后,这种报纸图案成为时尚,直至今天,我们还可以见到这样的服装图案。
20世纪60年代,随着消费主义的兴起,时装成为国际化大产业,时尚与艺术的跨界再次成为潮流。时装大师伊夫·圣·洛朗经常把他感兴趣的艺术作品融入到他设计的时装里,引发时尚界的关注和思考。他的灵感常常来自于艺术,将高雅艺术成功地推广到高级时装上。他从一些艺术家作品中寻找素材与灵感,将这些作品图案运用于自己的服装设计中,充满了视觉冲击力。在圣·洛朗2002年的回顾展上,人们重温了这位设计师其他与艺术碰撞的名作,如达利的红唇系列、蒙德里安主题服装“Composition with red,blue,yellow”等设计。这些设计均是将家喻户晓的艺术作品和经典元素直接挪用到了时装的画面中,搭配以合适的款式及面料,带给人们既熟悉、亲切又高贵、新颖的感觉。
艺术为时装的设计提供了思想源泉和素材来源,时装商品也被艺术家以现成品的形式直接挪用。艺术作品成为服装上的装饰性图案,其原有的语意和内容被消解。夸张艳丽的色彩带来的视觉冲击力,图案样式的创新与对传统的颠覆,为时装的流行添加了高贵和新鲜的视觉元素。
从20世纪末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快餐文化的兴起,大众的兴趣迅速转移,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其原有的作用。时尚与流行的传播开始打破其固有传统,开拓新的媒介渠道。在传统媒介渠道渐趋衰退和受众日益细分化的今天,时装演变成了一种传播媒介,这使得时装与艺术的跨界成为了一种常态,时尚品牌频繁邀请艺术家合作设计,为时装的视觉设计注入新的灵感,并为随后的广告活动制造噱头,从而吸引媒体的注意和大众的好奇心。
在服装界,日本设计大师三宅一生是一个坚持己见的另类,他改变了衣着的功能所在,也改变了人们对衣着的理解。他一贯注重艺术与时装的结合,这点在其设计的各个层面上都十分明显。1998年前后,三宅一生将热情倾注在了他最为人熟知的“我要褶皱”服装系列。
法国奢侈品牌路易威登与很多艺术家的合作也從未间断,其代表作品更是不胜枚举,自2006年起在英国定期举办的艺术对话会便是其中一个固定的形式。通过与光锋艺术家的跨界合作,路易威登成功地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由最初以箱包起家的奢侈品牌逐渐发展成为产品线众多的时尚品牌。
时装品牌邀请艺术家合作设计不仅能够给时装注入新鲜刺激的血液,使商品设计与艺术接轨,而且能够借助艺术家的名义为品牌增添文化内涵与附加价值,使之在变幻多端的流行产业中居于领先的地位。
三、时装发布会:艺术形式与诗意表达
在时装流行的传播中,时装发布会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在营销环节中显得举足轻重。当全球化到来后,新媒体与新科技拓宽了传统媒介的传播形式,媒体进入融合时代。以时装秀为核心的整合营销传播效应被前所未有地放大,时装发布会的价值不再局限于“商品推介会”。通过线上、线下的资源整合,时装秀实现了全球性的同步传播,其受众也由时装买手与传统媒体拓展至全球各个领域及阶层的大众,这为设计师的进一步创新提供了充裕的条件:时装发布会不仅发挥着推广与销售最新时装系列的职能,也为通过时装秀构建品牌识别特征、传达品牌文化定位与认同性、增添时尚产品的附加值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时装秀以观念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戏剧化舞台效果的形式发布,充满了诗意表达。
英国时装设计师侯塞因·卡拉扬将时装作为传达其观念的工具与媒介,秀场中时装的实用功能被刻意忽略,观念远远超出了其作为物品的时装的意义,模糊了时装与艺术的边界。离开了秀场,最具有符号象征意义的时装立刻变得无法穿着,毫无实用价值。
2007年,中國设计师马可第一次带着“无用”系列参加法国巴黎时装周春夏时装发布会。在那场以“土地”为主题的时装秀上,设计师从常人忽略的角度发现土地的美,讲述了一个穿梭于生死的故事,把那些人们早已熟悉的自然美重现在了T台上。虽然这个系列所呈现出的美与人们通常意义上的审美大相径庭,但其所表现的分量和深度却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与广阔的思考空间。
英国著名服装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不仅是一位天才的时装设计大师,也是戏剧化表现时装秀场的高手。有时,设计师像是舞台剧的导演,时装秀成为戏剧舞台,模特化身为剧情中的演员,发布会是充满了诗意的叙事。他的多场设计都带有戏剧色彩,而时装秀本身也好似一场招待媒体的“戏剧”,只要舞台足够新奇,媒体的报道便会卖力。它的设计是非常吸引人的。
来自荷兰的著名设计师二人组维克多·豪斯汀与拉尔夫·斯诺艾伦共同创立了时装品牌Victor&Rolf,他们的秀场常以特立独行的装置艺术氛围吸引人们的关注,时装与装置融为一体,成为无法自由穿着的艺术品。在该品牌2007年秋冬季时装展上,模特肩扛照明或扩音设备,在超重负荷下,摇摇晃晃地登上T型台。踩着细高跟的荷兰木鞋,她们如履薄冰、脚步轻缓,在这条看不见的钢丝绳上,既不能屈身也不能张开双臂来保持平衡,还要双手插袋平淡如常地走秀。服饰并没有完全与那些钢骨铁架隔绝开来,而是借由它们在领口、衣肩或裙边,于模特的身体之外作了更大范围的伸张与扩展。模特们背负着沉重的钢架,挑着钨丝灯和扩音器,把自己独立成一个移动T台,步履艰难地完成了这场堪称装置艺术的时装秀。每一个观众都牵挂着模特的“安危”,提心吊胆却又充满好奇地观看这场堪称艺术的表演。该品牌充满概念性的设计理念和颠覆性的秀场装置令时尚媒体如获至宝,他们的时装秀是每次时装周最值得期待的一个。
罗兰·巴特在《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中质疑道:“如果没有语言的描述、评论和说明,服装可以传达任何意义吗?”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戏剧化的时装秀与诗意的言说恰是在更强有力地编织起时装的意义之网。时装发布会作为时装产业百年来最重要的一个广告环节,通过向艺术靠拢,表达时装以外的故事,给人们留下更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
四、结语
时装是一种物恋指向的符号消费,其视觉文本的意义由图像与意识形态所构成。如王列生所言,时尚在对艺术的合谋动机中,意欲采借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象征符号,以现实助推大规模时尚生产在符号复制过程中形成更具大众文化消费冲击力的能指诱惑能量。时装通过借鉴艺术元素及与艺术家的跨界合作塑造图像语言,表达其美学意图,提高自身的文化价值与可识别度;通过发布会的诗意表达抹煞其物品的属性,模糊时装与艺术的边界,成为与消费者交流的媒介,构建品牌内涵与张力。艺术为时尚提供了一种可采借的符号资源,为其构建独特而积极的识别特征与视觉冲击力,使这种可感知的形象得以在全球市场迅速传播。
责编: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