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护理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2017-04-12高雅琪
高雅琪
摘要: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如何将其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是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根据国内职业教育实践提出了教学模型及应用案例,并从设计思路、教学背景、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展示,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就业优势和岗位竞争力量。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是一个从国外引进的概念,如何将其与中国教育实践相结合是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一种被引进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和教师都具有重要意义。翻转课堂倡导先学后教的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建构的主动参与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教师则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这种身份的转变促使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思路。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对教师而言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基础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同时也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心肺复苏术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护理技术之一。笔者从设计思路、教学背景、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反思等五个方面对翻转课堂进行展示。
一、设计思路
为解决医学知识抽象化、难理解的问题,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理念,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手段打造全新的立体学习环境,借助校园网络学习平台、虚拟仿真训练系统、3D动画演示等信息化资源,加强师生沟通,多元化地评价学习效果。
二、教学背景
本项技术的授课对象为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急救的部分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但他们还缺乏急救意识,判断性思维能力和探究协作能力也较弱。因此,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以下三个学习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第一,知识目标:掌握心肺复苏术中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第二,能力目标:能快速、准确、有效地为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
第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分秒必争”的急救意识。
其中,教学重点是心肺复苏中的胸外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口对口人工呼吸,教学难点是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以及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
在教法上,教师以任务驱动法为主,结合演示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在学法上,采用自主研究、小组合作、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实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理实结合、共同进步的学习目的。
三、教学过程
课前,在学院的学习平台上,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心肺复苏术的相关案例、PPT、教案、动画演示和微课视频等,使学生初步了解心肺复苏术。学生通过学习平台下载学习任务书,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预习,明确学习目的,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播放情景案例视频,并设置相关问题,结合案例以角色扮演、抢答问题的方式展开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翻转课堂时,笔者发现学生普遍对于心脏按压、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存在困惑,技能操作也不够规范。因此,借助学院自行开发设计的3D动画,演示重难点,教师在现场仿真演示,借助“示教-反示教”系统将CAB三个环节的技能操作变得直观易懂。结合急救护理岗位技能需求,将两个学时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学习任务。
(一)任务一:心搏骤停的临床反应和判断
在这个任务中,学生已经通过课前的角色扮演,对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对心搏骤停的判断。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演练,直观、形象地理解心搏骤停的临床表现和判断。
(二)任务二: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
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基本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对此,教师可将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过程制作成3D动画视频,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前观看,并根据动画中学习到的原理,分析按压深度、频率,按压与放松比值以及按压与吹气比值。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进行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心脏按压、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的方法。
(三)任务三:心脏复苏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教师通过三个环节的设置来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环节一,通过“示教-反示教”系统向学生边讲解边演示心肺复苏术c(胸外心脏按压)、A(开放气道)、B(口对口人工呼吸)环节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在演示过程中,师生一起来查找动脉搏动、按压部位,“学中做、做中学”。环节二,演示完毕后,分小组讨论、练习心肺复苏术CAB环节操作。环节三,教师进行巡视,发现学生错误的动作并及时指出,且给予正确指导。
(四)任务四:心肺复苏术的实施及效果评价
教师采用心肺复苏术虚拟仿真训练系统,让学生客观、准确地实施心肺复苏术。教师通过“示教-反示教”系统,随机抽取两组学生进行心肺复苏CAB环节操作竞赛,操作完毕后回放,其余学生进行纠错,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课后,在网络学习平台上为学生布置相关案例分析作业,并让学生利用课下实训室开放时间反复练习心肺复苏术,进行加强与巩固,并参加每月学校举行的技能比赛。
四、教学效果
教师根据虚拟仿真训练系统的客观指标、各小组的表现以及互评结果等多项内容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并选出优秀小组、优秀个人,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同时,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鼓励他们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为学校、企业进行心肺复苏术等急救知识的义务普及和宣教。这些课外拓展活动延伸了课堂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强化急救技能,还能让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南丁格尔的奉献精神。
五、教学反思
回顾教学过程,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合理使用微课、3D动画、“示教-反示教”系统和仿真模拟训练等信息化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急救意识。整个教学设计中,借助信息化教学資源的“教-学-做”一体化是本课的最大特色,体现了教学的多样化、仿真化、职业化、素养化,为学生今后参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责编: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