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合作”的农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研究
2017-04-12朱巽单武雄
朱巽+单武雄
摘 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农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该文结合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湖南省卓越高职院校的建设基础、专业群建设思路、建设目标等的分析,提出农职院校特色专业群建设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明确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准确定位,树立中长期建设目标,逐步实行,以期实现特色专业群为现代农业服务的功能。具体措施包括:校企合作、强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地合作、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校所合作、强化技术创新源建设,校校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专业群;特色;定位;农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3-0166-04
农业作为关系到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产业,自然成为了国家自立、社会安定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整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我国四化建设中的“关键变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系列“重农固本”、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举措,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农职院校特色专业群的定位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1]。新形势下,农职院校应主动抓住发展机遇,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区域和产业结构布局,紧贴三产融合的现代生态智慧农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在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整合现有专业建设资源,推动相关专业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农业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的能力水平。
1 特色专业群定位
农职院校以培养满足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所需高端技能人才为己任,其办学目标决定了其特色专业群构建应以服务“三农”为依据,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专业定位,重点建设与农业产业深度对接的特色专业群,突出优势,错位发展。农职院校特色专业群构建与定位应注重以下方面:
1.1 满足“三产融合”的现代生态智慧农业产业 体系对农职院校特色专业群构建与定位提出的新要求,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基于现代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的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促进农林牧渔结合、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化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2016年4月15日,农业部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互联网+”现代农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推进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农业信息化发展,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与装备、技术、信息、生态、文化深度融合,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新动能。对接“三产融合”的现代生态智慧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职业教育的支撑服务和引领发展能力,是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为农职院校打造与现代生态智慧农业产业对接的农业特色专业集群,提供了重要机遇。
1.2 围绕农业产业链构建专业群 产业链是按照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和生产关联所形成的逻辑关系设置的,各环节按照产业链要素相关性设置并呈连续状态,将导致职业的重新序化并构成与产业链对接的职业链[2]。职业链与产业链的对应关系,为专业群的构建提供了依据。农职院校专业群的构建和调整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对农业产业链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状况的调研和分析,构建与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要研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态势,搞清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明确发展重点,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要认真梳理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寻获相应的专业链,以此作为新专业规划布局的前提,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形成农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1.3 注重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特色专业群内的专业应该是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基础相通,在课程内容上应有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因此,基于农业特色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基础相通”原则,应设立4门左右群共享专业基础模块课程;根据“技术领域相近”原则,应设立3门左右群共享专业核心课程,各专业可分设4门专业核心模块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相关”原则,专业群应设立6门左右职业拓展课程,供各专业互选,满足农业产业各岗位对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形成“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顶层互选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底层是人文素质模块和专业共享模块,由公共课、职业技术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突出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所要求的最基本素质,也包括专业群内各专业必须掌握的生产技术知识、产品技术知识、材料技术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中层“模块”是根据群内不同的专业而设置,由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组成。每一个模块以职业岗位为依据,培养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上层“模块”主要实现按不同职业方向进行人才分流培养,较好地解决专业群内各专业的针对性问题。
2 特色专业群建设基础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一百多年办学历史的农业类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农业办学优势明显,特色突出,为农业特色专业群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2.1 “政行校企”联动,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学院按照“依托行业、对接产业、办好专业、融入企业、服务就业”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依托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联合省内涉农院校和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于2008年组建了种植专业委员会、养殖与农产品加工专业委员会、农业装备专业委员会、农业贸易与服务专业委员会。专业委员会由学校骨干教师、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组成,实行动态聘任制,每年联合进行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对专业教学模式、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生产实习与顶崗实习等环节进行分析总结,并将分析结果体现到人才培养方案。经过8年实践,基本形成了以省级示范性专业种子生产与经营、省级精品和特色专业园艺技术、省级精品专业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种植专业群,形成了以省级精品和特色专业为代表的现代畜牧业专业,形成了以模具设计与制造为代表的农业装备专业群,形成了以省级教改专业电子商务、特色专业观光农业为代表的农业贸易与服务专业群。以农为特色的专业群建设,显著提升了农业类专业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学校农业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占全省高职专科录取人数的40%以上。
2.2 对接农业产业需求,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2.1 组建职教集团,打造一个服务平台 2008年学院牵头组建了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2015年学院和中联重科牵头组建了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职教集团的成立,成为学院立足湖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一个新起点。
2.2.2 开展校县合作,服务10个县市特色产业 近几年来,学院积极探索校县合作,充分利用政府、行业、学校资源优势,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目前已与武冈市(卤菜铜鹅加工)、长沙县(农业产业化)、望城区(休闲农业)、宁乡县(农机生产示范)、浏阳市(黑山羊养殖)、沅陵县(水产养殖)、桑植县(藤本治理石漠化)、鼎城区(种子生产)、君山区(牛蛙养殖)等县市区建立特色农业产业战略合作关系。
2.2.3 组织百名教授进村入企,服务地方与产业经济 学院每年组织上百名专家教授进村入企,开展科研与技术服务工作,取得较好效果。如学院专家选育的“爱能”和“爱能5号”两个优质多抗的西瓜新品种,2013年被列为湖南省科技成果推广重点项目,2013、2014两年累计推广2万hm2,新增总产9 000万kg,新增产值1.6亿元,为农民增收1.4亿元。
2.2.4 带领千名师生开展服务“三农”活动 根据团中央、团省委的工作部署,学院组建了千名师生“绿色生机实践团”,开展以“为祖国勤学修德,以实践明辨笃实”为主题的“三下乡”活动,积极引导广大师生,特别是青年师生深入开展科技支农,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提高了学院特色办学的影响力。
2.2.5 整合校企资源,培养万名新型职业农民 学院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依托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湖南培训基地、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等平台,近3年共培训农技干部、职业农民21 802人次,社会高技能人才3 240人次,推动了现代农业科技新成果、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普及推广应用。
2.3 注重“三创”能力培养,提高学院特色专业核心竞争力 近5年来,学生获国家级技能竞赛一等奖3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9个,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7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32个,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作品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2014年学院《超低空遥控飞行植保机产业建设》项目作为高职院校唯一代表与本科院校4个项目同台竞技获金奖。近3年湖南省高职学生专业技能抽查中,学院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83.3%;毕业生当年就业率、对口就业率、自主创业率分别为93.31%、81.9%和1.38%,毕业生对就业岗位和薪酬的满意度分别为87.28%和75.00%。学院多次被评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毕业生就业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
3 特色专业群建设目标
3.1 建设思路 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为宗旨,彰显农业办学特色;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以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核心,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以示范引领产业发展为标志,打造农业职教品牌。
3.2 建设目标 构建以“种子生产与经营”为核心的现代种植专业群和以“畜牧兽医”为核心的现代畜牧专业群,建成为全国一流的特色专业群;构建现代农业装备专业群和现代农业服务专业群,建成为省内一流的专业群。以对接农业产业链的四个特色专业群为依托,整体推进与农业行业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合作,将企业资源、标准等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校企共建应用技术研发机构、产品开发中心、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实现校企协同创新。重点特色专业群建成为相关产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中心、重要技术技能积累基地。融教育教学、生产劳动、素质陶冶、技能提升、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和社会服务于一体,从而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促进学院和企业所共同研发的成果形成现实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4 特色专业群建设措施
4.1 校企合作,强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许多高职院校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确定了“产业学院”的办学体制,以现代学徒制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及管理,收效显著[3]。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未来5年内建设与大型企业股份制合作的8~10家左右的专业学院,如南方种业学院、畜牧学院、景观学院、兽医学院、休闲学院、农机学院等。实质性合作企业由现有的80余家增加到150家,真正实现合作招生、合作培养、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专业学院以股份制合作建设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为载体,在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体制和机制的基础上,着力建设5~8家集研发、生产、实习于一体的股份制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使专业学院运转的合作授课、合作开发课程、合作就业具备扎实的媒介和载体。
4.2 校地合作,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计划未来5年内,提升15个产业、示范百村百社(合作社)、指导1 000个(家庭)农场、带动10 000户发展,实现10万农民增收10亿元,助推湖南特色农业产业走向健康持续与绿色发展的新轨道。
4.3 校所合作,强化技术创新源建设 农业科研机构是创新农业新技术的重要基地,通过校所合作可提升特色专业群师资团队的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学校聘请科研机构的技术专家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派年轻的专业教师脱产实践1~2年,参与企业的研发工作,逐步培育教师的应用研究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派农业类专业的高年级学生以实习的形式参与科研机构试验与推广的基础工作,培养学生推广农业应用技术的基本素质,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舞台;三是聘请科研专家组建科研合作团队,建立农业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形成联合技术攻关的长效机制,培育学校的高端技术研发能力。校所合作单位要依据青年教师的专业和培养方向来选择,每年选择2~3个研究所进行实质性合作,并将合作任务落实到人、落实到项目或课题。计划未来5年内选择10家左右的研究所进行深度合作。
4.4 校校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以湖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和中国现代农业装备职教集团为平台,充分发掘各成员单位的优势资源,积极构建“中职——高职——行业一体”的办学新机制,为最终建立多元合作的人才培养“立交桥”、实现中高职教育全面衔接进行深入的探索。主动深入到集团各职业院校,开展中高职多层次双向合作,包括师资培训、科研协作、产业合作等,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计划在未来5年内与25所中职学校展开中高职衔接,采取“3+2”联合办学模式,推行“双证书”制度,形成“實践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真正实现中高职院校“深度融合、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席东梅,马成荥.现代农民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36-45
[2]秦虹.职业教育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探索:以天津职业院校与产业发展为例[J].教育科学,2013(5):76-81.
[3]陈寿根.高职院校制度建设亟待理清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5(10):107-110.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