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通手法配合点穴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7-04-12陈潇雅马玉婷
陈潇雅 马玉婷
【摘 要】 目的:观察温通手法配合点穴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将符合标准的5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人,其中治疗组采取温通手法配合点穴治疗原发性痛经,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保持原有生活规律不变。结果:疼痛症状积分评定,治疗组:有效22人,无效3人,总有效率88%;对照组:有效12人,无效13人,总有效率48%,P=0.002<0.05;中医症状积分评定,治疗组:有效19人,无效6人,总有效率76%;对照组:有效9人,无效16人,总有效率36%,P=0.004<0.05,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经过治疗,疼痛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均有极显著的统计学差异。结论:温通手法配合点穴推拿对原发性痛经有肯定疗效。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温通手法 点穴
原发性痛经是指在行经期间或经期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经检查无盆腔器质性病变者。近年来女大学生成为原发性痛经的主要发病人群之一,因其学习、就业压力大,情绪波动较多;又因缺乏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不懂得自我保护,口服避孕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对于原发性痛经虽有一定疗效,但副作用较大,而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安全简便、无毒副作用,更易被大学生患者所接受。
1 一般资料
1.1 诊断标准
西医学诊断标准:根据《妇产科学》[1]拟定的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月经期或行经前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经妇科检查或B超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妇女。
中医学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2]拟定的诊断标准: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
1.2 纳入标准
1.2.1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
1.2.2 年龄在18~26岁之间者;
1.2.3 痛经时间大于5年,且每年疼痛在6次以上者;
1.2.4 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者(28±7天);
1.2.5 除痛经外,身体无其他重大疾病者;
1.2.6 对该课题知情并自愿参加治疗者。
1.3 排除标准
1.3.1 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1.3.2 继发性痛经者;
1.3.3 具有推拿禁忌症者;
1.3.4 不能按时治疗,不予以配合者。
1.4 中止和剔除标准
1.4.1 未能坚持治疗者;
1.4.2 出现其他并发症者;;
1.4.3 资料信息不全,无法评价疗效者。
1.5 临床资料
本课题病例均为2016年2月至7月,召集的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在校学生。根据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选择符合要求的病例5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其中治疗组年龄最大25岁,最小19岁,平均20.44±1.54岁;对照组年龄最大26岁,最小18岁,平均20.44±1.8岁,P=0.941(P>0.05)。治疗组治疗前疼痛症状积分最大15.5分,最小6分,平均10.46±2.43分;对照组治疗前疼痛症状积分最大16分,最小5.5分,平均10.02±2.73分,P=0.797(P>0.05)。治疗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最大28分,最小12分,平均18.52±4.72分;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最大26分,最小8分,平均17.92±5.19分,P=0.437(P>0.05)。两组患者年龄相似,治疗前疼痛症状积分、中医症状积分相近,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2 研究方法
治疗组采用温通手法配合点穴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时间:
月经开始前7天,每日操作一次,每次30~40分钟;月经结束后3天,每日操作一次,每次30~40分钟;操作2个月经周期。
2.1.2 治疗手法:分为温通手法和辩证取穴法两部分。
温通手法
背腰骶部:按揉腰骶部5分鐘,拨揉膀胱经2分钟、点按腰阳关、命门、肾俞等穴各1分钟,搓擦八髎2分钟;
腹部:顺时针摩腹2分钟、点按任脉、冲脉循行路线4分钟、点按天枢、气海、关元、中极等穴各1分钟,振腹10分钟、腹部熨法1分钟;
辩证取穴法
主穴:三阴交、交信、地机、水泉、大钟、子宫穴、合谷配三阴交等。
配穴:气滞血瘀型:行间、太冲、气海、血海、膈俞等。寒湿凝滞型:关元、气海、肾俞、命门、腰阳关等。气血虚弱型:脾俞、足三里、阴陵泉、血海。肝肾亏损型,肝俞、肾俞、太溪。
2.1.3 对照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采取疼痛症状积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形式,分别在经前、第二次治疗后进行积分对比,积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2.2.1 疼痛症状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采用疼痛症状评分表,对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积分越高,疼痛越剧烈。
2.2.2 中医症状积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采用中医症状评分表。积分越高,兼证越多,症状越复杂。
2.3 疗效评定标准
2.3.1 痛经疗效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拟定标准:
治愈:推拿后积分减少至 0 分,经期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止治疗后 1个月经周期未复发;
显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 1/2 以下,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亦减轻或消失,不服止痛药能坚持学习;
有效:治疗后积分降低至治疗前积分的 1/2~3/4,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服止痛药能坚持学习;
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均无改善。
2.3.2 中医症状评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
根据治疗前及治疗两个月经周期后的中医症状评分表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n>90%;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90%>n>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70%>n>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n<30%。
2.4 统计方法
将课题数据录入Excel表格中,使用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采用c2检验评价统计学差异,其中 P<0.05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具有显著差异。
3 结果及分析
本课题参考《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为评价指标,但由于样本量有限,实验时间较短,不足以说明其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的比例,为了更为直观、客观的反映临床疗效,我们将统计结果统一为有效、无效两项,其中,有效为痊愈、显效、有效三项之和,无效即无效项。
3.1 基本情况比较
4 讨论
4.1 痛经的病因病机
西医学认为引起原发性痛经的因素有:①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②血管加压素、催产素、内啡肽等物质增加;③其他因素:子宫发育不良、心理、社会因素等。其发病机制主要为子宫平滑肌异常收缩,子宫体内血液运行不畅所致[4]。中国传统医学对痛经早有深刻认识。朱丹溪在《格致余论》中指出“经来,往往见有成块者,气之凝也,将行而痛者,气之滞也”;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云“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有因寒滞,热滞,有因血滞,气滞。虚者,有因气虚,有因血虚。然實者,痛于未行之前,经通则痛自减,虚者,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益甚”。痛经从病机上有虚实之分,实者不通则痛;虚者,不容则痛。现代人将其分为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不足、肝肾亏虚四型。本课题采用自拟温通手法配合点穴推拿治疗原发性痛经,经临床观察证实有肯定疗效。
4.2 按摩机理分析
本课题选择在腹部和腰骶部进行手法操作,其原因是:①痛经病位在胞宫,胞宫为奇恒之腑,似腑似脏,根据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理论,腑病多以阴治,脏病多以阳治,采用腹背同时治疗,方法较稳妥,易获疗效[5]。②在下腹部和腰骶部操作可直接作用于盆腔,鼓舞盆腔气血运行,促进和调整子宫功能活动,提高局部温度,随着阳气的不断增加,明显提高盆腔气血运行,既能补虚又可泻实,活血化瘀止痛。
在操作部位上多选用具有温通作用的手法进行操作。《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5] ,“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络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6] 。按法可以使瘀滞的血气得以散解,血气散解则气血运行正常,经络通畅,改善不通则痛的状态,变为通则不痛,另外按法还可以“致气”,促进血液循环,使气血不足之处得以补充,从而达到荣则不痛的目的。因女子以阴为体,以血为用,任为“阴脉之海”,冲为“十二经脉之海”、“血海”,又因冲任二脉皆起于胞中,主司月经和孕育,故冲任不调,则气血运行不畅,胞中作痛。按压冲脉、任脉循行路线,可调理气血,调整冲、任功能,从而达到止痛之效。在此基础上,施以擦、运、振等手法鼓舞局部阳气运行,加快血液运行,温煦胞宫,达到止痛之效。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月经的产生主要与肝脾肾三脏相关,三阴交为三条阴经交会穴,配合合谷有很好的镇静阵痛作用;地机、水泉为脾经、肾经郄穴,阴经郄穴治疗血证,可缓解痛经症状;天枢、子宫穴均可通过刺激局部达到止痛目的。中医辨证,选取点按血海、气海、关元、足三里、脾俞、肝俞、肾俞等穴,根据不同证型不同脏腑辩证治疗,调节生理功能,使脏腑功能正常,则气血化生有源,经脉得以濡养,脉络通畅,疼痛便可减轻。
4.3 今后研究方向
温通手法能够助阳,鼓舞气血运行,因而无论实证痛经还是虚证痛经皆可使用,本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采用温通手法点穴推拿对于各型痛经均有效果。但由于受实验时间所限,还需要进一步搜集受试,提高样本量以确定温通手法配合点穴推拿治疗痛经是否对某型痛经更为适合,这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此外本实验采用空白对照的方法,切实证明了该法治疗痛经的有效性,但是并未涉及其他疗法效果的评价,这也是今后的另一个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40-341.
[2] 马宝璋,齐聪.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63-265.
[4] 刘星.罗氏推拿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3-4.
[5] 陈忠.振腹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症临床疗效初步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16
[6] 刘东明,吴凡,邱兆熊.推拿医籍选[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