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之生态观
2017-04-12石萍
大数据时代,传媒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来说,已构成与自然界同等重要,须臾不可分离的第二生态环境。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年前,人们就开始谈论传统媒体的冬天、新媒体的春天。然而,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新媒体的产生并不完全以传统媒体的消亡为前提,若干传统媒体借助新媒体的优势,逐步呈现在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载体的终端上。媒体的创新与融合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已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潮流。关于如今的热门词“媒体融合”,笔者理解成营造一片生态多样化,又兼容共生的“丛林”。
生物发展史上,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陆生植物,蕨类植物已有至少27000万年的历史。在泥盆纪晚期到石炭纪时期,蕨类植物生长最为繁盛,为当时地球上的主要植物类群。然而,自二叠纪末,随着环境的改变,蕨类植物数量开始减少,但仍旧有大量蕨类植物得以生存并繁衍至今。地球上现存蕨类植物约12000种,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与诸多在它之后新生的物种和谐共处。
传统媒体如纸媒,也曾如蕨类植物最繁盛的时期一般繁荣壮大,盛极一时。然而,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链条和价值补偿模式都受到挑战,纷纷面临读者流失、收益减小、影响力下降等问题。如早在1957年,日本讲谈社所出版的《国王》停刊,主要原因便是基于社会环境的受众意识的变化,《国王》那种僵硬的、惯有的说教式的风格已让人产生逆反心理,而当时的“新兴媒体”——广播的丰富和多元化也使得不少受众从中分化了出去。在科技发展中生成的一系列新媒体,一步步挤占了传统媒体空间。传统媒体想要生存,当务之急便是积极与新型媒体融合发展,构建新的平台,找到新的盈利模式,从而保持住影响力和公信力。
在技术进步的强力推动下,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历史上几乎所有媒体形式的演进过程都是新技术推动的内容(信息)传播效能与效率的飞跃:印刷术催生书报业,电信技术催生广播与电视业,互联网技术催生各类新媒体……传统媒介与网络媒介和新媒体各有优势,但若使用媒介融合的方式,优势互补,所获得的传播效果更佳。媒体融合的核心是提升媒体传播信息的效能与效率,实现传播效率的最大化,而不是单纯地用新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或者使传统媒体变身新媒体。
自然界中,对于一种生物来说,在新的环境中想要生存下去,并不是要彻底变成另一物种,而是必须让自身最大限度地適应更新了的环境,不断提升获取阳光、水分、养分等生存必备要素的能力,并积极寻求与其他物种共生的方式。丛林法则(the law of the jungle)中既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残酷一面,也有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和谐一面。自然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态多样化,同样适用于媒体融合的国家战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未必是此消彼长或你死我活的关系,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既是竞争对手,亦可成为合作伙伴。媒体融合倡导的正是各种媒介的共生共荣。
当你迈入一片丛林,感受到的,不是单独的一棵树、一根藤、一片苔藓、一只鸟或一条虫……而是有声有色,充满丛林气息的一个涵盖视、听、触等众多感官的整体。全媒体时代,正是要引领我们走进这片神奇“丛林”。可以说,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力度;思想认识的高度,决定了媒体融合发展的深度。
(石萍,《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210013)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