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省农民文化自觉建构研究

2017-04-12李婷婷

理论观察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建构农民

李婷婷

[摘 要]通过对山西省运城、晋中、阳泉、原平、大同等五个市区的部分农民进行文化自觉相关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表明:当前农民文化的自我觉醒、文化的自我反省、文化的自我创建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有不少问题有待解决,由此分析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农民;文化自觉;建构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19 — 02

一、农民文化自觉的内涵

20世纪末,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1〕。他认为文化自觉要经过不间断的长期的发展,而这个发展过程需要经过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创建三个阶段。

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我觉醒,对自己的文化有自尊和自信。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将“三个自信”转变到“四个自信”,突出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以农民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农业大国,农民自身的文化觉醒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做到文化自我觉醒,才会对农民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

其次,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我反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2〕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该认识到农民自身文化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并且客观,公正地认识农民自身文化的优缺点。这就要求农民既不能过于雄心勃勃,也不能自以为是对自己文化在当今环境下的发展方向与前景有清晰的认识和展望。

最后,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自我创建,对自己的文化有继承和发展。作为文化自觉的最高级文化自我创建,是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对于农民自身的文化和城镇文化、外来文化要以兼容并包的态度给予它们之间交流碰撞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学习城镇文化、外来文化中的闪光点,从而促进农民自身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文化意识的最高水平的文化自我创造,是文化意识的最终目标。

二、山西省农民文化自觉构建的意义

毛泽东曾指出:“凡是需要群众参加的工作,如果没有群众的自觉和自愿,就会流于徒有形式而失败。”〔3〕乡村农民文化的构建,其根本就在于塑造农民群体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评判标准,理清农民文化的新内涵,重新塑造农民文化的新价值,农民文化的个性魅力。只有唤醒和提升作为文化建设主体和根本力量的农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才能够真正的推动农民文化的建立和发展。

(一)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为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性的指导。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方面的认识活动,最终的目的在于为文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由此来说文化自觉是文化建设的思想前提。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数量占到了整个国家总人数的五分之三,农村文化的水平高低不仅会直接影响农村的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而且会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文化建设的进程的快慢和水平的高低。

(二)有助于促进山西省三农建设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山西的农村生活质量与开放前相比较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农业也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差异以及全社会对于农业的生产投入等各种原因,与其他地区相比较而言,山西省的贫困县贫困山区还是比较多的,“三农”问题仍然是山西目前最为严峻且不可忽视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就要以加强山西农民文化自觉为突破口,通过农民文化自觉来促进农村的文化建设,使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四者有机结合,来促成山西农村“五位一体”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农村的繁荣、农民的进步和农业的发展的目标,进而解决“三农”问题。

三、山西省农民文化自觉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一)样本调查与说明

在调查过程中,随机抽取了运城、晋中、阳泉、原平、大同等从山西南部到北部的五个市区,共计8个县区12个乡镇的300位农民作为样本,发放调查问卷共300份,回收的问卷有289份,经过多次筛选,最后有效的问卷共计265 份,其有效率达到了88.33%。在回收的265份有效问卷中,男性为158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9.7%,女性为98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7.1%。在年龄方面,最为集中的为45—59岁为158人,约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9.6%,60岁以上的人数与20—44岁人数相差不大分别为61人和46人,约占被调查者总数的23.1%和17.4%。在文化程度方面,部分调查者的文化程度较高,其中高中和初中二者的累计比例为76.3%,大专文化程度和小学及以下程度的都只占到百分之十左右,这表明我们此次的被调查者的整体文化水平处于中高等阶段,他们对农村文化自觉的理解和感受基本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农村文化自觉程度的真实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覆盖人群比较广泛,包括乡镇和村委基层干部、农村老师、农村工厂工人、农民等多个群体。其中乡镇和村委基层干部是本次农村调查的主体人群,共127人,约占总样本的47.9%,占另外一个主要调查群体的是农民,共108人,约占40.7%。其余的农村老师、农村工厂工人分别有17人和13人。这表明这一次的调查研究对象基本上覆盖了山西各方位各農村的多个年龄阶层、文化阶层以及职业阶层,能够较为客观地、全面地反映山西省农村文化自觉的基本情况。

(二)农民文化自我觉醒的思考

对自己的文化有自我觉醒,就必须对自己的文化有自尊和自信。增强农民的文化自尊自信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是在历史背景和时代环境下,现当代农民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已经成为了加快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和推动国家现代化文化建设的“短板”和“瓶颈”。农民文化自尊自信缺失突出体现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演变之中。

农民对于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文化的认同度低。当我们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涉及到作为本村的村民,您对本村的传统文化了解程度这个问题时,有35.4%和47.2%的农民表示“不太了解”和“了解一些”,二者的累积比例高达82.6%,选择“很了解且有一些深刻的体会”和“十分了解并认为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分别占据10.1%和5.2%,表明农民对自己所在的农村的传统文化认知程度有待提高。在访谈村民关于本村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主流文化以及对于主流传统文化的态度时,村民回答道:“就那么几个,比起那些呆板陈旧的文化,我们希望接触一些更加具有现代化的文化活动,比如说过过万圣节,圣诞节之类的洋节,也赶赶潮流”。从村民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村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程度过于偏低。

(三)农民文化自我反省的思考

农民文化的自我反省就是要对自身所持有的文化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自己文化优秀的一面以及不足的一面。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农民文化自觉参与程度有所提升。比如在调查中农民都希望举办一些集体文化供村民们娱乐:根据我们的调查得知,在农村集体文化方面,需求比较强烈,大多数的农民都表示希望举办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然而不希望举办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的只占15.3%,同时分别有35.4%和47.2%的农民表示“喜欢”和“比较喜欢”农村集体文化活动,二者的累积比例高达82.6%,选择“不太喜欢”和“不喜欢”的分别占据10.1%和5.2%,表明农民对农村集体文化活动的需求十分强烈。

虽然看到了农民的参与度和文化丰富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对于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却很艰难。每个农村都有着具富有特色的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农民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遗产的认识却不足。我们对“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的主要原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5.6% 的农民都认为是“年轻人不愿意继承”,而31.3%的农民认为“市场的前景不好”,还有23.1%的村民认为“科学技术冲击传统文化”。概率最高的是“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反映了现代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遗产继承越来越不感兴趣,这种现象很可能会造成继承人断层。

(四)农民文化自我创建的思考

农民文化主体地位缺失,主要靠乡政府、村委会引导。农民是乡村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创新者和受惠者。但是,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形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根深蒂固,主体的意识与主体的能力存在很大程度上的缺失。通过问卷我们得出以下结果:“文化活动项目选择有多少是由农民来决定”其中选择“90%以上”的只有5个而选择“30%以下”的人数高达88.3%,剩下的就是选择“50%左右”,由此可见,大部分农村政府部门都是根据政绩等方面的需要,通过单方面的决定来确定农民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形式、内容等,而不是考虑到农民实际的需求和意愿,把农民排除在决策之外,把农民推向边缘化,没有把農民真正的看作是农村文化主体人。

四、山西省农民文化自觉建构的途径

(一)对农民文化素养教育的强化

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农民的重视力度不够,使得文化底蕴的传承不到位,对传统文化缺乏认知与认同。而想要将这些状况改变,强化农民文化素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另一方面,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进行加强,对农村主流文化坚定必要的自信心。正确的引导农民树立价值观念,对农村主流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信心。

(二)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要持有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要持有正确态度,认识自己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同时对外来文化要以兼容并包的姿态对待。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代一代人的智慧结晶,体现了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与精神,农民只有正确认识它的现实价值,以承担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为重任,在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过程中才能树立起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开放、自由的社会,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需要以包容开放、共同进步的姿态来共同的推进。

(三)对于优秀农村民间文化,给予政策上扶持

“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潜力和优势,以及在现代社会的惊人魅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优秀民间文化产品在现代文化和经济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4〕农村优秀文化传承需政府给予大力的支持,政策上鼓励优秀农村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当村民举办传统的文化活动的时候,政府要及时的做好宣传工作,积极配合农民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和条件接触到当地的文化。

〔参 考 文 献〕

〔1〕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3):22.

〔2〕鲁迅.不满〔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59.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961.

〔4〕叶继平,徐金龙.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开掘民俗文化资源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16):4952.

〔责任编辑:孙玉婷〕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建构农民
耕牛和农民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农民
建构游戏玩不够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