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方资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
——以上海市为例
2017-04-11邱仁富
邱仁富
基于地方资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索*
——以上海市为例
邱仁富
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地方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须以地方资源为基础,针对具体城市的具体情况制定策略,体现地方性特征。以上海市为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以智慧城市为驱动、以城市精神为核心、以红色革命传统为载体、以家训家风为抓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智慧城市;城市精神;红色革命传统;家训家风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上海作为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与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地方性资源特征明显,这些地方性资源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一、 以智慧城市建设驱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智慧是城市之魂。智慧城市(smart city)开启了人类大数据、智能、文化价值三者交汇和融合的新篇章,它以智慧的方式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更自由,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塑造、培育和引领市民的价值观发展。近年来,上海市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颇具特色,这也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机遇。
根据《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上海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资源管理、智慧公共服务、智慧产业体系及智慧安全保障”[2]建设,并取得了积极进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助推上海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这个基础之上,上海市又发布了《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该计划要求“以深化智慧应用为主线,以强化网络安全为保障,营造智慧生活,发展智慧经济,深化智慧城管,建设智慧政务”[3],重点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养老、智慧文化、智慧航运、智慧商务、智慧社区”等领域[3],形成上海智慧城市的集群和特色。
近年来,上海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取得了重大进展,以智能社会为轴心,建构了具有上海特色的智慧城市共同体,其中,大数据建设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信息化时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以大数据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入手。
1. 把握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大数据,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
基于智慧城市的大数据建设,对人们生活、工作、出行、交往、消费等方面的数据进行整合,形成居民保障、生活安全、出行安全的数据系统。生活大数据的建设,不但能够发挥预警作用,还能够为进一步分析群众日常生活中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提供基础性信息。因此,可以通过对人们日常生活大数据的分析,掌握群众价值观念的变迁;通过建构社会思潮、民意表达、民众心态等方面的数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翔实材料,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群体的日常生活数据分析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特征,进而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培育方式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深入群众、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发挥引领作用,展现其价值魅力。
2. 掌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大数据,协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地区性差异、群体性差异
上海作为中国的特大城市,其显著特点之一在于移民人数居多,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因此,城乡之间的地区性差异在上海表现得比较明显,如在称呼上形成了本地人和外地人,或者本地人、新上海人和外地人等。民众的日常称呼反映了人们价值观念的差异。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充分地把握移民的分布、来源、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情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解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价值观念冲突提供路径。进而言之,既要重视上海本地人的价值观念培育,又要重视其他群体的价值观念培育。毋庸置疑,当前形势下,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引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化解价值冲突等方面,大数据无疑能够提供有力支撑。而且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不同职业群体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也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的问题。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不仅要重视物质层面的建设,更要重视精神层面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建设;不仅要重视精英群体的价值观培育,更要重视大众群体尤其是农民工群体、城市低收入群体等的价值观培育。在城市化进程中,因群体收入差距日渐扩大所引发的价值观念差异和冲突已不可小觑。依据大数据分析,从整体上把握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变迁,协调推进多层次、多群体的价值观念发展研究,是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议题。
3.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数据建设
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全面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个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全面展现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面貌、新风尚,就需要建设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传播、践行等一体化的大数据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数据库建设,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献研究数据库,系统归纳和总结学术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文献和调查报告等;二是积极建设基于大数据网络平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数据库,充分运用网络数据平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络传播,开辟虚拟阵地,筑牢网络主阵地,唱响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主旋律;三是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数据库,近年来,上海市开展了多层次、多方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活动,应及时整理和统计这些践行活动情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动态数据库。
二、 以城市精神为核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城市精神,顾名思义,是一座城市所具有的精神特质,是对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和总结。城市精神体现城市的精神意志和价值取向。上海市的城市精神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广义上包括上海合作组织的精神(简称“上海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狭义上则是指《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中所概括的精神。事实上,上海精神应该是一种广义上的精神,是一种具有全球化视角的精神,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国际大都市特征。
1. “上海精神”及其价值观念
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the 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首次提出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4]由此,“上海精神”作为国际上一种特殊的精神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5]之后,“上海精神”这个概念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地得到丰富。2015年7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指出:“坚持‘上海精神’,打造本地区命运共同体。要继续以‘上海精神’为指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倡导多边主义和开放主义,相互尊重彼此利益,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6]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上海精神”注入了新的内涵。
“上海精神”的提出主要是针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而言的,是成员国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价值准则。“上海精神”所包括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等内容本身就蕴含丰富的价值内涵,是各成员国共同信守的价值理念,同时也得到了上海市民的广泛认可与认同。上海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上海精神”中寻求精神资源,体现上海“海纳百川”的精神特征。
而且,“上海精神”所强调的“互信、平等、尊重多样文明”等内容,本身就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部分内容,具有共同的精神资源与价值追求。以“上海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上海市民中的传播,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同时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国际两个平台的联动传播。由此,要建立“上海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动传播机制,借“上海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上海城市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衔接
除《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所阐释的“上海精神”之外,上海市的城市精神还包括上海这座城市自开埠以来所形成的城市精神,是上海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积淀下来的精神,是上海市的城市灵魂和精神航标。
城市精神能否独立自主,其根基在于市民的精神,在于城市中每个人的精神风貌和精神气质。市民精神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市民生活彰显地方性特征。在市民社会里,“个别的人,作为这种国家的市民来说,就是私人,他们都把本身利益作为自己的目的”[7]。市民精神的培育可以围绕这个目的进行,或者说是离不开这个目的的。
诚然,市民有什么样的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城市、一个社会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走向。然而,市民的精神的零碎性、多样性等特征决定了作为体现国家意志和意识形态本质的价值观必须融入市民个体的精神之中,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未来精神状态的走向。人民怎么样,这个国家的未来就会怎么样;人民的精神怎么样,这个国家的精神就会怎么样。
习近平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时,在“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的基础上增加了“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这构成了上海城市精神的新内容;而后,他还提出“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有助于推动上海城市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衔接,有助于在弘扬上海城市精神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
总之,基于地方性资源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既能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又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在不同的土壤中落地生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的市民精神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特色,它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根据一个城市的文化特点以及地方性的规范意识和规则,不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细化、具体化、生活化的土壤。上海市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结合上海的城市精神,在弘扬上海城市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三、 以红色革命传统为载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上海是红色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发展的重镇,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新时期如何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革命传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等重要会议在上海召开,至今还保留着会址纪念馆等历史遗迹,它们是当前传承红色革命传统的重要载体,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为此,要运用好上海的红色财富,弘扬革命精神,创新红色路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滋养。毋庸置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的传承,这条脉不能断,要延续起来,推动红色资源的现代性转化,使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发挥新的作用。
1. 把握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缘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载体
革命精神凝聚在中国革命道路上,凝聚在中国革命价值观念中,中共一大、二大、四大等重要会议所体现的共产党人的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了价值涵养和价值土壤,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亲缘关系。当前,弘扬上海革命精神、传承红色革命传统,应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使其在个体行为层面得到彰显。要深入挖掘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连续性,把握其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价值本质,以上海革命传统、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2. 积极保护和开发革命战争时期的文物资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平台
上海拥有大量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文物和场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中共一大二大四大会址纪念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沪西革命史陈列馆、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闸北革命史料陈列馆、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张闻天故居、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淞沪抗战纪念馆、崇明县烈士馆、金山卫城日军登陆地点、嘉定区革命烈士陵园、闵行区烈士陵园、陈化成纪念馆等。这些场所承载着革命先烈的思想与斗争精神,承载着自强不息、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承载着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承载着敢于牺牲、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承载着为国家为民族英勇奋斗的豪迈情怀,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奋斗、一个民族的抗争、一个民族的希望。这些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要求。因此,要充分挖掘和开发这些资源,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实践功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平台。
此外,还要充分挖掘其他人文历史文化资源,除了革命时期、抗战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物和场所,上海还拥有大量的重要人文历史文化遗产,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重要场所。如具有“教化嘉定”之美誉的嘉定,走出了顾维钧、胡厥文、吴蕴初等优秀人才,这些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的纪念馆和故居等都是重要的育人基地,也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
四、 以家训、家风为抓手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石。不管是古代的家国同构,还是现代社会对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区分,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家训、家风是维系家族稳定和发展的基本价值规范,反映了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价值信念与追求。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好家训、家风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家训、家风是人们在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孕育后代、教化子孙,在长期实践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地方性特征的习俗、习惯和规范。所谓“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家训、家风具有强烈的地方性特色,不同地区的家训、家风多是存在差异的,不同家族也有不同的家训、家风,这是中国家训、家风纷繁复杂的重要原因,也是社会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家训、家风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既体现地方性,又具有国家层面上的共同性特征。上海的家训、家风既有上海这片区域的特性,又具有中华民族家训、家风传统的共性。同时,作为一个开放的城市,上海的家训、家风又融入了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元素,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上海的地方性家训、家风得以形成和延续,需要强调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上海的家训、家风与上海名人的关系;二是上海的家训、家风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关系。前者在社会上具有引领作用,后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指导作用,这两方面相互联动、相互作用,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具有重要作用。
1. 深入挖掘名人家训、家风资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发挥榜样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流芳千古,影响力极大。名人效应自古有之,名人效应涉及方方面面,而其家训、家风更是重要方面。如古有《诸葛亮家训》《颜氏家训》《曾国藩家训》《梁启超家书》等,这些名人家训的影响力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也容易产生示范效应。上海名人辈出,有徐光启、章太炎、向警予、黄炎培、钱学森、荣宗敬等,因而上海的名人家训资源非常丰富,如钱学森的“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智、如忠、如悌、如教”,黄炎培的“事闲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无欲则刚。和若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等等。这些家训涉及个人修身、礼仪、做人等各方面,在倡导名人家训、家风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精髓融入修身、礼仪、做人、为政等教训中,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
2. 深入挖掘寻常百姓家训、家风资源
家训、家风的地方性、广泛性使其成为民众日常生活、日常行为的重要规范,它是在长期的民众实践中被提炼出来的、在一定区域内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行为规范、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如上海奉贤地区的家训、家风,不仅是名人创造的,也是长期以来广大民众在尊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的风俗习惯,即敬奉贤人、见贤思齐。在这种价值观念的指引下,民众自觉地形成一定的家训、家风,这些家训、家风具有共同性、可接受性、规范性、制衡性等特征,成为教化子孙、敬老爱幼、个人修身的重要规范。诸如对孝敬、仁义、慈爱、友善等的推崇,长期以来成为百姓做人的信条,成为个人行为的内在约束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家训、家风,融入百姓的做人信条,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百姓所认同和接受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体现。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内化为群众信仰,才能展现其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断细化、具体化、生活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地方文化、不同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概念进行具体诠释,并以真实的案例、生动的故事让群众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进而言之,要借助地方性资源,以符合地方特色的、群众能够接受且喜闻乐见的形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使之内化为群众信仰、外化为群众行动,凝聚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汇聚人心、凝聚人力、提升人气。
[1] 习近平:上海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入人心[EB/OL].(2014-05-27)[2017-01-17].http://sg.wenming.cn/sg_xcxx/201405/ t20140527_1184812.html.
[2] 智慧城市上海发展报告(2012)[EB/OL].(2012-12-04)[2017-01-17].http://shzw.east day.com/shzw/G/20121204/u1ai94593.html.
[3] 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计划(2014—2016)[EB/OL].(2014-12-17)[2017-01-17].http://www.sheitc.gov.cn/zxgh/665205.htm.
[4] 上海合作组织简介[EB/OL].(2010-06-07)[2017-01-17].http://www.china .com .cn/inter national/txt/2010-06/07/content_20201094_3.htm.
[5]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EB/OL].(2001-06-15)[2017-01-17].http://www.cctv.com/ special/1037/-1/88231.html.
[6] 习近平.出席上合组织乌法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N].法制日报,2015-07-11(3).
[7]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1.
(编辑:杨增岽)
*本文系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全球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3CKS051)、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基研究”(项目编号:14YG08)的阶段性成果
邱仁富,法学博士,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