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市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措施

2017-04-11弓江明

三晋基层治理 2017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吴 恺 弓江明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共阳泉市城区区委党校,山西 阳泉 045000)

武汉市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措施

吴 恺 弓江明

(武汉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共阳泉市城区区委党校,山西 阳泉 045000)

武汉市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其积极方面包括:在政治上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在理想信念上一般能积极立志,相信前景是光明的;在精神面貌上一般能奋发图强;在道德上一般能坚守人格和底线。其消极方面主要体现在,某些贫困大学生形成了一些不良心理状态,如焦虑和抑郁的心理、偏执和自卑心理、封闭和敏感的心理、嫉妒和虚荣心理等。要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做到:在教育中注重预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在教育中要体现针对性和人文关怀;在教育中注重创新,并结合多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文关怀;协同推进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转变了培养机制,学费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使越来越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使得高校中的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的规模日益扩大。[1]把贫困大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情智并重、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等院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责任之一,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武汉市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为了了解武汉市各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笔者特地组建了由10人组成的调研团队,并采取了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各种调研方式。一方面,调研团队对武汉市的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所本科院校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65名贫困大学生和12位辅导员进行了访谈;另一方面,调研团队对上述7所本科院校的贫困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其中有效问卷582份。通过此次调研,总结出了武汉市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具体如下:

(一)武汉市贫困大学生心理的积极方面

通过调研可以看出,武汉市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总体是积极健康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政治上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在笔者进行的访谈中,91%的贫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充满信心,以作为一名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并认为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在问及是否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时,99%的贫困大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必须坚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一穷二白的旧中国发展成为繁华、安定、富强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很多大学生耳濡目染的。而被调查的贫困大学生都是90后,他们在父母的教育下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中,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信心。

第二,在理想信念上一般能积极立志,相信前景是光明的。为了改变经济困难的现状,许多贫困大学生会很努力地学习,勤奋地从事兼职工作。他们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与人交往上,都表现得比较积极。他们往往学习刻苦,成绩优良,主动参加集体活动,与周围同学相处融洽。很多贫困大学生甚至愿意担任班级干部,责任感较强。部分贫困大学生虽然内心深处有一定的自卑和焦虑感,但他们往往有很强的成就动机,希望通过勤工俭学等方式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且做事往往能持之以恒,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严格要求自己,表现出良好的自律性。这些学生会给自己制定很高的目标,并积极努力地去实现。

第三,在精神面貌上一般能奋发图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很多农业家庭中,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贫困大学生来自偏远和落后地区,他们从小养成了艰苦朴素、谦虚诚实、吃苦耐劳、尊敬师长等优良品质,对逆境也有着较强的承受力。他们学习认真刻苦,表现出拼搏进取、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能以坚强不屈的意志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这类贫困大学生对前途充满信心,这体现了当代深处逆境的大学生“人穷志不短”的精神风貌。他们并没有因为经济困难而自暴自弃,而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并力求在毕业后开拓进取,成为社会的创业先锋。

第四,在道德上一般能坚守人格和底线。贫困大学生很多来自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生活条件相对艰苦的地区,他们受父母和亲属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具备一定的传统美德。很多贫困大学生善良朴实、勤俭节约、谦虚谨慎,能孝顺父母,尊敬老师。俗话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深知学习机会的难得,特别珍惜大学期间的时光,因而在学习上比较刻苦。正如高尔基所说:“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2]很多贫困大学生能认识到困境是暂时的,他们在经历了艰苦的磨练后,更能驾驭生活,更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与挫折。有些同学还把经济困难看作人生的一笔财富,用感恩的心对人对事,感激亲人的帮助,并适时地回报社会。甚至有一些贫困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奖、助学金时,宁愿把机会让给更困难、更需要经济援助的其他同学,而自己利用课余时间做兼职赚取生活费。

(二)武汉市贫困大学生心理的消极方面

我们在看到武汉市贫困大学生心理状态的积极方面时,也不能忽视其消极方面,这些消极方面包括:

第一,焦虑和抑郁的心理。某些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需要参加勤工俭学或在校外做兼职以养活自己。这些工作占用了他们大部分业余时间,这会直接影响其学习成绩。由于成绩和经济上的双重压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感觉对未来没有把握、对现实无能为力,从而产生一些紧张、担心的情绪。长时间的焦虑会导致抑郁,情绪低落、心境忧郁,或对生活兴趣减退、缺乏动力,这更不利于对贫困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少数贫困大学生甚至会表现出内心苦闷、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厌食等抑郁反应,这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是很不利的。

第二,偏执和自卑心理。某些贫困大学生会养成以偏概全、以点盖面的看问题方式,从而形成偏执心理。在这种心理影响下,他们往往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放大了自己各种不足,进而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自卑情绪会让人心灰意冷或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变得郁郁寡欢、离群索居,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某些贫困大学生拥有各种才能和潜力,但自卑心理使他们遇事往往倾向于逃避,这使得部分贫困大学生在社交能力、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而这又进一步加深了其自卑心理。另外,有些贫困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是孤儿,他们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更容易形成偏执、自卑等心理特点。

第三,封闭和敏感的心理。为了凑齐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有些贫困大学生会做两三份兼职,他们没有太多时间和同学交往,也很少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久而久之,他们的人际关系会变得淡漠和疏远,再加上经济困难给他们造成的巨大压力,很容易引发他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贫困大学生因为经济原因不能参加需要花钱的集体活动,并害怕别人问及家庭状况。他们不太愿意与别人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在遇到困难时宁愿自己默默承受也不向同学和老师求助。他们交际范围狭窄,形成了不合群的性格,不敢大胆而坦然地与人交往。少数贫困大学生有着较强的自尊心,他们宁愿节衣缩食地过日子,也不愿意接受社会或个人的资助。此外,有些贫困大学生也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学习,并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大学校园的。但经济上的困难使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深深的伤痛,这种伤痛使贫困大学生变得敏感而易对他人产生猜疑。

第四,嫉妒和虚荣心理。随着我国当代社会思潮的不断更新和体制变革的日新月异,再加上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各领域竞争的日益激烈,让很多人应接不暇,难以适应。同时,西方国家也在积极进行价值观的渗透,这使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理念伴随着腐朽的生活方式进入我国,并广泛影响着大学生群体。[3]在大学生群体中,“一切向钱看”的风气日益浓厚,人际关系也逐渐变得势利和冷漠。对贫困大学生来说,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很多物质欲望无法满足。某些贫困大学生看到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衣着光鲜、打扮时髦、花钱自如时,会感觉心理失衡。有些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造成自己经济困境的真正原因,而把自己的经济困难简单归因于社会的不公,从而对他人产生仇视、嫉妒等不良心理。有些贫困大学生在与人交往时,会因为嫉妒心理而引起人际关系恶化。此外,某些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能力有限,不能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也难以实现自己的许多计划和理想,他们只能通过不适当的攀比来获得内心的虚荣和精神上的满足感。在人际交往中,这些贫困大学生会试图掩盖自己和他人在经济上的差距,盲目攀比,给自己和家庭带来巨大压力。

二、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要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需要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困境,还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心理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和教师要本着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相结合、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等原则[4],大力改善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在教育中注重预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对贫困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应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即防患于未然,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在贫困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毕竟只占少数。对于大多数贫困大学生,应立足于预防,增强其心理免疫力,引导他们自觉抵制外界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高校还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立足点,首先在于培养受教育者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积极生活态度。[5]对于贫困大学生群体,教师和辅导员应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与同学、老师建立融洽的关系。内因决定外因,自我教育更有利于贫困大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的水平。自我教育主要包括:对自身有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认识;积极进行自我反省,经常反省和改进自己的言行;遇到挫折与困难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并力求实现自我超越。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如果出现苦闷、压抑、自卑等不良情绪,应积极寻求帮助,主动从心理咨询师那里获得心理治疗和精神疏导。

(二)在教育中要体现针对性和人文关怀

所谓针对性,是指要深入分析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把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做细,做好。当今,随着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不断深入,要解决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不能采取过去那种以点盖面、粗糙化、撒网式的方法。教师和辅导员应针对贫困大学生出现的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以解决。心理健康工作是解决人们思想问题的工作,不能表面化、流于形式,更不能仅凭驻守在办公室的空想或坐而论道就去解决问题。教师和辅导员应深入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实际,观察他们的言行,体会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的思想症结,有的放矢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比如,某些贫困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偏差,就要设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某些贫困大学生因为父母离异或其他变故而导致自卑、抑郁、厌学等心理,就要对其多关心,让他们在班级中能体会到家的温暖,逐渐帮助其走出自卑等不良心理状态。[6]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要体现人文关怀,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以学生为本。教师和辅导员在工作方式上,不能采取强硬态度,不能简单粗暴,而应深入贫困大学生内心,了解他们的切身需求和真实想法,以人性化原则开展工作。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的困境,会很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比其他同学更需要尊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与贫困大学生互动时,应有耐心和长远心,谆谆教诲,循序渐进,不急于一下子扭转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在开展集体活动时,应采取贫困大学生容易接受的人性化方式来组织,使贫困大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参加集体活动。

(三)在教育中注重创新,并结合多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今天,随着贫困大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很多高校都意识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这些高校的努力重点是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扶持,通过“勤、贷、免、补”等手段,以解决他们经济上的燃眉之急,而忽视了对他们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这会导致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缺乏具体的、有实效性的措施。培养和塑造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不仅是学校、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因此,要充分发挥各方力量和优势,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中的具体问题,营造良好的家庭、校园和社会环境。在学校中,应协同发挥辅导员、心理咨询师、专业教师的作用,积极营造有利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在健康心理的塑造过程中,各心理健康因素(如性格、意志、品质、认知等)也应协同发展,共同进步,这样才能构建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状态。如果偏重于其中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就会导致各心理健康因素的失衡,从而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在培养贫困大学生健康心理的过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通力协作,并结合时代发展中的具体问题,创造性地提出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高校管理部门和教师要结合社会新形势和学生新特点,探索新的工作方法,以增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时,需要多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并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工作理念,优化工作方法,拓展工作渠道。[7]除此之外,高校还应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对话等),加强与贫困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具体工作中,教师和辅导员应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价值观教育、能力培养、技能培训和情感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以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在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时,应做到三结合:一是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高校在对进行物质扶持的同时,还要注重对贫困大学生精神上的关心、引导和鼓励,避免他们形成“等、要、靠”的想法。同时,还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志向,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在逆境中成才。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解决贫困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问题,避免他们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自信心。三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因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紧密结合,共同培养贫困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在家庭中,家长应积极改善家庭氛围,以良好的行为、和善的语言去教育和感化子女。

总之,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对象,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每一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曲木阿伟.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

[2]康 桥.名人名言[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124.

[3]张晖,等.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13).

[4]贾 茹.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科技展望,2015(32).

[5]廖军和,等.贫困大学生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5(5).

[6]高云峰.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5(6).

[7]杨明霞,张雯昱.试议当代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J].亚太教育,2015(8).

G525.5

A

1674-1676(2017)06-0042-04

2017年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建设项目“现代网络传播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

吴 恺(1980- ),男,湖北云梦人,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科技理论。

弓江明(1967- ),男,山西寿阳人,中共阳泉市城区区委党校教师,研究方向为公共行政。

责任编辑:徐 芳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