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绿色发展的意义

2017-04-11商紫君谢鸿昆

社科纵横 2017年4期
关键词:中心主义人类绿色

商紫君 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绿色发展的意义

商紫君 谢鸿昆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

佩珀通过对绿色运动中的各种思潮的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这从反面说明了我国必须转变“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意义。在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佩珀主张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重构生态社会主义,这蕴含了我国绿色发展“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此外,佩珀还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实现途径等构想,给我国绿色发展带来许多重要的启发。

佩珀 生态社会主义 绿色发展

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在20世界90年代成为引人注目的左翼社会思潮。1993年,佩珀出版了《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一书,集中论述了其生态社会主义主张。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佩珀主张以人类中心主义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一个经济理性增长、满足人类需要的社会;保留国家或相似制度;通过实现绿色运动中的红绿联盟和依靠工人阶级以激进变革战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这些观点都对我国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佩珀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揭示展现了绿色发展的要义

戴维·佩珀,虽然是英国布鲁克大学的一名地理学教授,但他一直关注生态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佩珀反对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凌驾于社会矛盾之上,或同等对待人与自然的矛盾和社会矛盾,他深入探究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并指出:“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分析表明,该责备的不仅仅是个性贪婪的垄断者和消费者,而是这种生产方式本身:处在生产力金字塔上的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P133)。佩珀以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思考生态问题的产生并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社会化的机器大生产为物质条件、以生产资料的资本家私有制为基础,是一种追求无限增长的生产方式,它不断投入大量原材料和能源,并用机械代替人力,通过不断缩小劳动必要时间加快生产流程来获取尽可能高的利润。一旦经济增长减速或停止,就会导致大量人口失业并陷入贫困,使资本主义陷入危机。

在佩珀看来,正是资本主义“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导致了生态问题。而我国传统生产力理念指导下的传统生产方式,同样是一种“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作为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传统生产力理念将“生产力”理解为“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2]这种理解将自然界置于人类的对立面,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关系仅理解为人类向自然界单方面地索取,片面夸大了人类主体的力量和需求。这种传统生产力理念指导下的传统生产方式,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自然资源开采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也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从而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的环境污染后果。

传统生产方式资源利用率低,破坏和浪费严重,加剧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此情况下,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用“绿色发展”表达一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绿色发展打破传统生产力理念,提倡一种新型生产力理念,即将自然也看作是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理念。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在生态生产力理念指导下,我们摒弃传统的粗放型资源利用方式以及一味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忽视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问题的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这种生产方式和导致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生产方式是相反的,可见,佩珀对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的揭示从反面展现了我国绿色发展的意义,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说明,我国实行绿色发展已经是迫在眉睫,必须打破传统生产力理念,转变传统生产方式,走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佩珀的人类中心主义蕴含绿色发展之根本目的

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的独特性在于反对生态中心主义而主张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生命体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是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造成了生态危机,因此,人类不应该把自然界看作是外在于人类而供人类享用的资源,而应该把自然看作价值的中心,人类必须服从于生态规律,以自然为中心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问题。佩珀反对生态中心主义这种以“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为理论基础来谈自然保护的观点。他说:“人类不可能不是人类中心论的,人类只能从人类意识的视角去观察自然。”[1](P4)因此,“生态社会主义是人类中心论的(尽管不是在资本主义—技术中心论的意义上说)和人本主义的。它拒绝生物道德和自然神秘化以及这些可能产生的任何反人本主义,尽管它重视人类精神及其部分地由与自然其他方面的非物质相互作用满足的需要。”[1](P354)佩珀进一步指出,他所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长期的集体的人类中心主义,它首先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人的利益。正如佩珀所描述的,“这是一个在艺术上更丰富的社会,其中,人们吃更加多样化和巧妙精致的食物,使用更加艺术建构的技术,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更加多样性的休闲消费,更多地进行旅游,具有更加实现性的关系等等”[1](P337)。可见,佩珀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价值尺度,把人置于与自然关系的中心地位,以人为目的构建生态社会主义。

佩珀的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和我国的绿色发展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活水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4]绿色发展坚持发展为人的原则,以不断改善人民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目的。习近平主席任总书记的第一天就向记者讲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稍后,他又指出:“不断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习近平对绿色发展的根本目的的反复强调,高扬发展为了人民、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宏伟目标,通过发展经济、做大“蛋糕”,为持续改善民生奠定坚实物质基础。习近平还强调绿色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他说“我们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在的发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而是为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不能光追求速度,而应该追求速度、质量、效益的统一;不能盲目发展,污染环境,给后人留下沉重负担,而要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5]绿色发展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凸显了发展为人的原则及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可以看出,这也内含于佩珀的人类中心主义中。换言之,佩珀以人为价值中心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价值理念的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蕴含了绿色发展改善人民生存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根本目的。

三、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对中国绿色发展的启示

对于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解决,佩珀认为,资本主义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必须废除资本主义,实行生态社会主义。佩珀构想,生态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制,允许市场的存在,但市场不占主导地位;通过国家或相似的制度保障民主、民权,协调资源的分配;并通过绿色运动中的红绿联盟、依靠工人阶级的激进变革等途径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构想给我国绿色发展带来许多启发:

首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为绿色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佩珀在生态社会主义构想中提到,生态社会主义允许市场的存在,并将社会主义和自由市场结合起来。并且他主张通过红绿联盟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而“要把红色和绿色运动团结起来,就必须有效地把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联合起来。”[1](P4)而无政府主义反对包括政府在内的一切统治和权威,它关注个体的自由和平等,在经济上实行自由放任,让政府尽可能地少干预经济活动,而让市场去做决策。自由放任经济下市场成为主导,可以省去由政府运作所造成的效率不彰。佩珀将社会主义同自由市场结合起来的主张表明,处理好市场经济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的作用,可以为我国绿色发展增添新的经济动力。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由“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我国改革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是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优势在于,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具有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分工和协作的社会生产的机制,通过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和市场价格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机制,从而可以引导资源配置实现以较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要求,从而推动绿色发展,为绿色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其次,加强政府引导与监督,为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佩珀支持的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的混合经济模型,具有国家同时在全国的、地方的和分散化层次上发挥作用的典型特征。大范围的国家集中计划可把市场竞争限制在一个适度的领域内,不至于因市场的盲目扩展而导致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压力过大。佩珀对国家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强调说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无边界的,更不是说市场是万能的、政府可以撒手不管,相反,政府应加以引导。这启示我们,我国政府应加强对经济的引导与监督,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经济绿色化发展,包括发展低碳经济,形成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高效利用资源,从总量和强度两方面来控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采取市场化的手段管理水权、碳排放权的交易。另一方面,政府要在法律制度上保障经济绿色化发展,为此,应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积极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法律制度体系,将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

最后,依靠人民群众,为绿色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佩珀主张通过绿色运动中的红绿联盟来实现生态社会主义。他认为当前生态运动的主要问题是存在着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绿色分子,绿色运动更大程度上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许多绿色分子不相信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因而绿色运动的红绿之争在理论上就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之争。佩珀建议“绿色分子通过放弃那些更接近于自由主义及后现代政治的无政府主义方面而更好地与红色分子相协调;与此同时,红色分子通过复活那些我在本书描述与评论的社会主义传统而与绿色分子协调。”[1](P4)此外,在主张红绿联盟的同时,佩珀还提出了依靠工人阶级的激进变革途径:在绿色运动中以社会公正为突破口,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激进变革实现生态社会主义。他说:“工人运动必定是社会变革的一个关键力量。要重新发现工人运动在这方面的潜力,重新恢复它作为环境运动的特征。这些已经在比如工会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和回归土地运动中得到历史性证实。”[1](P234)佩珀对工人阶级力量的重视,提醒我们要时刻弄清“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一切为了群众是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一切依靠群众是绿色发展的基础。绿色发展一刻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这要求我们,在绿色发展实践中,依靠群众,在思想上武装群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环保意识和生态保护观念;依靠群众,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提高群众的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生态环境优化;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调动人民群众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靠群众,在工作中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促使广大人民积极参与生态创建活动中去。

总之,佩珀对生态危机产生根源的揭示展现了我国实行绿色发展的要义,启示我们要打破传统生产力理念,改变传统生产方式,采取态生产力理念指导下的绿色发展模式。佩珀的人类中心主义,蕴含绿色发展“发展为人”的合理性,启示我们要在保护环境的条件下合理发展经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同时,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构想启示我们:绿色发展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好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可以为绿色发展增添新的生机,但也要加强政府的引导与监督,保障经济的绿色化发展,还要依靠群众,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绿色发展的建设中去。这些方面就是佩珀的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绿色发展的主要意义。

[1][英]戴维·佩珀.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大卫·莱昂.郭为桂译.后现代性[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0.

[4]习近平.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N].人民日报,2010-04-11.

[5]习近平与“十三五”五大发展理念绿色[EB/OL].(2015-11-02).[2016-11-29].http://www.dzwww.com/xinwen/guoneixinwen/-201511/t20151102_13276719_1.htm.

[6]从依靠群众到引领群众[EB/OL].(2014-10-28).[2016-11-29].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1028/c40537-25-921775.html.

D091.6

A

1007-9106(2017)04-0020-04

商紫君(1992—),女,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谢鸿昆(1967—),男,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人类绿色
绿色低碳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