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防文化培育与强军兴军之路

2017-04-11

社会科学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强军国防文化

李 瑾

(苏州大学 军事教研室,江苏 苏州 215006)

论国防文化培育与强军兴军之路

李 瑾

(苏州大学 军事教研室,江苏 苏州 215006)

在当今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和复杂的周边安全形势下,在以“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为目标的强军兴军征程中,发挥文化强大的教育和凝聚力量,通过培育国防文化助力强军梦、强国梦的实现,成为当下我国极具战略价值的课题。

国防文化;培育;强军兴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力量。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习近平主席强调:“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国防文化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为建设文化强国,提升公民的品格与精神,国防文化的教育与普及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充实丰富国防文化内涵,探索完善强军兴军支持系统

早在2015年上半年《解放军报》开辟的“强军文化论”栏目就连续刊发了二十多篇军事文化名家的文章。首篇《强军事业呼唤强军文化》一文特别指出:“战争法则从来不是刀枪下的屈服,最终是文化的征服;只有文化的强大,才能真正实现军队强大和民族自立。”强军兴军的征途离不开文化力量的支持与配合。重视国防文化建设,意味着需要不断充实丰富国防文化内涵,使国防文化不仅表现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更体现于国防活动中的个体与群体的外在行为文化和内在心态文化。

(一)发掘国防物质文化

文化不仅包括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也包括具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及其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古代、近代到现当代,数千年来留存下来的与国防、战争、军事等相关的文物、建筑、遗迹等物质文化产品丰富,见证了厚重的国防文明。如能对此加以妥善保护与合理利用,对于当前开展国防文化教育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注重国防历史遗迹保护、重视国防设施设备维护、加强国防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掘国防物质文化资源,从而展现国家对爱国人士、民族英雄、为国捐躯者的尊重、肯定与纪念。在对英雄们永远的铭记与缅怀中,塑造具有积极意义的国防文化价值观念。铭记历史、尊崇英雄、缅怀先烈的仪式作为一种国家礼仪,选择在具有重大历史纪念意义的场所开展这项活动无疑会发挥更为强大的国防教育、激励作用。2014年9月30日——中国首个国家“烈士纪念日”,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出席了这一仪式,极大地彰显了国家对于烈士的尊重和纪念。

(二)规范国防制度文化

健全和规范国家的国防法律、军事法规、相关条例、条令,建立与完善我国的国防制度体系,是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也有助于塑造平等、公平、正义的国防制度文化系统。新中国建立以来,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设施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革命烈士褒扬条例》、《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等法律法规。2015年7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正式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对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11个领域的国家安全任务进行了明确规定。文化安全与军事安全、社会安全共同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之一。新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通过国家法律规定的方式倡导开展全民性的国家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对于提升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三)引导国防行为文化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使爱国行为表现、国防责任履行成为我国公民社会生活的一种常态和理所当然的习惯,建设具有引导功能的国防行为文化是必然的选择。在当前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创设以积极国防行为为导向的国防文化环境,强化中国梦、强军梦与个人的理想、信仰、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紧紧围绕强军目标的实现,积极鼓励适龄公民,尤其是大学生公民积极应征入伍,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大力提升兵员的素质与能力;不断拓宽、创新军民融合之路,倡导军地合作、军地互动、科技拥军、技术强军等新的模式。在国家层面,通过各种措施引导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的国防行为文化,并使之对全社会发挥巨大的影响力。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战争的主战场之一,中国举办了包括阅兵式在内的隆重纪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抗战故事讲述、抗战人物介绍、抗战事件解读、抗战历史重现,讴歌、弘扬抗战军民的民族大义、自强精神与赤子情怀,高举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旗帜,从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汲取中国国防文化的营养和力量,塑造全民的国防意识、国家安全意识。

(四)塑造国防心理文化

国防心理,狭义的理解即是在战争中军民所表现出的战斗心理,包括对敌人的认知、对士气的调节以及纪律、攻击等战斗相关因素。广义而言还包括和平时期军民对某场战争正义性的是非判断、对本民族是否会卷入战争的心理预期,以及在假设的战争情境中可能表现出来的各种反应。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1]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与卫国斗志的激发不可能靠临阵磨枪式的动员,而必须依赖于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防心理培育机制。国防心理文化的塑造,尤其要重视对非物质的国防文化心理遗产的继承与弘扬。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就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在内心深处永远留下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集体觉醒、奋起抗争的心理记忆,从而使广大民众即使长期身处和平的环境中,也能时时处处通过国歌唤起这一内在的国防意识,从而更好地反思历史、正视现实、展望未来。

二、拓展国防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提升公民时代觉悟

每个公民在其成长发展中都会逐渐形成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拓展国防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审视世界军事发展潮流与当前国家安全战略中传承、弘扬、创新与发展国防文化,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国家安全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国防历史观、坚定的国防责任观、科学的国防发展观,提升时代觉悟,从而为强军兴军之路提供优质的后备力量和广泛的支持系统。

(一)塑造正确的国防历史观

历史的车轮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习近平主席指出,“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不忘战争,是为了维护和平。”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儿女绝不能忘记自己祖国曾经经历的一切,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塑造正确的国防历史观,是国防文化育人的起点,也是培育国防道德观念的基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前的石碑上刻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战争起源于人的思想,因此必须在人的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的屏障。”国防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公民通过学习历史、思考历史,尊重历史,并以史为鉴,使整个民族在汲取教训、直面现实、自我反省的前提下在关键时刻更好地做出集体抉择。

(二)树立坚定的国防责任观

近代中国维新运动中,梁启超就已深刻认识到:“然则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2]人类战争与和平的经验也表明:民众普遍的尚武精神是强国、强兵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国家的安危与文明的维系至关重要。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军民团结共御外辱的历史经验表明,人民战争是打败强大的侵略者、以弱胜强的力量之源,是人民军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中华民族的尚武文化不仅体现在理解军人、尊重军人、善待军人的拥军意识与行动中,也体现在加强军地交流、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上。

(三)倡导科学的国防发展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安全体系日益完善。信息化战争时代,科技创新文化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国防领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以促进国防事业的科学发展。这不仅顺应了世界潮流,增加了我国国防与军事事务的透明度,而且对于有效传播军事文化、深化舆情监督、普及国防教育,引导人民大众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科学的国防发展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三、聚焦国防文化强军价值,强化革命军人历史担当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身的文化需求,每一代军人都有顺应时代需求的历史担当。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必须站在提高部队建设水平、发展国家软实力的高度,以国防文化中先进军事文化的支撑力、向心力、战斗力和亲和力引领军队建设方向、凝聚军人的意志力量、推进国防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革命军队,这一强军目标是加强军队文化建设的聚焦点和着力点。聚焦国防文化的强军价值,不断强化革命军人的历史担当,有助于深刻把握强军梦的精神基石,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一)塑造革命军人内心灵魂

魂者,器物之统摄也。克劳塞维茨曾说:“历史最能证明精神因素的价值和它们的惊人作用……”[3]。在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形势尖锐激烈,文化帝国主义、政治转基因等攻势席卷而来之际,强军文化作为国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筑起了一道精神的堡垒。当前,强军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大力开展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理想信念为旗帜,将先进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内化为军人普遍的文化人格,通过以文化人来铸魂、凝心、聚气,使军人坚定信仰、树立理想,在政治上、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不良观念的影响,成为一支能够时时刻刻听从国家召唤、保卫国家安全、维护国家利益的,“有灵魂”的钢铁长城。

(二)打磨革命军人卫国本领

强军文化最鲜明的特质是时刻指向强军目标的实现。强军文化不仅是一种坚定军人信仰、塑造官兵灵魂的文化,而且是一种以增强军队打赢本领为己任的文化,从根本上反映人民军队的任务、职责和使命,充分体现人民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军人执干戈以卫社稷,凭借的就是在平凡而又特殊的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用血汗练就保卫国家的真本领。报国的精神与品质应与卫国的本领融于一体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回望历史,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都充分体现了对军人能打仗、能攻关的过硬军事素质的专业性要求。

(三)锻炼革命军人意志血性

教兵之法,练胆为先。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革命军人必须要有血性。从根本上来讲,强军文化是一种能够砥砺军人英雄血性的文化,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和不畏强敌、不惧生死、献身国防的红色基因在面临和平与战争的不同境遇中都能充分展现出来。恩格斯说:“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5]在强军兴军的征途中,通过深入基层的文化建设,使人民军队的优良作风得以发扬光大,使每一位军人深刻意识到革命军人胆略血性在战场上的重要性,在日常训练中不断磨练意志、锻炼血性、增强体能、提升本领,将军人的意志与能力熔铸于一体,真正实现军人精神力量与军队战斗力之间的互通。

(四)崇尚革命军人武德修养

古语云:仁者无敌于天下。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立德是获得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前提。作为一支现代化的革命军队,武德建设更不容忽视。与古代传统军人武德观不同,当前国防文化培育中的武德建设聚焦的是军人在和平年代与战争时期的道德修养,具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内涵与时代意义。军人的品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军人身上的体现,在推动强军目标在基层落地生根的进程中,倡导爱军精武、发扬光荣传统、苦练打仗本领,不断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与力量,加强以军人武德修养为核心的品德建设,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恪守军人道德修养。军人武德修养建设对于军魂塑造、军队战斗力提升,具有催化助力作用。

四、创新国防文化培育途径,努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探索国防文化培育的有效途径,创设积极向上的全民国防文化氛围,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强军目标,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国防文化培育的逻辑起点和线索,使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防文化、强军文化自然融入军队管理、学校教育、社区建设。创新国防文化培育途径,有助于增强国防文化的吸引力、生命力和创新力;有助于推进我国军民融合式发展;有助于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一)积极发挥信息媒介平台的文化传播力量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各类媒介在国防文化传播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军事文化、军营文化、战斗文化的培养与塑造功能不容忽视。近年来,高品质的红色经典影片、大型军事互动类节目、国防题材网络游戏不断涌现,贴近现实的内容、轻松活泼的形式,不仅很好地满足了大众娱乐休闲的需求,而且寓教于乐,无形中成为传播爱国正能量、弘扬国防文化的有效渠道。在娱乐节目、报刊杂志、移动平台、创新媒体等多元化的信息平台上,鼓励与国防文化高度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化产品、艺术产品、娱乐产品等的创作与发行;推动与国防文化高度相关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广泛影响力的事件的宣传与报道;扶持具有积极价值的各类国防文化培育项目,多管齐下地发挥各类平台在传播国防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如:改编自小说《林海雪原》的3D版《智取威虎山》,情节生动,跌宕起伏,掀起红色经典电影热潮。电视纪录片《百年潮·中国梦》演绎了中国波澜壮阔百年历史,丰富的内容、多元的视角、深入的剖析,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冲击力、震撼力和信服力。军报新媒体策划组织的“晒晒爷爷的从军照”活动,通过微博、微信征集烽火硝烟年代的红色记忆,讲述革命老故事,网友反响热烈。

(二)充分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的文化培育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明确规定,要认真贯彻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的方针,推进国防教育向社会各界普及。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陈列室、美术馆、文化活动中心、体育中心等各类公共文化设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主题广泛的国防文化培育活动,使人民群众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渠道、更自主的方式来了解、接触、体验我国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国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热爱和平的“文化基因”,传播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独立自主、反对霸权、和平发展的国防理念,使大众在各类文化、教育、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参与和互动中深化对当前国家国防战略的认识、对强军目标的理解和对自身所应担负的国防责任的思考。201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正义的胜利”展览展出了二战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75周年。201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与抗战展”、“抗战摄影展”、“抗战木刻展”等系列展览,通过馆藏文物、绘画作品和历史照片,再现了抗战时期以文化艺术为武器,团结教育人民投身抗战、共御外敌的历史。近年来,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在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开展公民国防教育、传播国防文化方面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三)全面重视学校教育资源的文化塑造能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教育课程,或者在有关课程中增加国防教育的内容。”学校教育对于公民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全面重视学校教育资源的文化塑造力,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拓展国防教育途径,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将国防文化培育寓于课上课下、校园内外。通过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内容选择、切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形式安排,探索校园国防文化建设,试水校本国防文化课程开发,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国防文化氛围。在推进校内外国防文化资源的整合配置与辐射共享的过程中,引导今天的学生——未来的公民、建设者与保卫者国防观念的养成、国防责任意识的强化,从而积极发挥学校教育资源的文化塑造力,使之成为夯实国防建设、国家安全、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石和强化主流价值导向的创新途径。以高校为例,通过主动建立与加强军地联系,在不触及、不泄露国家机密的前提下,设立国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利用征兵宣传、军地互动等机会为大学生近距离接触国防、深入部队体验军营生活搭建平台,鼓励优秀学子们从最初内心“向往军营”的简单想法转变为要“迈向军营”、“扎根军营”的成熟愿望与入伍参军、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从而为强国、强军储备后备力量。

五、结论

将国防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安全战略的大局中进行研究,通过挖掘国防文化的真正内涵,树立起大文化观念,既注重国防文化的历史积淀,也着眼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国防文化培育与国家安全、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将国防文化培育与拥军、强军联系起来;将国防文化培育与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联系起来。这些对于凝聚民族向心力、瓦解敌对势力的分化图谋;重塑国人革命历史观、内化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价值,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紧紧围绕强军目标,加强国防文化的建设与培育,充分发挥先进国防文化对实现强军目标的强大推力和助力作用,强化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提升中国公民的价值认同、探索有效的强军兴军路径,将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定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国防文化贴近现实、贴近群众,富有生命力、充满凝聚力、发挥影响力,充分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真正实现军队强大和民族自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

[1]毛泽东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9.

[2]梁启超.新民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182.

[3](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 1 卷)[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17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1.

[5]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历史的重要论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8]王一平.强军梦想与强军目标[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

[9]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G05

A

1002-3240(2017)07-0156-05

2017-01-0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新时期学校国防教育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体系建设研究》(14JZD052)子课题

李瑾(1978-),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军事教研室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国防文化,国防教育。

[责任编校:赵立庆]

猜你喜欢

强军国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谁远谁近?
强军路上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强军 强军
走在强军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