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定位与内涵发展

2017-04-11沈忠华

社会科学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应用型转型院校

沈忠华

(1.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2.杭州师范大学 教务处,浙江 杭州 311121)

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定位与内涵发展

沈忠华1,2

(1.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2.杭州师范大学 教务处,浙江 杭州 311121)

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是地方本科院校最根本和主要的任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使命,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等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论文通过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问题出发,对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定位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应以需求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建设地方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的转型定位。同时从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如何加强内涵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定位;内涵建设

20世纪90年代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经历了以“外延式转型和被动式转型”为标志的初次转型,高校的规模和人才培养数量得到空前扩张,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振工业和万众创新,“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国制造2025》等重要文件中都明确要求引导、推动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2015年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引导部分高校转型发展,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虽然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还有不同的声音,但现阶段的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如邬大光教授等所说,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时期的议论多,评价各异,面对各种争论,尤其是一些重要议题争论,可以暂时搁置,等待实践发展去检验[1]。为了更好地研究探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建设情况,在浙江省42所应用型建设试点高校中(《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公布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名单的通知》浙教办高教〔2015〕60号),笔者选取了16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本科院校,其中地方公办高校6所,民办本科高校4所,独立学院6所。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对这16所地方本科院校采取了集体问卷、深度访谈、现场调研等。在此基础上,就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建设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一、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新要求

从国家层面来看。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1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但都是依靠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没有过多重视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协调发展,造成了重复发展、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凸显等问题。在新的历史时期,显然不能再依靠消耗资源的粗放型发展,而要协调质量与效益,要在放缓发展速度的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转型升级,提高科技附加值来驱动经济增长,保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无论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振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新是最核心的动力,人才是最核心的资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是高校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因此,新形势下,地方本科院校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使命,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为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技术革新等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从地方层面来看,新型经济发展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里驱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就拿浙江省来说,浙江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产业创新,着力培育支撑浙江未来发展的大产业。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产业”。要“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新引擎。提升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养老、家政、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为了适应产业升级发展,浙江省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同时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明确要“大力支持地方高校加强应用型建设,提升高校引领创新、服务地方的能力”,要求地方本科院校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本科院校已遇到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学科门类比较多,但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很少。学校内部学科专业的发展也不平衡,传统的专业较多,与地方经济能紧密对接、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要求的专业所占比例较小。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培养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与应用型人才成长的规律不相适应,“理论型”师资偏多,等等。据参评教育部合格评估的新建本科院校数据显示,观测点“产学研合作教育”不合格率达到33.7%,“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不合格率达到13.4%[2]。不少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不强,不能较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能力普遍还比较弱。高等学校承担着社会科技创新和发展知识的重要任务,在知识信息化时代,知识资本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科研发展水平不仅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地方本科院校一般都由地方政府财政支持办学,从理论上讲一方面主要是要解决地方人才需求问题,为地方培养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另一方面作为人才密集、科研水平较强的高等学校,有义务为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受我国“重科学轻技术”的学术文化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往往存在科学研究“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比较低。据统计,2009-2013年间,全国高校累计专利出售总金额为37.97亿元,实到21.03亿元,五年累计实收金额仅占2009年一年投入研发经费的33.1%。这说明高校科研活动与社会需求对接渠道还不够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制度和机制还不够完善[2]。

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定位问题

(一)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认识

1.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有助于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随着社会的不断分工,现代社会的高等教育逐渐形成了学术型和应用技术型(包含职业型)两种类型教育。前者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人,后者的目标是培养胜任各类具体职业的劳动者,一般认为这两类高校组成的“金字塔”型结构是比较合理的高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经济越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往往也很发达,高等教育结构也更合理。大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是3/4左右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和1/4左右学术型高校的“金字塔”型。而在我国,虽然高等教育逐渐普及,规模逐渐壮大,但我们的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没有形成多样化的样态,其定位趋同和培养理念类似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有助于扩大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强化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建设,进而对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也起到积极作用。

2.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有助于高校走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之路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但基本上是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高校需立足定位进行内涵建设,进而提高办学水平。当然,地方本院校的发展可以融入到国家的创新体系,融入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协调发展之中,为国家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而且所培养的学生不仅仅强调对于岗位的适应性,而是能够有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可以走不同形式的道路,各个学校探索转型的规模和范围也可各不相同,有的学校可以整体转型,有的学校可以在几个学院甚至在几个专业中探索应用型转型之路。

3.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不同层次的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有不同的要求,但从学生培养的角度看,究其根本就是要从“知识、素质、能力”三维度出发,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不仅要强调其对于岗位的适应性,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强调人才培养“好用”的同时,更要强调“耐用”,要在提高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质量上下功夫。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可以强化学校的应用型建设,最为直接的益处就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将大大加强。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的过程中,必然会强化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通过产学研途径将逐步改善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力地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定位

1.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充分体现“地方性、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应从区域位置、类型层次、办学历史等各个因素综合考虑其办学定位问题,既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又要适合高校自身实际。一方面要突出“地方性”,要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科研、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强调“应用型”,也即人才培养要面向地方产业,科学研究要注重应用转化。办学定位仅仅是办学层次和类型的一种表现,这并不代表办学水平的高低。办学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只是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差异,而办学水平的差异则反映了服务质量的高低。不同院校具有不同的办学定位,只有找准定位,明确办学方向,才能走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2.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要充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职场、面向一线。因此,专业设置要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要突出其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强调学生对于岗位的适应性之外,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现有相对封闭的现象,突出产教融合。在新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强调面向未来,为一大批具有创新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让学生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学生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既要加强面向现实的实务应用教育,又要开展面向未来的创新创业教育。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内涵建设

推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不是单向、局部的变革,而是从全局、整体、系统等角度实施和推动的变政府主导为特色自主发展、变规模扩张为内涵发展、变相对封闭为全面开放的综合性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转型的重点和成功标志是地方本科院校应用性内涵建设水平的提升。在对浙江省16所地方本科院校(其中地方公办高校6所,民办本科高校4所,独立学院6所)调研、部分高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基础上,笔者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内涵建设,提出如下观点和建议。

(一)建立以产学研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地方本科院校应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享教学资源,合作开展产学研与技术交流工作。潘懋元教授认为,产学研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3]。在调查中发现,有76.1%的教师认为他们所在专业没有或者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有91.0%的教师认为目前开展的产学研合作只是停留在实践基地的层次,有87.5%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有效的机制和举措推进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产学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与政府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应引入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以此来提高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创新以“产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本科院校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做到三个对接,即,要与区域创新要素资源紧密对接,与新经济和产业集聚区创新发展相对接,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相对接。调查中发现,有81.8%的教师对什么是“产教融合”不清楚或者是不太清楚。在对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教务处长的访谈中也发现,对于“产教融合”大家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企业或行业应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有的认为“只要参与实践环节就可以,毕竟不少企业师资不具备课堂教学资质”,还有的认为“产教融合应该由政府出面引导,高校能做的事情很少”。认识不同效果必然不同。但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作为,积极主动地让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培养方案既要充分体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要反映行业企业特点。应构建融“学术、技术、职业”为一体的课程体系,整合重组优化实验课程和内容,减少重复性的验证实验,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突出以培养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多层次实验教学。比如,可推行“1+X”学历+技能、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围绕“一专多能”的目标取向,引导学生获取各种能力证书和资格证书,强化能力及实践应用导向。

(三)应充分重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及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对于面向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表现得更为突出。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对于CDIO、OBE、PBL教学方法和理念没听说过或者略有了解但不会用的教师,公办本科院校有90.6%,民办本科院校有94.8%,独立学院有89.2%;对于讲授的课程不能融入或者很少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产业行业标准等的教师,公办本科院校有85.1%,民办本科院校有80.7%,独立学院有82.0%。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亟需改革教学观念,要特别注重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建设应用性、实用性、技术性强的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为导向,增设面向就业的系列实用课程。以实践性为基本原则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事社会活动等能力。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尽快掌握教学内容并形成技能。同时强化以“会学、学会”为主的学习过程性考核,建立科学合理、方式多样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识记目标为主、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习效果唯一标准的单一评价方式。

(四)强化以培养学生“四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但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有63.8%的教师所在院系、专业与企业之间没有或者很少开展过合作,76.6%的教师没有和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等共同组建过教学团队,74.0%的学校没有或者很少有实验实训中心有企业参与共建。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应通过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积极吸纳企业资源和技术融入,大力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教学合作。同时,应加大应用型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构建以能力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四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过程管理与监控。改革实践成绩考核评定办法,把考核的重点放在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上,形成自主学习、主动实践的良好氛围。应注重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教学运行、硬件维护、安全保障等内容的建设。

(五)加大以“双师型”师资为重点的师资培养力度。师资是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地方本科院校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中,应把具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和具有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作为应用型教师专业成长目标,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据调查发现,有81%以上的高校提出了建设“双师型”应用型师资的目标,并且大都提出“双师型”师资比例要达到全校师资总量的50%以上,这说明“双师型”的提法已逐渐为地方本科院校所接受。因此,应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建立相对稳定的实验实训教师、技术人员队伍,加大培养培训力度,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开拓渠道与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师资培养基地,出台政策支持和保障现有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提升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应鼓励从有关行业、企业聘任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专家、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作为应用型师资的有益补充。

(六)重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应用研究。科研与教学在高校中是密不可分的,地方本科院校虽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仍然需要充分重视科研。本科院校如果不重视教学,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如果不重视学术,不搞科研,就一定是一所平庸的学校[4]。但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应该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侧重于应用研究,与企业合作开展“有用”的研究。应用研究的本质在于以问题为导向,无论是横向课题还是纵向课题,不管是应用研究还是基础研究,只要能够以问题为导向,为地方、行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支撑的研究都应该积极鼓励,并给予政策支持和引导。无疑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是地方本科院校进行庸庸研究的最佳途径。然而,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对于没有参与或者很少参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项目、咨询项目、技术革新项目的教师,公办本科院校有81.6%,民办本科院校有87.7%,独立学院有86.2%。因此,大力开展以产学研为主要形式的应用研究,不仅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也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七)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过程中仍然需要重视学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办学质量,影响办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而学科则是教师的归属,学科强专业才能有优势,教师才能上水平。调查中发现,93.2%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科对于高校教师很重要或者比较重要,76.5%的教师认为开展应用型转型需要重视学科建设。在访谈中,对于学科建设也有不同的认识,有的认为“教学型学校主要是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不是很要紧”,有的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学校,只要是本科高校,就应该重视学科建设”,也有的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开展学科建设应区别于研究型高校,要突出应用性和与地方的契合度”。实际上,如前所述,学科与专业在本科院校中是密不可分的,它不仅体现学校的学术水平,更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尤其是在当前“双一流”建设中,地方本科院校更要紧密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和需求,建设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学科,从而支撑特色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本科院校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育交叉学科,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学科边界已日趋模糊,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已成为知识创新、学科生长的重要趋势,从而也为新兴产业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八)地方政府应改革评价方式,加强政策引导。教育部门应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和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高校认为是目前对高校的评价方式是影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访谈中,大多数人认为“分类指导是解决高校评价方式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应建立高校分类体系,通过分类评价推动地方本科院校的分类发展。政府部门应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地方本科院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高校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区域和领域中办出特色。

四、结语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国家战略的需求,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解决地方高校改革发展中的“短板”问题的迫切要求[5]。地方本科院校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合理地定位,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应用型建设之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重要任务,切实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6]。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当把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纳入学校发展实践中,而不是只把“方案摆在纸上,措施挂在口上”[7]。只有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相适应了,地方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能力才会因此增强,转型发展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邬大光,李国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进展与高等教育未来方向的基本判断——《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前言[J].中国高教研究,2016(1).

[2]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编.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4年度[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6.

[3]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

[4]黄达人.大学的转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黄百炼.探索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建设(观点摘编)[J].中国高教研究,2016(12).

[6]沈忠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11).

[7]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3(1).

G648.4

A

1002-3240(2017)07-0023-05

2017-05-07

杭州市软科学项目(20170834M38)“面向地方产业的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研究”和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60154)“面向地方产业的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的成果

沈忠华(1973-),浙江杭州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杭州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招生办主任、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责任编校:粟红蕾]

猜你喜欢

应用型转型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