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问题研究
2017-04-11张春光
张春光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问题研究
张春光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利用还存在着资源供给不足、利用意识淡漠、主体不够协调以及利用效率较低等现实问题。这主要由于资源供应不足,可用资源有限;事务主义,资源视野狭窄;本位主义,协作机制缺失;建设不力,队伍素养不足等主客观因素所致。系统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对于提高认识、充分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意义非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实效性
所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选择和利用的、能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信息、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为了便于表述,以下所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皆简述为“高校思政资源”)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和重视。本文所及就是要对高校思政资源的利用现状进行深入地剖析与探究,一方面,有利于在总结资源利用取得成效的经验基础上,继续坚持与发扬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有利于通过对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其成因的分析,为进一步寻求有效的解决对策提供现实观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取得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资源利用环节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整体上看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中发[2004]16号文件指出:“要加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经费投入科目,列入预算,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2]这在制度层面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供利用的资源①呈现出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可视性资源得到进一步利用
目前高校逐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可视性资源所富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价值,对承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视性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与利用,主要集中在人文景观资源和标语口号资源的利用上。当前,我国高校对于可视性人文景观资源的利用主要是通过建设融合独特校园文化、当地特色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家功能的以建筑、浮雕、石刻等物质实体为主要形式的人文景观,借助其所蕴含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来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安徽师范大学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大型石刻、苏州大学的“尊师轩”、武汉大学的万林艺术博物馆等。对于标语口号资源的利用则呈现出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特点,如教室中“尚德、启智、博学、笃行”的标语告诉学生要做品学兼优、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人才;食堂里“坚持光盘行动,拒绝铺张浪费”的标语告诫学生要摒弃奢侈浪费的不良品行,培养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体育场上“勇敢拼搏,超越梦想”的口号振奋人心,催人进取,等等。
2. 可感性资源得到进一步深化
可感性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校对于可感性资源利用上所取得的主要成是作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渐摒弃了传统说教模式的理论灌输,愈发重视“第二课堂”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此同时,对于当前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效益发挥的重要影响因素——专业课课程资源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清醒地认识到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未能得以有效合理利用,造成大量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为此,中共中央先后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各高校要在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的基础上,能够做到“充分挖掘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3],同时提出要合理运用其他专业学科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资源。此外,还有很多高校通过大力建设高校网络MOOCs平台,开办精品网络教学公开课等,来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 可悟性资源受重视程度提高
可悟性资源以其自身存在方式的隐蔽性、潜在性及其功能发挥的间接性、渗透性与持久性,在思政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其他资源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引起了高校越来越多的重视。当前,我国高校在可悟性资源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校的研究视角由单纯的以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为重心转变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二者并重。二是高校逐步认识到校园文化环境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悟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是高校顺利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三是对于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着力于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从根本上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高校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四是资源野逐步拓宽,高校已经开始认识到后勤服务部门作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可悟性资源的利用主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任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逐步将合理有效利用可悟性资源以实现服务育人提上了重要议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资源利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在满足相应的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才能使思政资源得到最充分和最有效的利用,缺少任何一方面条件都会影响其利用的效果。从当前我国思政资源利用的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资源利用的理论与实践尚且处于不成熟阶段,以致于在利用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直接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源供给存在缺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充足的高校思政资源供给作为保障。当前,由于我国部分高校在思政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由于资源供给总量不足所导致的不能很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资源供给内容不足。由于受供给环境和供给条件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使得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可供配置利用的内容比较有限,“尤其是能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有效性的资源及其稀缺。”[4]当前,可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汲取的资源通常是可感性资源中的课程资源与可悟性资源中的校园文化活动资源等,对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的主体可供应的资源缺乏必要的认识。二是资源供给路径狭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政资源供给渠道上主要是借助高校思政理论课这一主渠道的形式得以实现的,但其自身所具有的模式单一、形式死板等局限性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和获得感较低,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供给的整体效益偏低。三是供给环境不够稳定。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很大程度上使得学生在面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受到冲击和影响,间接导致了高校思政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供给环境不稳定问题,也为高校思政资源功能的顺利有效实现增加了诸多困难。
2.资源利用意识淡漠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高校思政资源的利用也要求作为资源利用的主体必须要具有科学合理且明确的资源利用意识。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资源在利用上存在着利用主体的资源意识较为淡薄的问题,这成为制约思政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难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其一,以专业课教师为典型代表的部分高校教师队伍对于自身作为高校思政资源利用主体的重要性缺乏必要认识,教学过程中单纯地以教材为主体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忽视专业课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同时,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缺乏对可供利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资源的认识与利用,难以满足学生的资源需求。其二,以高校辅导员为代表的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由于缺乏对思政资源进行合理有效利用的科学方法,成为导致思政资源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的直接原因。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由于自身肩负着众多管理、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在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注重学生人身安全问题,并以此为“本职工作”,而不注重通过利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等高校思政资源来促进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其三,高校思政资源利用主体意识淡薄还体现于高校后勤服务部门。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高校后勤服务工作队伍对自身资源利用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缺乏资源视野,导致大量可供利用的可悟性资源被“视而不见”,造成闲置浪费。
3.利用主体不够协调
制约高校思政资源利用整体效益发挥的重要原因还在于思政资源利用主体之间的协作配合程度较差,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人员为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内部存在着严重脱节现象,二者作为学生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负责人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共同目标。但是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着二者之间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沟通与合作而导致的资源重复投入所知的巨大浪费问题。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非专职工作队伍之间脱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非专职工作队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的“专属”任务,拒绝履行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职能;另一方面,繁重的教学、科研等任务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工作队伍“孤军奋战”,难以充分高效发挥高校思政资源的功能。最后,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三者各自为政,互相推诿扯皮,难以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及全过程育人的和谐局面。此外,由于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以及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主体的“双主体”身份与地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使得学生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用没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
4.利用效益相对较低
高校思政资源利用效益偏低是指在高校思政资源的利用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源与最终产生效益未成正相关关系,及未产生计划效益或效益为零。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可视性资源闲置浪费严重,尚未发挥潜在效力。部分高校视其为“死”资源,缺乏对其所具有的育人效果的预见性,对于此类资源的利用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其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难以发挥其价值。其次,可感性资源的重复过度利用,如课程资源、教材资源等。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自身专业素养不足,未能及时更新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缺乏对新资源的主动开发与利用,重复运用类型单一的资源,导致学生认同度与获得感低,使得资源利用预期目标难以顺利实现。再次,可悟性资源得不到重视,利用不够充分。高校对于自身所富含的包含大学精神、校训校史等在内的精神文化资源缺乏必要的认识与足够的重视。同时,在高校内部学生组织作为思政资源利用的主体之一,其主体性没有得到重视和有效发挥,难以发挥其群体亚文化资源的重要功能,是高校思政资源利用整体效益偏低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问题的归因
高校思政资源利用作为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在实际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并深入剖析其产生的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进而才能寻求实践理路,以期实现思政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1.供给不足,可用资源有限
资源供给不足,可用资源有限是高校思政资源利用过程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第一,当前部分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资源的投入与实际所需供给的总量上存在巨大差距,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缺乏必要且有力的资源保障而掣肘无法有效开展。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配套设备与设施陈旧落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书籍与信息亟待更新等,很大程度上导致可视性资源的供应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直接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二,部分高校轻视或忽视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资源利用和供应“双主体”的身份和地位,使得以学生组织为利用主体所创建的包涵班级、社团文化活动等内容的可悟性资源无法顺利进入高校思政资源的供给范畴,以致于造成大量可悟性资源的浪费。第三,高校思政资源利用目标的实现还要求资源供体和受体两者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氛围,即所资源供给的内容能够满足受体的实际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化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文化的前沿阵地必然承受着价值文化多元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化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与挑战。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由于未能及时更新和掌握科学信息与技术,使得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供给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能力和条件为支撑,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其具有的“立体化、交互性强及方便快捷等特点都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充分保证”[5],未能得到必要的重视和有效利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状态。
2.事务主义,资源视野狭窄
高校思政资源利用主体的资源视野的宽窄程度是影响资源利用整体效益发挥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部分高校由于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仍旧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软任务”,学校只注重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等“硬任务”,使得高校教工队伍对高校思政资源认知水平较低,也制约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实效的增强。第一,以思政理论课教师为利用主体的部分高校教师一方面面临着任务繁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缺乏足够的时间与耐心认识和利用高校思政资源;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捕捉、发掘与利用资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较低。第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前线的工作者,待遇水平相对较低,也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加之工作任务较为繁多庞杂,以至于对高校思政资源的利用通常是流于形式。最后,部分高校后勤服务队伍由于对高校思政资源的认知不明,难以科学把握“服务育人”的深刻内涵,以致于高校后勤部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长期“缺席”,导致高校思政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大打折扣。
3.本位主义,协作机制缺失
高校思政资源在内容与形式上丰富繁杂,要想实现其合理高效的利用,有赖于科学的协作机制的建立,这就要求作为资源利用主体的教学部门、管理部门、服务部门和学生组织四者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真正实现“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书育人、实践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长效机制。”[6]部分高校缺乏健全的资源利用的协作机制是导致资源利用整体效益低下的重要主观因素。第一,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内部之间脱节,缺乏协作。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作为学生第一课堂的主导者只注重作为可感性资源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等作为学生第二课堂的主导者则重在利用可悟性资源中的实践活动等资源,“‘两支队伍’协调配合不够, 就很难形成德育第一课堂与学生课外‘第二课堂’之间的衔接”[7],使得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双向育人的功效难以充分发挥。第二,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非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间脱节,缺乏协作。首先表现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配合度不高,专业课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导致大量可供利用的专业课程资源被闲置浪费;其次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和后勤服务部门几者之间的协作配合不够,管理部门及服务部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己无关”,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孤军奋战”,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长期处于低效状态。第三,高校思政资源供体和受体之间脱节,缺乏协作。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思政资源利用主体的身份与地位不被重视,无法充分发挥教育与自我教育合力育人的功效。
4.建设不力,队伍素养不足
高校思政资源利用主体队伍的专业素质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政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是高校思政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利用的必备条件。当前部分高校由于资源利用主体队伍自身存在的专业素养不足以及创新能力欠缺等问题成为制约高校思想政治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主要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因循守旧,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单纯依靠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开展教学,缺乏对综合育人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不足。其二,敏感性差,对资源捕捉和挖潜的能力欠缺,难以充分发掘和有效利用高校潜在的的可悟性资源。其三,接收力差,对于不断涌现新方法和新手段的了解和掌握能力有所欠缺,使得可供利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处于闲置浪费状态。其四,领悟力差,教育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缺乏对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思政资源利用主体的必要认识,对于“以人为本”的管理服务理念践履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较低。此外,当前思政资源利用主体队伍的能力欠缺还体现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有效开发、充分利用学生资源是贯彻、实施新课改精神的有效措施”[8],由于利用主体队伍对学生群体所需求的高校思政资源的领悟感知能力较差,使得同为资源利用主体的学生组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难以被调动,资源利用主体常常处于唱“独角戏”的状态。
高校思政资源的利用存在的问题是有由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造成的,但主要归因至主观层面,且这些主观层面上的原因都是相互联系、交叉并存的,如事务主义、资源视野狭窄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其中也有资源利用主体配合协作差的因素;本位主义、协作机制缺失导致的资源利用不充分,其中也包含资源利用主体队伍专业素养不足、能力欠缺的因素,等等。对于高校思政资源资源的利用存在问题与原因进行深入的剖析与探究,有利于问题的有效处理与解决,进而实现思政资源利用的预期目标。
注释:
①参见笔者2016年9月发表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赜》。文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的详细分类,即可视性资源、可感性资源与可悟性资源(2016年第5期第85-86页)。
②为了本文研究的需要,这里所提及的资源利用的效益有别于经济学领域相关的效益,本文专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取得的效果。
[1]聂波,陈兴丽,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本质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1):92-94.
[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6)[G].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03-206.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3).
[4]袁莉莉.论思政资源的有效供给[J].思想理论教育,2011(21):24-26.
[5]赵治,王集令.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J].思想教育研究,2009(S2):118-120.
[6]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1-20(1).
[7]彭庆红,张再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协调配合机制的完善与改进[J].思想教育研究,2008(9):52.
[8]贺彩艳.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0(5):38-39.
(责任编辑:孙书平)
Analysis of Utilization Situation and Cau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ZHANG Chun-guang
(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China )
There exist many problems like the defect of resource supply, weak utilization consciousness, dissonance of utilization subject and low utilization efficiency which were caused by the less resource supply and limited available resources, selfish departmentalism and lack of cooperation mechanism on the objective aspect, pure routinism and tunnel resource vision and weak team construction on the objective aspect. Therefore,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issu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systematically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seeking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improving overall benefi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in universities ;utilization; effect
2017-01-10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高校网络文化中心建设项目“丙辉网络思政中心”(Szzgjh4-4)
作者简介:张春光(1992-),男,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
G641
A
1008-7605(2017)02-007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