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7-04-11祝小迁
祝小迁
(安徽工业大学 团委, 安徽 马鞍山 243032)
“互联网+”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祝小迁
(安徽工业大学 团委, 安徽 马鞍山 243032)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常态,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新特征。互联网的开放性、快捷性、丰富性等特点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机遇,同时互联网的碎片化、隐匿性、去中心化也带来了挑战。高校应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符合青年特点,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符合大学生需求,打造高效运行的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体系等方式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当前,互联网已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影响着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2]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关系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高校育人工作。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人生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也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价值培养的关键时期。这表明,高校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因此,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互联网中,探索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促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真正 “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新课题和新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互联网+”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意义
1.“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新常态
根据中文互联网数据咨询中心(CNNIC)《第38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6.56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网民上网设备中,手机使用率达92.5%。截至 2016 年 6 月,我国网民以 10-39 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 74.7%:其中 20-2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 30.4%,10-19 岁、30-39 岁群体占比分别为 20.1%、24.2%。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 25.1%。[3]另外,根据上海交通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发布《2015 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与最喜爱的媒体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几乎每日会接触互联网,超过90%的人使用时长超过两小时。每日接触互联网超过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2.2%,远超于每日接触报纸(0.4%)、广播(0.5%)、电视(0.9%)、杂志(0.7%)达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4]这些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主要来源,改变了大学生主要依靠上课听讲和图书馆读书等获取知识的传统习惯。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更是很多大学生每天必“刷”的重要阵地。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新常态,能否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平台,直接关系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2.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
价值观是基于人的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抉择,也就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价值观里已经深深融入了信息时代的烙印。同时,当代中国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价值观的形成受到时代、社会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在价值目标方面,当代大学生还是较为倾向于满足自我与服务社会之间的完整统一。当代青年大学生拥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需要及动机,强调自我价值实现;同时他们也拥有独立的个性、自我价值、尊严和人格。在价值评价方面,大学生越来越依赖网络,他们将情感、时间与资源投入到网络中,发表观点,交流体验,因此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培养自我意识,评价一切的重要平台。在价值取向方面,大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逐步成熟期,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心智水平和独立意识,也拥有着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认知能力,可以客观的看待某些事物,判断是非,具有一定的理性。[5]有关调查研究表明,我国青年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状况总体良好,但存在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不均衡性、核心价值观宣传及教育方式比较落后、大学生的知行分离等问题。专业、政治面貌、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学校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方式以及授课方式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强弱具有显著性影响。[6]
二、“互联网+”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能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新的载体和阵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容易为广大青年学子所接受。
1.互联网的开放性扩大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拓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增强教育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利用互联网在大学生当中拥有广泛覆盖面的优势,将互联网作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宣传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超强辐射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有效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覆盖面,拓展教育阵地,从而较好地解决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狭小、覆盖面偏窄等问题,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当中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高校可以结合打造“互联网+青年”平台,扎实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在具备平等性和互动性的互联网中,既可以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又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即时性特点,紧密契合大学生“无人不网”、“无处不网”、“无时不网”的生活状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线上和线下”无缝对接,从而实现青年学生在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变被动地学习为自主领会。
2.互联网的快捷性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
互联网具有传播快、信息多、范围广等特征,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速度上超越了以往任何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传播给受众并形成互动,能够迅速形成传播热潮,能够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效率。互联网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参与性,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运用互联网平台,就能够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信息或者蕴含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新闻、资讯等迅速及时地传达至大学生,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时代性,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移动互联网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方式的革新,使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主从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学生可以平等、匿名地就与教育者开展交流和辩论,消除了传统师生关系造成的双方之间的心理隔阂,学生可以直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从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3.互联网的丰富性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
互联网技术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感染力”。互联网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熔声、光、电、化于一炉,形式活泼多样,特别是虚拟仿真技术,让人常有身临其境之感,改变了传统形式单一的弊端。利用互联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全方位的、个性化的、多维度的传播,可以极大地激发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情境中升华思想,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的语境中感知教育信息,在寻求视觉听觉愉悦感的过程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移动互联网作为融合了传统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动画技术的巨大网络体系,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和时代元素,使用贴近学生的个性化网络语言,通过语言文字、动画语音、电影视频等多种形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等进行展播和推介,为大学生提供多彩的图片、婉转的声乐、寓意深刻的影像和丰富的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知行能力提升和主流社会价值引导有机融为一体,切实增强了培育践行工作的影响力,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的粘性。[7]
三、“互联网+”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
互联网具有“去中心化”、“碎片化”、“隐匿性”等特性,因此互联网技术在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给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1.互联网的“碎片化”增加了大学生主导价值观选择的困惑
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在其《数字化生存》中指出,超媒体是超文本的延伸。[8]现在, 依靠数字技术对多媒介信息的整合,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通过“ 点击”,不仅可以选择性地获得相关的文本信息, 而且还可以获得相关声音、影像等信息。超媒体性不仅给用户以极大的信息选择自由,而且还让用户享受到视角和听觉上的快感。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影像画面的刺激性和震撼性被一再强调,传统教育内容之间固有的丰富性、深刻性、条理性大大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内容。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与“娱乐化”,使青少年在互联网上一直是“ 看问题”、“听问题”,而不是“想问题”,不利于大学生理性全面的认识问题。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历来都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争夺对象,谁抓住了青年学生,谁就把握了未来的主导权”。大学生群体如果缺乏科学的、主流的价值观引领,就会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缺失、价值判断模糊、功利主义盛行、诚信意识缺乏、心理问题加剧等问题。网络充斥着各种价值观,如普世价值、享乐价值、拜金观念、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念,既对一些大学生的认知产生不良影响,也对一些大学生的价值标准的选择形成强大的冲击。
2.互联网的“隐匿性”造成了大学生主导价值观规范的缺失
互联网的“隐匿性”包括信息的隐匿性和成员身份的隐匿性,当前,论坛、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虽然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元、密集的思想表达渠道,提供了多元化的资讯,但良莠不齐的内容、多样分散的渠道,也让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着“无处着手”的窘状。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信息传播的“相对隐匿性”和“点对点”、“一对多”的交互式、裂变式传播的方式,让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变得更加缺乏针对性和主动性。当前,高校的大学生群体已是“95后”,作为伴随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互联网操作使用技能强,但对各种新事物、新思潮的辨别能力还不强,媒介使用的素养不高,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自制力约束不够、极易受环境影响的关键时期,这种不受约束的环境很容易导致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失范,极易受到各类不良思想的影响,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3.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削弱了大学生对主导价值观认同
价值取向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是指价值主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追求、评价、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9]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支配着意识形态的整体发展。但互联网时代是个性得到全面张扬的时代,是信息传播主体多元化的时代,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使得传播主体泛化,传播权利全民化,大学生更加注重个体的个性表达与价值体现,这就使得大学生比任何时候都更具主动性、参与性和个体性,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国家对传播渠道和传播信息的主导地位,也削弱了国家在信息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绝对的影响力,导致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不断分化,占主导的核心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和排挤。
四、“互联网+”视角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探索
1.强服务,重互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生校园日常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10]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仅靠“灌输”,更重要的是融入校园学习生活的隐性宣传。高校、大学生要着重发挥好主体性作用,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重视顶层设计,强化目标导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打造大学生网上精神家园。如: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推出优质公开课网络视频、慕课、翻转课堂等在线教育,打造校务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微阵地”,以共建共享的网络课堂延伸和拓展思政教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上。面向大学生群体,努力探索运用互联网和文化、艺术、时尚等路径载体开展工作,主动贴近青年学生需求,力求“及时、准确、深度、鲜活”,及时有效地编发校园要闻、社会热点和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报道学子身边的优秀典型及事迹,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弘扬正能量。围绕大学生活中的时尚、流行等元素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如开展微电影、微摄影等活动,以青年学生的独特视角和全新创意,提升学生群体的文化追求,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插上“飞翔的翅膀”,提升其价值引领活力。
2.接地气,重体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符合青年特点
“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常注重“用户体验”,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建设,应从青年角度出发,接地气,重创意,形式贴近学生实际,语言贴近学生风格,内容符合核心价值,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和内容,力求可亲可近的用户体验,从而让学生在价值观内核传播中获得共鸣,从而产生共情,甚至形成共识。一是在话语方式上,要熟悉青年群体的语言风格,用小故事解说大道理,用感性素材宣传理性主张,用平等对话替代单向说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是抽象的,要避免使用“长、空、假”的套话和“官话”,善于借助使用生活化、通俗化语言,如时尚语言、网络语言等非主流语来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般入脑、入心,让青年学生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新媒体的服务功能,加强线上线下活动紧密结合。建立“青春动态”、“青春分享”、“青春榜样”、 “微新闻”、“微访谈”等栏目,开展大型活动微信墙、“图书漂流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送票活动,大学生绿植领养等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开展“青春榜样”系列评选活动,通过先进典型平台,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以青年学生的视角,寻找身边典型、推荐心中最崇拜的“偶像”,弘扬正能量,使榜样典型可亲可敬、可学可用。通过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既提升了活动的影响力,也聚敛了微信、微博的人气。
3.强引导,重践行,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满足大学生需求
实践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同到内化的关键环节。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对真理的检验,不仅包括事实性检验,也包含价值性检验。只有实践证明真理达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真理才会为个人接受,并转化为内心信念。研究也证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具有认知上的转化作用、认同上的强化作用和践行中的承载作用。[11]因此,要努力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转化为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和自觉行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教育的关键就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大众化的语言把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可感悟的行为规范。要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准则,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中心”[12]的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组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运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青年学生乐于参与的平台,开辟青年学生踊跃参与的渠道。如将“互联网+”与青年学生乐于参与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结合,让青年学子多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可以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创新“互联网+青年”模式,通过“学党章知识竞赛”的形式,升华全体党员学习热情;开设“两学一做”移动课堂,重温入党誓词,充分认识党的发展历史,学习先进典型;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漫画,通过可爱、生动、直观的漫画向广大同学们介绍教育内容,诠释如何做好一名合格党员,从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传播正能量”[13]。此外,还要积极创立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优秀文化产品,以优秀文化产品为载体来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把“有意义”的活动做得“有意思”,把“有意思”的活动做得“有意义”,提高教育的生动性,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4.强建设,重管理,建管控结合,打造高效运行的互联网社会主义教育管理体系
一是规范制度。为保证互联网平台体系健康运行、彰显优势、发挥作用,学校不断创新机制,完善手段,有效强化互联网运行管理。专门制定了相关制度,就人员配备、资源条件保障等提出明确要求,通过制度保证互联网阵地的健康发展。二是强化队伍。调动校内外资源合作,建立了一支富有青春朝气的校园新媒体工作队伍,开展业务培训,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员队伍,进一步健全学生思想动态调查体系和舆情信息报送机制。三是加强管理。要提高高校青年师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师生正确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在新媒体及校园内网络舆情中实行分类引导,确保校园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安全。把握舆情动态,关注并做好网络群组的舆论引导,有针对性地回应网上关切,及时发现处置网上不良信息,提高舆论引导把握时、度、效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师生守法上网、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绿色上网、健康上网,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育人环境。四是有效评价。建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来遵循。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仅能检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效果、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还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14]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6-12/08/c_129396411.htm.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1).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
[4]2015年中国大学生媒体使用习惯调查报告发布[EB/OL].http://media.people.com.cn/n/2015/0720/c397572-27329888.
[5]毛鸽.互联网新常态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33-34.
[6]周巍,杨晶,张璇,余付军,蒋澜.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研究——对武汉市18 所高校的调查[J].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6,(1):49-54.
[7]李丽鹏,王峰. 论移动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 2016,(9):92-94.
[8]【美】尼古拉·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5.
[9]苏旭东.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指引[J].教育探索,2013,(1):111-112.
[10]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2/25/c_119499523.htm.2014.02-25.
[11]赵果. 创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13,(11):67-70.
[12]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136.
[13]卜建华.当前社会思潮的传播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5:117.
[14]徐园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4,(9):103-105 .
(责任编辑:孙书平)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ocialist Core Values Outlook Based on the "Internet Plus"
ZHU Xiao-qian
( Youth League Committee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anshan,243032,China )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 new normal life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rnet, the values of college students appear new features. The openness, immediacy and richness of the internet provide opportunities for education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 univers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fragmentation, secrecy and decentralization of the internet also poses a challenge. Therefore, the universities should promote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daily life in campus, innovate the education types to conform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outh, enrich the content in the education of core values, and build an efficient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management on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the effect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 education as well, so as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fulfill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Internet Plu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llege students
2017-01-10
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基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析(2016LX115)”、安徽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辅导员专项)“‘供给侧改革’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的阶段性成果
祝小迁(1980-),安徽池州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研究。
G648.3
A
1008-7605(2017)02-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