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017-04-11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传统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350116)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谢强,蔡晓良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350116)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不是自夸炫耀,也不是历史虚无,而是以悠久的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为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作为文化自信的实力保障;以党的领导,作为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作为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对于促进我国文化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党的领导;以人民为本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的人民正确理解、相当认同自身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并对文化发展的历史、现实和前景充满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把“四个自信”并提——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对文化自信进行阐释,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深入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定文化自信,深刻把握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对于我们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价值、现实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来源根据和实现路径的研究颇多。范晓峰、郭凤志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基本根据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共产党的革命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1]林志友认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来源于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无产阶级先进文化的引领;[2]潘新喆、刘爱娣认为,文化自信的基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领导人民创建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田克勤、郑自立认为,坚定中国的文化自信,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国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陈一收认为,增强文化自信,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要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牛先锋、云附平认为,坚定文化自信,要筑牢经济基础、融合文化组成的各部分、自觉培育文化自信心。[6]在众多的研究中,可谓是共同交集与独自见解并存,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缺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和以人民为中心方面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因此,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下来研究文化自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悠久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标志,是民族的血脉根基,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智慧、勤劳的中华民族在5000年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举世惊叹的卓越贡献。正如恩格斯所指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7]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积淀,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培育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值得全体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发源于历史深处的丰硕文化成果,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从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到琴棋书画、戏剧、建筑 、中医、气功、武术、节气等等,无一不是我们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瑰宝,无一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因素。

昨天,中国的传统文化闪耀全球,吸引着世界的目光,中国的文化自信显而易见;今天,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的形式、重大的时代价值,依然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修身养性、诚信仁爱、和谐中庸、以和为贵、勤劳勇敢、注重民本、天人合一、仁厚无执、睦邻友好、崇尚正义、自强不息等思想,不仅丰富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了中华民族整体思想境界的提升,而且也给其他民族的文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正确的指导,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随之走出国门、迈向世界,与世界他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沟通越来越深入。现在,影响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儒家思想被传播于世界各地,中国已经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近千所孔子学院,讲授着儒家先进思想、传播着中华传统文化。并且,中国还分别在其他国家,例如:法国、英国、俄罗斯等国举办了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的“中华文化年”、“中华文化节”以及“中华文化周”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动。以在全球创办孔子学院为载体,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年”为形式等的活动,有效地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有力地促进了世界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中国、学习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价值性不言而明,我们要高度重视、用心珍惜。毛泽东曾说过:“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8]邓小平曾高度赞扬:“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的作用。”[9]江泽民曾指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都要继承和发扬。”[10]胡锦涛曾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11]习近平更是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12]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在多次会议、众多讲话中引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诗、名句、名典,并且高度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地位、重大影响、巨大价值,还曾多次强调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论断、观点,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由此可见,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丰富、形式多样、价值显著,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3]因此,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发展、创新,为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奠定良好的历史根基。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地位突出、影响广泛,是人类伟大的、丰硕的思想成果。因此,我们进行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根基。

我们党历来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毛泽东曾提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4]邓小平曾强调:“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我们的精神动力”;[15]江泽民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6]胡锦涛曾认为“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必须进一步高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依然是指导我们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18]今天,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仍旧是强大的思想武器,永远也不会过时。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我们建设文化的基础,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保证,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依靠。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肩负着民族希望和历史使命的执政党,深刻认识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对中华民族复兴的独特价值所在。因此,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旗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运用到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中,不断推动着我国文化建设迈向新的台阶,不断促进着我国文化事业走向新的繁荣。正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我们党领导的各项事业才会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会取得突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我们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方向所在。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才能在文化建设方面一步一步取得新的胜利,才能实现文化强国目标;我们只有“姓马”和“信马”,才能在文化建设方面一步一步走向新的辉煌,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中国人民才真正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了空前解放,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9]在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依然有着重大的指导价值,依然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理论武器和科学指南,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毫不犹豫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确保高度的文化自信。

三、强大的综合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力保障

任何一个民族文明影响的扩大,任何一个国家文化自信的提升,无不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政治越来民主、科技日新月异、对外开放也形成了全新的格局,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完全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状况,中国正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身份迈向世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20]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与此相伴的是我国文化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吸引着全球的目光,并广泛影响着全球,我们的文化自信也由然提升。

一定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经济的铺垫;文化的自信,需要经济的支撑。毛泽东曾说过:“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21]663只有建立在经济硬实力的基础上,文化才有支撑其成为软实力的根本,离开经济硬实力的文化软实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22]如今,在国际的舞台上,我们可以明显地、自豪地看到“国学热”、“穿汉服”、“中国年”、“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年”等现象。这些显著变化的背后,恰恰反映了我们国家综合实力增强所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正是综合国力的增强,才得以促进文化的广泛传播;正是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才得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需要硬实力,也需要软实力。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需要强大的物质文明作为基础,也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提供支撑。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提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狠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因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现在的中国,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有效地解决了精神贫困、精神贫乏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广泛弘扬,极大地改善了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问题;社会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风尚更加浓厚;国人的法律常识得到普及、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国民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精神风貌极大改善,社会风气良好健康、文明程度提高。这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我们无不为之感到自豪、骄傲。这样的文化局面,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高、综合实力的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全面发展,促进的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

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强大离不开国力的强盛,综合国力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文化强国目标的建设、实现,更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了实力保障。

四、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以拯救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为己任,以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国民素质的提高、高尚人格的培养为方向。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建设文化、发展文化,推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前进发展、不断实现繁荣,不断增强着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中国革命建设时期,毛泽东就相当重视文化因素的社会功能,他指出:“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21]663这里所说的新文化,就是指“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21]708在社会主义探索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又提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等问题,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强调坚持“二为”方向,坚持“二百”方针。毛泽东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开启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征程,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在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出发,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观点。邓小平多次强调:“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23]教育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高瞻远瞩把教育提到战略高度。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指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责任,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的初步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从深化对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上,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24]随后,江泽民又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就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江泽民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指出了文化建设的领导力量,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对文化建设作了一系列战略部署,他指出:“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25]随后,他又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6]胡锦涛提出的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说明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文化建设的前进道路,进一步实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文化高度着眼,科学把握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对我国文化发展进行了总体规划、全面部署。紧紧围绕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问题,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问题,紧紧围绕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问题,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紧紧围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问题,紧紧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问题,等等进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阐述了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传递了文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形成了新阶段我国文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这些新观点新论断,更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由此可见,我国的文化建设,文化的发展,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正确领导。正是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我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才有了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的文化自信也有了根本保证。

五、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是我们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群众观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全过程。在文化创作方面,马克思倡导“以人民为本”的文化观,列宁更是强调:“艺术是属于人民的。”[27]我国历届领导人高举马克思主义大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继承弘扬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中坚持“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并在中国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在建设文化、发展文化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文化需求进行文化的创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

文化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根本性的、原则性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就是为了服务人民、依靠人民。我国在进行文化的建设征程中,始终坚持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毛泽东曾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28]853随后,他再次强调:“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28]1012在新时期的文化发展工作中,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以人民为本的文化创作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9]209并进一步强调:“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9]211江泽民也高度重视文化发展的人民性,他曾指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9]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胡锦涛明确指出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30]在随后,胡锦涛又强调:“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放歌。”[30]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文化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坚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尤其是在文艺方面强调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扎根于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31]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观,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正是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创作导向,我国的文化建设才有了支持的力量、强大的后盾,我国的文化发展才会紧随时代步伐、展现时代风貌,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有了牢固的基石。由此可见,包括文艺创作在内的文化创作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做到永远同人民在一起。以人民为中心进行的文艺创作导向,为文艺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依靠、为文化的强大奠定了深厚的根基,不断增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1]范晓峰,郭凤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33—37.

[2]林志友,坚定中国文化自信的根源[J].科学社会主义,2016(05):17—23.

[3]潘新喆,刘爱娣.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要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64—73.

[4]田克勤,郑自立.坚定文化自信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6(10):11—17.

[5]陈一收.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化自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7):51—54.

[6]牛先锋,云附平.文化自信,我们是想要表达什么?[J].科学社会主义,2016(05):10—16.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艺论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42.

[9]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7-02(01).

[1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新华日报,2007-10-16.

[12]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13]杜尚泽.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记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方位外交的成功实践[N].人民日报,2016-01-05.

[1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50.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383.

[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9.

[17]张学森.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N].人民日报,2004-05-13.

[18]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78—279.

[19]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4:14—15.

[2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6.

[2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4.

[24]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1.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9.

[26]本书编写组编著.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4—5.

[27]列宁.列宁论文学和艺术(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912.

[2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80.

[30]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23.

[3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D61

A

2095-7238(2017)05-0023-05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5.005

2016-12-30

本文系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之核心价值观及其当代启示”(13JD710030)的阶段性成果。

谢强(1988-),男,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方法及应用;蔡晓良(1969-),男,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院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编辑:邵西梅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