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话语流变及历史启示
2017-04-11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济南 250100)
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话语流变及历史启示
毕秋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济南 250100)
改革开放是中国真正意义上参与全球治理的开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经历了如下话语流变:从“全球经济治理”到“全球治理”的参与广度的拓展,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到“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参与程度的加深,从维护我国发展利益到提升“制度性话语权”的利益考量的兼顾,从“中国故事”到“中国方案”的战略举措的转型。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话语沿革历程给我们提供了如下历史启示:一是世界形势正处于历史转折点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时代生长点;二是世界对中国态度发生转变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变革调整的催化剂;三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主体性的增强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转型升级的内驱力。
全球治理;中国方案;话语流变;历史启示
全球治理的西方话语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并日益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时髦话语。全球性金融危机暴露了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诸多弊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学术界关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渊源、提出背景、主要内容及价值意义,对其具体话语沿革历程探究较少。本文详细梳理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一词的具体演变过程及其历史启示,对引导国际社会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一、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话语沿革历程
严格意义来讲,改革开放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起点,也是中国真正参与全球治理的开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深度、能力和意愿日渐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外交话语也经历着历史性转变。
(一)从“全球经济治理”到“全球治理”
“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近代屈辱历史中体悟到的深刻启示和教训。中国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的初衷是经济利益导向。随着改革开放巨轮的启动,中国步入了与世界对接的广阔航道,踏上了融入全球化的漫漫征程。从参与广度上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范围经历了从经济领域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拓展和升级,即从“全球经济治理”到“全球治理”。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开始走进经济全球化的“汪洋大海”,并韬光养晦地锻造和提升“游泳”技能。对内通过改革社会主义经济结构、培育和发展市场经济,实现了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接轨;对外通过开放金融贸易市场、降低进口关税、增大投资支持力度等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加快了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但总体而言,此阶段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主要限于经济领域,中国只是全球经济治理的配角或被动参与者,“全球经济治理”一词鲜少出现在官方话语中。
改革开放后30年,中国的经济体量日益为世界瞩目,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和意愿日益增强,“全球经济治理”话语开始崭露头角。2009年7月,戴秉国在意大利拉奎拉峰会上详尽阐述了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立场,即“只有加强和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才能从体制机制上促进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1]以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转折点,中国的经济影响力逐步扩大,对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视度慢慢提升,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进程日渐加快。2010年“十二五”规划讨论会明确强调“中国应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目标,首次将“全球经济治理”作为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方略。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成员、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实现了与世界的利益相通、责任相连、命运相依。
十八大伊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同时,更加注重与世界的协同联动、共商共建,创造性地提出“命运共同体”思想,将政治上的“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国际关系”“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经济上的“正确的义利观”,安全上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新型核安全观”等理念囊括其中,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2015年9月,习近平强调中美应扩大合作领域,将中美利益汇合点和关切契合点从经济合作提升到全方位互动。2016年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再次表明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坚定立场。在2017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和日内瓦峰会上,“全球治理”成为习近平讲话的主旨词,他指出“全球治理体系只有适应国际经济格局新要求,才能为全球经济提供有力保障”,[2]将世界经济发展的机制保障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到全球治理的高度,彰显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高瞻远瞩与责任担当。
(二)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到“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
经济实力决定话语分量,引领权力转移。纵观世界史,强国的崛起无一不经历经济实力的增强——提出变革现存国际秩序的诉求——建立新全球治理体系三个阶段,这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现实合理性。当前,中国日益深入地参与全球治理,基于发展中国家和新型大国的双重身份,面对逆全球化思潮回潮的现实国际环境,着眼于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的国际格局,中国提出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还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为中国社会拓宽发展空间,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话语权,为动荡不安的世界提供良方。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全球经济治理”并创造性地提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主张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还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3]此论述是中国外交战略和全球治理话语的重大转折点,表明中国开始在正确估量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主动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寻找中国发展的机遇。此后,中国在国内外场合多次强调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或完善全球治理,尤其是要兼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与关切,“改革者”正式成为中国的“外交身份”。2014年11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增加我国和扩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2015年10月和2016年9月,习近平主持中共中央第二十七次和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多次提及“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命题,反复强调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屡次主张要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使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内化为各方共识,转化成统一行动,充分体现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将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提升到了战略性高度。此外,习近平在2017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开幕式上向全世界传递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紧迫性越来越突出”的信号,并发出了“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的伟大号召。[4]显而易见,“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已成为中国内政外交、治国理政的“常态话语”,中国日益与发展中国家休戚相关,与世界紧密结合,与全球治理水乳交融,是推动世界秩序转型升级的重要改革者,是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引领者。中国提出“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对自身实力的全面而辩证的估量是中国全球治理话语转变的内在动因。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国的经济体量实现飞跃式增大,综合国力得到大踏步前进,国际影响力也显著增强,对世界经贸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0%。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深度日益提升,中国对待全球治理的态度由消极被动、担忧惊惧、韬光养晦转变为积极主动、欢迎倡导、有所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考量由以我为主、本国优先转变为协同发展、均衡普惠,中国在全球治理格局的体位由边缘者走向主桌。尽管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愿大幅度增加,但在国际格局中的位阶并没有同步提升,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海外利益、网络安全等方面深陷“失声”困境。出于维护本国利益的思考基点,中国主张不仅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还要“推动改革”全球治理制度性安排。
对国际格局的敏锐而准确判断是中国全球治理话语转变的外部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呈梯队群体崛起,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比重日渐提升,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步增强,国际社会正处于历史转折当口。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刻变化强烈冲击着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的“一把手”地位,剧烈变革着西方主导的“中心-边缘”世界体系。此外,全球性挑战的严峻化、扩散化使得世界各国成为唇齿相依、生死攸关的命运共同体,齐心协力、风险共担才是应然之道和实然之选。中国提出变革全球治理体系既具有客观必然性,又恰逢其时,不仅契合了多极化时代深刻调整的国际格局,更表达了新兴市场国家的强烈诉求和普遍期待,是具有时代鲜活性和价值共通性的全球治理的创新话语。
对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弊端的正确而深刻认知是中国全球治理话语转变的客观要求。以“华盛顿共识”为价值内核的全球治理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一路“高歌猛进”,却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遭遇“滑铁卢”。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束手无策、捉襟见肘,暴露出治理理念滞后、治理机制缺失、治理效率低下、治理手段僵化等多重缺陷,面临严重的“民主危机”和“赤字危机”。简而言之,当今全球治理体系的“强权政治”色彩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治理需求,世界呼唤一场全球治理革命。习近平总书记以国内为依托,以世界为舞台,深刻洞见“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体现了一代政治家对国际形势走向的敏感性和预见性,对构建更加美好世界的主动担当和强烈责任感。
(三)从维护我国发展利益到提升“制度性话语权”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首次提出全球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一词,指出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加大全球公共产品的供应力度,“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5]2016年2月,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提及“话语权”,即“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6]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感召力和认可度。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从维护我国发展利益到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这是中国外交利益结构的重要转型。当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产品出口国,与世界有着越来越交融的经贸利益和越来越广阔的合作前景。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战略考量已由单一的经济利益扩展为政治主权、文化话语、安全利益、环境保护、粮食安全、极地开发等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的利益结构。然而,现阶段维护和发展我国利益面临两个困境:一是“硬实力”已然具备,“软实力”亟待增强。中国尽管拥有五千年灿烂文化,但传统文化的精髓未能在当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未能成为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携手向前的强大精神动力,未能在国家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认可。二是“经济实力”影响深远,“话语权力”相对滞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并没有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强和经济影响的增大而同步提升,面临“有口难言”“话语无效”的尴尬境地。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是中国表达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的必然要求,是中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当前和长远利益的根本保证。
这是中国外交战略思维的根本转变。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低调,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长期奉行冷静观察、韬光养晦、善于藏拙的基本原则,始终强调守好本分,一心一意发展本国经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实事求是地评估中国实力,高屋建瓴判断国际形势,适时转变外交思维,更加强调“有所作为”,主动担当。在维护我国发展利益的前提下,中国主张变革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制,诉求提升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为本国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代表性和发言权。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乃至改革开放30年以来的“决不当头”,专心致志发展经济,到新世纪的“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开始关注世界动态,再到十八大以来的“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高度重视中国的话语权力,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沿革标志着中国外交思维的重要转变,凸显着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主动性、积极性的显著增强,标志着中国全球治理思想的日渐成熟。
这是中国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有力保障。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重义轻利、以义为先的民族,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价值旨趣。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和意愿日益增强,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力度日益增大,积极承担了与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主动寻找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但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以西方话语为主流,以发达国家为掌舵手,中国面临有“实力”无“权力”、有“体量”无“分量”、有“智慧”无“平台”的困境,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未能充分彰显,全球治理的公正性、民主性和合理性大打折扣。提升“制度性话语权”,增强中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发言权和规则制定权,既是中国承担更大国际责任的必要条件,又为中国发挥大国领导力提供机制保障,也为国际社会分享中国关于全球治理顶层设计的创新智慧奠定扎实基础,还是破解“集体行动困境”和“公地悲剧”,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实然之道。
(四)从“中国故事”到“中国方案”
中国要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重新走向世界,与世界深度融合;中国要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就要加强内外联动性,夯实多边贸易机制;中国要“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升“制度性话语权”,进而坐上“全球治理”的主桌,就要掌握战略主动权,扩大自身影响力,增强对外宣传力。通过加大传播力度、拓宽交流广度、挖掘合作深度、培植共通厚度、延展互鉴向度,不仅让世界在感性层面了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更要引导世界在理性层面领悟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层历史文化根源;不仅要在理念上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话语,还要在实践上拥护中国举措、实现中国方案。
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以义为先”,“做好事不留名”,怀柔远人的王道外交是中国对外交往的精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得益于全球化提供的广阔发展平台,紧紧把握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国秉承共赢共享的发展理念,向世界源源不断地提供力所能及的全球公共产品,如自由贸易市场、维和部队、基础设施援建、扶贫减贫的资金和技术等。然而“中国的良苦用心受到误解甚至苛责”,[7]中国默默无闻的义举被一些别有用心者肆意扭曲为“新殖民主义”“中国威胁论”“新马歇尔计划”等。对此,中国有必要加强公共外交,通过以情感人、以诚动人,通过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加大“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的对外宣传交流,向世界传播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讲述中国悠久绵长的历史、波澜壮阔的今天、光辉灿烂的明天,表明中国提供公共产品的和平愿望及切实举措,向世界呈现一个历史悠久、爱好和平、崇尚正义、倡导互鉴的立体而真实的中国。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同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2014年11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以及2016年2月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 习近平强调对于中国道路和国家文化软实力,要运用国内外贯通的新概念,拓宽外宣渠道,丰富沟通形式,“用好国际化传播平台,客观、真实、生动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8]促进国际社会更多、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中国不仅要讲述独具特色的“中国故事”,更要阐明中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成功经验,提供破解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规划世界未来走向的顶层设计,给世界带来切实利益和真正实惠。可以说,“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是“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2.0版,是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对全球治理制度性安排的积极贡献,更是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体现中国责任与担当、完善全球治理迈出的关键一步,体现了中国外交的战略性与务实性、抱负性与责任性、顶层设计与切实行动的完美结合。2014年3月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演讲以及同年7月在接受拉美四国媒体联合采访时,习近平开始在国际场合表明提供“中国方案”的立场,即要本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善意,“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挑战做出自己的贡献”。[9]2016年新年贺词以及“七一讲话”中,习近平再次重申中国贡献“中国方案”的责无旁贷性和时代担当性,强调“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10]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11]2017年1月习近平在日内瓦总部演讲中正式向世界明确指出应对矛盾迭出的国际形势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12]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新型大国关系”到“新型国际关系”,再到“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从“总体国家安全观”到“亚洲安全观”,从“金砖国家发展银行”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从中国的扶贫减排经验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到“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同、越来越广泛的赞誉和越来越有力的支持。
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话语流变的历史启示
(一)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转折点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时代生长点
理论产生于实践,孕育于时代,是特定时代主题、时代精神和时代诉求的凝练表达。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治理理论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到一定阶段,为缓解“全球化金色紧身衣”的负面效应而产生的。中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的话语演进是国际形势迅速变迁的时代衍生物,是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的切实反映,是对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理性回应,又为不确定性时代注入了新的内涵、开辟了新的境界。
从“全球经济治理”到“全球治理”,表明当今世界各国间的联系突破了单一的经济交往,双边及多边合作呈现出囊括经济互动、政治对话、安全协作、文化互鉴、生态建设、疾病防控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利益交融格局,也表明国际社会各行为体日益成为唇齿相依、生死共担的命运共同体。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到“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既鲜明彰显了中国承担国际责任意愿的增强,更显著表明了世界对全球治理需求的增大,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呼唤。从维护我国发展利益到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不仅反映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要求提升在全球治理体系中代表性、发言权、规制权的强烈诉求,也从侧面暴露了当下发达国家把持的全球治理体系民主性、包容性、合理性的缺失和赤字。简而言之,西方国家面临“民主失信、制度失灵、治理失措”的多重困境,[13]中国却能为国际社会提供诸如经济动力、领导力、多元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等“稀缺资源”。从“中国故事”到“中国方案”,不仅是世界对中国贡献的肯定,对中国期待的增加,更是中国对世界的责任和担当。全球性经济危机的阴云至今笼罩不散,逆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恐怖主义甚嚣尘上,中国却能有条不紊地深入推进全面改革,经济保持平稳高质增长,社会实现稳定和谐。世界期待中国能为动荡频仍、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增加“压舱石”的分量,增强“助推器”的动力,优化“润滑剂”的效能,注入“确定性”信心。可以说,中国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和2017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为世界经济把脉开方,找准病灶,开出的固本培元、理气通降的“良方”,无疑是“中国方案”的鲜明注脚,既恰逢其时又是责任使然。
(二)世界对中国态度的转变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变革调整的催化剂
中国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可谓一波三折、道艰路长。新中国的成立遭到资本主义世界的孤立、敌视甚至围堵,体现了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恐惧和憎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融入全球化浪潮,与世界各国开展经贸合作,利益驱动下的世界对中国又爱又恨:既“垂涎”中国的广阔市场,又“惊惧”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世界受“华盛顿共识”危机困扰久治不愈,中国经济却“弯道”超越,实现了突破式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世界对中国既羡慕又惶惑,“中国威胁论”由此肇始。全球金融危机阴云至今弥散,世界面临经济增长乏力,中国则在维持世界金融稳定、注入经济增长动力、提供发展援助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世界开始敞开胸怀,尝试了解中国历史、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用心体会中国的和平共处诚意和共同发展的真切愿望,开始认可中国独具特色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中国梦”正日益成为与各国人民相互对接的“世界梦”。
与此相适应,中国循序渐进提出“全球经济治理”、“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中国方案”等全球治理的“中国话语”,既契合中国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利益诉求、满足中国人民的普遍期待,又回应世界对中国的认知状况,做到了国内发展与国际变革的统一、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的统一、自我认知与他者期待的统一。
世界对中国态度的转变包含了三方面缘由:首先,国际形势的迅速变迁调整使世界各国深刻认知到各国利益的休戚相关、责任的相互分担与命运的相互依存,需要凝聚共识、合作共建、携手向前;其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和权威不容小觑,任何国家都不能构筑保护主义屏障抵制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辐射力,也不能实行封闭僵化政策,错过中国提供的巨大发展机遇;最后,中国在内政外交中蕴含的和平理念和提供公共产品的务实行动潜移默化地感召着国际社会,中国的负责任形象日益得到认可。三者相互交织共同并最终促成了国际社会向中国伸出“橄榄枝”的和谐局面。
(三)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主体性的增强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转型升级的内驱力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壮大,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日渐加快,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广度、深度、向度和丰度逐步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自主意识日臻增强。
从“全球经济治理”到“全球治理”,不仅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拓展、合作的加深,中国对本国当前和长远利益的综合考量,对自身国际感召力和影响力的深刻认知,更表明中国对全球治理认识的深化:十八大以前将全球治理仅仅看做是中国发展的“时代背景”,十八大以后开始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到“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变革”,客观表明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演变,即从参与者转变为变革者、贡献者、建设者,实质上显示着中国透视国内外关系认知视域的转换、中国对国内长远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型、中国对世界未来发展趋向的敏锐洞察和对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的责任担当。从维护我国发展利益到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体现了中国思量国家利益的视角由当前转向长远、由国内延展至国际、由经济利益升级为制度性权力、由国家主义拓宽至国内外联动协同发展。中国争取“制度性话语权”不仅能为本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更能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代表性和发言权提供有力支持,还能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中国的顶层设计。从“中国故事”到“中国方案”不仅是中国表达意愿的增强,更是中国责任意识的提升、主人翁观念的日臻强化。中国不仅客观讲述中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主动贡献缓解世界“病灶”、破解发展难题的理念创新和应对之策,让世界不仅能远观中国的发展全景,更能细窥中国的具体样貌。
[1]穆方顺.戴秉国出席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7/09/content_11682622.htm, 2009-07-09.
[2]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N].人民日报,2017-01-18.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
[4]徐明棋.全球经济治理: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N].文汇报,2015-11-23.
[5]习近平.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6]卢光盛,别梦婕.“成长的代价”:区域公共产品与中国周边外交[J].当代世界,2017(03).
[7]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9.
[8]兰红光.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O一六年新年贺词[N].人民日报,2016-01-01.
[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0]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
[11]季思.风云激荡方显中国民主的生命力[J].当代世界,2017(03).
D820
A
2095-7238(2017)05-0017-06
10.3969/J.ISSN.2095-7238.2017.05.004
2017-04-21
编辑:鹿风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