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百年崛起历程、经验与启示
2017-04-11李中
李中
美国经济百年崛起历程、经验与启示
李中
19世纪的领土扩张、西进运动、科技革命、外来移民为美国崛起创造了极佳的外部条件。从内部看,尽管自由放任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但政府绝非仅是“守夜人”,美国早期经济发展道路选择、贸易保护、工业补贴等政策对其百年崛起的贡献不可忽视。19世纪后半叶,美国完成了从农业手工业向社会化机器大生产的转变,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矛盾,垄断、贫富差距、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接踵而来,最终集中爆发。美国社会在对现实深刻反思后重构了美好社会的发展理念,拉开了进步时代改革的帷幕。尽管改革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但对美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国经济;产业政策;竞争政策;比较优势;贸易保护
美国是当今世界经济大国、强国,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但其现行很多制度和做法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多年发展的产物,是结果而非原因。如果强行借鉴、全部照搬,显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相比之下,美国也曾是发展中国家,历史上其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经验和做法更值得我们借鉴参考。
一、美国经济百年崛起的标志
一是国民生产总值。在总量方面,1774—1909年大约增长了175倍,年均增速3.9%,同期英国为2.2%;1774年,英国经济总量为美国3倍,1840年降为1.5倍,1913年仅为美国的41%①;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美国在15—19世纪长达400余年时间里一直低于英国,到20世纪初年才实现了反超②。
二是工业产值。1860年,美国工业产值95亿美元左右,几乎等于欧洲各国生产总量的50%,位居世界第4,1894年跃居第一③。20世纪初,美国工业优势更为明显,1913年工业产品产量占世界总量1/3以上,超过英、法、德、日总和,全球各地几乎都可以看到和买到美国货,世界上出现了“美国化”的说法④。
三是对外贸易与投资。1897年后,美国的出口开始大于进口,原料出口比重也从1866年的70%降到1914年的40%,制成品出口占比则从1866年的16%升至1914年的48%;在对外投资方面,1898年为7亿美元,1914年扩大至35亿美元。
四是钢产量。钢产量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与实力的重要参考指标。1860年,美国钢产量只有1.2万吨,到1867年,也不足2万吨。然而经过贝塞麦、西门子-马丁敞炉等新方法改进后,1890年产量增至428万吨,世界产量排名第一⑤。
二、19世纪美国的经济增长
1.19世纪上半叶美国经济增长
美国独立战争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是很快,一方面受前期殖民主义影响,经济基础薄弱,主要以农业为主,“1790年,美国只有不足400万的人口,并且都散布在大面积的土地上,没有一个城市的人口达到5万人。当时美国只有7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00人,只有12个城市超过2500人,剩下的370万人都是农村人口”⑥;另一方面,尽管美国独立了,但英国殖民势力并没有从北美撤离,而是退守到加拿大境内,盘踞五大湖区,密切洞察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不时对美国的海外贸易进行干扰,大有伺机卷土重来之势。为了给本国民族工商资本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美国先贤决定铲除这一重大发展外患,1812年发动了第二次美英战争,一直持续到1815年,最终以双方战和结束。作为从殖民地独立的国家,一举逼和当时的世界强国,为美国赢得了极高的国际声誉,同时也巩固了新生政权,强化了联邦政府的地位和权力。从此美国彻底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开启了大规模的和平建设新时期,19世纪上半叶实现了较快经济增长,经济总量从1819年的15.65亿美元左右增加到1859年的89.7亿美元,增加了近5倍⑦,主要特征和成就如下:
(1)工业组织方式变化。1814年,在马萨诸塞的沃尔塞姆建立了包括纺纱和水力织布的纺织厂,涉及从梳棉到纺纱再到布匹生产全过程,被称为沃尔瑟姆制度。这种新办法无非是把一些旧工序重新安排,把制造棉花全过程在一个区联络起来,但相比英国,美国的工厂制显得更加完备。
(2)交通运输技术变化。交通运输开始由马力向汽船时代过渡,到1861年,美国船舶载重量位居世界第1;同时,也开始重视铁路、公路建设,1818年美国第一条国家公路昆布兰大道完工,1860年,美国铁路承担了全国货运的2/3⑧。
(3)农业手工业社会。直到1850年,美国手工工场产品占全部工业产品的70%;1860年,平均每个工厂雇工9.3人,在3100万工人中,产业工人只有131万人,多数工人是与农村密切联系的非熟练工人⑨。在对外贸易方面,主要以出口原材料、进口制成品为主,1790—1860年间,只有5年出口大于进口,贸易盈亏累计为负20亿美元⑩。
尽管19世纪上半叶美国工业化水平发展较快,尤其是纺织业迅速成为主导产业,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但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一直到1860年,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仍高达64%⑪。因此,19世纪中叶的美国本质上仍是一个农业手工业社会。
2.19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增长转折
从1814年到1849年,在经历了长达30多年的快速增长后,美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瓶颈,经济增速开始下滑,平均增速年均5.4%下降到1849—1866年的2.3%。这一变化,主要源于美国当时南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冲突与碰撞。到19世纪中叶,美国形成了两种重要的经济社会制度,一种是北方的新兴资产阶级工业,一种是南方的奴隶种植园经济。两种经济各自具有不同的发展诉求,对北方工商资本来说,扩大国内市场、实行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发展、限制奴隶贸易、补充扩大再生产所需劳动力符合自身利益。然而,对南方种植园经济来讲,扩大种植园经济规模、为世界市场生产更多棉花、实行低关税、从英国输入廉价工业品更符合他们的利益。随着美国领土扩张与西进运动,两种制度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冲突也日益激烈,焦点集中在西部广袤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到底是用来发展工业还是农业。矛盾最终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引发了南北战争。战争致使50多万人丧生,代价巨大,但对美国民族工业发展意义深远。正如美国总统林肯所言,为了奴隶的解放,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奴隶制是一个恶性肿瘤,是对美国的诅咒,必须将它彻底摘除。战争以南方失败而告终,有效制止了美国分裂,并加速了亨利克莱的统一民族经济基础与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为19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3.19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腾飞
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加大了国土资源的开发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宅地法》、《国民银行体系法》、《鼓励外来移民法》等,美国国民财富创造迎来了井喷式的增长。
首先,农业稳步发展。1866—1913年间,美国小麦产量增加了342%,玉米增加了200%,棉花增加了600%,亚麻增加了730%,烟草增加了210%⑫。其次,工业产值进一步扩大。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产值世界排名第4,1894年跃居世界第1位;1913年,工业产品产量超过了世界总量的1/3,比英、法、德、日的总和还要多。在钢铁生产方面,1860年钢产量仅有1.2万吨,1867年不足2万吨,但经过贝塞麦、西门子—马丁敞炉等新方法改进后,1890年产量激增至428万吨,世界产量第一。第三,轻工业进一步发展。1880年,面粉和面制品产值5.1亿美元,较1860年增加104%。毛织品产值2.7亿美元,较1860年增加152%。木材产值2.3亿美元,较1860年增加138%。屠宰和肉类加工产值达到3.0亿美元,在众多工业部门中排名第二⑬。第四,对外贸易。1860年以前,美国在对外贸易方面一直是进口大于出口;1866—1875年,外贸经常出现逆差;而1876—1894年,外贸大体呈顺差;贸易结构也随之改善,制成品出口比重接近50%,主要是钢材、木材、精炼油、铜制品、农机等。20世纪初,全球各地都可以看到和买到美国货,出现了世界“美国化”的说法。第五,产业转型升级。南北战争后,美国各种机械制造、农机、机车等专业工厂相继建成,随着镗、车、钻、刨、铣、磨等金属切削机床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到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机器制造业已相当完备。
三、19世纪美国崛起的成因
1.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发展经济
首先,欧洲先进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美国民族工业发展初期,工业技术水平与欧洲差距较大,有效利用欧洲先进技术并适当加以改进,对美国经济发展无疑会事半功倍。19世纪美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如轧棉机,惠特尼在吸收欧洲经验技术基础上,发明了把棉纤维和棉籽分开的轧棉机;蒸汽机,尽管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但作为汽船动力应用,航行于大西洋,却比美国晚了整整19年;铁路,尽管始于欧洲,但率先得到推广普及的是在美国;电报,英国人发明了电报,但实用电报机的推广与使用是在美国;其它,如缝纫机、炼钢均是如此,这些产业均是美国崛起过程中的主导产业。可见,利用后发优势,学习引进欧洲先进技术是美国崛起过程中创新的重要特征。
客观地讲,美国在这段时期的原始创新并不突出,远不及在工程技术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例如,19世纪后半叶的重大科技成果创新方面,欧美大国的重大科学成果数量分别为33项(美)、75项(法)、106项(英)和202项(德),美国显然处于落后地位;而在最能体现一国科技发展水平的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方面,即使在1901-1920年,美国已经实现了经济崛起,但其获奖人数只有2名,同期英国有8人、法国11人、德国20人。
其次,领土扩张与西进运动。1803—1867年,美国领土从230万平方公里扩至930万平方公里,仅付出5500万美元代价,领土面积超过了英法德意日的总和⑭。全国性的人口大迁移,有效调整优化了人口布局;大面积国土开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经济带。站在历史角度看,领土扩张与西进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留下了以下三大宝贵遗产:一是创造了优越发展环境:两大洋保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有利于资本积累。二是消除了殖民主义影响,免受欧洲殖民主义影响,加速了美国工商资本主义发展步伐。三是塑造了美国人开拓革新、讲求实际、不尚保守、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第三,外来移民的贡献。外来移民为美国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劳动力。19世纪末,美国人口不到7000万,其中外来移民有2000万。在移民构成上,以西欧、北欧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男性多于女性,全劳力多于半劳力,15—40岁的青壮移民比例高达60%以上;1870年,在采矿部门工人中移民占63.3%,冶铁和炼钢工人中移民占43.4%,铁路工人中移民占38.6%,纺织工人中移民占37.6%⑮。移民对美国崛起的贡献,从马克思的评价可见一斑:“正是欧洲移民,使北美能够进行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这种农业生产的竞争震撼着欧洲大小土地所有制的根基。此外,这种移民还使美国能够以巨大的力量和规模开发其丰富的工业资源,以至于很快就会摧毁西欧特别是英国迄今为止的工业垄断地位。”⑯
2.适宜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倡导的经济理论主要有新自由主义、自由贸易、比较优势以及机会成本等理论。总体而言,这些理论主张“小政府,大市场”,认为只要解决了产权、民主、竞争等问题,就会自动出现经济繁荣,政府仅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即可,不要干预经济发展。这些理论正确与否,姑且搁置不论。既然当前发达国家主张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遵循这些理论,那么我们很多人会认为,发达国家历史上也应该是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比较优势是指导当前国际分工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即使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参与国际分工,可以依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原则,选择自己相对具有优势的产业,然后进行国际交换,这样发展中国家也能受益。按照这一逻辑,美国地大物博、农牧业资源丰富,建国后理应继续发展农业,这才符合比较优势。但恰恰美国建国后不久就立国道路问题发生了一场大争论,即走农业立国道路还是走工商立国道路。时任美国总托托马斯·杰斐逊认为城市中的乌合之众(工商业)对政府的贡献,与健康人脸上的痤疮没有什么两样。在杰斐逊眼里,最能增加国民财富的是可诱发农民勤劳的大片未垦土地,而不是制造业⑰。欧洲之所以发展制造业,是因为那里人多地少,而美国具有肥沃而广袤的土地资源,可以容纳大量人口,没有必要发展制造业,因此美国应避免走西欧各国工商业发展道路,建立一个以自由小农为主体的民主共和国。然而,当时美国第一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认为,用外国工业产品替代本国产品就是把机器生产的优势转移到外国,“一个需要从别国购买布匹而不是靠国内制造业供应的国家在贸易中会受到损失,因为进口制造业产品注定将纯粹农业国的财富刮走”⑱。他强调中央政府作用,坚信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体系创立、保护本国制造业发展等方面应有所作为。最终,美国选择了工商立国发展道路,也就是说没有遵循比较优势,相反却背离了该理论,选择了一条其并不擅长的工业发展道路。之后,在美国工商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也并没有如新自由主义说的那样,“小政府、大社会”、不干预经济发展,甘当“守夜人”,而是根据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交替采用自由贸易与关税保护等政策,为内战后美国经济狂飙30年提供了有力支持与保障。
3.为本国工商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一是支持制造业发展。在美国建国初期,其制造业水平显然无法与欧洲列强抗衡,而且,随着美国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深入,劳动力、资本短缺问题愈加明显。为解决这些问题,美国政府参照西欧各国政策,提出了11条保护和鼓励本国制造业的发展措施,包括征收保护关税、禁止原材料出口、免除制造业出口关税、对制造业发放奖金等。其中,保护性关税被置于首位,一战之前,美国政府把平均关税提高到40—50%,成为当时世界上关税最高的国家之一。关于关税保护对美国工业发展的影响,我们可以从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莱的讲话中可感受一二:我们成了世界第一大农业国;我们成了世界第一大矿产国;我们也成了世界第一大工业生产国。这一切都缘于我们坚持了几十年的关税保护政策。当然,美国政策制定者也深知税收设置不当,也会抑制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会迫使工业离开其比较自然的渠道进入其他比较不利的渠道,因此在对企业扶植上,坚决反对政府扶植干预政策的任意扩大化,明确表示在早已建立起来的制造业中继续实行补贴,肯定是值得怀疑的政策。辩证对待关税保护的影响,进一步表明了美国在产业政策制定中的务实精神。
二是资助铁路建设。1861—1890年,美国联邦政府对铁路修建者的直接援助超过了3.5亿美元,规定每修1英里铁路,免费拨给铁路沿线两侧各10英里至40英里的土地,明尼苏达州和华盛顿州的1/4、威斯康星州、爱荷华州、堪萨斯州、北达科他州和蒙大拿州的1/5、加利福尼亚州的1/8、路易斯安那州的1/9都被免费划拨用于铁路建设。以土地撬动铁路建设,可以使社会资本无偿地得到大量国有土地,其中不仅有敷设铁路所必需的土地,而且还包括铁路两旁许多英里之内布满森林等等的土地。这样,他们就变成了最大的土地占有者。这一政策显然有助于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美国因此也迎来了人类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铁路建设狂潮。1869—1893年,美国先后建成了5条横贯大陆的铁路大动脉,分别是1869年的联邦中央太平洋铁路、1881年的圣菲、堪萨斯太平洋铁路和大西洋太平洋铁路、1883年的北方太平洋铁路、1883年的南方太平洋铁路、1893年的大北铁路。关于铁路对美国崛起的贡献,恩格斯认为美国在农业方面的这种革命,再加上美国人所发明的革新的运输工业,使它们运往欧洲的小麦价格非常低廉,以致任何欧洲的农场主都不能和它竞争。
三是吸引国外资本。美国建国初期,联邦政府无权征税,因此国债发行缺乏稳定财源作为支撑,联邦政府深受财政问题所困。为了正常行使国家权力,联邦政府改革了现有财政机构和制度,除了组建中央财政部门、赋予政府征税权力外,还设立了中央银行,坚信在所有试图发展商业和工业的地方都要以银行信贷作为重要支持,银行业对制造业的支持更是显而易见,并利用联邦政府信用发行了公债,以吸引欧洲各国资本来美投资,破除本国工商资本短缺魔咒。在这一政策推动下,1860年美国吸引外资4亿美元,到1880年上升为20亿美元,到1890年达到了35亿美元,其中半数用于铁路投资。这一切,远在东方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斯大林看得十分清楚,“甚至资本主义国家中最强大的美国,在内战以后也不得不费了整整三四十年的工夫,靠着外国的借款和长期的信用贷款以及对邻近国家和岛屿的掠夺,才把自己的工业建立起来。”⑲
四、美国崛起后的问题与治理
1.进步时代的问题
一是经济集中与垄断。美国建国初期是有限政府,手工、农业经济结构使得国家与市场的力量基本保持平衡。然而,随着自由竞争的发展,市场开始出现了垄断,1900年前后,几乎所有工业领域都高度集中,1%的公司生产了美国44%的产品;美国财富基本集中到73个工业联合体中,许多联合体对行业垄断程度达50%以上⑳。典型垄断实体如标准石油产量一度占美国的90%以上;摩根家族曾经控制了全美60%的铁路、生产了66%的钢、近50%的钢铁预制品㉑,其富可敌国的财富,使得国家能力相形见绌。19—20世纪初的15年中,美国总统曾三次求助于摩根家族挽救危机。
二是贫富分化。1890年,美国私人财富约为600亿美元。其中,1%的家庭掌握了54.8%的财富,50%的家庭几乎没有任何财富。1900年,美国1%的富人拥有美国财富的87%,约有1000万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㉒。19世纪后期的经济增长和市场繁荣带来的是阶级分化与剥削的加剧,市场经济的内在不稳定性,最终受害者还是缺乏社会保障的工人。契约表面上是自由的,实际上在前工业化时代,工人们是工资的奴隶,除了长时间劳动忍受剥削,别无选择。
三是城市问题。南北战争后,美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1860年,美国城市化率为19.8%,但1890年快速上升为35%,1900年达到了39.6%。快速城市化的同时,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却未能相应保持同步,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公共服务等问题接踵而来。到20世纪初,美国绝大部分大城市还只能提供有限的污水处理,公共服务短缺,缺少必要公共服务,疾病流行,死亡率尤其是儿童死亡率较高:1888年,纽约部分5岁以下死亡率每1000人139.83;1910年,美国婴儿死亡率每1000人126㉓。
四是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在工业污染方面,蒙大拿的布迪城,美国最大铜矿所在地,采炼排除的有毒气体,1890年12月笼罩全市28次,1891年1月高达30次;1902年,每天排放的有毒气体高达5万9千磅。在食品安全方面,长期监管缺位,最终问题集中爆发。正如厄普顿·辛克莱在书中所描述:“食品仓库里垃圾遍地,污水横流。坏了的猪肉被搓上苏打粉去除酸臭味,工厂把发霉的火腿切碎填入香肠。甚至,有些肉就乱丢在地板上,和垃圾、锯末混在一起,任工人们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洗过手的水被配制成调料”㉔。
五是政治腐败。腐败几乎渗透到美国各个角落,1905年一份由法国人绘制的美国政治地图中,45个州中的25个州完全腐败,13个州部分腐败,只有6个州没有发现腐败。摩根财团曾先后资助格兰特、胡福等5位总统。在参议员选举方面,大约三分之二成员为不同财团代理人,他们通过操纵铁路、关税、反托拉斯法案等立法,加速对民众财富的剥夺。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虚伪:“两个轮流执政的大政当中的每一政党,都是由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收入丰厚的生意,拿合众国和各州议会的议席来投机牟利”,“在本党胜利后取得相当职位作为报酬”,“他们轮流执掌政权,用最肮脏的手段为最卑鄙的目的运用这个政权,而国民却无力对付这两个大的政客集团,这些人表面上替国民服务,实际上却是统治和掠夺国民的。”㉕
2.进步时代的改革
面对问题,美国社会进行了深刻反思,社会需要财富,需要一种支持人们不断地创造财富的制度,但同时也需要建立一系列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合法获得财富,防止富人用自己掌握的财富去阻碍他人致富,甚至去控制和操纵国家权力。
首先,改革目标。分三个层次,在经济上,将大型企业置于公共控制之下,运用政府权威制衡私人商业利益,对市场进行管制,保护农民、工人、小业主和消费者的利益。在行政上,改革政府的运作机制和方式,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减少腐败的机会,建立对公民更加负责的有为政府。在政治上,颠覆政治党魁和政治机器的影响,净化政治,打破官商勾结,使公共官员更加对公民直接负责,激发民主制度的活力。
其次,改革举措。一是完善托拉斯制度,反对全盘否定托拉斯,主张对其进行不断完善与改良。管理和控制托拉斯发展,强调“公平交易”的重要性。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垄断资本的恶性扩张,照顾了其它阶层的利益,在垄断和竞争的相互关系上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二是社会劳工立法。制定实施保障经济安全的工人赔偿法规;限制使用女工和禁止使用童工;各州开始建立工伤补偿法、老年人退休金制度、给无依无靠的学龄儿童提供救济、八小时工作制、女工工时法令、童工法令等。三是食品安全立法。1906年6月30日,美国国会一天之内通过了两部里程碑式的法律:《肉制品检查法》和《纯净食品与药品法》。这扭转了此前16年由于白宫不重视、国会不支持,加之食品加工业的阻挠,类似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的局面。四是推动环境保护。1903年3月14日,西奥多·罗斯福在佛罗里达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鸟类保护区。1905年,他敦促国会成立美国林业服务局,管理国有森林和土地,设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达1.94亿英亩,超过了所有前任所设总和。五是政治革新。反对少数财团和党魁的控制,通过社会公正立法,改革和消除工业和城市发展中的混乱和弊端。反对寡头专权,市民代表组成选举联盟,掌握市政议会的控制权。改革选举制度,实行秘密投票和直接选举参议员。改革立法程序,实行直接预选制、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废除旧时的市长和市政议会制度,组成委员会制政府或委员会领导下的市长负责制政府。
第三,改革成效。坦言之,进步时代改革并没有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毕竟推动美国近代历史进程的还有其它几次重大运动和调整,但并不能抹杀了此次改革的积极作用,尤其是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对美国崛起后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福利国家建设还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遗憾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美国进步时代的改革,然而,在资本积累方面美国却受益匪浅:一战期间,美国工业总产值从239亿美元增加至620亿美元,短短几年时间翻了一倍还要多;GDP从1913年的390亿美元增加至1918年的771亿美元,也基本实现了翻番;在债务方面,战前美国欠欧洲债务60多亿美元,战后美国一举成为债权国家,欧洲各国累计欠美国债务高达94亿美元㉖,财富的快速积累,淡化了进步时代的矛盾和问题,客观上把问题遗留到了未来,在20世纪30年代集中爆发,险些颠覆了美国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是罗斯福新政、制度改良、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多种因素再次拯救了美国,并裹挟着美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五、经验与启示
1.正确看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现了持续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3年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应该清醒看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据IMF测算,2015年世界人均GDP为10138美元,而我国人均GDP为7990美元,世界排名第76位,在某种程度上讲,我国人均GDP发展水平还没有及格。
2015年美国人均GDP为55805美元,是我们的7倍左右,英国人均GDP是43771美元,是我们的5倍多。超英赶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是我们的目标和梦想,眼下我们的确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这一伟大目标。对此,我们固然要充满信心,毕竟我们有体制优势。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科学、理性、实事求是,毕竟历史上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以美国崛起为例,如果从其人均GDP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开始,到最后人均GDP超越英国时,花费了大约200年时间;如果从其独立战争结束时算起,也花费了100年左右的时间;即使从第二次美英战争结束、美国彻底走上独立发展道路时算起,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至少花费了80年左右时间,崛起历程之艰辛可见一斑。此外,美国在1820年追赶英国时,其人均GDP约是英国的三分之二,绝对差距只有500美元左右,但就是这一差距,美国也花费了约80年的时间,而且还有领土扩张、西进运动、奴隶贩卖等许多有利条件,而这些在21世纪显然已不可能重现。因此,对于我们来讲,应多谈些发展,少谈些崛起,毕竟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进发的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准确把握美国崛起的政府因素
美国崛起是在19世纪条件下的崛起,有着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历史条件,有些条件19世纪有,但在当下却很难再现。对我们而言,在经验借鉴方面,应重点把握好美国崛起过程中的政府因素。
一是美国崛起始终重视经济建设。在政治与经济关系中,经济利益处于优先地位;在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发展中,经济发展为中心;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应用与转化始终处于优先地位。
二是指导思想并非当前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美国崛起不是在新自由主义、自由贸易、比较优势等理论指导下的崛起,也不是在无条件的自由市场竞争下的崛起,早期的发展道路选择、贸易保护、工业补贴等政策对美国崛起具有不可替代作用。
三是美国崛起没有离开政府之手。一战之前,美国的平均关税保持在40—50%的水平,是当时世界上关税最高的国家。在关税保护以及其它有力措施保障下,美国工业产品竞争力迅速提高,逐渐夺回了被欧洲工业品长期占据的国内工业市场。据《美国通史》(第3卷)记载,1860年美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比重为60%,1900年上升为97%,基本上实现了国内工业品市场的本土化。
四是谨防再犯历史性错误。站在历史角度,我们便知照搬苏联模式是行不通的,但当时苏联模式的成功对积贫积弱的中国太具诱惑力,毕竟苏联革命与建设成就使得当时鲜有人对其模式产生怀疑。如果说革命时期,我们照搬苏联经验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和后果,那么当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如果我们照搬西方发达国家做法和模式,一味追求市场化、私有化,甚至混淆了市场的手段和目标,我们会不会再犯历史性错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由此可见,坚持“四个自信”,坚持问题导向,辩证看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发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何等重要。
3.积极应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绩斐然,然而问题也很多。从社会角度看,在收入分配、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从经济角度看,产能过剩、结构失衡、增速下滑、资产泡沫、金融风险等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要破解这些难题,固然要扩大内需、优化重组、推进供给侧改革,然而上世纪30年代美国大萧条的摆脱表明,国际市场对于化解国内需求不足、拉动本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它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给我们上了鲜活的一课。如今,活学活用,有针对性的制定、实施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来解决我们的问题,不失为明智之举。在国内,应积极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将有助于扩大国内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但我们更要积极着眼于国际市场,尤其是要重视“一带一路”建设,毕竟“一带一路”双管齐下,将会释放相关国家近8万亿美元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无疑为我国强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和充裕的流动资本对接提供了可能的出路。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还有利于我国资本积累的深化,毕竟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更为接近,我们有更适合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更大的相对优势,显然有利于我国民族工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提高盈利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孔祥永:《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逻辑》,《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
②[英]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62页。
③⑭㉖黄安年:《老话题与新挑战——美国的崛起和崛起后的美国》,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4、17、169页。
④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页。
⑤⑦⑧⑨⑩⑪⑫⑬⑮㉑黄安年:《美国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4、242、240、242、247、241、363、364、363、385页。
⑥M·M·波斯坦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6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35页。
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0页。
⑰张少华:《汉密尔顿“工商立国”与杰斐逊“农业立国”之争》,《历史研究》1994年第6期。
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现代化历史经验》,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
⑲《斯大林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57页。
⑳㉒㉔马骏主编:《美国进步时代的政府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格致出版社2010年版,第21、21、28页。
㉓刘绪贻主编:《美国通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96页。
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5页。
(责任编辑 陈孝兵)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北京制造业与科技服务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6JDYJA020)
F171
A
(2017)02-0058-07
李中,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北京,100044。